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心理学家20年研究成果,全网88万
《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心理学家20年研究成果,全网88万粉丝热赞,疗愈童年创伤)》是一本由金尚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心理学家20年研究成果,全网88万粉丝热赞,疗愈童年创伤)》读后感(一):《重启人生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疗愈自己
《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这本书应该是一本工具书。它汇总了各种心理学的知识,用一些可以实操的步骤,来达到自我疗愈的目的。 这本书汇总了我们见过的比较专业的心理疗愈书籍的观点。比如我们常读到的《为什么家会伤人》中武志红的观点。再比如说《双向养育》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这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们如何看待代际创伤,如何避免创伤像遗传基因一样向下传递,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书中提到了两个疗法。一个是虚拟爱之疗法。一个是代际创伤五阶段疗法。这本书还搭配有音频,让我们阅读起来非常轻松。 无论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是什么样。纠结于过去的矛盾,是一种无法与原生家庭正常分离的行为。而这样的内心世界,消耗我们非常多的能量。让我们在现实生活建设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这种内耗上。在这本书中,作者坦然的告诉我们。父母是不可能为我们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虚拟爱之疗法,重建一个健康的过去,让我们能够有勇气走向未来。
和父母关系不好的孩子,在心中记住的非常多的琐事,可能在父母看来根本就已经忘记了或者不值一提。因为人和人的感受并不能相通。刀子割在你的身上,别人是不会痛的。让我们一开始就接受我们可能是不被爱的这个现实,对有些人来说就是对生活的幻灭。重建一个虚拟的爱的生长过程,在理智的人看来可能有些搞笑。可对于一个身心受伤的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有用的解药。
虚拟爱之疗法重塑我们爱与温情的记忆。让我们的大脑不再一遍一遍重复关于创伤的记忆。我们的心理创伤也就渐渐疗愈。当我们的创伤经验替换成一个充满爱和温情的故事,这种欺骗恰恰是一种白色的谎言。当我们还没有强大到用自己的内心去承受人生真相的时候,这种疗法能够给我们注入一些能量和生命力。
当我们放下曾经生命中的创伤,和孩子一起共同经历有爱的童年。我们内心的小孩也会得到滋养。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努力。摆脱代际创伤循环,疗愈自己的同时,也改变后代的人生脚本。
《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这本书中的疗法非常适合尝试。
《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心理学家20年研究成果,全网88万粉丝热赞,疗愈童年创伤)》读后感(二):走出阴霾,给心一个温暖的怀抱
在小英四岁的时候,父母为了生弟弟,把她送到了亲戚家寄养,后来弟弟出生了,小英会父母身边上小学,平时别的孩子在玩耍学习,她需要带着弟弟,家里好吃好喝得要先紧着弟弟,小英觉得自己像隐形人,总是会不自觉地对所遇见的人好,想获得那份同样的好,然而却事与愿违,这样的故事我们总能在很多的个体身上看见,而这恰恰让我们看见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然而在这样情境下受伤的孩子怎样来走出自己的人生阴霾呢?
怎样来获得自己的力量呢?
在书籍《重启人生》中又提出这样一些方式方法来解决人们内心对此的伤痛,作者金尚对代际创伤的概念、原因、表征、影响、内容、疗法等,都有着极为详细的论述,给我们在阅读时带来了一些思考和启发。正如书的封面所说:
你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但你可以选择自我疗愈。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因为一些人事物而触发自己的伤痛,如何在触发自我的心结去看见?
