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las Shrugged》经典读后感有感
《Atlas Shrugged》是一本由Ayn Rand著作,Signet出版的Mass Market 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7.99,页数:10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tlas Shrugged》精选点评:
●读了两周后卡在一半没有读完,又读了Anthem之后才发现完全是浪费时间。极端的利己主义,浮夸的自我标榜,白人至上;作者否定一切与集体主义有关的东西,且对待笔下人物大有顺我这昌逆我者亡的气势。当一部小说的目的只是鼓吹而非论述时,也就没有读下去的价值了。
●so funny
●历时一年多
●听完了 非常不喜欢 比Locke还狼
●其实最后四分之一没读完,实在读不下去了。作者逻辑性可以,但情商可能不行。。人物性格情感毫无发展特别中二假大空,动不动就长篇大论讲道理,这么爱讲道理为什么不去写散文?
●immense pleasure to read; enlightening and intimately resonating except unnecessarily lengthy
●逼格颇高。。。
●雷霆万钧
●怎么感觉就是塞满广告的玛丽苏小说呢=_=世界观简单粗暴黑白分明,主角高大全,外貌非凡能力非凡连住的小屋子的陈设都可以布拉布拉叨好久,问题是好像姜饼人全是一模子刻出来毫无个性,配角全白痴兼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剥削主角连场面话都不讲,社会主义者全是低能无生产力只会拉关系的寄生虫,支持资本主义的主角们则是有理想有抱负要德有德要才有才且责任心超强导致被寄生虫利用白白替他人服务,除了作为天才的小部分主角和伪君子寄生虫政客外就只剩下一群乌合之众了,世界观高大全啥的也就算了,从两百页开始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玛丽苏臭味,抱着后面也许有亮点的乐观心态(强迫症)读下去看到的却是愈演愈烈的狗血情节,直到看到第三部真•男主出场时那段长长的外貌描写兼男女对视时才终于醒悟了,这货就是兼政治宣传稿的苏文吧ˊ_>ˋ
●我先树个靶子起来,再把它从头到脚批判一番,你说爽不爽?右翼自嗨文
《Atlas Shrugged》读后感(一):好压抑
看得我胸口痛....好难受.........
刚开始看到henry在家里的情况,给1万块支票的时候。真tm想骂人。
不过啃老族不就是这样嘛.....
到底结局是什么样的,很好奇。
现在要如何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Atlas Shrugged》读后感(二):Atlas Shrugged - 平庸就是罪
与其说这部小说讲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啊自由主义啊等等,不如说它是一部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书。
书中的主要人物自然分成了两种脸谱:一,创造者,他们创新改革获得回报,最后躲进山谷建立了自给自足的乌托邦;二,徒有虚名只是祈求创造者们更努力工作来弥补他们不断捅的娄子的“弱者”。书里刻意回避了第三类人,他们既不会聪明到不断带来创新,也不会卑鄙的要求别人为自己做出牺牲。他们是工业社会的螺丝钉。
用公司人打一个比方。第一类人是推动新产品推出带来生产力提升的人,比如乔布斯;第二类人是腐败的寄生虫,比如咱们的大部分政府官员。但是我们这些兢兢业业的死上班族呢?
