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后感100字
《西厢记》是一本由王实甫 / 王季思校注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84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厢记》精选点评:
●比宋词更委婉,比唐诗更简洁。这就是元曲的魅力。而西厢却又是一个经典。
●上海古籍靠谱儿多了~ 竖版、繁体,附元稹《莺莺传》以及王实甫的残本
●《西厢记》中只有红娘让人感觉最舒服,张生呆板不懂人情世故又过分闷骚,崔莺莺过分矜持好面子,催老夫人慕仗权势还出尔反尔,只有红娘性格直爽助人为乐又喜欢打抱不平。此小说主要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等级阶级制度的不平等,崇尚自由恋爱的事实状况。
●哦,怎么说呢。
●红娘真可爱,喜欢这个版本
●读了又读,觉得张生虽痴情,到底还是贪恋莺莺的美色,免不了红娘说的“又油又酸”,莺莺养在深闺心思纯粹,倒真是对张生一往情深,虽为相国千金,一爱上也免不了患得患失,又是送汗衫送鞋袜送玉簪,生怕张生始乱终弃,“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深更半夜躲被窝里看所谓禁书,大约成了我的一种恶趣味。西厢记,故事三星,文笔五星。对崔莺莺的心理描写很细致很精彩,前期听到张生念诗的青春悸动,后期托付终身但又害怕张生变心时的忐忑不安,都很生动。崔莺莺很幸运 ,大胆直白又冲动,最终还是获得了幸福。今天的话即便有爱情在,真到谈婚论嫁还是要小心谨慎的。
●大爱马兰饰演的崔莺莺!~
●我妈说我是脑残 西厢记这种艳情小说看了一遍又一遍 还去仿写元杂剧 可我真心觉得王实甫真TM太有才了 明清的时候是不是有才的人都去写淫书去了?
●若不是作者好辞采 真是一对儿让人无语的旦和末 矫情做作 可好还有一个红娘真性情
《西厢记》读后感(一):张生的生肖和星座
《西厢记》张生生肖与星座考证:
1.台词“今贞元十七年”,已知贞元元年为公元785,加17,得公元801年。
2.台词”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生",减去23,得778,即张生出生年代。张生属马,70后。
农历公历转换,得知张生的具体生日应是公元778年2月19日。刚好在双鱼座的开头。
《西厢记》读后感(二):在西厢里迷藏
第一次读的时候,不是完整的,只是高中课本上的段落,当时对所谓文学丝毫不敢兴趣,连那句经典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也不知所谓。
而我的语文老师却极喜欢这西厢记。
他说,纵观古今之爱情,维西厢记最美。
曲美,词美,人美,故事美,风景美~~
在老师的带领下,渐渐喜欢上了这西厢记,之后爱不释手开始誊抄~~
觉得就像与美丽的词儿,人儿,在捉迷藏。你觉得你抓住了最美的,可是貌似又不是,你觉得你找到了全文的高潮,好像又不是,你觉得你猜对了人物的心思,但似乎还有其余的解释。
虽然他是戏曲,但美丽丝毫不亚于小说。
古代爱情是禁忌的,却又是人们渴望的。
就是这份渴望,才有这么经典的戏曲。
内心的欲望如果是有活力的积极地,那么为之付出的代价应得到等同的回报。随意,他们幸福了,所以我们读了看了,悲伤了,愉快了。
这是魅力,这是传奇。
《西厢记》读后感(三):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最早读的时候还是高一。在旧书摊买的这个版本,都发黄了。在被窝里面每晚用手电打着看完的。
看完了,就想,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文章了吧。用红楼梦里面人物的话说就是“余香满口”。我的形容只能是:就像美丽的江南三月“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是不是在读者的心里“落红成阵”!