以书中的代际创伤五阶段疗法举例,循序渐进的疗愈赋能。
当我们因为内在的伤痛,感觉那个像大窟窿一样的伤停留在那里,让自己无法触碰,尝试重建安全虚拟爱之疗法,感受拥有爱的感觉,获得活下去的勇气。
重建安全感虚拟爱之疗法,有时那些伤痛的感知太多太过真实的破坏了自我体验,在内在信念的构建下,通过叙事疗法,催眠,重新构建一个充满爱的温情的故事,这种温暖刻意在冰冷之际带来一点慰藉,这种重建除了让我们在自我的感知里营造温暖,也是我们对自我的重新铺垫,事开始重启自我内在的第一步。
而如何重启有这样一些具体的方法:
1、重启胎内的记忆,以类似冥想的方式在放松的状态建立在父母无限爱的期待中来到整个世界。温柔的对待内在自己。
2、改写父母的故事,那些父母的伤痛的感知,留下幸福成长的印象,这些都是有在类似放松冥想状态,所不同的是针对内在的对话的不同,以轻柔疗愈的引导话语来对待。
3、自我生命的重建,描绘在岁月春夏秋冬中对情境和事件的描绘,将积极地描绘影像映像化。
无论是从时间线的描摹,感知,去体味内在的感觉,逐步去深深的呼吸,缓缓地呼吸,轻松愉悦舒适的放松自己,用身体的感知去体会。
当我们哀悼失落的童年,臣服当下,臣服是一种和解,也是一种放下对抗,那些伤痛,让我们逃避,让我们愤怒,在触碰的那个当下,从心底里接纳自己那些过往,是给自己轻松的感受。
过往已无法清楚,但是我们可以对过往一切做接纳或是赋予另外的感知,这在我们进行重建虚拟爱之疗法之后的一种自我放下,说是五阶段,其实是一种混合着的一种状态。都在我们内在进行一种自然生机的复苏。
我们要消除内疚感,重建清白感,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混合着的痛苦,是让我们无法分清是愤怒和内疚,对自我的愤怒,对家人的内疚,这种混杂的情感让我们无法在现有的当下去重新看见更真实地事件,因此看见这种内疚,试图放下它。是去疗愈的必经之路。
内疚不可取是因为它的低频和消耗,让我们内在原本的生机变得消褪,且让我们进入自我的挣扎对抗中,尽管情绪的具体类型很难辨别,却感知到它的内耗性。去看见它。
而我们想要消除羞耻感,重建价值感,是源于羞耻感和内疚感同样是让我们很难分清的情愫,却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内在感受,自我的价值被无限削弱,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无助感。
羞耻的隐蔽会让自我攻击变得无比自然,而自己却恍然不觉,放下这种羞耻,给自己多一点肯定,让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更多地体现出来。一步步找到内在那个自信点,去撬动整个内在自我的积极感知。
在我们寻找人生和生命的意义时,这是我们能希望的获得与渴望。在为之努力,前行,找寻着属于自我的人生和生命意义,它不是哲学般的深思,也不是生活里的随意,更像是内在信念的投入与执着,在其中,我们终会收获属于自己的闪亮人生。
《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心理学家20年研究成果,全网88万粉丝热赞,疗愈童年创伤)》读后感(三):走出阴霾,给心一个温暖的怀抱
在小英四岁的时候,父母为了生弟弟,把她送到了亲戚家寄养,后来弟弟出生了,小英会父母身边上小学,平时别的孩子在玩耍学习,她需要带着弟弟,家里好吃好喝得要先紧着弟弟,小英觉得自己像隐形人,总是会不自觉地对所遇见的人好,想获得那份同样的好,然而却事与愿违,这样的故事我们总能在很多的个体身上看见,而这恰恰让我们看见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然而在这样情境下受伤的孩子怎样来走出自己的人生阴霾呢?
怎样来获得自己的力量呢?
在书籍《重启人生》中又提出这样一些方式方法来解决人们内心对此的伤痛,作者金尚对代际创伤的概念、原因、表征、影响、内容、疗法等,都有着极为详细的论述,给我们在阅读时带来了一些思考和启发。正如书的封面所说:
你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但你可以选择自我疗愈。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因为一些人事物而触发自己的伤痛,如何在触发自我的心结去看见?
