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经济2021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经济2021读后感100字

2020-12-30 00:06: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经济2021读后感100字

  《中国经济2021》是一本由王德培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经济2021》读后感(一):我向你走来,复式时代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们研究和预测2021年经济的重要前提。即将划上句号的2020年,中国经济好于预期,供需关系改善,市场活力动力增强,这是振奋人心的利好消息。基于现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2021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 连续六年预测中国经济,王德培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与敷衍,反而在预测和验证中积累了经济与成绩。《中国经济2021》尽管是具体的经济事件,但总体上是对趋势的预测与把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已经是被人类历史无数次证明的金科玉律。

《中国经济2021》主题是开启复式时代。复式是一个纯粹的经济概念,尽管目前内涵不够清晰、外延不够精准,但并不影响王德培拿它来说事著文。中国会不会成为全球首个超级复式大国,读者自有评价。我们更应关注的不是中国能否称霸、争霸,而在意自己能否充分享受国运昌盛的成果。 脱钩中国就是脱钩未来,这是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论断。作为国人,我们看好中国,并不是闭关锁国,也不是夜郎自大,而是客观公正地把中国摆在全球的棋盘上,能否在兵来将往的过程中笑到最后,笑出阳光!

万物皆可下沉。下沉带来了社会公平公正,同时也造成了新的麻烦。当你的认知模式与消费能力不足以承担“下沉”所带来的压力时,加速破灭的是那五光十色的肥皂泡。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的事情,过去发生过,有过失败,有过教训,但是不善于从失败与教训中成长,还是不走心的样子,难免成为了新的墓碑,就像当年的共享单车、VCD一样。 喜忧参半,喜中见忧,是经济学家预测未来的习惯性思维。站在全球视角,各国政府为了应对疫情加大了公共债务,很可能出现在经济复苏的同时财政赤字和大规模公共债务成为了新的“拦路虎”。与之对应的,金融市场并不太平,与经济基本面相行渐远,在实体经济复苏脆弱、公司盈利预期下调的情况下,全球股市不见起色将是大概率事件。

防范风险,不再是口号或者标语,而是现实的选择。正如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中国经济向何处去,没有人,即使是专家与学者,可以三言二语界定,在无数种可能性中选择唯一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是所有劳动者的共同行动。当然,如果都被说中了,只能认为经济学近似于猜谜,讲究的是运气,而非实力。风险来自于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是全民的自觉。作为实体经济的主角,不仅要各即各位、各行其责,而且要破除藩篱,融合创新。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多地体现在产业方向调整上。过去的脑体倒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为代表的新兴战略产业,在丰富人民生活体验的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人,侧目而视只能意味着内心的软弱与焦虑,正视挑战、把握机遇才是有担当、有作为的创造者所思、所为。

经济学解决的不是家长里短,但却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即便我们终其一生无法走出国门,甚至你所在的乡镇,但你也不愿意闭目塞听。当全球在危机中浪危风高时,你需要的是找寻先机,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价值,至少在下一轮角逐中站稳,发现更多的美好与幸福。

  《中国经济2021》读后感(二):世界经济乱局之下,中国需要做好自己的判断

  

很显然的,在看完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著作的《中国经济2021》后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只是阐述关乎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建议的,书中的一些观点绝对可以作为站在全球范围的视角内,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展望和预期的。

近现代的人类文明从来都没有遇到过如此艰难和无力的地步。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无情肆虐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遇到阻断,航空,海运,铁路等主要国际运输手段遭到最大限度的限制,国际贸易活动锐减。在这种堪称无奈的大背景下,从政治到经济,世界各国有逐步走向封闭的趋势,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逆历史进程的特殊阶段。

《中国经济2021》

《中国经济2021》分别从形势篇、经济篇、金融篇、城市篇、企业篇和社会篇等几个方面逐一介绍了现在的境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首先,国际大环境非常恶劣。近两年,美国退出了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各种贸易协定组织等,俨然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态势。疫情的严重性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就算没有疫情,按照现在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各方面发展都极不均衡,全球范围内的供需关系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粮食浪费非常严重,并且产量过剩,而非洲、中东很多国家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保证不了。简单总结就是:有人货多卖不了,有人需要买不起。所以我们说,社会发展越快,发展越不均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矛盾,这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而是全球需要关注的重要节点。

