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锦集

2022-03-30 03:35: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锦集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是一本由朵拉陈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精选点评:

  ●花了一段时间陆续看完,还不错,意识到的问题,要开始解决了

  ●我就是想感谢作者,也想感谢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由衷的感谢,如同给了陷入泥淖的我一根有力的手臂

  ●有些收获。指导性有,但其实不是很强,就是读着"是这个道理",但没有后续力。可能是因为我之前已经接触过类似的论调了,想再获得进一步的东西,但是很遗憾没有在这本书里得到,但是相似的东西看了也是让自己温习下,也有看到一点新的东西。(书里练习多是取自其他海外学者的相关著作。看了下附录的参考书目,也是有我已经看过的也有本来就计划要去看的几本)。想想,书本外还是需要专业的【长期】(划重点,想要有效的治疗效果一定是长期的】心理咨询治疗支持。然,国内心理咨询这块并不规范,咨询师资质水分大。每次咨询的价格高。长期每周一次的咨询可想而知了。虽然本书的卖点在于针对国内文化下的普遍原生家庭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理论上是有建设性的,但实际上,在当下复杂的实际社会环境结构问题前,部分方法其实多数人实行起来还是困难的。

  ● 如果一直抱着问罪的态度来看待成长中的伤痛,就会像被手铐铐住一样,把自己锁在那些伤害过自己的成年人身上。你以为只要他们改变,你的心灵才会获得痊愈,这样的强化继续了这些人对你的影响,让你更深层次的失去对人生的掌控。 过去的创伤不是我们的过错,但是走出过去的创伤却是我们的责任。

  ●书里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办法,有很多智慧又非常有力量的话。这是一本温柔而有力量的书。推荐~

  ●逻辑清晰、充满理解和温情的一本书。看完之后,发觉做心理咨询已经快要两年的我,已经走到了疗愈自己的尾声。也在考虑适时的结束咨询关系了。带着她给我的接纳和聆听,独自一个人走下去。但我会很想念她。也很欣喜自己的进步,发现一些仍然要讨论的议题。希望看完这本书的人,能够去寻找信任的咨询师,一起开启疗愈人生的旅途。

  ●独立的个体形成与成长足迹密不可分,因为那些过去,成为现在的自己。庆幸的是,我们是幸福的一代,相比父母,当今社会对个性的尊重,自我发展的包容更多也更客观。这本书让我以更冷静的视角看待“我的过往和家庭”才明白,原来这样。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对下一代的影响,肩负更重的使命。我们无需埋怨和吐槽什么,我们需要的是自己走出,因为爱的滋养是自己的选择,每时每刻都可以做的选择。

  ●书很好,逻辑清晰,也充满了关怀的力量。然而,我看完以后依然充满了无助,依然看不到未来,依然想躲起来,依然不想交流,依然内心冷漠而痛苦……估计这就是作者说的重度“习得性无助”吧。唯一可能可以肯定的,是觉得我的孩子应该不会像我一样被毁一生。

  ●虽然很多东西有借鉴国外书籍,但它客观,科学,推荐有原生家庭之伤的人读它。有一定的可读性。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一):追写

  这本书提醒我要做的事情就是跟父母,聊一聊他们那个年代,1950-1980年间的成长。聊一聊他们的父母。跟叔叔聊聊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一代经历了战争,饥荒。感恩他们依然坚挺着才有了我们这一代。很遗憾他们在的时候没有多聊一些...

  (1、奶奶说嫁给爷爷是因为穷,没饭吃。1942年河南大饥荒,据推算那时候奶奶应该十几岁的年纪。

  2,奶奶耳朵上有一个裂口,她说是带的耳坠被别人拽走了才导致的。 耳坠太重把耳洞磨穿了? 这个将来有机会找叔叔聊一下

  3,记得列族谱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二):很好的自助书籍

  第一次看的时候只看了一半,觉得与大多讲原生家庭书没有什么差别,讲的都是早就懂的道理。后来,偶然的一天,想起还没读完这本书,本着读完一本书的想法继续看了下去。作者把精分流派的分支——创伤流派和认知治疗的观点进行了结合(我不清楚是早就已经有这样的研究还是本书作者的原创观点),例如这样的循环:“激活点——创伤认知——自我批判——应激行动””, 为何道理都懂,但是自己却永远做不到?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哪些是自己创伤认知的激活点。这些都是书本里比较戳中我内心的观点。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感觉正在面对一个咨询师,她在跟你沟通,比如她会说“当你看到这里说明你已经……”。回想起当初,可能是因为我的潜意识不能让我继续读下去,当我更有力量去面对我的家庭的时候我阅读起来很顺畅。后半部分是我更加关心和喜欢的内容——如何与父母相处,作者也解答了很多关于边界的问题,很契合中国人的特点。作者在书里有共情有对话,看着舒服,很有力量,值得一读,多读!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三):说是一扇门更合适