以书中的代际创伤五阶段疗法举例,循序渐进的疗愈赋能。
当我们因为内在的伤痛,感觉那个像大窟窿一样的伤停留在那里,让自己无法触碰,尝试重建安全虚拟爱之疗法,感受拥有爱的感觉,获得活下去的勇气。
重建安全感虚拟爱之疗法,有时那些伤痛的感知太多太过真实的破坏了自我体验,在内在信念的构建下,通过叙事疗法,催眠,重新构建一个充满爱的温情的故事,这种温暖刻意在冰冷之际带来一点慰藉,这种重建除了让我们在自我的感知里营造温暖,也是我们对自我的重新铺垫,事开始重启自我内在的第一步。
而如何重启有这样一些具体的方法:
1、重启胎内的记忆,以类似冥想的方式在放松的状态建立在父母无限爱的期待中来到整个世界。温柔的对待内在自己。
2、改写父母的故事,那些父母的伤痛的感知,留下幸福成长的印象,这些都是有在类似放松冥想状态,所不同的是针对内在的对话的不同,以轻柔疗愈的引导话语来对待。
3、自我生命的重建,描绘在岁月春夏秋冬中对情境和事件的描绘,将积极地描绘影像映像化。
无论是从时间线的描摹,感知,去体味内在的感觉,逐步去深深的呼吸,缓缓地呼吸,轻松愉悦舒适的放松自己,用身体的感知去体会。
当我们哀悼失落的童年,臣服当下,臣服是一种和解,也是一种放下对抗,那些伤痛,让我们逃避,让我们愤怒,在触碰的那个当下,从心底里接纳自己那些过往,是给自己轻松的感受。
过往已无法清楚,但是我们可以对过往一切做接纳或是赋予另外的感知,这在我们进行重建虚拟爱之疗法之后的一种自我放下,说是五阶段,其实是一种混合着的一种状态。都在我们内在进行一种自然生机的复苏。
我们要消除内疚感,重建清白感,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混合着的痛苦,是让我们无法分清是愤怒和内疚,对自我的愤怒,对家人的内疚,这种混杂的情感让我们无法在现有的当下去重新看见更真实地事件,因此看见这种内疚,试图放下它。是去疗愈的必经之路。
内疚不可取是因为它的低频和消耗,让我们内在原本的生机变得消褪,且让我们进入自我的挣扎对抗中,尽管情绪的具体类型很难辨别,却感知到它的内耗性。去看见它。
而我们想要消除羞耻感,重建价值感,是源于羞耻感和内疚感同样是让我们很难分清的情愫,却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内在感受,自我的价值被无限削弱,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无助感。
羞耻的隐蔽会让自我攻击变得无比自然,而自己却恍然不觉,放下这种羞耻,给自己多一点肯定,让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更多地体现出来。一步步找到内在那个自信点,去撬动整个内在自我的积极感知。
在我们寻找人生和生命的意义时,这是我们能希望的获得与渴望。在为之努力,前行,找寻着属于自我的人生和生命意义,它不是哲学般的深思,也不是生活里的随意,更像是内在信念的投入与执着,在其中,我们终会收获属于自己的闪亮人生。
《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心理学家20年研究成果,全网88万粉丝热赞,疗愈童年创伤)》读后感(四):心理学:如何《重启人生》走出原生家庭阴影?你需要这份自救指南
文|拾忆菇凉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叫做《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这本书好在哪里呢?其实它是一本关于心理的书籍,我们也知道,市面上的心理书籍大多比较晦涩难懂,但这本就是完全不同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金尚,是代际创伤五阶段疗法的创始人,虚拟爱氏疗法,提出者和倡导者。
本书中对代际创伤的概念、原因、表征、影响、内容、疗法等都有极为详细的论述。不仅有作者的观点,而且也有一些案例分析来帮助读者来理解。
本书所列举的代际创伤疗法,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很多方法都是经过作者反复实践检验过有效的疗愈之法。非常适合心理学入门的人群和想要咨询心理的人阅读。
那么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重建人生呢?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01 重建安全感,虚拟爱之疗法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安全感是必不可缺少的。而安全感的直接来源就是爱。
