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he Urban Revolution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The Urban Revolution读后感1000字

2020-12-22 01:09: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he Urban Revolution读后感1000字

  《The Urban Revolution》是一本由Henri Lefebvre著作,Univ Of Minnesota Pre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20.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Urban Revolution》精选点评:

  ●1 - 5

  ●后面的几章确实很有意思。

  ●Space

  ●Intro to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he urban as a whole as a stage, space of exchange, hetertopy, check book to see notes.

  ●看看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整个人都升华了。啊,哲学!

  ●不太喜欢列斐弗尔以论代史的一贯做法,但是给了此书5星。因为,从其分析中,特别是有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都市社会类型分析下,具体逻辑要点中,看到了一些真知。特别是在“城市形态”一章中有关城市社会中,城市空间的特点,与之工业逻辑和农业逻辑的差别比较一项,令人有所觉悟。本人之前可以想到农业社会与乡村空间的形态因由,也可以想到资本主义逻辑下的空间组织,却对不断变化的城市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感到迷惑,这书,基本上解答了这个命题。算是一点收获吧。这书既不像形而上学,也不像历史,而是分析视角的总结吧。其中观层次的层析,的确是马列分析方式的深化和改良。最好是跟欧洲城市史结合起来读。好书。推荐给城市研究的读者,并提醒大家注意此类分析的诸多陷阱。

  ●难懂

  ●法文版出版于1970年,英文版呈现很晚,但其实该书是早于空间的生产的,书中也谈到了很多关于social space与habitated space的问题。感觉蛮马克思的,按照历史发展脉络讲述从rural到industrial再到urban的变化。认为urban相对之前的社会形态有很多变化其实也是political,是non-place,但是为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

  ●好看,现在去看看骂他的人。

  《The Urban Revolution》读后感(一):谁知道呢

  人对于城市所拥有的权力,其实是一种空间生产的权力,是面向“国家机构”权力的挑战。

  Lefebvre强调的是一种autogestion(工人自洽管理)的方式来实现一种民主化的空间生产,是一种地域性的方式。(糊涂无法解释中)

  不过有意思的是,好像他的建议都被各种“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和社会运动欣然接受,造就了新的资本魔爪。在这基础上,大卫哈维开始透过资本生产的视角来解剖空间生产,认为争取民主权力来对抗资本积累,才能使城市化的过程更明朗。

  ....

  《The Urban Revolution》读后感(二):其实英文版开篇的书评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其实英文版开篇的书评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尤其是CASTELLS和HARVEY对这本书的批判,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但至少,这本书虽然看着很像是城市史,却绝非历史书,而是意识形态批判的书。这本出版于68运动之后2年的书,实际上是列斐伏尔对他参与68运动的总结,以及对未来乌托邦式的展望。在这本书中,有许多空间决定论的写法,逻辑上也有许多漏洞,但这并不妨碍这本书开启了20世纪后半夜马克思主义学派空间研究的转向。因此我们绝不能把它当史书看,当然也就不存在以论代史的指责。在城市和建筑学的当今国内理论里,我们往往更倾向于历史学的治学+意识形态宣传的模式,这往往成就了许多满腹经纶的学人,却成就不了整个理论体系的演进。因此,我们必须得学习列斐伏尔拿起意识形态批判的武器了,至少作为建筑师的库哈斯也好,作为理论家的塔夫里也好,都曾经也一直以来都有这么做。

  《The Urban Revolution》读后感(三):《都市革命》: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 <读书笔记>

  l 都市社会/Urban society

  都市社会(Urban society)是一个目标,同时也是一个过程(process/movement),它经历了农业(主要是以政治形式存在的社会、大多以封建社会或者部落社会的形式结束)、工业(科技发展和商业化占主导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官僚主义、劳动分工、剩余价值榨取等等特征)等阶段。都市社会并非真实存在(reality),而是虚拟的/想象的结果(virtuality)。在对城市化的剖析中,意识形态(ideology)与政治分析(political analysis)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们同时巩固物质进程(material processes)。书中第七章谈及城市策略(urban strategy)时也强调政治的特征,社会实践某种程度上是政治家通过制度和体系来实现政治策略。

  l 盲域/Blindness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批判性阶段(critical phase)揭示了(目前)所处于的盲域(Blind field),它既可以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社会转变过渡(transition periods)中的不连续性(discontinuity),也可以代表对于现阶段社会形态的了解不足。