其次,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的今天,世界应该更加开放,联系应该更加紧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开放的进步——而不是更加封闭。从上个世纪“二战”结束以来,全球化进入全面加速期,各国经贸活动深度黏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大小小的行业都相互交织捆绑到一起。拿苹果手机来说,一部完整的苹果手机需要多个国家、多种配件、多个组装厂家一块协作才能生产出来,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会影响上下游十几甚至几十个产业出现问题,甚至于工作停滞。现在最严重的问题,是世界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制定出“利己排他”的政策,尤其是很多西方国家,似乎一夜之间完全抛弃了他们所推崇的普世价值观。

第三,在上述两种现状下,中国国内其实已经做得非常到位了,最关键的就是控制住了疫情,在这一点上毫不妥协。并且国内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工作、生产、经营、生活等秩序,各个环节都在有条不紊的运转,跟国外对比起来竟有天壤之别。但是,外围大环境毕竟不好,所以在很多方面还是有着巨大的影响。经济形势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大宗商品如原油价格,年底最低竟然跌破了30美元/盎司,因为封城闭户,人们出行受到极大的影响,对原油的消耗就会降低;金融方面尤其是股市,美股竟然出现了股票历史上的五连断(股市熔断),万亿美元的财富灰飞烟灭,带动全球股市跌成一地鸡毛,中国股市也备受影响,这是对经济前景的极度不看好造成的;国内各大企业的经营中,尤其是对外经贸活动的外贸企业,受疫情影响订单基本清零,很多代工厂破产倒闭、工人下岗,收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大大的降低了对国内消费的需求,尤其是对于房地产而言,收入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商品房的销售,毕竟没有收入谁敢买房?再就是国内教育的问题,网课因势利导的崛起,但学生们还是应当去学校的大集体中共同学习,因为对于青少年来说集体的成长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还有留学生的问题,这就很尴尬了,留在国内就必须要倒时差听网课,如果回校(国外)就要冒着疫情的重大风险,可谓进退两难。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全球的经济问题现在不得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人类文明来说,现阶段竟然成了几百年来遭受到的最大挑战。世界各国在近几十年间因为贸易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相互捆绑到了一块,各种利益相互交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全球化已经把各个国家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根本无法轻易割离。可以说,拒绝经济一体化无异于将自身置于濒死的境地。

金融经济的本质是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投机行为,金融经济原罪则决定了资本必然走向爆仓。在现有的世界大背景下,在如此糟糕的经济环境中,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任何不冷静的行为都应该克制。但是,总有一些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眼光的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看不清、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做着那些令人不齿的举动。中国需要完全冷静应对,在风险中把握机会,逐渐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2021》读后感(三):触目所及,只有人类的进步

  

美国作家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所说:“佛罗伦萨的街道给我们带来了文艺复兴,伯明翰的街道给我们带来了工业革命……漫步在当代的城市——不论是沿着用鹅卵石铺就的人行步道还是在四通八达的十字街头,不论是围绕环形交叉的路口还是高速公路——触目所及的只有人类的进步。”

城市,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利用资源、创造文明能力的最高表现。人类每次科技的飞跃,都将使城市形态产生巨大的变革。

技术变革在剧烈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必将重新塑造城市形态。正如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城市形态的更迭。

信息化、互联网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里就登峰造极,云计算、物联网、AI又相继成了新技术的焦点,城市相应地以智慧化武装自己,是水到渠成。

此外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大城市病、公共危机、环境威胁等城市治理痛点迫切需要智慧城市提供解决方案。

根据联合国预测,1950~2050年的100年内,全球城市化率将翻番,2050年将有68.4%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而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众望所归的最佳解决方案。

例如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除了借助智能化交通系统来帮助市民大幅缩短通勤时间,政府还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通过路灯上的传感器实时搜集路况与车流量信息,智能化调整交通信号,以减少骑乘人士被红灯拦下的次数,引导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带领城市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星星之火,却难以燎原

尽管作为未来趋势,智慧城市来势汹汹,但大部分智能城市项目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很多项目甚至只是空有其名。为何智慧城市这把全球性的星星之火,却难以燎原?