有一个恒河猴实验:把刚出生的小猴放在一个笼子里,然后放进去假的母猴。一个母猴是用铁丝做的,母猴的前面挂了一瓶奶水,24小时提供奶水。另外一个是母猴是绒布做的,摸起来非常柔软。 把恐怖的蜘蛛或者是蟑螂等东西,放进小猴的笼子里面,它立刻就会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抱里,而不是奔向铁丝妈妈。 再把这个猴子放到正常的猴群中,他们几乎是孤僻自闭,抑郁的。这个实验就说明了,如果没有爱,人活不长久。而爱就是安全感的来源。
虚拟爱之疗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冥想或者催眠等方式,幻想自己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下生长。
虚拟爱之疗法的内容包括重启胎内记忆、改写父母的故事、自我生命的重建。
你要告诉自己,其实自己被父母深深爱着的。并就一直持续这种信念。因为信念创造实相,信念改变实相,信念也可以疗愈心里的创伤。
如果直接承认父母从来都没有爱过自己,那么受创者根本就活不下去,所以要通过催眠重新虚拟一个爱的成长故事,帮助受伤者走出困境。
02哀悼失落童年,臣服当下,对抑郁说是
从心理学上讲,不完整的哀悼会影响规划自己余生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哀悼是完结悲剧的终结力量,哀悼意味着完整的体验了生命中该有的情绪。
比如经历过自然或者是家人去世的伤痛后,不愿意面对,就没有一个哀悼仪式。如果有一个哀悼仪式,那么就会从这个仪式中看清楚现实,从而能够更好地从伤痛中振作精神,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
又或者是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并不好,但是我们要看清楚这段关系,并试着去接受。这样我们才能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生活才能走上正轨。
为什么说要对抑郁说事呢?这里指的抑郁不是抑郁症,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抑郁情绪。
我们处理不良情绪,通常有两种方式,压抑或者是发泄。
一般成年人处理方式都会选择压抑,但压抑是自我毁灭。
如果是发泄的话,我们通常就会向弱者发泄,发泄完了之后对弱者造成伤害,会导致我们更加内疚,从而加重了不良情绪的体验。
所以说我们对待情绪不必掩盖,或者是控制,每一个情绪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正面力量。
当情绪来了,我们要正视,无论悲伤,还是喜悦,都会陪着我们一起度过,然而就是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感官上。深呼吸或者是做其他的事物来代替。比如跑步快走,做家务。
03消除内疚感,重建清白感
本书作者的观点是,正常的父母知道自己与孩子并互不相欠,亲子之间是平等的。
真正的爱是相互自愿,既成长了我。也成长了你,而不是为了达到某项目的,必须要求回报。
在电视剧《欢乐颂》中。樊胜美的父母不停的向女儿索取补贴儿子,让女儿给好吃懒做的儿子买车买房,并且养育儿子的孩子,当樊胜美没有钱给父母时,他们就会大骂他白眼狼没良心。没有得到过爱的孩子,本身就对父母产生愤恨的情绪。但如果被父母的感恩教育观念所洗脑后,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极大的愧疚感。
这样不是爱,而是情感勒索。父母有自己的责任和命运,需要对他们自己负责。而子女们都有权利比父母活的更好,我们可以毫无愧疚的去绽放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被原生家庭所推拖累,产生对父母的愧疚感。
作家冯尘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
04消除羞耻感,重建价值感
有很多人都会说,你的父母其实也是原生家庭的牺牲品。他们也曾没有得到爱,所以说才会这样子对你。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原谅了父母,可是谁来安慰这些无辜的孩子呢?一旦无止境的原谅,最终就会像基因一样,永远的遗传下去。
不是我们原谅的父母,事情就回到了起点,打出去的钉子,钉在了木桩上,即便把钉子拔出来,木桩还会布满满目疮痍的黑洞。
很多时候即使你单方面原谅了父母,可是父母仍然有相同的手段对待你,而你却还在因为曾经恨过父母而自责和内疚。
有些事情你愿意原谅就原谅,不愿意原谅,没必要原谅,不需要我这牲口虚伪的说着不痛。
不必与父母和解,很多心理学家都会告诉我们,如果你不与父亲或者是母亲和解,你的事业或者人际关系就有要出问题。
马斯洛一生都不原谅自己的母亲,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
如何消除羞耻感呢?
