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经典读后感有感
《乡愁》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愁》精选点评:
●我的道行不够,还是喜欢散文。
●着实漂亮,读来相当享受,情诗意象通透,玲珑,兼具意象派与浪漫派之长。《五陵少年》,《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奇诡戏谑。古典文学意象,西方文学意象,后现代生活的意象,电话机与雨霖铃,太湖和高速公路,并行不悖。 今天还在宿舍里面和舍友讨论,著名诗人那些出名的诗大多不是他最优秀的作品,而只是他最通俗的作品罢了,比如顾城,海子,舒婷,余光中,流沙河,皆如此。颇可惜。
●离开家乡,就会有抹不去的乡愁,如一层薄雾,拢在你的心上。
●似乎不太能欣赏现代诗歌 还是乡愁最有感觉,现在读比以前有更深的体会了
●还是余光中,还是八千丈的乡愁
●其中有很多首比《乡愁》更美的诗
●醒时常做梦,梦时常醒
●其实在看过这个诗集后觉得乡愁这个所谓烂大街的经典并不是很好,在整篇里都属于水平低的。最喜欢新大陆之晨,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相比外国诗人来说还是本国诗人的诗句最亲近,离我最近。2019.第十本书。
●细细读诗人千头万绪 爱的深情 痛的真切 形容的那么精妙
●高山仰止
《乡愁》读后感(一):愁成一首诗的余光中
再次读起余光中的这个集子,没有上次那种去愉快感受他的乡愁的感觉了,这次竟然多了许多沉重。 首先沉重的是余光中老先生的逝世,记得是今年12月14日,手机上弹跳出余老离世的消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条消息而已,但是对于这个时代,却是少了一个诗人。少了一个诗人又怎样?不会怎样,诗还没有消亡,就像《诗人之死》里面那句话一样:“诗还是在的,诗人死了”。死了的诗人带走的不是存在我们精神层面的宝物,而是他们用生命践行出来的一种气度。这种气度真实展现给我们看,让我们真正可以用肉眼就可以看到了,而不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感悟。所以诗人能给我们展现的,就这么一点。诗人之死,他的诗歌结束了,又会有别的人前赴后继写作诗歌,使诗歌得以永存。 再沉重的就是诗歌本身。很多人知晓余光中都是从一首《乡愁》开始,我也是。小时候随父母远走他乡,虽不知乡愁何解,却也多多少少能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一些思乡情怀。于是就自己背了这首诗,一记就是这么多年。实际上余光中的诗里除了乡愁,还有各种各样的愁,这种愁刚刚好形成了一种忧郁的美,读起来淡淡的,就会产生朦胧的共鸣。《算命瞎子》里面孤独的愁,《舟子的悲歌》里面荒寂的愁,《昨夜你对我一笑》里面猜不透的愁,《祈祷》里苦盼的愁,《珍妮的辫子》里消逝的愁,《新月和孤星》里面寂寞的愁,《西螺大桥》里未知的愁,《招魂的短笛》里思母的愁……古诗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把愁化成诗,传承自己的信仰。白发长了诗也漫长。一个愁字一首诗,这就是我眼里的余光中。
《乡愁》读后感(二):现代诗歌的尴尬
很久不读诗了,特别是现代中诗歌,读不出感觉。除了以前上课学到过的,因为熟悉感到一丝欢喜,其他的诗歌真提不起兴趣。
我也写过诗,甚至做过诗人的梦,写了一堆臭狗屎后,发现写诗并不像把一句话从中间隔断并按下回车那么简单。
据我了解,中国(包括港澳台的确)现代诗歌是尴尬的,属于舶来品,虽然也有《致橡树》、《再别康桥》、《乡愁》这类华章,更多时候因为是大白话,读来是索然无味的,再不讲究辞藻和押韵,基本算是一首坏诗了!唐诗宋词,因为讲究韵脚,又是用文言写的,反而要人去理解它们的深意——就是翻译啦!屈原老人家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精彩吧,但是今天用白话写呢,皇帝高阳的后代,我的父亲名字叫伯庸。你觉得有任何美感吗?所以很多文人(非写诗的)是看不起中国的现代诗人的,也不看好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的现代诗歌也的确发展得不怎么好,这不还没到达唐诗的地位吗,甚至还没长到唐诗的腰那么高。
因为过了中学时代,没有那种激情了,所以到了大学想要写诗了,我认为自己该学一学,大一大二,我时不时拿着手机读徐志摩、闻一多的,在其他同学大声读英语的时候。我也是辛苦的,因为的确没感到这些诗有多好,每次读都累感不爱。唯一的成就在于,可能两三天后,我终于读完了一本诗集,从此可以在“已读”名单上加一个名字。真正受到激励开始写诗并把诗写好了吗?没有!