首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作为开发项目,智慧城市建设也逃不过投入产出的商业地产逻辑,土地、融资、建筑安装等高昂成本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韩国自2002年起陆续投入4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00亿元),计划在仁川市松岛地区建成世界首座智慧城市——松岛新城,但这座城市至今未能完工,有媒体将之称为“另一座切尔诺贝利”。

而未完工的原因就是资金枯竭,无以为继。其次,错把手段当目的,陷入唯技术论的窠臼。

当下,科技正在替代生活,手机像输液器,互联网供养着人群。然而,仅仅采纳任何一项技术本身,不管多么的优秀,都不能解决城市问题。

在技术至上的思维基础上建设出的不是智慧城市,而是迷失在技术里的城市。事实上,城市与手机、平板不同,其智慧化不仅是技术和资金的问题,更涉及一系列基础设施、法规政策、社会关系、政治利益甚至大众观念的角力。

短时间建造出的新技术乌托邦都是空中楼阁,要么集成一些现成技术匆匆上马,要么就只能沦为面子工程。当下普遍存在的数据孤岛即为典型。

在中国,部分职能系统是垂直延伸的,比如公安系统有自己的数据系统,卫生、税务和法院等部门也各自有系统,纵向信息或许能实现共享,但横向数据流通却有阻碍,这就造成了“条状孤岛”;而先地方再中央的模式,则造成了“块状孤岛”。

如此一来,以技术提质提效、改善民生,成为一句空谈,智慧城市似乎也沦为一场技术理想主义的狂欢。

智慧城市的平衡车

在种种误区之下,诸多所谓的智慧城市其实就像是一个摇摇欲坠的高塔,规划者在塔底讲着或将成真的故事,搬几块砖就算开工了。

但实际上,即使基础设施能够一蹴而就,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伦理道德框架、基础科学研究和人类社群本身完全没有准备好。要支撑智慧城市的高楼稳稳建起,需要把握四大平衡:

经济上,近期投资与远期回报的平衡

高科技长远来看的确能降本增效,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但超前技术带来超高成本,资本总是短视的,而城市发展是缓慢的,一项改变城市的技术从验证有效、示范成功到商业应用,周期比一般的产品还要漫长得多。对此,一方面可利用PPP模式、产业引导基金等,广泛引入社会资金;

另一方面可引入市场服务,分散成本。如今一些互联网巨头已经使得城市的各个领域——包括政府的一部分治理功能——逐步实现智慧化,例如无现金支付、共享经济、智慧交通等,完全可以由市场来提供智慧城市服务。

如果地产商、园区运营商和城市政府需要服务,向这些智慧技术的拥有者购买一部分自己需要的服务即可,能够大大降低政府和企业的建设成本。

技术上,数据利用与隐私风险的平衡

过去10年,科技公司正从代表进步力量的形象,慢慢转变成资本主义霸权的图腾,而个人、家庭的生活信息通过物联网全方位暴露,成为砧板上的鱼肉。

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城市面临这样一个安全悖论:我们是否要为了人身安全而牺牲个人隐私?

这就需要更完善的监管框架来监督新技术和数据的使用,将数据捕获限制在整个城市的“最低限度”,只搜集解决现有问题所需的数据,而不伤害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

机制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平衡

在一个智慧城市项目中,企业作为技术的倡导者和最直接受益者,总会更有动力去推动其落地;政府的诉求相对多元,虽然在刺激产业和就业领域与企业有着共同的诉求,但守夜人的职责要求其通过政策法规,守住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的边界;公众则最为保守和分裂,即使尝到了甜头,也很难对大的变革达成共识,毕竟所有的变革都难免会给一些人群带来阵痛。因此,在大规模的智慧城市项目中,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固然重要,自下而上的市场化创新研发及公众的广泛参与,也缺一不可。

时间上,当下与未来的平衡

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多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都着重解决当下的问题,而未考虑到城市的流动性。智能化固然是趋势,但城市形态不只取决于技术的包装、驱动,还取决于生态、人文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当前已出现城市收缩现象,假设某个城市50年后人口大幅减少,到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城市?