所谓羞耻感就是,暗藏在内心里的无价值感。
父母一些过激的言语,会让你没有价值感存在。
首先,自我理解。父母愤怒的对象应该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我们自己。父母本身的情绪是他们原生家庭所自带的,那么我们的内心也就会释然了。
其次,自我关爱。爱自己,你才会爱别人,只有爱自己了,才会有人来爱你。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把自己当成最好的朋友,接纳自己。
最后,自我鼓励。当自己有点进步的时候,适当的给自己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05寻找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理解的生命意义都不同,但无论如何,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你自己,你如何定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潜意识即命运。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你却称之为命运。
其实意识能控制的心理活动,只有5%,而潜意识能控制95 %。这足以说明潜意识是很重要的。它不但支配着我们的行为,而且让我们的行为按照潜意识的套路前进。
换句话说,我们一生遇到的事情,除了外部条件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由我们内部的潜意识去创造,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潜意识所决定的。潜意识一直支配着我们的思想、行为、习惯。
除了潜意识很重要,人生脚本也很重要。
人生脚本其实已经在7岁就完成了。包括你的爱情、事业、婚姻、人际关系等等。
有时你的生活暂时不符合你的人生脚本,但你也会无意识地配合脚本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来符合你潜意识中的人生脚本。
我想有很多人有这样一个疑惑。人生脚本不是从出生到死亡,这一段时间由自己去创造的吗?
在6岁的时候,我们的内在思维模式就已经定型了。然后脚本来源可能包括父母的日常的训诫,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朋友观点影响。
在小的时候就已经奠基你一生命运的底色和基调。所以说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日常训诫的禁令,会成为我们认知判断的基础,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06 但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思想和阴影呢?
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自身的潜意识和人生脚本。
首先要找到你的人生脚本,然后再去改写。
第一,我们要冲破不允许,不可以的观念。原生家庭不幸运的孩子,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父母一般不会鼓励孩子,致使孩子自卑,逃避等。
我们小的时候无法改变,但当我们有自己意识之后,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人生脚本时,我们可以把那些不允许的禁止命令,应该换成允许可以。
第二,这种问题解决模式,而不是责任追究模式。
比如说一个女生与男友分手了。她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在原生家庭上。就会抱怨说:“父母把我害成这样,如果父母不会给我灌输那些思想,我也不会这样子。”
如果一直把原因归根于原生家庭的不幸,那么就会陷入一个轮回,永远都跳不出。所以就要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而不是陷入抱怨的怪圈。
第三,追寻本心,询问自己这个意志到底是谁的?
不要总是把父母的意愿凌驾在自己的身上,总觉得如果不这么照做的话,那么就对不起父母。你所做的每一步,你要问问你自己的本心,你是否愿意。
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很多伤害,有些伤害我们没有必要去笑着原谅。也不需要用“那是自己的父母”来绑架自己,你自己是你自己,你终究是独立的个体,你有权利选择过怎样的人生。
我的原生家庭也是不幸的,它带给我太多负面的东西。比如自私、胆小、自卑,遇事逃避等。这些也一直影响着我做决策。但我一直努力的冲破这个牢笼,一直在寻找如何改写人生脚本,改变自己的潜意识的方法。
我知道我没有办法去和解,但是在读书或者改变的过程中,我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让我很惊喜。这本书不是一本鸡汤,却给我抚慰了我的心灵。它给予我的不仅是一些观点,更是我指导我通往命运之门的钥匙。
《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心理学家20年研究成果,全网88万粉丝热赞,疗愈童年创伤)》读后感(五):心理学:如何《重启人生》走出原生家庭阴影?你需要这份自救指南
文|拾忆菇凉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叫做《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这本书好在哪里呢?其实它是一本关于心理的书籍,我们也知道,市面上的心理书籍大多比较晦涩难懂,但这本就是完全不同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金尚,是代际创伤五阶段疗法的创始人,虚拟爱氏疗法,提出者和倡导者。