之后又重看过。感觉还是很爽。
如果你想要在诗歌的世界里与世隔绝地生活一段时间,那么选择它绝对不会错。
但可惜的是,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无法在那么纯粹的世界里生存。
就好像最近看《牡丹亭》。下了很大的决心,但还是看到一部分就看不下去了,就是看到最有名的那一段: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就好像满足了自己的一段心愿,而不愿意再继续。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最好的阅读时间,就是高中。
看到竟然没有人评论,实在不忍心,就写这么多。值得再记述的是,高三毕业的暑假,闲来没事,把封面那副画(应该是陈洪绶做的插图)临摹了一遍,极有成就感。
当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在一个路边的旧书摊上又看到一本这个版本的《西厢记》,我实在不忍心看它在那里流离失所,毫不犹豫的,我给买了下来。
《西厢记》读后感(四):张生真真一流氓
今天去听西厢记了,经典之经典,百看不厌.只可惜那号称英俊潇洒、才富五车胆略过人的张生先生,怎么看也像一猥琐色狼,这么说但愿别被他的粉丝砸死...不过话说回来,对他确实挺失望的...
张生初见莺莺
“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端的是美人多情,拈花一笑;莺莺这时自然也见到了张生,“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只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
呵呵,好一个一见钟情......
那日红娘来请老和尚去同崔夫人商量给崔老相国做好事的。张生便厚着脸皮要“同行一遭”。其实,张生挺能贫的,路上他说(对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崔家女艳妆,莫不是演撒你个老洁郎?”也就是他问老和尚是不是和崔家小姐勾搭。言辞行止出挑,他不是一老实书生,说好听是风流,不好听嘛....
且听他言:“过得主廊,引入洞房,好事从天降”,“我与你看着门儿,你进去”。乖乖
话说张听得“十五日请夫人小姐拈香”,问明“是崔相国小姐至孝,为报父母之恩……所以做好事。”,马上忧伤起来:“……小生湖海飘零数年……亦备钱五千,追荐俺父母咱……”,老方丈果然中招,道“与这先生带一分者”。 好一个无赖...
背着方丈,张问聪:“那小姐明日来么?”,聪云:“他父母的勾当,如何不来。”(小和尚,要加紧修为呀)张生顺心了:“这五千钱使得有些下落者。”(原来他不穷啊)“人间天上,看莺莺强如做道场。软玉温香,休道是相亲傍;若能够与他汤一汤(同“荡”接触),倒与人消灾障。”越发狡猾了...
后来,逮着了红娘,张生便打探莺莺,却遭红娘以“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严词拒绝。被拒绝后,张生发了好长段牢骚,里面有几句词:“赤紧的情沾了肺腑,意惹了肝肠。若今生难得有情人,是前世烧了断头香。我得时节手掌儿里奇擎,心坎儿里温存,眼皮儿上供养。”呵呵,情诗倒是写得不错...
是夜,张生辗转难眠,“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林妹妹得说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了...
也来搞个张生语录吧:
“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这是他在第一次见莺莺后的感叹
“[快活三]崔家女艳妆,莫不是演撒你个老洁郎?[ 洁云]俺出家人那有此事?[末唱]既不沙,却怎睃趁着你头上放毫光,打扮的特来晃。……[朝天子]过得主廊,引入洞房,好事从天降。我与你看着门儿,你进去。”----你看,都怀疑到出家人头上来了
跳墙幽会竟猴急到错搂了红娘:“[末云]小生害得眼花,搂得慌了些儿,不知是谁,望乞恕罪!……小姐在那里?”Ach du liebe Gott!