  对盲域理解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往往利用以往社会形态下的观点(多指工业化时代)去理解新的社会形态(多指城市化时代),这是一种倒退性(regressive)的认知。Lefebvre提出问题关于要“如何破除‘旧时代’的观点,以城市化的全新视角和理论去解释城市化的进程和问题”(可见P.37; P64);但完全脱离历史和空间基础的分析显然是不现实、不可以实现的。

  在对意识形态讨论中也强调了"自然"这一概念的异化(ideological naturalization)。目前城市问题的核心在于异化的自然或者自然在都市社会中的存在方式,如何解释自然、如何解决自然和人类的矛盾,这一话语权并不归属于全体人类(比如,城市公园不能叫做真正的自然,但在城市中它就是自然的一种体现),这种权力(the power of ideology and language)对现实(reality)的遮蔽也是盲域形成的原因之一。

  l 整体性/Totality

  关于对盲域的解释,书中第三章讨论了目前的学科和研究基于的是碎片化的知识(fragmentation of research),它们无法形成对城市化的完整认知,由此缺失了整体性(obscure the totality)。同时政治对知识的影响和两者的结合也进一步巩固这一结果(P.141)。

  第四章所述关于尺度和维度(Levels and dimensions)的讨论也可以一定程度解释都市社会整体性的复杂性,正是因为城市化具有全球(G: Global)、混合(M:mixed)和私人(P: private)的三个尺度,而对私人尺度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了对居住(habiting)与个人日常生活(everydayness)的忽视。城市空间的使用者(users)是居民,但生活经验(lived experience)却没有在城市规划进程中被足够考虑,居住行为更多被认为是城市系统中的功能(functions in systems)体现。结论章中第四点开放讨论提及如何定义城市系统的使用者、解释了“授权给代表[来决定城市规划]”这一造成城市问题的社会原因。

  本书第五章中提及中心性(centrality/polycentrality)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特征揭示了城市不断的创造和生产的过程。一个辩证的观点在于:城市没有在创造任何实体(相比于农业和工业生产而言),但它也创造了所有(P.116),这也是城市构成如此复杂的一个原因。

  l 空间分异/ Differential space

  全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分异的空间(Differential space), 涉及到同质、异质和乌托邦(某种意义上已经完成了对城镇化的转化和对整体性的把握)等形式的城市空间。包括分异空间的形成和特征,如隔离(segregation)和分化(separation)等(P.132),这一概念在第二章中有详细的解释。

  l 都市主义/Urbanism

  在书中第八章提及都市化更多是一种路径而并非是一种模式(P.162),这也许意味着城市问题有可能被解决或者杜绝它发生的可能性。尽管进入都市化进程的现在,房地产(real estate)已经取代了工业投资成为第二部门(second sector),这也是都市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样的发展并非是健康的(金融危机和房地产泡沫经济的事实已经佐证了Lefebvre在60年代的预测)。

  书中最后一章的结尾提出了一系列都市法则(urban laws),可以视作对未来都市的思考和启发,比如如何消除社会隔离、如何提升城市自身的力量以与国家意志“抗衡”、如何更好协调交换价值(exchange value)和使用价值(use value)的关系、如何转移对商品生产的注意力到对人类本身生活体验的关注上……由此可以达成都市的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l 结语

  什么才是真正的“都市革命”?它可以是对现有政治或者意识形态的突破与创新;可以是对“都市”这一概念的另外一种解读;可以是预测工业化进程结束的后城市的存在方式;可以是对未来城市规划的一种理念性的指导……如同Lefebvre在结论章中提出的开放思考,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都市现状,而未来都市的路又在哪里?

