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的读后感大全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由[德]康德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纯粹理性批判》精选点评:
●中英文一起读很有帮助
●康德的写作风格冷峻严谨,内容之精深晦涩让德国人都感到头疼不已
●看不懂、放弃了
●新版本的改动好多啊
●好饭不怕晚
●2019.5.13 为写西方哲学课论文购得,当时没想过自己能在大学四年看完。 2019.8.3 外出旅游时书荒,随手带上它,正式开始读。 2019.11.10 翻过最后一页,历时三个月,终于读完。 习惯了每当解决完手头的工作,都会有一个老头子等着你来听他碎碎念的这种感觉,但那位老人从不指责你,他会安抚你,让你平静,让你收回那种年轻气盛的桀骜不驯和愤懑不平,他不像斯宾诺莎那样教你一味隐忍,但他会告诉你:“孩子,我知道你很迷茫,人不可能不迷茫,但我们必须希望些什么,人不能停止思考”。 有人说,如果你完整地按着康德的逻辑读一遍他的文字,你很难不成为一个康德主义者。 还有实批、判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等着我。
●期待已久,业师心血之作!
●这本书我会再读的,这系统的论述对中国文化是极大补充,这是不是就能去解释为何中国没有走向科学之路,而发生在西方。 这本书对当时西方的冲击,我猜只能用惊为天人形容了。因为它还解决了一个问题,动摇了禁锢西方的宗教根基。
●听了张汝伦先生一年的纯批的课,个中感受只能自己体会。
●读了整整一年,今天读完感觉喜悦、放松。进入第二轮,开始补习逻辑学课程。康德关注的问题是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希望什么?我现阶段最需要知道的是康德在说什么。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随记
雾霾后久违的蓝天使人的心情变好了许多,我放下手中的《金蔷薇》
梳洗自己
我首先去阳台抽了根烟,看到远处的吊车我想到了斯宾诺莎
决定论也好,形而上学也好,就像现代社会一样 是对不可知作出的尝试。人生而求知,是人对未知环境作出的本能反应 蕴藏在人身体里的恐惧也是好奇
人的思想,运动 都很微妙
这一切的根基我们在乎吗
读康德的那些日子比较艰难,我每天下午定点去慢跑,而后放慢速度,像小马驹一样踏着轻快的步伐,观察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
树还很绿,但叶子不多,秋天
quot;空间是什么,
空间包含在我之内还是我之外,
经验给予我什么。"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走着走着就回家。脑海中回响着巴赫的旋律,忽明忽暗
有些时候我睡不好,翻阅枕边一册《伦理学》,有时是别的书,听舒伯特的《冬之旅》会觉得安慰许多
quot;我是存在的吗,
因何证明我存在
…"
思想使空间缩小了,人是安全的,必须要面对的除了明天还有种种未知
其实我也不清楚明天的我情绪如何,今天的知识巩固了多少
尼采说康德像一个娘们儿,那其实是他掉进了自己的陷阱。娘们儿不具备这么高的思想密度,不能引导你进入思想。
康德一句话前后重复说好多遍,也是引导。看你怎么想
要说他的体系性很稠密,像涩口的摩卡,来来去去,品不出其中有回味 也是你不懂康德
quot;怎么办,学生不争气,老师讲得再好也没用啊"
我就是这些学生的其中之一
你还不懂康德,但我相信你有天会懂的,做人一定要相信自己
烟抽完了,我坐在马桶上
读康德是需要有前戏的,没有前戏只是寥寥草草,你读不进去。翻开书你就要开始跟他的思想磨合
学会放低姿态
尼采也喜欢做爱,喜欢手淫,喜欢吃得饱饱的上床睡觉,喜欢发泄他的脾气。其实我想到他会想到现代这个工地里的包工头,手舞足蹈好不快乐
快乐是好事
情欲也是好事
尼采说会有超人,一定会有的。说不定真有超人,来人世匆匆一遭,跟往后来的耶稣一样,吓跑了
真理这种东西,人是不配得到的。如果你也有真理我也有真理,那岂不是乱了套
我刷牙、洗脸用不同的洗手间,来来这 走走那,漫步就很开心,年轻的肉体是鲜活的。思想很沉重,但它是你的,就变得轻盈了些
不知不觉间又几分钟过去了,我已刮完了胡子,擦干了脸,轻拍了须后霜,须后霜是奶油色的。我想起了一只干瘦的白头翁,记忆中他说美国是奶油色的。带着向往的眼神。其实他是眯着眼,当时我没有看清
抿嘴一笑
阳光很好,蓝蓝的天。呼吸着空气,我就像看见了康德一样手舞足蹈
关上门,写字。
我关上门,是《禅》
我手腕扭一下,便是《易》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二):翻译成人话:康德要考察人的理性到底能干什么,并为这些能力划定界限
得到听书:
1.康德,之前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批判性地综合之前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认识论,为人类知识重确定基础。在康德看来,人类的知识是在理性的指导下,由知性用十二个基本范畴,去加工整理通过时间和空间这两种感性直观形式进入认识的经验材料。康德由此系统考察了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三种认识能力,讨论了它们各自的运作模式,同时为它们各自划定界限。
简单说来,这两派哲学家都很关注人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来自“先天”的观念,这些观念或者是上帝放进我们头脑的,或者是人与生俱来的。要获得知识,只需要反思这些先天的观念,加上基本的逻辑就够了。最能代表理性主义的观点是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在他看来,“我在思考”是一个观念,一切知识都是从这个观念出发,通过逻辑推论出来的。
相反,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的知识是“后天”形成的。一切观念,包括“我在思考”这样的观念,都需要建立在后天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最能代表经验主义的观点是洛克著名的“白板说”,意思是人在出生的时候,大脑就像一块白板,什么都没有。人出生之后,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这些感觉器官接收各种经验数据。这些数据就像颜料,在白板上留下各种图案,最后形成知识。
康德的这次升级,概括成六个字:“人为自然立法”。这是什么意思呢?
