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游小说林》的读后感大全
《悠游小说林》是一本由[意] 安贝托·艾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50元,页数:1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悠游小说林》精选点评:
●翻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把洛奇恐怖秀说成暴力电影的翻译反正我是不信
●不仅仅是智慧,不仅仅知识,不仅仅是技巧,不仅仅是理论
●很拧的一本书,强迫自己看到底,然后忘记了。
●叙事者在镜子外面,听故事者在镜子里面
●我们活在两个记忆里
●比起《误读》,这本以讲座稿为蓝本的书平易近人多了!
●艾柯当然没让我们失望,译者更是让人惊喜。他/她可是个本科生,就能译的这样好,后生可畏啊。
●可能还是要看原版,不涉及其他仅说文笔,虽说基本平顺,但有些地方还是有点“译著有风险,阅读须谨慎”。
●只能赞叹
●读完艾柯推崇备至的Sylvie又重读了一遍本书,感觉是半个学期的文学课,随课还附送补充阅读书单。
《悠游小说林》读后感(一):好玩的很
一点都不枯燥的文艺理论书籍.是作者在哈佛的讲座的记录.非常有趣,像是一次旅行般惬意.译者很年轻,所以译文非常清新,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漂亮.推荐
《悠游小说林》读后感(二):悠游小说林——迷失在小说林中的经验读者
在火车上勉强读完的。在文学评论界艾柯真是非常有名了,这本书也在很多地方提到过。可是我实在是读不太懂。虽然不至于像读哲学书一样根本搞不明白写的内容,但是我怎么都无法进入到艾柯所说的“模范读者”的状态去。虽然也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但在阅读过程中,依旧更多的是凭着“经验”被作者自然而然的带着走。偶尔某些时候会跳脱出来看到作者耍的某个把戏。但是像艾柯所说的作为模范读者的那种角度,我好像怎么也做不到。当我刻意的想去追寻模范读者的脚步时,我甚至不知道面对一个文本到底该去读什么。所以,算了,就当打个卡吧。
《悠游小说林》读后感(三):求《悠游小说林》中一段话的翻译
艾柯在悠游小说林中是否说过这样一句话?“In fiction, precise references to the actual world are so closely linked that, after spending time in the world of the novel and mixing fantastical elements with references to reality, as one should, the reader no longer knows exactly where he or she stands. ”
以及这样一句话,求读过的方家解读。
《悠游小说林》读后感(四):避难所
一直不太爱艾柯,因他太高冷,而我太普通。。。
中世纪神秘学,古书收藏家,符号学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
不过我读此书,收获最大地方是渐渐开始理解他与卡尔维诺的接点。
虽然是本薄薄的小书,但是很多东西太深让我无法驾驭,所以仅仅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遍。书旁贴满了小纸条,是我想要再重读的地方。
还有,专门记下了作者的结束语:
而这,便是我永不离开的小说之林。然而,生活是残酷的,于你于我都如此。所以,我来到这里。。。
得到共感了。
最后想说的是,译者居然没有翻译注释部分让我觉得很可笑。而且上网查了一下,译者书名直接引用台湾版本,内容肯定也参考过台湾的。但却丝毫没有提及。。。我不知道说什么了。我是A型血。
《悠游小说林》读后感(五):鸡蛋挑骨头
悠游小说林
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 是本非常好的书,在eco的书里可能未必算最好。
从英文版本翻译eco的文章是很有局限的,这部书是eco在哈佛大学的演讲,那么另当别论,但如果他用意大利语来阐述这些问题,可能言语会更犀利一些,语态时态的多重也会使他表达得更准确。
该书应该加上一些介绍,比如eco当时是在哈佛大学参加什么样的活动,"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 ,就是让读者们讲述自己是如何读的。
给译者挑些毛病吧。
1.她与翻译《带着鲑鱼去旅行》的译者殳俏等一样,选用了安贝托•艾柯这样的译名,但umberto在意大利语里并不是这样发音的,应该是乌穆贝勒托,以前有人译为翁贝托,是相近的,而安贝托就差太远了。
2.文中著名人物的译名也不够通用,为什么不说白金汉公爵而用伯金汉呢,吉本为什么译为吉朋呢。
3.100页上的“《解释的诸界限》”在前后文中都曾翻译成“《诠释的诸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