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赛义德经典读后感有感
《风流赛义德》是一本由(苏丹)塔依卜·萨利赫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96元,页数:313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流赛义德》精选点评:
●黑暗之心的原型
●丘吉尔可能以他决不投降坚决抵抗纳粹的演讲而闻名,但是他以及他所在的那个大英帝国的殖民活动是存在过的。
●我的一生 穆斯塔法 赛义德著
●花重金从旧书网站买的,好像是吉林某个肿瘤医院图书馆废弃的书。当然,纸是有些黄、有些透、有些脆了,装订用的钢钉也锈了,包上书皮,轻拿轻放就好。每天早上六点四十左右在书友群里面语音直播,共分18次,将这个故事读完。感谢翻译的辛苦,是他让我知道这个故事,故事里面的爷爷跟我的奶奶极像,受人尊重、虔诚坚定、威望极高,但同时却是封建陋习的卫道士。我爱奶奶,她也是影响我最深的一位长辈。幸而,我的父亲不像故事里面的那位父亲一样追随父辈的价值观,他已勇敢而零星的向陋习宣战。我就是在搜寻那样的书,能够让我知道,也有人同样处于与我相似的境地,我感到不孤独。谢谢作者,谢谢译者。
●找这篇小说花了不少时间,的确是值得一读的经典,小说中描述的欧美文明与阿拉伯世界的冲突移植到中国也是存在的,对塔依卜•萨利赫的写作手法很是钦佩,细致入微的笔触下让人很揪心,一个知识分子处身其中有被撕裂的感觉。
●风流赛义德实在是篇好文章,后一个小中篇就是苏丹版的乡村爱情
●这本书真的非常不错,给我的印象很深。
●一个人究竟是被自己的遭遇牵着走
●想看很久了,一直找不到,中午拿到手的时候简直太喜欢了,小小的一本,让人垂涎欲滴啊!故事也没让人失望。只是看完有些疑惑,穆斯塔法和她那个疯疯癫癫的妻子之间的爱情究竟是怎么回事?没有心的他怎么会被这样的女人牵绊住呢!还是说实际上有所隐喻,他们之间的追逐和斗争,实际上象征着东方与西方的交往:莫里斯不屑,象征着西方的傲慢,穆斯塔法善于表演神秘,这是属于东方的,想要互相征服,却又互相伤害,明明互相伤害,却又互相着迷。他们为什么最后只能走向毁灭呢?他们的毁灭是在隐喻什么?我还不明白。
●(夜)血从一个弹孔中流出 流入古老而生生不息的河
《风流赛义德》读后感(一):尘归尘,土归土
感觉这本书的意境和《亚细亚的孤儿》很像,赛义德无疑是一个复杂的人,他的身上既带有阿拉伯的大男子主义,也同样拥有欧洲式的开明。他的风流,有着以玩弄欧洲女人的方式来报复殖民者的目的,但他又的的确确带给了这些女人信心和生活的欢乐。就如同欧洲殖民者给阿拉伯人民带来灾难又同时带去进步一般。最后尘归尘,土归土,有着一屋子英文藏书的赛义德最终被尼罗河的波涛滚滚所淹没,生于尼罗河畔又死于尼罗河畔,暗示着人的落叶归根,最终无法摆脱自己身上与生俱来的文化烙印的羁绊。
《风流赛义德》读后感(二):值得一看的赛义德
3.5星 文章看到结尾,构思真的不错,整篇故事的架构很喜欢。但如果能够少些关于非洲男性主权、政治腐朽、教育问题等等的描述(也不一定非要明面说),或者如果这本书以这个为主,那就应当不是目前的轻扫几笔,不然既拖了整个故事的节奏,还没有起到效果。但有些结果也确实是这些问题所导致。
以下所说是只把它看成爱情故事所说
(我觉得我需要去看看道长的解说)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赛义德的天才,风流成性,因杀害自己的妻子入狱,出狱后在一个小村庄生活,由“我”将赛义德的一生道来。 最后千猜万猜,并非赛义德恨妻子私通而杀,也并非妻子得了癔症。两人相爱,互相角逐谁才是那猎物,谁又是那猎人,丈夫婚前风流,妻子婚后风流,最后一把明晃晃的刀算是刻进了他们的爱而终结。“当我们同时说着‘我爱你,亲爱的’这句话的时候,我的鼻子闻到了一股烟火味。整个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汇集到一点之上,它的前面是一无所有,它的后面是空无一物”,而当一切在新的地方揭开时,赛义德也入了汹涌的尼罗河畔。 “我”爱着的哈赛娜,也弑夫后自杀而死(哈赛娜是赛义德在村里的遗孀,赛义德死后被迫嫁给一个比自己大40多岁的老乡绅),冥冥中“我”好像也走上了赛义德所走的道路,信步走到尼罗河边,像是做了一场噩梦,唯一不同的是“我” “清醒”地挣扎求救,不知是让人救水中的“我”,还是救被困囚笼中的“我”。 我身上还负有应尽的责任,如果我得不到人们的宽恕,那我就应当努力让人们把我忘却。