  以上为部分概念的读书笔记与个人理解,参考页码基于2003年英文版,欢迎讨论。

  《The Urban Revolution》读后感(四):城市社会踏歌而来:列斐伏尔《城市革命》读书笔记

  “列斐伏尔在1960年代末所看到的,我们许多人可能是近几年才逐渐开始看到,并且还在不断发现之中……” —— Neil Smith

盲域(Blind field)

图1 城市发展历程(根据原书图示编译绘制)

  在本书第一章,列斐伏尔首先回顾了人类城市发展的历程。如图1的城市化轴所示(这一指示轴既是时间性的,也是空间性的),从政治城市、商业城市,经历工业革命到工业城市,他认为人类城市发展已经抵达一个“关键阶段”(critical zone)。在这一关键阶段,我们仿佛面对一个“黑箱”,无法得知里面所上演的一切;我们又似身处一片“盲域”(blind field),难以看清渐置于眼前的城市现实(urban reality,p.15)。而《城市革命》这整本书,正是试图解答在这一“关键阶段”所表现出的种种“无序”所暗含的内在规律。

  列认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可以区分出三个层级(layers)/阶段(periods)/场域(fields):农业的,工业的,和城市的(p.28)。每一个阶段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分别为“需求”(need),“工作”(work),和“享受”(enjoyment)。具体来说,农业阶段对应了“需求”的社会实践,工业阶段对应了“工作”的社会实践,而城市阶段,极有可能对应了“享受”的社会实践(p.32)。

图2 盲域

  场域与场域间的演进,会经历列斐伏尔称之为“盲域”的阶段(图2)。所谓“盲域”,即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一阶段的很多现象和规律是不被人类认知所把握的,是“不可见的”(invisible to us,p.29)。这“盲”,如一个吊诡的悖论:视线无法触及之地恰是视线源头那一处盲点(The center of vision doesn’t see and doesn’t know it is blind. p.29)。列斐伏尔指出,当今社会这一“盲域”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用工业社会下驯化出的那一双“眼睛”,去解读初显的城市现实。我们无法认清她,于是逃离她、反抗她、甚至试图阻止她的产生与发展(p.29)。我们深陷其中的“盲”,实质上暗示了一种意识形态的缺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结果是,形成了贯穿这一“盲域”始终、全球性的“城市困局”(urban problematic,p.15)。

城市革命(Urban revolution)

  列斐伏尔认为,正如工业革命消解了曾经的工业困局,同样需要一场城市革命来消解现如今出现的城市困局(p.146)。列将“城市革命”定义为一种对现今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转型过程,这一过程从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主导的时期(模型,计划,项目)开始,一直延续到城市困局出现并主导的时期,也就是列所说的“关键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首要的任务是寻求适应“城市社会”的一整套模式、规则、甚至是意识形态(p.5)。这一转型过程可能是突然爆发的,也可能是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所达成。

  为了解构当今的城市困局,列斐伏尔区分出三个不同的层次/维度:全球性的G层(global),私域性的P层(private),以及G层与P层之间过渡性的M层(mixed/mediator/intermediary)(p.78)。

  G层象征一种国家权力在全球尺度下的彰显,这一权力意志所推动的是以不均衡发展为代价的全球性同质化过程(global homogeneity, p.80),具有政治性、制度性、系统性和战略性。

  与G层的权力意志相对,P层代表了作为个体的“人”(human being)的维度。在这一维度,“居住”(habiting)被认为是定义“人”的核心要素。借用海德格尔在《筑·居·思》中对“诗意地栖居”的解读(编者注:“诗意地栖居”出自荷尔德林的诗句:“Full of merit, yet poetically, man/ Dwells on this earth”),列斐伏尔认为“居住”作为一种社会实践需是饱含了居住者的实在日常经验的(the inhabitant’s “lived experience”, p.82)。而自19世纪末期,“居住”(habiting)开始被简化为“居所”(habitat),体现“人”实在经验的社会实践在一种全球性的同质化战略下逐渐被囿于功能性的“居住机器”中(dwelling machines,p.81)。于是,在这寸尺空间之内,“诗意”不再,仅余食、寝、繁育后代等基本的生存功能(p.81)。

  处于G层与P层之间,过渡性的M层实质上即是城市的维度(编者注:这里“城市”指city,不同于urban society,见下文)。M层更像是两种力量的交锋和博弈地带,一端是以资本、国家、制度、交换价值、同质均一为代表的G层,而另一端是以栖居、日常、实在经验、使用价值、参差多态为代表的P层。在工业社会,P层长期受到G层的统治、压制、或是侵蚀。列斐伏尔认为,通过城市革命,P层终将对G层反客为主,而城市社会也将随之到来。

