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二年记读后感摘抄
《清宫二年记》是一本由德龄著作,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8.80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宫二年记》精选点评:
●居然又没有我读的版本……很平实,不八卦,嘻
●蛮多后宫的细节很涨知识,但是应该是一面之词。算是一个小小的餐点。
●记录得很琐细,流水账式的形式,但看得很轻松,做睡前读物很好
●讲述了没有皇室血统的德龄为什么是郡主。反映出皇室成员(慈禧)也知道黄色的衣服挑肤色的。以及德龄是一个非常有教养的人,全书都没有指责、批评慈禧。
●感觉不能全信。也不是很能理解 经过两年怎么还会愿意回到慈禧身边。
●老慈是天平座的吧。。。忽然很好感光緒
●这本书唯一的亮点就是大量清宫日常细节再现,问题是叙述个人主观色彩太强,而且徳龄女士虽然接受国外先进教育,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另外徳龄笔下的光绪实在是灰常惹人怜爱啊。。。
●很喜欢徳龄~~还原一个真实的慈禧
●慈祥老太与教科书里描绘的大不同啊
●“我曾经是慈禧身边得宠的女宫,有什么要问的吗?” 角度太主观了,看着甚至令人觉得不舒服。
《清宫二年记》读后感(一):购书
《清宫二年记》读后感(二):清宫二年记
作者于1903~1905年近两年的时间内在内廷当差,并为慈禧太后宠爱,对于宫廷生活有深入的了解。通过该书可了解慈禧的日常生活、及由宫女、太监组成的宫廷小社会。禁宫生活并非想象中的美好,禁宫的生活也改变了太监、宫女的人性。对于了解宫廷生活来讲,该书可作为参考。因作者为王公之女,有其背景及立场,对于慈禧的评价亦可供一观,无需多做评价。
《清宫二年记》读后感(三):最重要的是比较客观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写的像流水账,类似于如今的纪实类节目,而优点也就在于这,中国古代修史往往东添一笔西添一笔,最后弄的跟演义似的,所有不少的史书缺乏客观性。也许是德龄自幼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所以她的视角和西方人及其相似,客观直接。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接触到了一个真实的清皇宫。而慈禧也一改课本上的阴险、狠毒,成为一个活生生的老奶奶,本来嘛,无论她是否是一个王朝的统治者,首先她都是一个女人,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太婆。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比较喜欢德龄这本书的原因吧。
《清宫二年记》读后感(四):清宫二年
德龄在太后身边时间不长,评价满是溢美之词,由于发现她和传言不同,她越来越喜欢这个威严又很可爱的老太太。
慈禧太后自己都说:在外国人面前,我会表现出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态度,所以根本不会认识到本性。 她像普通人一样,爱着各种生物,花草、树木,狗,甚至还自己种菜养花煮茶叶蛋。
喜欢一切使人美丽的东西,衣服、珠宝、鲜花、西洋化妆品,裕太太进贡的法国锦缎她就很喜欢。会自己设计心思新巧的珠宝,光是登记造册的宝贝就有三千多件。讲究穿衣搭配,尤其喜欢旗装。会好奇外国人是什么装束。 作为君主,她虽然不求新政,但也希望子民风调雨顺。 天气大旱,她会带着皇帝妃子斋戒求雨,听说日俄战争爆发,心里也会心事重重。 光绪自戊戌之后再无心政事,天下的万岁爷成了摆设。为了监视他,还下令阻断去皇后宫中的路,想出门必须经过太后宫中。 皇后真是个机灵人物,端正优雅还有学识。整个皇宫,只有太后和皇后中国文学最优。比起皇上,皇后承担了更多代言人的角色。各国使馆夫人进贡宴赏,礼仪周全,让人挑不出错。
有些礼仪很匪夷所思,比如,官员下船,要面向万寿宫请圣安 : 请问圣体安康否 除了太后,其余皇妃女官都是站着吃饭的,就是皇后也不坐的。
《清宫二年记》读后感(五):另类的慈禧和另类的清宫
小的时候对女强人都有一种迷恋,武则天,慈禧,只是大家对武则天夸赞的话多一些,却都骂慈禧卖国。
小时候住的那条街叫西落凤街,据说就是慈禧出生的地方,从地理上觉得跟她亲近了一些。
家里有一本很古旧版本的清宫二年记,价格大概顶多一两块。第一次看的时候还很小,对于大片大片的描述清宫的装饰、慈禧以及她的宫眷们繁复的物品的语言都不怎么懂,可是却总是一遍一遍的翻来看,我想最吸引我的是那个有血有肉的传统中国老太太——慈禧。
从这本书里才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慈禧:喜欢运动,喜欢玩耍,喜欢法国的家具和化妆品,虽然已经七十多岁可仍然有乌黑的长发。慈禧不再是传统教科书或者电影里那个冷酷无情的太后,其实她也只是一个更加威严却对自己喜爱的后辈仍然慈祥的中国老奶奶(不过我想慈禧并不喜欢别人这么叫她)。
作者德龄从小居住在国外,这本小说也不是用中文写的,但却因此增加了趣味,也更加易懂,我想几乎可以说这是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写下的清宫最隐秘的情况。但是这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推荐的理由是:虽然不能算是绝对真实的历史,但总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不是帅哥美女的清宫戏,也没有丧权辱国的悲剧,只有活生生的皇室生活,早已离我们远去且常被我们胡编乱造的皇室生活终于有了一个舞台展示它本来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