本书中对代际创伤的概念、原因、表征、影响、内容、疗法等都有极为详细的论述。不仅有作者的观点,而且也有一些案例分析来帮助读者来理解。
本书所列举的代际创伤疗法,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很多方法都是经过作者反复实践检验过有效的疗愈之法。非常适合心理学入门的人群和想要咨询心理的人阅读。
那么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重建人生呢?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01 重建安全感,虚拟爱之疗法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安全感是必不可缺少的。而安全感的直接来源就是爱。
有一个恒河猴实验:把刚出生的小猴放在一个笼子里,然后放进去假的母猴。一个母猴是用铁丝做的,母猴的前面挂了一瓶奶水,24小时提供奶水。另外一个是母猴是绒布做的,摸起来非常柔软。 把恐怖的蜘蛛或者是蟑螂等东西,放进小猴的笼子里面,它立刻就会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抱里,而不是奔向铁丝妈妈。 再把这个猴子放到正常的猴群中,他们几乎是孤僻自闭,抑郁的。这个实验就说明了,如果没有爱,人活不长久。而爱就是安全感的来源。
虚拟爱之疗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冥想或者催眠等方式,幻想自己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下生长。
虚拟爱之疗法的内容包括重启胎内记忆、改写父母的故事、自我生命的重建。
你要告诉自己,其实自己被父母深深爱着的。并就一直持续这种信念。因为信念创造实相,信念改变实相,信念也可以疗愈心里的创伤。
如果直接承认父母从来都没有爱过自己,那么受创者根本就活不下去,所以要通过催眠重新虚拟一个爱的成长故事,帮助受伤者走出困境。
02哀悼失落童年,臣服当下,对抑郁说是
从心理学上讲,不完整的哀悼会影响规划自己余生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哀悼是完结悲剧的终结力量,哀悼意味着完整的体验了生命中该有的情绪。
比如经历过自然或者是家人去世的伤痛后,不愿意面对,就没有一个哀悼仪式。如果有一个哀悼仪式,那么就会从这个仪式中看清楚现实,从而能够更好地从伤痛中振作精神,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
又或者是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并不好,但是我们要看清楚这段关系,并试着去接受。这样我们才能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生活才能走上正轨。
为什么说要对抑郁说事呢?这里指的抑郁不是抑郁症,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抑郁情绪。
我们处理不良情绪,通常有两种方式,压抑或者是发泄。
一般成年人处理方式都会选择压抑,但压抑是自我毁灭。
如果是发泄的话,我们通常就会向弱者发泄,发泄完了之后对弱者造成伤害,会导致我们更加内疚,从而加重了不良情绪的体验。
所以说我们对待情绪不必掩盖,或者是控制,每一个情绪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正面力量。
当情绪来了,我们要正视,无论悲伤,还是喜悦,都会陪着我们一起度过,然而就是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感官上。深呼吸或者是做其他的事物来代替。比如跑步快走,做家务。
03消除内疚感,重建清白感
本书作者的观点是,正常的父母知道自己与孩子并互不相欠,亲子之间是平等的。
真正的爱是相互自愿,既成长了我。也成长了你,而不是为了达到某项目的,必须要求回报。
在电视剧《欢乐颂》中。樊胜美的父母不停的向女儿索取补贴儿子,让女儿给好吃懒做的儿子买车买房,并且养育儿子的孩子,当樊胜美没有钱给父母时,他们就会大骂他白眼狼没良心。没有得到过爱的孩子,本身就对父母产生愤恨的情绪。但如果被父母的感恩教育观念所洗脑后,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极大的愧疚感。
这样不是爱,而是情感勒索。父母有自己的责任和命运,需要对他们自己负责。而子女们都有权利比父母活的更好,我们可以毫无愧疚的去绽放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被原生家庭所推拖累,产生对父母的愧疚感。
作家冯尘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
04消除羞耻感,重建价值感
有很多人都会说,你的父母其实也是原生家庭的牺牲品。他们也曾没有得到爱,所以说才会这样子对你。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原谅了父母,可是谁来安慰这些无辜的孩子呢?一旦无止境的原谅,最终就会像基因一样,永远的遗传下去。
不是我们原谅的父母,事情就回到了起点,打出去的钉子,钉在了木桩上,即便把钉子拔出来,木桩还会布满满目疮痍的黑洞。
很多时候即使你单方面原谅了父母,可是父母仍然有相同的手段对待你,而你却还在因为曾经恨过父母而自责和内疚。
有些事情你愿意原谅就原谅,不愿意原谅,没必要原谅,不需要我这牲口虚伪的说着不痛。
不必与父母和解,很多心理学家都会告诉我们,如果你不与父亲或者是母亲和解,你的事业或者人际关系就有要出问题。
马斯洛一生都不原谅自己的母亲,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
如何消除羞耻感呢?
