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1000字

2020-12-17 00:3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1000字

  《不平等的尸体》是一本由[日] 西尾元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一):好好活着

  

去年看了让人动容的法医题材日剧Unnatural《非自然死亡》很喜欢。《不平等是尸体》这部纪实作品题目就吸引了我的阅读愿望。花了两个晚上读完之后,有好几个段落让人感动并深思。作者文字朴实直白,又蕴含着深挚的悲天悯人和责任感。最让人唏嘘的一个例子是八十多岁的丈夫照顾七十多岁的老年痴呆症妻子,为了扶妻子出浴缸,不慎摔倒在浴缸里,又被失智妻子压在身下,结果溺死在浴缸中……很多需要司法解剖的遗体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有一段叙述也很让人感慨,作者写到那些因贫穷而最终冻死饿死的尸体生前多日没有洗澡,表面肮脏,而内部器官却非常干净,不像是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而富裕阶层的人则相反,表面干干净净,内部器官则布满脂肪、损耗严重……

书中讲到送上法医解剖台的尸体有很大比例致死原因是贫困。作者从业二十年,这些非自然死亡的尸体对他来说恰恰成了最常见最自然的现象。

说到底,人除了自杀之外,无法选择自己最终死亡的形式,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按自己的意愿活着,直到最后一刻。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二):“抛砖引玉”还是“羊头狗肉”?

  刚获悉这本书的出版讯息时,书名和简介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好奇。生死话题一直是各个领域思考讨论的重大议题。在今天高速发展的中国,对生命的探讨也成为上层建筑要素中越来越被大家重视的一环。所以本书的出现事实上应该起到补缺的效用。

  一上市我就马上买回来读了。一本很薄的小书,7万字,不到一天就看完了。读完之后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针对这本书的书名。

  前面也说了,生死关系是很宏大的命题。本书从法医的视角看生死,更是提出了“尸体不平等”这个了不起的话题。它本来是可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的,但是读罢我并未获得满足。

  作者首先在每一章节按死亡背景把尸体分出了诸多类型,分享了很多关于法医学的专业知识和实操经验。但是就“尸体不平等”这一核心要点却只是列举查阅的社会学统计作为论据,简单阐述了客观情况,并未做什么深入的“解剖”。

  书的最后也空壳似地谈论了一下生与死的联系,仅仅留下了一个议题,然后就结束了,并没有实质性的探索。说好听了就是我在本段文字的标题使用的“抛砖引玉”,那么说不好听了,本书其实是在“挂羊头卖狗肉”。确实是辜负了这个书名。

  阅读完本书的最大收获想必就是关于法医学的专业知识和法医的工作日常状态了。

  仔细地究其内容来看。

  虽然作者并未向我们多么深刻的地挖掘书标题和其背后更宏大问题的议论,但是他提供给读者们一个视角——抛砖引玉——去辨证地思考在社会环境作用下的生死问题极其差异。同时对于不了解法医的读者又能丰富一定的知识和常识。从这两方面来说,本书的价值已经体现出来。

  所以抛开迷惑性的书名,这本小书还是值得去一览的。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三):秉法求真相,为医怀仁心

  

法医学老师说过,临床医生在医院进行死亡报告,而医院之外的非自然死亡都有赖于法医解剖探求真相。这不仅涉及到疑似刑事案件的甄别与解密,不同死因占比的变化更是许多疾病流行趋势,生活环境、方式变化,甚至诸多社会问题的风向标。

从这一角度来说,法医解剖的意义及重要性不容替代。而这本书的存在,正通过许多具体的案例对上面这段话做了证实与阐释。

作者是一个很有情怀和责任感的法医,他尊重遗体,善于共情,不仅对还原死亡真相秉持着职业信仰,更愿意去主动探求所面对的死亡背后的社会问题:

右膝处不起眼的撞伤揭露了车祸骨折的真相,而更深层的是酗酒问题给国民精神和生活带来的伤害;异常鲜红的动脉血是“冻死“的佐证,损伤溶解的横纹肌细胞提示”中暑“,有的人为了躲避债务自困于阴冷缝隙,有的人为了节省开支选择不开空调,有人因为贫困而病死,有人因为贫困而自己选择了死亡;发绿的尸体、遍满蛆虫或在野外被啃噬得残缺不堪的尸体,大都是由于死者孤身一人而久未被发现,无缘社会导致的”孤独死“越发常见;而另一方面,”老老看护“问题日益普遍,即便并非独居,往往也在辛苦的同时潜藏着极大的风险与隐患。精神病患者、初来人世就被抛弃的婴儿、被无辜杀害的小学生,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又该如何保障?

