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瑞奇和闪电》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瑞奇和闪电》经典影评1000字

2020-12-21 23:37: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瑞奇和闪电》经典影评1000字

  《瑞奇和闪电》是一部由乔纳森·戴米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 / 凯文·克莱恩 / 麦米·古默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瑞奇和闪电》影评(一):梅丽尔·斯特里普演的很另类,不过演技赞。

  梅丽尔·斯特里普号称好莱坞头号演技派女星,在本片的表现也是不错,但是本片的剧本张力不足,临门一脚感觉差了些。本片系家庭音乐喜剧电影,大段用到梅姨所演唱的摇滚歌曲,聚焦在母女之间的感情隔阂,涉及到大儿子结婚、小儿子出柜、小女儿因感情破裂而患抑郁症。梅姨塑造了一个非典型的美国母亲,挚爱摇滚,离家寻梦,尽管生活潦倒,但依旧积极向上。梅丽尔的表现还是抢眼,作风依旧老辣。

  《瑞奇和闪电》影评(二):但我是一名音乐家

  刚刚开始女主的神经女儿让我感觉是一个富二代离了婚就nm要逆天,母亲穷得跟b一样,可是还快乐的活着。。。

  精彩的还是在本片的后半部分,女主和吉他手做爱那,我已经不在乎他们的年龄了,也不在乎他们是不是能高潮,现实生活中他们已经失去太多,上帝应该补偿他们什么。

  结束前女主的发言也是很精彩的,就那一句,但我是个音乐家。。。我日,帅。。。

  《瑞奇和闪电》影评(三):Ricki with no Flash

  故事里确实提到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将结婚生子为人妻为人母当作终极目标的女人,当“梦想”最终破裂会因为缺乏选择而进入困境,比如为人母后是否“必须”全心全意照顾家庭。但是导演似乎把“由于事业繁忙而造成的对家庭孩子的疏忽”和“根本没有责任心而造成的缺失”混为一谈。男主一句“It’s your job to love them.”怎么听也不像是安慰的话,在他的语境中这句话确实成立,但是放在Ricki的角度,实则暗地里又将女性和相夫教子捆绑在了一起。最后的结尾倒是体现了中产阶层到底有多无趣无聊。

  《瑞奇和闪电》影评(四):没有实现梦想的我们如何爱自己

  影院刚下了《寻梦环游记》,CCTV6佳节有约就上了《摇滚辣妈》(又名:瑞奇和闪电)。同样也是追逐梦想,不惜抛弃家庭……多年之后的故事。不一样的是《摇滚辣妈》是个现实版的,妈妈一生只出了一张专辑,晚上在酒吧表演,白天在超市作收银维持生计,连去参加孩子婚礼的路费都凑不齐。

  我不同意佳节有约里嘉宾说的,妈妈瑞奇想兼顾自己的事业又想做个好妈妈,是完美主义,我认为任何一个有感知能力的人都想做好妈妈,这是人之常情,但每个人自有自己的办法来协调。就象片尾里,瑞奇说“我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妈妈拿起吉他和闪电乐队,在传统意义上的婚礼上大唱摇滚,她想说的是,接受真实的自己,表达自实的自己也是爱,这不仅仅是爱孩子,而是告诉孩子我们如何爱自己。

  本片<朱诺>的编剧 + <沉默羔羊>的导演 + 梅姨主演,一个很平淡的片子,没有大的戏剧冲突,但是很有回味。另外60岁朋克梅姨超帅呀!

  《瑞奇和闪电》影评(五):2015.12.21——《瑞奇和闪电》

  1、乔纳森·戴米,《蕾切尔的婚礼》和《沉默的羔羊》,从《沉》看出,导演凭借一流的故事手段和叙事节奏创造了一个高峰,《蕾》则是展现了他灵活拍摄多种类型电影的技能。

  2、但是这部电影中,导演所表达的叙事和人物的张扬显得格格不入,梅妈追逐梦想离开家庭,落魄而孤零零,小资家庭对她的不屑,落魄生活给予她梦想的活力却也迫于生存的压力。这样的矛盾冲突本是一个好的题材,在乔纳森的执筒下变成了一个娓娓道来没有爆发点的故事。仅仅是表现,一点构建故事的冲突点都被压制的很深,不轻易揭露伤疤,即使有也很平静地抚去。这个年龄人物的表现确实比年轻人的题材多一份平静,但是梅妈的角色是一个不甘于生存的角色,应该赋予更多的戏剧张力,却被导演抹去。

  3、梅妈的表现依然是顺风顺水,甚至是歌唱的感觉都很带感,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撑起非瞌睡点的地方。

  4、很多事件的构建冲突感是很强的,表现力却十分弱:如女儿抑郁自杀、儿媳妇的不屑、另一个儿子的同性恋问题等等。可以借鉴。

  《瑞奇和闪电》影评(六):关于音乐,摇滚,爱与青春,愿你们forever young!