城市社会(Urban society)

  在本书中,列斐伏尔将“城市”(city)与“城市社会”有意地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他指出,“城市社会”是通过一个全面城市化(complete urbanization)的过程所产生的社会形态(p.1)。它与“城市”(city)不同,并不是一种已经达成的既有现实,而更像是极目远眺总在视线最前端的那一线闪光的地平线(p.16-17)。你不知道还有多远,但你知道总会到达。而“城市”(city),在列眼中,是已被明确定义好的一种物体(object),是被各种分门别类的学科所研究的一种物质形态。在列斐伏尔的解读下,与未来地城市社会相比,现阶段的所谓城市(city)更像是一个“有形无魂”的存在,挂着城市社会的招牌,兜售的却是工业社会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图3 城市发展历程(根据原书图示编译绘制)

  基于上文的三个层次(G层,M层和P层),列斐伏尔将图1的内容细化(图3)。 他认为,工业革命和城市革命可被认为是世界大转型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同一个全球革命过程的两个组成部分(p. 144)。

  当城市发展进入到第二个关键阶段,城市终将不堪重负,而城市社会将踏歌而来(The city explodes. The urban arrives. P.89)。

后记

  《城市革命》这本书中,除这篇读书笔记介绍的几个重要概念之外,列斐伏尔还花较大篇幅批判了体现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城市主义(urbanism),也深入辨析了有关城市社会的几个重要概念,如同托邦(Isotopy,p.37),异托邦(heterotopy,p.128),和乌托邦(utopia,p.131)。

  让许多城市学者忧心的是,列斐伏尔在半个世纪以前充满远见的预言,如今许多已开始一一上演。如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p.26)、城市机动车导向规划的难以为继(p.,又如本书封面)等等。若果真如列所言,这些仅仅是整个城市困局的一两个切面而已。那么,人类社会将走向何处?列斐伏尔指出,可能的出路,也许在于城市居住者与空间使用者的“日常”(everydayness,p.140)。这就引出他的另一本书:《日常生活批判》(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其中应会有列对“日常”这一概念的独到解读。

  不可否认,列斐伏尔对未来城市的愿景是带有强烈乌托邦色彩的。从这本书,我们也可以窥知列城市理论与其空间理论的诸多内在联系,如他对全面城市化下城市社会的想象,与《空间的生产》中所愿景的“差异空间”就有着颇深渊源。Neil Smith指出,列笔下的“差异空间”,实质上即是他心中“社会主义”的空间代码。作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相信这一点也就不言自明了。

拓展阅读:海德格尔《筑·居·思》节录(孙周兴译)

  建筑物的筑造本质上是什么。我们栖居,并不是因为我们已经筑造了;相反地,我们筑造并且已经筑造了,是因为我们栖居,也即作为栖居者而存在。

  但栖居的本质何在呢?

  。。。

  在我们这个令人忧虑的时代里, 栖居的状态又如何?所到之处, 人们都在凿凿有据地谈论住房困难。不仅谈谈而已,人们也在出力。人们试图通过筹措住房、促进住房建设、规划整个建筑业,来排除这种困难。不论住房短缺多么艰难恶劣,多么棘手逼人,栖居的真正困境并不仅仅在于住房匮乏。真正的居住困境甚至比世界战争和毁灭事件更古老,也比地球上的人口增长和工人状况更古老。真正的栖居困境乃在于:终有一死的人总是重新去寻求栖居的本质,他们首先必须学会栖居。倘若人的无家可归状态就在于人还根本没有把真正的栖居困境当作这种困境来思考,那又会怎样呢?而一旦人去思考无家可归状态,它就已然不再是什么不幸了。正确地思之并且好好地牢记,这种无家可归状态乃是把终有一死者召唤入栖居之中的惟一呼声。

  然而,终有一死者除了努力尽自身力量由自己把栖居带入其本质的丰富性之中,此外又能如何响应这种呼声呢?而当终有一死者根据栖居而筑造并且为了栖居而运思之际,他们就在实现此种努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