“自从昨夜花园中吃了这一场气,投着旧证候,眼见得休了也。老夫人说着长老唤太医来看我;我这颓证候,非是太医所治的;则除是那小姐美甘甘、香喷喷、凉渗渗、娇滴滴一点儿唾津儿咽下去,这鸟病便可。”好家伙,居然不嫌恶心……
不乱对人家指手画脚了,反正有一个人叫张君瑞,还有一个人叫崔莺莺,他们见面了,然后相爱了。
《西厢记》读后感(五):漫步西厢
0
因为古代汉语第四册的缘故,看了几部元杂剧。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有些不习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或者说一个简简单单的意思,就可以衍生出十几首曲辞。一个人在那里唱个不停,有点儿类似于以前看过的潮剧。
后来慢慢地也就看了下去,竟然发觉,离开了依依呀呀的传统戏剧舞台,文本上的故事,倒也不乏精彩。元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取消了科举考试,倒也解放了元代的文人。于是,元杂剧里面倾注了文人所有的理想,曾经为了科举而压抑过的文采和潇洒,也许真的是再一次活了过来。
1
《西厢记》算是比较长的元杂剧了吧,总共分五本。就像时下的许多电影剧本一样,元杂剧《西厢记》只能算是一部改变的作品。故事原型应该追溯到唐代元稹的文言小说《莺莺传》,《莺莺传》里张生是个始乱终弃的薄情书生,故事的结尾也只能算是悲剧,历代都有痴情文人不满这一结局,多有改编。王实甫让这一出悲剧成了才子佳人式的大团圆结局,趋合元杂剧美满结局的潮流,也成就了一个经典。
续1
一个故事,悲剧好,还是喜剧好?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吧。而我觉得,悲剧也许更让人回味一点。悲剧有一种力量——让人哀叹之后深刻地反思。“有价值的东西”在我们的面前支离破碎之后,我们想到的,就是防止我们身边“有价值的东西”也遭到毁灭。喜剧,或者说大团圆结局,往往令那些沉迷其中的人会心一笑,只是,喜剧容易变成茶余饭后的笑料、街头巷尾的谈资。人们笑过了,大概也就忘了吧。
2
金圣叹评点过《西厢记》,把它和《庄子》、《离骚》、《史记》、 杜甫律诗、《水浒传》并称为“六才子书”。不过与其说是评点,倒不如说是狂妄地改编。好像改过之后就成了“贯华堂西厢记”。听老师说,金圣叹不满王实甫版的结局,擅自删改了《西厢记》,至“长亭送别”一段拦腰砍断,张生依旧薄情,莺莺依旧悲剧。不过,金圣叹说他的版本才是古本。后人也有一种说法:王实甫写到“长亭送别”一折就精力不济,去世了。后面第五本那四折乃是别人杜撰,戏班子一般也只是演到长亭送别便落幕。
版本之甄别,就留给考古学家吧。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或许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种惆怅吧: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外,张生的背影渐行渐远,金榜题名又如何?名落孙山又如何?整部戏曲的喜剧气氛,早已被这一段别离冲的很淡了。
3
《西厢记》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古典爱情。一个多情多才却又穷酸潦倒的落魄书生,一个温柔痴情却又苦闷压抑的贵族小姐,一个古灵精怪而且善解人意的随身丫鬟,一个顽固保守而且严厉谨慎的封建家长,这样的搭配,也就演绎出一段现在看上去非常俗套的爱情了。后人解读的时候,无非就是歌颂了张生莺莺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云云。然而再仔细想想,或许也可以读到另外一些有趣的地方。
西厢在哪?西厢设在普救寺,一个信仰四大皆空的地方。这段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寺庙里面,发生在和尚的眼皮底下,这是在嘲讽“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佛家教义?还是在歌颂“成人之美”、“慈悲为怀”的佛家胸怀呢?
