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做教师》经典读后感有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是一本由王晓春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40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00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天怎样做教师》精选点评:
●大赞。非常实用、不喊口号的案例点评!!
●很实用
●分析原因脑洞广,解决问题手段稀
●案例的原因分析入木三分,十分到位。不过在看起来明显属于心理学的问题上,作者显然看起来这方面很薄弱。
●哪怕是十年前的案例在今天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要做研究型教师。王老师的每一本书都值得反复读。
●没有帮助
●教育案例是沧海一粟,永远不能照搬照抄~
●很多观点不同常规认识,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201857做教师十年,没有看过一本教育类的书,这个是第一本,我是有多么敷衍。用一百个案例来分析具体的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比较生动。感慨大多数老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要比我高多了,我几乎不怎么对教学进行反思,只是对知识点在进行反思。而教书中的育人这个重要一环经常被我遗忘。但是作者王老师,对老师的要求有时候也是过高了点,有些案例也并没戳中要害。
●有诸多案列,每章都有点评和建议。 第一层次是业绩 第二层次是育人 第三层次是思想 如何当一位培育出学生有着自我管理独立思想自强自立的教师,是需要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不断的学习,与关注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加以引导与支持。 现代中国教育还需继续努力,当教师很难很苦很累,但育人是有成就感有责任感有温暖有感动有激情。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加以思考,而不是当一位“帮主”权威者,只下达命令与惩罚。 应试教育弊端很多,教师应学会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而不是只对付业绩,业绩不是“成功”的标准!共勉之。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一):知错就改|迷途羔羊找到出路
差点在错误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时遇到了这本书,真是太幸运了,好在没有剑走偏峰
王老师的案例分析更多的是从思维这个源头去转变解决问题的方向,不仅需要全局观,更需要大局观。
任何问题都不能以偏概全或者简单化处理,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不止一个原因,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等,知道根源后再对症下药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速成是出不了结果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需要时间的磨炼,耐心的去面对每一个你遇到的问题,因为那些都是促进你成长的养分。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二):家长也可以看的教育工具书
工具书是值得买的,因为要经常查阅。这本书就是一本工具书。对各种学生问题都给出了解决思路。
书中各种各样的案例,让人大开眼界。王晓春老师的点评很精彩,更值得学习。不光教师可以看,家长看了,也能有很多收获。 案例26如何克服班级管理中的易发怒易放弃问题。王晓春点评: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这个点评讲得很好,哪个家长没有对孩子发过怒呢?) 案例30班会课可以这样上吗?王晓春点评:过分的外在动力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害。...我们的学生为什么缺乏学习自觉性?为什么好像在给家长和老师学习?都是因为缺乏内在动机——他们从来就很少从学习本身获得过多少乐趣。(家长也需要考虑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动机) 案例32初三学生的另类作文王晓春点评:教师遇到看不惯的文章,倾向于用批评和吓唬的语言来回应,忘记了自己的引导作用。我不迁就学生,但也不站在对立面指责和吓唬他们。因为我是教师,不是法官,不是批判家。(作为家长,也是常常会去吓唬孩子,值得借鉴。)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三):今天如何做教师?