在书里他们都死了:)
第三类人的代表是Eddie Willers.他是女主角的最得力助手。不同于那些跟女主角惺惺相惜一直搞到床上的heroes, 他对于女主角的感情只是变成日复一日的坚守岗位。甚至一直到所有的能人都退隐山林,所有的普罗大众都退回到蛮荒的时候,他还在坚持着要维持工业社会最后一点的象征。
我猜Ayn Rand想说的是:不作为就是一种罪。不努力变成最好的,就没有生存下去的理由。
《Atlas Shrugged》读后感(三):利己的美德
几十年以前,世界面临着两种制度选择。现在我们看到苏联和东欧的结局,仿佛两种制度的优劣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当时,社会主义展示了更公平,美好的前景。 Animal Farm ,还有 Atlas Shrugged 等等所描述的故事,绝不是人人都能预见的。
社会主义宣言的是一种利他精神,而Ayn 宣扬的是利己美德。(有些翻译为自私,但利己可能更能体现Ayn的思想)。在个人层面上,一个人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买这买那,为她付出。但是他不接受女人的感激,因为他认为他的付出是为了他自己,因为他想看到所爱的女人高兴。在社会层面,利己是创造性的源泉,正是因为利己的动力,才有新型的钢铁,新型的发动机,才有了效率。在ayn看来,限制自由市场,是掠夺行为,会扼杀这个世界的发展动力。
几十年后,在不同的历史层面,经历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之后。再看这本书,或者会有更多的想法。
我们看到了自由市场的效率,但也看到,当自由市场上,凭借资本就可以获取高额利润的时候,资本也变成掠夺的工具。
能预见社会主义的未来,并不等于能预见资本主义的未来。
《Atlas Shrugged》读后感(四):资本精英的王国中,普通人能生存么?
这本书大意讲了资本主义的精英们对抗反资本主义的政府的故事。作者应该是寄托了丰富的寓意,但是作为普通读者,扑面而来也是最直接感受到的,是正派主人公的精英身份。
最主要的几个正派男主角,有几个是明确地继承了巨大财富的资本贵族,也有一些是白手起家的草根。最主要的正派女主角则是资本贵族的女儿——不算继承人,因为家族财富主要被女主角的哥哥,一个主要反派男主角,继承了。无论出身如何,几个主人公都聪慧坚毅,才智和意志双双爆表,从出生就注定成为成功人士。这几个资本精英(最后出现的男主人公不算资本家,但是作为工人贵族,全心全意支持大资本家,因为凭他的个人能力,挣得亿万家产如探囊取物)为代表的资本家们斗天斗地,在全世界的普通百姓不可避免地沉沦以至毁灭的时候,成为新世界的王者。
作为一个以精英视角描绘整个世界的故事,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不那么精英,不具备超人的智力或者非人的意志的普通人,应该怎样生存?如果不是天选的经营,是否有资格生活,并且保持基本的体面和尊严?如果遵从精英们的理念,只是不够他们的能力,是否可以取得和他们类似,只不过程度低很多的成就?
中国自古认为,圣人和百姓都应该遵守相同的道德,做同样的努力。圣人能力更强,可以做超凡入圣的事业,百姓能力虽弱,只要是非观端正,也可以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极端一些,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圣人,只是影响的范围比真正的圣人小很多罢了。当今的中国人,争相学习李嘉诚、马云的发家经验。虽然没多少人真心认为自己能成为首富,但是也觉得自己也能学首富们的方法,在小得多的的程度上致富。
可是,Atlas Shrugged这本书,描写的认同资本精英们理念的普通人,似乎只有两个。一个是正派女主角的哥哥所娶的涉世未深的年轻妻子,一个是从小与正派女主角共同成长,后来成为她的心腹下属的兢兢业业的中层管理人员。那个年轻女孩,在受到女主角启发,初步认同了资本精英的理念之后,就在精神极度挣扎中发生意外而死。这个可以认为是偶然。但是那个中层管理人员,虽然自己资质有限,不能成为资本精英们的平等伙伴,也和女主人公先是一起生活,又共事多年,耳濡目染,已经对资本精英们的逻辑深信不疑。结果怎样?在越来越堕落的社会中,拼命处理公司事务,落得个在绝望中自杀的下场。
可见,Ayn Rand构建的精英的乌托邦中,是没有普通人生存的位置的!作为普通人,我恐惧并厌恶Ayn Rand所推销的由纯粹资本主义主宰的王国。
《Atlas Shrugged》读后感(五):一次失败的理念兜售