这可能和当下规划的背景完全不同。因为人口变化可能会带来很多连锁反应或者滞后效应,如何把这样的未来因素考虑在内,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容忽略的问题。

回顾历史,城市的发展从来都是磕磕碰碰、饱受非议的。

巴黎大改造前,法国的知识分子近乎诅咒般地抱怨这座城市的脏、乱、差,惨无人道的生活空间和不可理喻的贫富差距。大改造后,奥斯曼的计划实际上解决了不少当年巴黎存在的问题,并让大改造成为拿破仑三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正面政治遗产。

但是大改造本身又创造了许多新的问题,抱怨依然存在,对其诅咒的程度并没有减退。城市的发展历程大抵都是这样,充满着问题,解决一部分问题后又引发新的问题,智慧城市亦是如此。

城市始终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不是一次性交钥匙工程,基础设施体系的改造相对容易,但社会系统运行的惯性、人性和习惯的改变,起码要靠代际的周期才能切换过来。同时,发展的实际意义也始终在人——只有人们产生向往美好的动力,城市才能真正地进步和发展。

  《中国经济2021》读后感(四):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大灾难下,看经济学家王德培讲大变局

  

这是宸妈2020年发布的第138篇原创内容全文共计2652字,大约需要2-4分钟时间阅读

坐标成都,传说中的“南部繁华似上海,北边却似小县城”的成都,我在北边。

成都

这些年成都变化很大,新一线城市的口号喊得越来越响,从城市建设到周边辐射,成都的影响力都越来越大,然而对标北上广这些城市,成都却还依然很稚嫩。身边朋友每次去北上广回来都会发出感叹:“成都至少比北上广落后了5年以上……”

作为一个80后,人到中年,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几十年,环顾身边的亲友,有抓住了时代的机遇跻身经济中上层的,也有持续稳定在底层温饱线的。

理财意识

源于30岁后一时冲动净身出户带着孩子离婚,有那么几年日子过得比较艰辛,我开始生平第一次记账,然后终于在一年以后知道了自己的大概年收入和年支出。还不算太晚,赶上了成都发展的这几年,于是勉强让自己通过买房也有了一点经济基础。在买房、买车等等一系列的实际操作后,我开始逐渐对理财有了意识:开始听一些基础的理财课,开始看一些基础的理财书,逐渐的构筑自己的经济体系。知道当前经济形势不太好,我很本能的让自己不要高负债,不做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提前消费,保证自己手里要有一定的现金等等一系列的理财动作。

新冠疫情

2020年的新冠疫情,是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的。

年初的举国宅家抗疫,于我而言是难得的一段可以和孩子安安静静宅家闭关的日子,可是身边的朋友圈却是一副惨淡样:

不到半月时间,以前闹腾着想要辞职休假的那部分小年轻想要复工复产了——真实的原因是因为花呗、信用卡这些高透支项目该还款了;一个月余,有人开始四处打电话想要借钱了——车贷、房贷外加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让很多之前貌似还算小康的家庭感受到了经济压力……

高压的提前消费

而那些做实业的小伙伴也在这一轮筛选中各有各的际遇:

有在2018年的环保改革后就一直勉强维持的小厂直接关门的;有被银行抵押款项扣住豪车、豪宅的;唯一涅槃的,是抓住了线上这一风口,利用线上渠道转型或者销售突高的。

等到疫情逐渐可控,环顾身边朋友,个人觉得在这一轮的筛选下自然淘汰出局的的确也是之前就已经露了败势的;能保住基础的都是平日里就已经有了意识,并且也能灵活变动的;最大的赢家是平日里就不断钻研和尝试新经济形态下各种新鲜事物的,随时跟上经济变动的。

《中国经济2021》封面

这一点,和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在《中国经济2021》中的观点一致。

王德培,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任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常年为全国各级政府、各大高校、著名EMBA学院、央企、大型集团企业开设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地方战略布局、顶层设计规划等前瞻性课程,领先完成国家、省市级、央企、园区等重大课题。

王德培的中国经济预测专著从2016年开始至今,每年一本,是一本适合大众的经济类预测专著。

说起来,这本《中国经济2021》还是我第一次有意识看的经济预测类书籍,果然人生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过程。

未来

推荐给我这本书的朋友介绍说这本书适合有一点经济基础的人读,但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即使没有经济基础的人,也能读懂,这是一本很大众、说人话的经济预测书!