张生是谁?他何德何能抱得美人归?杀退孙飞虎、解普救寺之围的,是白马将军杜确,张生只不过沾了朋友的光。(我们可以回到戏剧的开头看看,张生一出场就说明,他是想要去拜访老朋友杜确的,可是一进了普救寺,见到崔莺莺之后,立马把老朋友忘了,打算长住西厢之侧了,等到孙飞虎围攻普救寺,他才想到要那杜确来做挡箭牌,足可见其重色轻友的劣根性啊)。杀出重围去送信的,也不是张生,是普救寺里面豪情冲天的惠明和尚。张生手无缚鸡之力,会吟吟诗,会写写字,会弹弹琴,会调调情,碰上崔莺莺这个无知少女,也就成就了一段花前月下花好月圆的风流韵事了。(所以现在想想,也难怪别人会把张生写成始乱终弃的薄情人。)
红娘是谁?仅仅一个丫鬟,却以一己之力,导演了整一出西厢记。穿针引线,智斗老夫人,红娘是成就这段姻缘的媒婆。可是,一个身居底层的丫鬟,一个受骂受气的仆人,她的动机何在?是真心同情和她朝夕相处的姐妹?还是为了今后有所依托?还是什么其他的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原因?这一个动机可疑的人物,是《西厢记》里面的亮点,一个妙语连珠、深明大义的丫鬟,不似崔莺莺般自怨自艾,苦大仇深,她的胆识和智慧,也不是张生这个中了状元的书呆子所能比拟。只不过,在传统的爱情故事里,她仅仅是崔莺莺的陪衬;在现代的爱情故事里,她也仅是一颗透亮的电灯泡吧——照亮了别人的爱情。
4
崔老夫人这个形象,应该可以算作是封建礼法思想和世俗偏见的代表。但是最后崔老夫人有没有被推翻和打倒呢?没有!完全没有!反而是大获全胜。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孙老夫人心生一计:能解围的人,就能娶崔莺莺。张生借兵接了围,孙老夫人却反悔了,反而让张生和莺莺以兄妹相称。其实不是嫌张生没才能没相貌,只不过看不起张生这个白衣书生。这是世俗的丈母娘心态——要娶我女儿,至少也得国家公务员!只是苦了张生这个一厢情愿的呆瓜——这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做美女的哥哥。
后来张生和崔莺莺生米煮成熟饭,崔老夫人得知后,不报官府,却送张生赶考。一来是因为封建家族思想中所谓的家丑不可外扬,二来则是一种投机——考中了回来迎娶,自然皆大欢喜;考不中就别想回来,一了百了。
在第五本中,张生很争气,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可是崔老夫人被侄子郑恒所骗,反而轻易将崔莺莺许给郑恒。我们暂且不论这个故事的逻辑性,这里悔婚并不是崔老夫人的错,是郑恒所骗。倘若没有郑恒,你想想,崔老夫人肯轻易放弃张生这个状元女婿吗?
还好,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你说,崔老夫人作何感想?她口中的封建礼法、世俗偏见,哪一样被推翻了?还不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皆大欢喜。相反,崔老夫人选对了女婿,她笑还来不及,又怎会去嫌弃这桩婚事啊?
5
《西厢记》第五本的最后是在喜庆的气氛中结束的,所以说了一大通“感谢国家”的话。可见那时候还是讲究和谐的嘛。不过这一大通话没人记得,倒是夹在中间的那一句“祝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画龙点睛,成了千古名言,也成了一句美好爱情的准则。
读过《西厢记》,想起当年听后弦的中国风歌曲《西厢》的感觉,清新而富含喜感,或许可以做《西厢记》的落幕时的片尾曲吧。不必伤春自扰,也无需闺怨惆怅,既然月下花正好,那就闲适地听听,感受一下那种略带喜感的清新忧伤吧。
“走过西厢扑鼻一阵香
隔壁小姐还在花中央
鞋子忘了原来的方向
停在十八九岁情惆怅
敢问一句盆中花怎赏
要拿姑娘与它比模样
甘做花泥一片靠花旁
不是三月也能醉人肠
夏至的前一天
秀才西厢走一遍
邂逅小姐正在窗台赏花等着雨天
名诗读了几多遍 名画临摹了几多卷
懵懂书生的梦存在西厢正时少年
我又从西厢过
十二年前的白日梦
写下当年的你的我
水调歌头词一首
我再从西厢过
十二年后的才高八斗
百花还在人去已楼空
那花儿 常开人难留”
——后弦《西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