  对于原生家庭的部分的解析,过于简单,虽然作者说很复杂,但很多问题比所表达的多得多,作者仅仅是描述了几种常见的可能。这仍不影响这本书的作用。国内由于心理学的“缺失”,导致基本找不到有效的心理治疗,很多情况非常无奈。我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多次走出了原生家庭的创伤,但现实更残酷,父母会不远千里地将你的努力毁去,好让你变成他们的“孩子”。可能他们还有人格障碍吧(这是原生家庭之伤的一部分原因,所以说作者很多没写出来),我只能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这已经不仅仅是过去创伤的习得性无助,而是不断发生在眼前的创伤造成的习得性无助。

  很多人有原生家庭之困,从另一本书上得到的数据,2/3的人童年遭受过不幸(包括家庭、社会、陌生人、学校等等),但似乎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严重的原生家庭问题(这是我的推测,书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因为书写很多患者直到找到“合适”的心理医生之前连个正常的倾诉对象都没有),书中也说很多人在和兄弟姐妹的调节中,在后来合适人际关系的互动中,在伴侣等亲密关系的帮助下,因为获得爱能够自然而然地走出困境(感觉有点碰运气,但大量真实存在)。如果对于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而写,这本书过于夸大了困难;但如果对遭受严重影响的人所写,本书又过于简单。可能作者是读临床社会工作的缘故,对于这样的严重的患者接触不够多,很多表达不够严谨,也有可能无法轻易用语言表达清楚。我不是看轻作者,相反,对于国内目前的状况而言,作者写本书的目的非常有勇气,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真正病人开了一扇门,这就很重要。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四):接纳自己,是人生的开始

  那天,电脑的滚动桌面上跳出一句话,让我想起以前的自己: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成为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对自我的不接纳,是拧巴是自卑是对自我人生的贬低和排斥。

  同类的自助书籍《超越原生家庭》提到梳理自己的家族脉络,和本书中的了解家族创伤电池一样,回头看过去,是用现在的认知去解释父母辈的局限和困境,理解他们当时的行为和言语的由来,不是因为我的原因。在疯狂的指责,失控的痛哭之后,接纳自己就是拥有一对不完美的父母,接纳自己是作为家族创伤电量的代际传递的接受者的事实,本身是自我疗愈的开始。

  人是思维的动物,悄悄改变的想法会影响人生的走向。作为一本科普性心理自助书籍,它告诉我们当勇敢地直面自己的伤口与错失之后,我们就不再愿意轻易地去评判、怨愤、藐视他人的行为与人生。我们明白每个人行为背后,都可能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抉择,每段人生中都可能蕴含不为人知的苦难。希望如同书中所说,用更宽容、平等和尊重的心态,来面对他人与自己共同的人性,尽管有时这些人性是苦涩的、悲伤的、缺憾的。

  爱自己吧,接纳所在的原生家庭,接纳过去的自己,这个世界上能够成为的人,就是一个更好的自我。一个不断成长,给自己幸福力量的自我。内在的力量始终支持着我们走出人生的森林。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读后感(五):简评

  对于受其负面影响较多的群体来说,原生家庭是一个比较能激起情绪的主题。

  随着孩童长大,家庭环境的影响通常逐渐减少,新的人和事进入我们的生活,带来其他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影响;如作者所说,成年的我们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知识、资源、和力量,纵使在面对持续坑爹的原生家庭影响时,我们也比小时候更能应对。然而,主养育人在我们孩童和青少年时期留下的影响也可能从未消退,时不时来给我们当下的生活使个绊子;我们从小习得的认知模式、人际交往方式,形成的信念、道德观、依恋模式、自我概念、自尊心等,都或多或少与原生家庭有关。

  对于经历家庭之苦而想要改善当前生活的读者来说,本书可能会带来宽慰感,因为在意识和记忆之中存在了多年的愤怒、哀伤、内疚等情感终于可以得到一些抚慰和释放。他们或许会明白,“ 原来有这样经历的不是我一个人。原来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错。”

  也如作者所说,在大致了解了原生家庭可能带给我们的影响,也即追溯了当下问题可能的源头之一后,若想改善生活,我们需要用行动去尝试改变,培养壮大自己的力量。我没有系统地学过心理咨询这个学科,不知道对于童年创伤的治疗怎么样比较有效,甚至于需不需要专门回溯童年、回溯的话花多少时间精力,还是先把焦点放在眼前的生活?毕竟通常,眼前就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和挑战了。在我个人的生活和心理咨询体验中,有限的时间精力,光是放在处理学业、职业发展问题,和探索眼下的人际关系、个人困惑神马的都不够用了;我也更认同我的咨询师的观念,即不需要花大把时间追溯过去。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书中的一些措辞不够严谨,用了很多 “必须、不可能、必然、注定” 这样的词,使语言显得绝对、夸张。对于一些现象成因的概括过于简单(generalization), 简化了原本复杂交错的因果关系。在字里行间也挟带了一些作者的私货,比如 “应该、必须” 如何如何,并使用了一些贴标签的labeling行为。对于非相关专业或没有社科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有误导吧。 另外除了对于那少部分经历了更严重原生家庭伤害(ACEs > 3 )的人,书中的内容有种catastrophizing的感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