所谓羞耻感就是,暗藏在内心里的无价值感。
父母一些过激的言语,会让你没有价值感存在。
首先,自我理解。父母愤怒的对象应该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我们自己。父母本身的情绪是他们原生家庭所自带的,那么我们的内心也就会释然了。
其次,自我关爱。爱自己,你才会爱别人,只有爱自己了,才会有人来爱你。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把自己当成最好的朋友,接纳自己。
最后,自我鼓励。当自己有点进步的时候,适当的给自己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05寻找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理解的生命意义都不同,但无论如何,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你自己,你如何定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潜意识即命运。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你却称之为命运。
其实意识能控制的心理活动,只有5%,而潜意识能控制95 %。这足以说明潜意识是很重要的。它不但支配着我们的行为,而且让我们的行为按照潜意识的套路前进。
换句话说,我们一生遇到的事情,除了外部条件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由我们内部的潜意识去创造,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潜意识所决定的。潜意识一直支配着我们的思想、行为、习惯。
除了潜意识很重要,人生脚本也很重要。
人生脚本其实已经在7岁就完成了。包括你的爱情、事业、婚姻、人际关系等等。
有时你的生活暂时不符合你的人生脚本,但你也会无意识地配合脚本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来符合你潜意识中的人生脚本。
我想有很多人有这样一个疑惑。人生脚本不是从出生到死亡,这一段时间由自己去创造的吗?
在6岁的时候,我们的内在思维模式就已经定型了。然后脚本来源可能包括父母的日常的训诫,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朋友观点影响。
在小的时候就已经奠基你一生命运的底色和基调。所以说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日常训诫的禁令,会成为我们认知判断的基础,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06 但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思想和阴影呢?
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自身的潜意识和人生脚本。
首先要找到你的人生脚本,然后再去改写。
第一,我们要冲破不允许,不可以的观念。原生家庭不幸运的孩子,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父母一般不会鼓励孩子,致使孩子自卑,逃避等。
我们小的时候无法改变,但当我们有自己意识之后,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人生脚本时,我们可以把那些不允许的禁止命令,应该换成允许可以。
第二,这种问题解决模式,而不是责任追究模式。
比如说一个女生与男友分手了。她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在原生家庭上。就会抱怨说:“父母把我害成这样,如果父母不会给我灌输那些思想,我也不会这样子。”
如果一直把原因归根于原生家庭的不幸,那么就会陷入一个轮回,永远都跳不出。所以就要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而不是陷入抱怨的怪圈。
第三,追寻本心,询问自己这个意志到底是谁的?
不要总是把父母的意愿凌驾在自己的身上,总觉得如果不这么照做的话,那么就对不起父母。你所做的每一步,你要问问你自己的本心,你是否愿意。
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很多伤害,有些伤害我们没有必要去笑着原谅。也不需要用“那是自己的父母”来绑架自己,你自己是你自己,你终究是独立的个体,你有权利选择过怎样的人生。
我的原生家庭也是不幸的,它带给我太多负面的东西。比如自私、胆小、自卑,遇事逃避等。这些也一直影响着我做决策。但我一直努力的冲破这个牢笼,一直在寻找如何改写人生脚本,改变自己的潜意识的方法。
我知道我没有办法去和解,但是在读书或者改变的过程中,我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让我很惊喜。这本书不是一本鸡汤,却给我抚慰了我的心灵。它给予我的不仅是一些观点,更是我指导我通往命运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