余光中的诗算是我比较喜欢的了,读来读去,还是乡愁能让觉得略爽,其他诗偶有一两句撞击在心头。或许我天生就不适合做诗人,没办法,我沉不下心。你想我这种想把诗集当小说读的人,怎么可能品出诗中的滋味?幸好我放弃当一个诗人,也不在坚持每天写诗,还一定要发布到网上让人看。偶尔有兴致,灵感来了,要发牢骚,或者发情了,可以写一两首,留在电脑硬盘里把!
我爱读的,恐怕还是散文,并且是杂文这一小类,随笔也行,游记什么的,真觉得无趣,旅行还是得自己去的。
2014/10/21 17:08
《乡愁》读后感(三):全书最爱的一首诗
乡愁•余光中诗精编
作者:余光中
打分:4星
在咖啡店用半个下午读完了这本书~
看的囫囵吞枣,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每一首诗的意义~只是隐隐感觉到战争时期,流落到台湾的诗人都对对祖国大陆有着浓浓的的情结~
然而,当我看到 江湖上 这首诗,心里还是激起了一片涟漪~
缠着爱人用磁性的声音给我读一遍~
哇~写的真好~
哇~读的真好~
在茫茫的风里,你我一眼万年,而且依旧是那个少年~
ps:附上全诗
江湖上
一双鞋,能踢几条街?
一双脚,能换几次鞋?
一口气,咽得下几座城?
一辈子,闯几次红灯?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风里
一双眼,能燃烧到几岁?
一张嘴,吻多少次酒杯? 一头发,能抵抗几把梳子?
一颗心,能年轻几回?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风里
为什么,信总在云上飞?
为什么,车票在手里?
为什么,噩梦在枕头下?
为什么,抱你的是大衣?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风里
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 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风里
一九七○年一月十六日丹佛
《乡愁》读后感(四):前尘隔海——悼念余光中先生
前尘隔海——悼念余光中先生Neptune0
12月的武汉仍然不会下雪,勉强位于冰点以上的温度只能让冷雨落下。中午在寒冷的寝室刷着微博,惊讶地看到余光中先生逝世的消息。10分钟之后,票圈里的哀悼开始多了起来。对诗人最好的悼念便是回归他的作品,人们深谙这个道理,我希望是这样。
1
余光中先生传诵最广的篇章,我想应该是《乡愁》。从我的小学时代开始,或者是上一代人的小学开始,这首诗便在两岸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中流传着。流传太多,那小学课本上的“并背诵全文”让小孩子也能成诵之时,那四段小诗被人无数次写进考场八股作文的时候,便又有人觉得这诗句俗气了点。可是评价一首诗,从来都不能看喜欢它的人是多是少,更不用说乡愁这种天下共通的、至今仍未解决的恒常情感,从古到今不知被多少文人泼墨写过,出彩的却寥寥。在我看来,《乡愁》《乡愁四韵》之意象美,现实感和韵律感,均可细赏。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乡愁四韵》
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一批现代派诗人不同的是,余光中先生是真的有乡愁。现代诗学西方的时候,他也写颇有西方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手法的作品,“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但归根结底,他的文字还是依托在了中国的土地上。他自称江南的孩子,于是也抒写着江南。他爱着盛唐之风,于是也高兴地写写李太白。与同时期的台湾文人群体相比,余光中先生似乎带着一点超出文学之外的能量,他将自己对大陆的感情毫无遮掩地表现了出来。
我曾经是个不知道谦卑的读者,对笔下的事情有着绝对的自信,也对余光中这些被摆上“台面”的诗人感到不齿,在初中班主任让我们读《乡愁》的时候默默嗤笑。多年之后我在大学看着《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之时,我恍然想起,对任何一个人,一个作家,最好都不要怀着狂妄和倨傲去揣测,而是去欣赏和品味。这也就是蒋方舟所述的“回归一个读者的谦卑”。