我一直认为法医是个值得敬佩的职业,他们通过细致的解剖观察让受害者作出无声的证言,他们也见证着因贫困、疾病、离群索居而孤独死去的人们最后的生活状态。细想起来多少有些荒谬感,但开颅剖腹、亲手细细探查每一个脏器的时候,法医确曾短暂地同他们建立了异常亲密的联结。

解剖台上的每一个个体都值得心怀悲悯以待,而当他们汇集起来成为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大概要引人重新思考“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之论。全国生活保护率1.71%,解剖的遗体中生活保护金领取者占比却高达20%以上。政府统计白皮书表明,失业率与犯罪率有着明显的关联,同一辖区,贫富之隔可能就是生死之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法医人员储备和设备条件、对待尸体解剖的观念参差不齐,因而刑事侦破率、毒物检出率及死因统计的准确度也大相径庭。作者提及这些问题,不是对职业意义产生了动摇,而是以20余年执业之经验,去探寻一个改善现状的可能性。正如开头所说,法医提供的数据报告对医疗卫生、经济保障等等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作者说他们在医学界站在见不得光的暗面,但能拯救生者的,从来不只有临床医生。

不论面对死者还是生者,都是和生命面对面。

这一点,临床医生或者法医解剖师都是一样的。他们身上那种向死而生得来的豁达并非对”活着“的执念,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他们也在用对死亡真相孜孜不倦的探求或对病患拼尽全力的救治、对死者生者深切的同情与爱护,践行着这份尊重。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他们同为医学生时许过的誓言。

  《不平等的尸体》读后感(四):生死守夜人

  

秋属金,主刑,萧杀之气。

看着法医西尾元将25年来手持泛着金属银的解剖刀泼腹开膛抽肠刮肚挖心取肝割头皮锯脑颅的种种案例娓娓道来,与此时节如此般配,不由心生欢喜。人生不就是要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吗。

这是一本精彩而专业的法医解剖案例书。侦查破案专业严谨、推理严密。从引言中的一具表情平静卧床女尸开始,在警察局侦探调查无果的情况下,法医居然凭借伤势的布局,推演再现了一次交通事故碰撞后弹出撞击致伤后未及时治疗导致死亡的全景。于是手不释卷,一气读完成了必然。

法医是刑案中协助侦破和证明犯罪的重要支撑,很多时候也是案件定性的主要依据。书中的经典案例不便一一剧透,倒是让我回想起若干年前一桩已经尘封的“命案”。那是一对福建籍夫妇来沪洽谈生意时入住我辖区某旅馆。当晚双方争吵后女方离开住地。次日中午,服务员进房打扫时发现,男方侧倒在该房两张单人床之间的地毯上身亡。遂报案。是意外还是他杀?初查中女方承认,争执中曾将右手中握着的装有七成水的双层保温杯甩向对方左面部。经法医初步鉴定,死者系右侧颅脑出血致死,不排除死者左部太阳穴处所受水杯撞击可能产生对冲伤致着力点对侧部位的脑组织发生损伤——女方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嫌疑迅速上升。但女方又坚持辩解,当晚离开时对方已因醉酒卧床并无异样,其大概率是因醉酒意识不清,行动中撞击硬物致脑部受伤致死,纯属意外事件。

为确定案情性质,我们申请市专家委员会进行再次尸检,同时立即赴福建山区对涉案当事人有无涉及情杀或仇杀或财杀等动机开展可能性调查。夫妻双方分别是相邻两村的村民。我们获悉,两村不久前刚刚集合各自村民,手持各种工具,几百号人在相邻河道的桥上对峙,一方要求杀人偿命,一方要求尽快放人,且双方竭力争夺两个小孩的抚养权(也是争夺公司家庭财产归属)。万幸,当地派出所及时赶到才阻止了一场火拼。于是,在随后对两个村的调查走访中,双方明显情绪激动各执一词:男方老乡们罗列出了一大堆凶杀案成立的疑点;女方的村民又将对方形容的体无完肤,女方伊然是个受害者。但无论如何,两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恐怕不查明真相是无法破解了。

尸检报告成了本案定性的唯一客观依据。市专家委员会对死因是否系水杯撞击造成冲击伤所致存疑——案件陷入僵局。为此,我启动了职业生涯至今为止最高也是唯一的一例尸检鉴定——聘请全国专家进行会诊。然而,正如作者所说,法医不是万能的,受条件所限,可能有若干种情况无法确定死因。最终,由于没有证据支撑,解除了对女方的刑事措施。即便大概率的排除了凶杀,但在铺满地毯以及厚被褥覆盖的房间内,死者是如何造成右侧脑组织损伤,将永远是一个迷——这是一具不平等的尸体。