  看这片子,有一种情绪在萦绕。其实我本来是冲着“摇滚”这个标签打开这部电影的。摇滚于我,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一种洒脱肆意的生活方式,是能让我回到大声笑出声的日子的催化剂,是我反抗平庸生活的方式,是我刻骨铭心爱过的证明!

  没错,这是一个苍白无聊的青春故事,像所有重复过一遍遍的故事一样的故事。但瑞秋这样的,呃,女孩,对,无论她们青春如何不再,她们都是永远长不大的,惟愿她们forever young

  电影讲述了一个故事,我只捕捉到我所需要的情绪。关于音乐,摇滚,电影中诠释得非常精彩。音乐就是所有受到感召的人一起随心所欲翩翩起舞,我惊人的发现全世界所有人在表达爱与欢愉的时候都是同一种姿态,我们忘乎所以,搂着身边人的肩膀欢呼,对着话筒嘶吼。我们心中充满感激,眼睛里面迸射出爱的光芒,那光芒你能看得见。

  《瑞奇和闪电》影评(七):一部梅婆一个人撑起的电影

  看过trailer后,抱着-出来要怀恨的心里准备-下进影院,但出来时只能为梅婆的卖力表演又一次买账。

  剧情展开还算自然,但不带任何惊喜(跟“沉默羔羊”,“费城故事”,“Juno”关联的导演和编剧难免期待更高);

  喜剧的笑点时而尴尬时而还好(老妈跟二十年未见的女儿讲grey hair的玩笑);

  人物设定比较单一比较典型(完美到有点creepy 的黑人后妈,短暂出现是为了引出李小龙笑梗的亚裔同志,看着幸福但眷恋前妻的成功中老年男士,不得不说这方面的美国式政治准确已经让人乏累,需要创新了);

  加上可能对西方人来说很经典的多首摇滚歌老得我又跟不上(主要用了Neil Young年代的风格,片中演Ricki搭档的Rick Springfield本身也是成功的摇滚歌手,我倒是能哼他和pink,还有lady gaga部分的歌。。。)

  所以这样排除后只剩欣赏梅婆的部分了。看着除了床上镜头外其他每个镜头都留辫子,我心里想怎么一大早就要扎辫,能不能多留点正常发式,而且能够看出从妈妈咪呀中蹦来蹦去到现在舞台上摇滚来摇滚去,梅婆也确实又老了,这些都很难忽视,但她硬是用演技和歌技把观众尽量进入角色,被她拍“骗着”经历了摇滚母亲寻子女的心理过程。如果没有她的话应该会是更加平庸的一部电影。

  如果对影坛来来去去的很多影人都不怎么在乎的话,唯独对Woody Allen, Meryl Streep老去产生惋惜。

  《瑞奇和闪电》影评(八):每个自由的人生都应该被理解

  早上起来随便按着遥控器,新换了电影,一边洗脸刷牙化妆一边听着,却渐渐地看进去了。我这里的电影是循环播放,上了会儿班,回来继续看着。可我脑袋里想到的只有一个,我的三姨,那个词怎么说的,离经叛道。

  小的时候,三姨恨不得是我们全家的恶梦,耻辱,追着撵着,恨不得喊打喊杀。姥姥每天在包里放着剪刀,不停地做公交车,恶狠狠地说到,要是看到三姨,一定把她最珍爱的长辫子剪掉。大姨和妈妈带着我跑到山上她住的地方去找,可是院里有只大狗,怕我被咬就作罢离开了。是的,那个时候,大家都恨她。

  起因再简单不过了,用现在文明的词语叫出轨,可是那个人人共愤的时候,我们说,跑破鞋。三姨那时候不工作,每天在家打麻将,一来二去认识了自称是报社的骗子,一头栽进去,便出不来了。抛夫弃子决绝地要求离开,无人能挡,关起来也会跑出去。

  之后的几年,家里就像没有这个人一样,然后,她又自己回来了,因为骗子家徒四壁。好景不长,她又跑回去了,还是跟上一次一样,什么都没有拿,甚至衣服都没来得及带走都留在了我家。