《风流赛义德》读后感(三):风流赛义德
奥巴马祖籍肯尼亚,他的祖父跟丘吉尔的英国有过关系,肯尼亚在英国控制下协助英军打仗,奥巴马的祖父去了缅甸对抗日本,他们回到肯尼亚满心欢喜期待英国让他们独立,但是丘吉尔说这块高地非常适合白人耕种,终于他们受不了了揭竿而起,丘吉尔把他们抓了起来,并且进行了种种惨无人道的酷刑。丘吉尔是帝国主义者,丘吉尔还参加过布尔战争,设立集中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型集中营,也是德国后来的灵感原型。他写过《河流战争》,苏丹曾经被奥图曼土耳其帝国治下的埃及总督控制过,埃及被英国殖民后,苏丹也被英国控制。这本书被认为20世纪阿拉伯文学中最了不起杰作之一,苏丹在尼罗河上游,苏丹曾经有个库什帝国征服了整个埃及,这里有相当深厚的文化。书里写的现实情况,苏丹独立之后比被殖民的时候更乱。作者写出的一个现实恰恰是英国人说他们想要改变的一面,但是英国人也改变不了,所以这本小说很有意思,到底是批判殖民还是批判传统的固执的毒瘤呢?穆斯塔法很小的时候就没有感情空空洞洞,到了欧洲以后仿佛要填补自己,通过女人性欲的满足,而他这么做还给自己一个解释,说他是为了报复殖民者。他在晚年回到约旦,想要回到苏丹普通的生活,但是经过,但是他死后,他的妻子说,他有一个房间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不能够进去的,坐着打开之后发现这里边都是她在英国带回来的书湖,他在英国女朋友的照片和包括他杀死英国的妻子。里边还有一个笔记本恶,是穆斯塔法写的自传,那么公司他敢从写这本书的作者,他们都是留英的人,但是两代刘英的人是完全不同的,然后这个笔记本他鞋子转的这个笔记本是空白的。
《风流赛义德》读后感(四):关于《风流赛义德》的一些零碎记录
从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知道这本小说,国内只有1984年的版本,没有找到电子版,只好在喜马拉雅断断续续听完了整个故事。零零碎碎的一些东西,记录一下。
两条叙事线索:
1 “我”的经历:返乡遇见赛义德——得知赛义德经历——赛义德自杀,成为他遗孀和孩子的保护人——遗孀哈塞纳被逼再婚杀人后自杀——进入赛义德的小屋
2 “我”从不同叙述者中拼凑出的赛义德故事
不同的叙述者:本人自述、火车上的退休官员、聚会上的青年讲师、遗书、遗孀、罗宾逊夫人、留下的照片文字。
赛义德的经历:丧父岁母亲长大——进学校读书被当做天才——留学,流连众多女人之间——结婚后杀死琼妮——判刑——返乡
赛义德的女人们:
希拉埃莉诺德(农家少女),伊丽莎白西蒙(外科大夫妻子),安妮汉明特(大学生),琼妮(被杀死的妻子),哈塞纳(返乡后再娶的妻子)
苏丹变革时期中的三种身份:
穆斯塔法赛义德:对故土没有情感,接受西方教育,曾为殖民者代言人,也曾以另一种方式征服殖民者。
叙述者“我”:对故土充满情感,接受西方教育,对本地的文化有批判,对殖民者文化有反思,想要改变苏丹现状,能做的却很少。
“我”的发小:从未离开故土,却是实际影响当地生活的人。
各种反思:
对殖民文化的反思:修建了火车,却运来了枪炮。
对苏丹传统的反思:女性问题
苏丹的政治现状:教育、腐败
传统的迷信与现代化的迷信
觉得有意思的章节:
第三章:关于殖民主义的辩论
第六章:谁在真正影响地方,何时真正地改变世界
有点疑惑:
赛义德和琼妮的关系,简单的相互猎狩、相爱相杀?还是有更深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