2
对余光中先生印象的转变,大概是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在鲁教版语文课本必修2的第一单元,余光中的散文诗《听听那冷雨》被作为课文选入。之所以能够准确记住这篇文章,是因为在高压生活当中,这篇文字是我可以借复习课本的名义来欣赏的,最爱的一篇散文。深秋微雨之时,最适宜读之。
余光中是个诗人,他的散文同样带着诗性。我对第三人称代指自我的狂热喜爱,大概从他这里开始。
“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
从余光中先生这里,我偷到了不少好的词汇。“摧心折骨”“碎玉”“瓦吟”之类,在我还能写得出拼词凑句的空洞而华丽的文章之时,最喜欢用。用来再怎么瑰丽,却终究少了《听听那冷雨》的流动感。余光中真喜欢用叠字,“料料峭峭”“嗅嗅闻闻”“轻轻重重轻轻”,这是歌词的写法,是诗句的写法。时隔3年在武汉的冷雨中又读到《听听那冷雨》,一切高中窗边的画面都在眼前闪回——早自习的朗诵,高考前夕的默读,与同样喜欢余光中的同学相谈甚欢读诗论句——这一切都值得唏嘘,也让我愈发地怀念起那个从一篇文章爱上余光中的人。要说沧桑,一个青年似乎也不应该有这种感觉,正是红烛昏罗帐的时节,却不知怎地想让自己的文字映出断雁叫西风的倒影。冷雨怕是听不到了,那触感却是真实的。
3
乱曰:
我的歌是一种不灭的向往
我的血沸停腾,为火浴灵魂
蓝墨水中,听,有火的歌声
扬起,死后更清晰,也更高亢
——《火浴》
若逢新雪初霁
满月当空
下面平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绝色》
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总能给人强烈的色彩感,《火浴》是红色的火和蓝色的极寒,《绝色》是纯粹的白。就连《听听那冷雨》,似乎也在传达着沉默无言的灰色。读《火浴》时,那种纯粹浪漫主义的睥睨一切,向死而生的理想,通过凤凰的意象向人扑过来,力量就随之而至,这是理想主义的圣歌。《纯色》呢,月色真美,雪色圣洁,就在这一片浪漫之中诞生了“你”,这是情诗的爱慕。在我的印象中,写出有色彩和温度的诗歌的人,其本身也必然是浓烈而狂热的。
但余光中并不是一个强势的人,《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当中,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面对着镜头,娓娓道来的却都是诗歌的本身——那些“味道”“临场感”。他为民谣作词,为孩子们读诗,在镜头下像个孩子一样,打水漂、开文字玩笑。他说,“逍遥游”是庄子提出的境界,他还不到逍遥游。可是他对于儿子夭折的痛苦,对于数十载的乡愁,对于一切堪称痛苦的东西,都没有在镜头前肆意展现,而是读读诗,《鬼雨》《天狼星》。纪录片的末尾,他有点笨拙地配合着镜头,和一摞比他还高的书进行合影。颤颤巍巍地拿着纸笔重游故土的余光中先生,终于原谅了躲在上面的无论哪一尊神的他,唱着《念奴娇·赤壁怀古》,窗外是江南的水乡,颇有点“与生活讲和”的意思。
讲和吗?也好。雾霾之中天色昏昏暗暗,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不止二十年,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不到他。杏花春雨江南成了梦想,进入了意象,如今的两岸离老先生的愿望相隔仍远,从金门到厦门还要踏过几种意识形态。现实的问题永远比诗歌要沉重得多,能做的也只有满足先生在诗中魂归故里的愿望——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谨以此文悼念我喜爱的诗人余光中先生。
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密码:jn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