  再次回来的时候,又是几年,当然,在家里,她已经没有地位了,所有人默不作声地接受她,又在心里鄙视她。刚帮她把工作安排好,她又要结婚了。

  还是一穷二白,与上次一样,所有人的质疑阻拦都抵不过一颗自由的心。但这次,总算是正大光明,她也来参加家庭聚会。可是有谁是真心祝福她,多少人等待着她的收场。

  这一次,又是匆匆数年,到今天俩个人才协议分开,三姨没有等到贫民窟改造的机会,也从没得到可以分享那样利益的机会。他们没有登记,甚至后来的几年在大家眼中三姨只是一个给人免费看家的人。可是谁能说,她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势必是会让身边的人受伤的。好在表哥就算少了妈妈也还会得到足够的爱,但是那些伤害,缺失的人格,永远都在那里。因为这样,小时候,我也跟着大人一起恨着她,就算其实不知恨为何物,只是心疼着表哥。

  几年前,席间,三姨还说过,谁年轻时还没犯过点错误。那时我还是愤愤地想着,错误也分什么样的错误,摧毁一个孩子的人生怎么还可以用错误而言。可是慢慢的,我开始理解,也有羡慕。

  羡慕她的自由,这一辈子,都为了自己而活,为爱情为自由。人的本性而已。可是作为一个母亲,她是失职的,也许近两年对儿子关心,多少会让表哥感到些欣慰吧。

  我们一边谈论着自由一边被所谓的道德束缚着,自由是什么,有多少人真的见过。世间安得两全法,在你得到的同时,你一定也失去了什么。那些得到过自由的人也一定知道,自由是寂寞的,因为他们清楚自己舍弃了多少。

  我已经不会再说三姨是错的了,她并没有错。尤其是在想起妈妈曾经说过出轨前的她有个酗酒偶尔家暴的丈夫后。想起前一阵子看《记忆大师》的评论区里,多少人说自己有过一样的想法想杀死被家暴的母亲。那些流过血的皮肤可以愈合,可是人心呢。

  也许三姨的故事和电影里Ricki并不一样,可她们一样的是追逐自我,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活,而不是为了别人眼中的美好而活。我们被生下来,慢慢成长有了思想,却还要被控制地活着,这岂不是生而为人最悲哀的事情。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表哥没有好妈妈,我没有好爸爸,这都无法阻止我们给自己一个美好的人生。

  《瑞奇和闪电》影评(九):因为我们总会最懂得人生的艰难……

  2000年,一个无聊的北京午后,我从手机里翻出那雅发给我的地址,坐地铁倒公汽,终于到达他的小录音棚的楼下,那是一个普通的居民楼,在密码门前等待的时候,有几个蒙古族男歌手也到达了,其中一个看起来年纪绝对超过了40岁,从左耳的银耳环和有型的胡子还有那双皮靴看出来,应该是个资深的音乐人。

  当时我暗暗有点惊讶,在我狭窄的世界观里,这个岁数的男人即使不商务也开始走休闲路线了,或许应该像我爸皮鞋增亮腰板笔直,或许应该有个随时能脱口而出的上班的单位,这么大年纪居然还执着在蒙古音乐这项几乎很难有起色的事业上,活久见吗?!

  等像我这个年纪了,也走南闯北火车道上压过腿以后,尤其在泰国普吉岛海滩上被世界各地的老嬉皮士们,用棉挠***话说被各种老外的各种纹身震捏了好几次以后,心胸终于开阔了一点:原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

  但是,我们谁有胆量选择自己想要的活法?

  刚看完演《穿普拉达的女魔头》里老主编的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新片《瑞奇和闪电》,心中更是万千感慨,追求一个活法,对于男人来说很难,对于女人来说,那就***更难了。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生完三个娃娃又爱好音乐的家庭主妇,半夜想起朝南睡,扔下老汉娃娃跑到纽约寻找她的音乐梦去了,过了很多年后,组了一个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乐队,有一个又有型又帅的同样在乐队里弹吉他的老男朋友。

  日子本来过的不错,直到她前夫打电话说小女儿被老公抛弃,崩溃了,请她回去看看,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严肃八卦”“八卦娱乐圈”正深八马伊琍的新戏《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最近马伊琍为了宣传新戏写了一篇母乳喂养的博文,里面讲她如何去美国都每天挤奶给二女儿,如果努力坚持这项伟大又平凡的事业,八卦文里便在推断当时的文章“爸爸去哪儿?”了,然后历数这个节目里的每个明显爸爸一进节目带孩子都是手足无措,大部分都是一年四季在外面工作,真正做到了“只问播种不问耕耘”……

  但是,不管爸爸有多少天不知所踪,这个家里总给爸爸留一个位置,如果有一天妈妈不知所踪了怎么办?全世界的家庭就都会像跑到纽约寻梦的瑞奇家一样,一个牙齿白白的头上裹着一块头巾的笑起来很温暖的黑人妈妈会填补那个空白,当依然一身摇滚范儿一脸朋克表情的瑞奇回到陌生的家时,看到自己的孩子和老汉对黑人妈妈亲昵的样子,五味杂陈,强忍着回到房间打开水龙头痛哭流涕。

  我们永远无法同时选择两种生活!