许多年以前,早在国内的图书还不流行用“销量仅次于圣经”作为腰封宣传的时候,《阿特拉斯耸耸肩》是我所见的第一部以此为宣传的图书,当然,出版社还是谦虚的,加了个前缀“在美国”销量仅次于圣经。当年见识浅薄,如此畅销的读物,《地球颤栗》这样高大上到炸裂的书名,再加上“极有争议性”的特性,那简直是不能错过,必须“想读”。奈何多年以后读罢此书,想起《末日焚书》中所说“腰封上写全球销量仅次于圣经的书,拿来烧准不会错”,才知原是真知灼见,亲王诚不我欺。
作为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的文学价值在我眼中几乎为零。在书中,人物几乎简单地被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所谓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仿佛降临浊世的天使,自带金色光环,积极、主动,有执行力,充满斗志地去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而另一类人,上到Mr. Thompson和the Unification Board一众人等,下到小主管小领班和一般市民,都在竭尽全力地扮演或蠢或坏乃至又蠢又坏的角色,遇到任何问题只会要求别人来为其解决,产生任何失误一律无脑推诿辩解,在什么事都不做的同时把自己摆在更为道德的一方进行指责。普通市民则茫然无措,寄望于政府或是其他人来解决一切。他们的口头禅是“It's not my fault.”和“What can I do?”。两类人之间的冲突,对立的只存在黑与白,简单的仿佛儿戏。在整部千余页的作品中,这两类人就这样过家家一般一个负责惹祸甩锅,一个负责默默擦腚地不断重复着作死直到接近世界末日。小说中男女的情感部分绝大多数留给了白莲花一般的Dagny Taggart。至于她和三位男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实在难以描述,也只能认为这是作者对自身感情的表达了。仅从故事考虑,面对这样的小说,恐怕很难从中得到阅读的快乐。
而作为一部宣传作者理念的作品,作者努力地、笨拙地兜售着她的客观主义和自由思想。米兰·昆德拉曾在评价《1984》时说:“这部小说与诗意彻底隔绝;它是小说吗?它只是乔装为小说的政治思想”。这恐怕是对于《阿特拉斯耸耸肩》要更适合一些。
她试图借用Francisco d'Anconia和Hank Rearden等人之口宣扬自己的理念。然而结果却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们时不时就在对话中神经质般地进行大段大段的独白,在独自一人时也能在内心之中疯狂飚戏。了无新意的话语,让人有面对祥林嫂的无奈。
她试图描绘一个在山谷中只有少数精英存在的乌托邦,认为世界少了这群人将走向自我毁灭。然而她却从来没有想过,离开了广大的群众市场,哪怕有了John Galt的永动机,这种工业精英们大概也只能在山谷里过着鸡犬相闻的小农经济,隐居生活。
在小说结尾,她试图以John Galt的广播来发出,向小说中的全世界,向小说外的全世界,传播自己的理想。这本应是小说中的最强音,思想的最高潮。然而这段章节滔滔不绝却冗长无趣,在长达三个小时,翻译成中文逾五万字的广播中,充斥着virtue、moral、consciousness这样的“大词”,空洞乏味,也缺乏重点的突出。仰慕者或许觉得这是万字雄篇、思想檄文,但是纵观历史,有多少这样大而无当的演讲能够振聋发聩,流传下来呢。不论故事里的民众,还是普通的读者,又有多少人有耐心花费三个小时听完全篇呢?就连作者自己也只能在故事中说他的演讲“……sounding as if he were speaking here, in this room, not to a group, but to one man; it was not the tone of addressing a meeting, but the tone of addressing a mind.”相比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演说,或者作为文章同语文教材中曾经让我们背的头昏脑涨的毛爷爷的《反对党八股》等文章,即便仅是比较表达的技巧而言,都比John Galt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许多人觉得这本书常读常新,甚至说其中得到了启发,其中不乏格林斯潘、特朗普这样的名人。诚然,大到左与右的路线分歧,小到凯恩斯和哈耶克的观点对弈,你总能在文中找到可以沾的上边的。更不用说你身边永远不缺推诿责任的人,和抱怨政府监管缺位或越位的情况。但若说能从书中汲取到什么,那或许就是我与特朗普之间的差距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