《中国经济2021》用了十七个章节分别从形势篇、经济篇、金融篇、城市篇、企业篇和社会篇六个方面逐一介绍了现在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对未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预测和展望。

新冠疫情是百年不遇的一次全人类的大灾难,而每次大灾难的背后,就是一次世界经济重组,大衰退的背后是新的机遇,是大变局,是不破不立,是破而后立。

我赞同王德培在书中的观点,当前的国际环境,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进步,5G时代火力全开,地球村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再能够做到绝对的“慎独”,所以“脱钩”还是互联,不用质疑。

一杯咖啡的产业链

全球化时代的当下,我们都处在一个全球化程度很深的位置上,小到一杯咖啡都可能需要18个国家的29家公司协作生产。拿《日本经济新闻》在华为被美国打压得最厉害时候的一例专业公司对华为手机的解剖为例:被解剖的这款华为最新手机里共包含了1361个零件,其中美国制造的零部件有15种,占比0.9%。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打压严重,可是很多美国企业并不买账的原因。

中国已然是一个经济航母,而且在这次新冠疫情中,中国的安全岛作用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中国的未来经济形势让世界不可能不瞩目,不论是消费能力还是生产能力,当今的中国都是世界级的!

中国红海

作为一本大众经济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清晰的看到中国当前经济的强大,对于过去的几年甚至十来年间,发生在我身边的很多事件都串联了起来:

改革开放后,身边亲友的经济变化,最早的那批“万元户”,“乡镇企业主”,他们是最早富起来的一群人;大学扩招后,我们这一代人的整体文化水平、视野的提升,直接造就的是当前正在中年的我们正在努力扛起各家各户承上启下家庭经济的担子;改革开放的“富一代”培养出了一批大学扩招后的“富二代”,两代人的积累,中国的经济航母上有了越来越多的被吴晓波频道称为“新中产”的中坚力量,这一批人,他们有着明显高于父辈的经济视野,有着变通和品质的生活习惯;炒房的时代,拆迁的时代,“房二代”、“拆二代”等等的新词都是在这十数年间诞生的新名词;大兴基建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大,遍布的高速路、畅通的高铁等等,四纵四横,八纵八横,中欧专列等等的政策性动作下,是老百姓的生活翻天覆地的改变;家家户户都买房,中国的当前城镇住宅存量超3.5亿套,家庭户均住宅1.2套,人均居住面积超过40平方米,你家有几套房?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阿里巴巴、京东这些新的经济大鳄不断刷新普通人的认知,共享经济的昙花一现,直播经济、短视频经济的崛起……

全球化经济趋势

未来是什么样的?

谁也无法准确预测。

我们能做的,是在现有的经验和模式下,分析和推测,提前建构一些必要的经济常识和预判,尽量做到规避和识别危机或机遇。

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形势能够摆脱政府而单独存在,所以类似于《中国经济2021》这样的大众经济预测专著,用经济专家的视角来解说当前的经济形势非常棒!

很幸运在我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意识时被朋友推荐阅读了这本《中国经济2021》,王德培教授洋洋洒洒25万字让我有了对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影响下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更深刻的解读。

全球经济视野

我们谁都离不开经济单独存活,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许就如王德培教授所说是地球在用这样的形式维持自身的生态稳定,我们每个人都受疫情影响,我们每个人也都被经济的潮流所携裹着前行。

这两天的成都又因为突发的疫情而形势紧张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场大灾难、大变局中觅得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

2020最后一个月,读完这本《中国经济2021》,期待着2021的到来!我是宸妈,专注于青少年教育教养,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分享、点赞、关注和评论,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