  我曾经困惑那些明星妈妈,开演唱会呀演戏时候呀为什么不能把保姆和孩子都带在身边,反正她们又不缺钱,等我自己当了妈妈才知道,孩子需要的不多,他只需要一个妈妈,半个爸爸,一个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再多的保姆也不能让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快乐成长。

  于是,孩子,家庭,活法,梦想……这些关键字就在拉扯着我们的人生,终于一步一步委曲求全险中求胜的把日子过了下去。

  电影的最后还是很温暖的,孩子们认可了叛逆的妈妈,妈妈也继续她的摇滚生活,总算是个happy ending,但是我们都知道,不是每一个孩子成长中缺席的妈妈最终都会获得原谅和平静,也不是每一个把生命最好的时光奉献给孩子的妈妈最终不会后悔不会感慨自己白活了。

  因为我们总会最懂得人生的艰难,因为我们曾是一个孩子,也最终成为父母……

  《瑞奇和闪电》影评(十):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什么样的人会后悔?想要的得不到,曾经拥有的也失去了的人会后悔。

  瑞奇的人生应该是这样吧。年轻时为了理想不顾一切,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婚姻,放弃了儿女,一心一意追求她所热爱的摇滚音乐。如果按照励志影片,应该是这个女人的坚持不懈成功了,她成为了摇滚巨星。

  而现实是,临老瑞奇破产,白天在超市里打工赚取微薄的工资,晚上则和平均年龄大概50多的朋友们组成闪电乐队在酒吧里面驻唱。

  如果没有前夫的电话,日子也就这般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过下去了,你说浑浑噩噩也好,你说自由洒脱也好,总归是普通的无奈的绝望的又挣扎的生活,灰暗的色调下唯一的亮光是热爱的音乐一直伴随左右。

  一开始你以为这是一个洒脱散漫的女人,她热爱如今的生活,满足如今的状态,随着影片的娓娓道来,你才会发现,这个看似随意的女人背后,隐藏着很多伤痛。

  她应该还是爱着她的前夫的,只是一开始的放弃,到前夫很快的组织了新家庭,她已经没有了重新挽回的机会,所有的落寞不甘都是追求梦想的代价。她肯定爱着她的儿女,只是孩子们的继母已经取代了她作为母亲的角色,虽然对方是善意的付出,可无形中也剥夺了亲近子女的机会。

  我们常说,唯爱和梦想不可辜负,可洽洽这两者往往不能兼得。梦想,多么闪耀激动人心的词语,你愿意为了你所热爱的事物放弃那些世俗的情感吗?年轻时也许你可以回答的义无反顾,可当你为之付出了百般的努力,不管梦想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会希望拥有你曾经错失的感情。

  你也许会说,不是不可兼得啊,亲情爱情事业有些人就协调的很好,也许你说的是某一部分幸运儿吧,那类非典型我们就不要讨论为好,对于大部分的平凡人来说,精力是有限的,你选择了一种生活,另一种生活就必然会舍弃。说不上孰是孰非,也许无论你选择哪一样,到后来都会后悔,选择了家庭,就可能安于平凡放弃了热爱的事业,一辈子按部就班的做一份谋生的工作;选择了事业,就可能从此孤独寂寞,失去了亲情爱情的人伦之乐。这个世界上,鱼与熊掌往往难以兼得。

  错过的不会再回来,除非你能重新拥有,不过世事变迁,可能也不是当时的模样了。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反问自己,梦想真的那么重要吗,真的值得放弃爱吗?其实没有人愿意放弃爱,只是命运之神有时会和有些人开个玩笑,他不允许所有人都能够得到所有的东西。梦想和爱,你只能选择一样。

  如果瑞奇当时安于当个家庭主妇,也许她还是不开心吧,那片土地并没有滋养她梦想的土壤,那不可抑制的对音乐的热爱,终究无法让她困于原地。于是,离开似乎成了必然。

  其实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也有每个阶段的渴求,你可以说这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生涯平衡,只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它安排好。

  失去的爱情无法挽回,还好血浓于水,亲情不会被割裂。

  就如瑞奇自己说的,她不是一个家庭妇女,她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婆婆,不过她的包容的思想,也让孩子们看到了她的爱。

  这是关于爱和梦想的影片,它没有一家人大团圆的结局,其实你在哪一方面付出的最多,你就会在哪一方面得到的最多。瑞奇失去了婚姻,得到了追求梦想的机会;瑞奇面临破产的窘境,她得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伴的爱情。

  这个故事再次折射了梦想和爱的选择难题,同时也隐晦的再告诉你,爱的结合也源于志同道合。

  突然想到了这个乐队的名字---闪电,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想点燃闪电,就必然得经历漂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