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法医对凶杀案件的破案有着最直接的指导作用。尸斑、胃内容可以精确计算死亡时间,而死亡时间又可以推出作案时间。作案时间的有无对确定嫌疑人的作用就不用我赘述了。除此之外,是否是第一现场?作案工具是什么?都对破案至关重要。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某起毫无头绪的拦路抢劫杀人案中,因为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一时无从入手。法医鉴定死因是锐器伤。正当我们一筹莫展,准备用大海捞针排摸法时,有位资深老法医站出来说,我们不仅要告诉侦查员凶器是锐器,还要大胆告诉他们凶器是一把长约15厘米宽3厘米的单刃匕首。那一刻,“你是光,你是电,你是唯一的神话”的旋律在我脑海中响起。和西尾元一样,技近乎道,神也。

这不仅仅是一本描写侦查破案的书。作者站在解剖尸体的独特视角从死亡原因倒推,审视当下种种社会问题,极具冷静的理性思考和温暖的人文情怀。他将非正常死亡分为贫穷、孤独居和衰老三大类,并细致地列举了贫穷引发的冻、饿、疾病而无法就医及各种自杀现象;孤独居导致了未及时抢救的病症、酒精关联死以及神经病症诱发的死亡;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日本将达到每五位老人中就会有一名老年痴呆症患者。该症所引起的溺死、冻死、出走迷路引发的交通事故致死等各种常见情形......这个视角如此客观真实描述如此细致入微,无情揭开了我们日常鸵鸟般不愿直视的生命通道尽头,终将孤独而衰老的结局——成为一具怎样的尸体——是一个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果我们以为这不过是日本社会的现状,那说个身边的例子吧。不久前的半夜一点,我被急召至某院急诊观察室,一对再婚的70多岁老夫妇一人煤气中毒死亡,一人抢救中。经询问亲属,双方原生家庭各有子女关系尚可。夫妇二人均是知识分子,再婚重组家庭后感情相当好,经济条件亦尚可。老妇人经抢救清醒后,表示夫妇俩因年事较高,身患多种疾病,病痛时时侵扰,不想再受病痛折磨,也不想拖累对方,于是选择开煤气自杀。这是书中典型的老老看护型。案件调查中我一直存有不好的预感,还专门叮嘱其女儿要小心照顾其母情绪,一周后仍传来了老妇人跳楼自杀的消息。这次,她以更惨烈的方式如愿如约了。

这具让人心酸又震撼的尸体,至今仍使我深深困惑——伴随衰老而来的不可避免的疾病,该是有多么痛苦和折磨,多么无法忍受,才能让老人们作出这样的抉择。年龄限制了我的想象。即便如此,在本书中几乎难以找到作者对现实的哀愁或抗议。相反,作者把悲天悯人的情怀放入生和死的考量中,放入对社会和生活的考量中,用一个法医解剖的精准性为这些社会问题作出理性而有温度的建议,从而让我们千疮百孔麻痹不仁的灵魂得以喘息和警醒。他提醒政府经济及失业率对非正常死亡率的影响,他提示警察局尽量对尸体多一点存疑多作解剖以避免漏案,他尤其关注那些酗酒者非正常死亡的种种情形,反复着墨,让人警醒。白纸黑字间我们看到作者尽己所能,以最大的善意和努力,想让这世间不平等的尸体少一具,再少一具。也许,我救不了整座池塘里的鱼,但至少我可以救我手里的这一条。

这也不仅仅是一本揭露社会问题的纪实作品。阅读过程中时而会有各种专业的科普知识:如乌青块也能致命——因为皮下出血会引起肾功能不全而导致死亡;又如糖尿病已不再是富贵病——营养不均衡,快餐速食品种单一,恰恰是新贫穷病的体现;知道患上老年痴呆症后脑、脊柱和血管变化的样子吗?知道自杀手法前三名花落哪家?知道扼颈、绞颈、缢颈的区别吗?作为科普,作者介绍得即科学专业又深入浅出趣味盎然;时而又会有各种生活百科:如酒精依赖者最可怕的是什么——夺命的酮体值升高,附带各种溺水、车祸、跌落、冻死;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各自有哪些风险,养老院看护中的安全性如何——洗澡溺死,进食噎死,移动中抱摔致死,升降床时头部卡住窒息而死。是不是实用性超强?认真阅读,做好预防,简直就是居家旅行保住小命的必备手册......

总之,这是一本既专业又可读性强,涨知识又有趣味的书,直击冰冷残酷现实却在警醒中予人希望使人温暖。

是一本足以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的好书。泡一壶红茶,读起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