——读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有感
高三语文备课组
读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一书的过程,就是自我反省的过程。
该书严肃而活泼,科学而灵动,可谓是教育学科上的典范之作。书中一个个生动详细的教学案例像一面面镜子,让人照见自己。合卷深思,感触颇多。正如王晓春老师在前言中所说:想做一名好老师,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教学案例分析。王老师认为,要分析一个案例,少不了要写出孩子(当事人)这样几个要素:家庭教育情况、孩子的成长史、父母的职业、年龄和性格、孩子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孩子的个性特点等。可现实生活中,一旦出现问题,教师通常只作单项归因,往往没有去假设问题的其他种可能。
学生违反纪律就按照违纪处理,通常的做法也只是责骂或劝诫。一旦学生达不到要求,上去就管、就批,方法简单、粗暴、直接,但省时、省事,往往也能奏效。可当“严管”与“爱心”也管不了学生时,剩下的就只有牢骚、无奈跟疲惫了。
书中写道:“有大批老师都这样想事情。他们总想用一个类似灵丹妙药的东西解决所有问题。比如有老师迷信‘严格要求’,一旦不灵,他就慌了;有的老师迷信‘以身作则’,一旦不灵,它就困惑了;有的老师迷信‘爱’,一旦不灵,他就沮丧了;有的老师迷信‘宽容’,一旦不灵,他就傻了;有的老师迷信‘赏识’,一旦不灵,它就晕了。”
上述的一切,在王晓春老师看来都是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够高,思维方式落后的结果。足见我们的教育,不应简化为“管好孩子”。而一旦教师习惯了简单的、封闭的、模式化的思维方法,就离真正的教育越来越远了。因为真正的教育应当是深入寻求根本性的原因,分析深层次的东西,弄清楚事件发生动机与成因,而非停留于总结事物表面的肤浅经验。
今天如何做教师?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清楚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教师。今天的我们,必须积极提升自己身水平,促进自身快速成长,摈弃“一劳永逸”的思想,加速自身教育理念的更新跟思维方式的换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善观察、勤记录、勤反思。做一名研究性人才,专家型的教师!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四):读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有感
读书笔记
——读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有感
在读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一书过程中,我做了许多笔记,当时眼观笔飞,读到妙处,点染成记。现在仍觉当时的抄读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享受。因为这是本严肃而活泼,科学而灵动的教育学科上的典范之作。笔记虽小,却有以管窥豹之功效,现在编写几则笔记,一来怀念当时的抄读精神,二来“温故而知新”,三来和读者诸君交流。
一
“我们之所以开设这么多门课程,其实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把它们学出色(当然能学好也不错),而是让这些课程来适应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
此语精辟。至此我才搞明白开设多门功课的道理。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偏课的学生是很吃亏 。为免埋没一些偏才、怪才——人才。所以要有培养这些人才的渠道,使他们可以不走中考、高考这条路照样能成人、成材和做出成就。
二
“在恋爱问题上,态度不可含糊,含糊有后患。
“为了照顾对方的感情或面子,话可以说得比较委婉,但委婉不等于含糊。
“如果你并没有和对方交朋友的意愿,绝不可以用许诺交朋友来推动对方提高学习成绩。
“不可以拿爱情当工具。”
结合自己的经历,可以说明优柔寡断,其害无穷,浪费时间、感情、精力,没有必要。一定要真正弄明白自己是否喜欢对方,搞清楚喜欢对方的原因,否则必有后患。
三
“很多学生都不是因为早恋而走向失败,而是因为失败才走向早恋的。……对于一个没有学习动力的孩子,这种害处说不定还是‘好处’呢,起码它可以使生活不致于过于枯燥。”
王晓春老师这几句话句句说到我心坎上,我高中时期第一次给女生写情书,似乎也是出于对学习的厌倦,没有学习的动力啊!于是用写情书来增加生活的乐趣。写情书的文笔也是从那时练出来的。
四
看了几篇王晓春老师对案例的分析,我看出要分析一个案例,少不了要写出孩子(当事人)这样几个要素。1.家庭教育情况;2.孩子的成长史;3.父母的职业、年龄和性格;4.孩子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5.孩子的个性特点。
五
王晓春老师是反对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的,理由有八:
1.“学校是培养多种人才的地方,不是单纯培养军人的地方。”
2.“中小学生基本上是未成年人,而军事化管理是成年人设计的。”
3.“军队强调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历史上曾有过典型的全民军事化民族——斯巴达,结果这个民族灭亡了。”
4.“‘文革’中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全国学习解放军’,学校改成军队编制。……教育不是打仗,学校不是军营,学生不是军人,教师不是军官。”
5.“军队强调‘服从’,……但把这一套迁移到学校,就可能压抑学生的创造性。”
6.“课程改革正在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而军事化管理恰恰是要否定和限制个性的。”
7.“军队严格的纪律是有‘军事法庭’做靠山的,……在学校搞军事化,能同时搞‘军法处’吗?不能。”
8.“改革开放年代的孩子可不是好对付的,他们见多识广,唬是唬不住的,他们动不动就要告状的。”
搞军事化管理的想法我曾经想过,我以为是我的独创,原来早就有了。而正当我的这种想法还处在萌芽状态,在我为想出这种模式兴奋之时,就看到王老师的这些建议,感激之余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洗涤。
六
“有一句名言说:‘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只要一个人缺乏反思自我的习惯和能力,他就走上了生气再生气的不归路。”
教师的反思意识几乎决定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业绩。
七
“我一直有一个心愿:促进我国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化,让班主任越干越轻松。”
王老师的这个心愿是一个伟大的心愿,我愿意追随王老师走这条路,当然这还需要工作激情和敬业精神来辅佐。
200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