不管是传统哲学,还是我们日常的看法,自然界,或者说世界就在那里,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科学知识的任务是去认识那些规律。康德思想的革命性,就在于它反转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在他看来,人类的任务不是认识某些已经存在的规律,而是创造规律。比如说牛顿的运动定律,它不是客观地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人利用自己“先天”的观念,加工和整理世界给我们提供的“后天”的经验,然后得到的。这就好像我们是立法者,给自然颁布法律一样。这就是“人为自然立法”的意思。从这六个字里面,你应该也可以感觉到康德哲学的宏大气魄!
康德的这个想法,其实综合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两派哲学观点。在康德看来,人认识世界,既要有先天的观念,又要有后天的经验。这样一来,康德就结束了一百多年来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论,给哲学确定了一个新的起点,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2A. 康德所说的感性
康德说的“感性”,跟我们平时说的一个人很感性的那个“感性”,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他说的“感性”,也可以叫做感觉能力,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你可能会说,这不是今天认知科学研究的东西吗,是的,不过康德关心的并不是这些感觉能力的生理结构,他是要解释感觉能力的本质。
在康德看来,感觉能力的本质就两点,一个叫接受性,一个叫直观性。你想想,各种感觉其实都是来自我们头脑之内和之外的信息,比如冷热、颜色、情绪等等感性经验,这就叫接受性,或者叫被动性;而且,我们接受这些信息,不需要经过什么中介,是直接接受的,这就叫直观性。
康德说,这些感性经验,就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来源。它们虽然是被动的和直观的,但是进入我们的认识时,还是得到了两种感性认识能力的处理。这两种感性认识能力是什么呢?就是时间和空间。在康德之前,人们对时间和空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它们看成是事物客观存在的性质,另一种是把它们看作事物之间的关系。一种是绝对的,一种相对的。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引起了物理学史上一场很大的争论。“每天听本书”里为你解读过一本书,叫《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讲的就是这段有趣的历史。
表面看呢,这两种观点,一个绝对、一个相对,好像已经穷尽了认识时间和空间的全部可能。但是,康德不这么想,他独辟蹊径,提出了一种新的时空观。康德认为,这两种看法都不对,时间和空间既不是事物的客观性质,也不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是人先天具有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叫作“主体时空观”。
所以,当我们看到、听到、闻到,接受到各种感性经验信息的时候,都是放到时间和空间这个坐标系里才能认识的,否则这些信息就是混乱无序的。康德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能力,从这两种能力里,分别产生了算术和几何。算术来自时间,表达的是次序上的先后;几何来自空间,表达的是空间的延展。这两种先天的能力,不用依靠后天的经验,每个人都有,这就是为什么数学不会受到语言、文化的影响,是全世界通用的。
2B.康德所说的知性
《纯粹理性批判》里的第一个关键词感性,我就讲完了。最关键的就是记住一点:感性是我们通过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形式直接认识世界的能力。之后我们还需要对这些直接进入我们头脑的信息做更多的加工处理。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关键词,知性。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你可以把人的认知想象成一个食品加工厂,你首先得采购原材料,按照类别存储起来,这就是感性的过程。然后,你就需要加工这些原材料。知性,就是这个加工过程。
我们怎么加工通过感性获得的原材料呢?用康德的话说,知性就是用普遍的概念,去整理感性提供给我们的那些具体的经验材料,然后形成判断。
这句话有点抽象,我来举个例子解释一下。比如说,我面前有一棵树,树干是褐色的、树叶是绿色的、有10米高,等等,这些都是感性提供的材料,从这些材料里,显然不能直接得出知识。那我们怎么认识这棵树呢?首先,我要把它们整合在“杨树”这个普遍概念之下,才能形成一个判断,“杨树是一种植物”,然后才能进一步讨论植物拥有什么性质,比如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形成植物学的知识。
康德认为,这个过程的关键,是形成判断,这就是科学的起点。形成判断也有一些规律可循。康德总结了一下,认为判断有四种类型,十二种具体方式,也叫做知性的十二个范畴。每一个其实都挺值得深思的,能够帮助你理解我们的思考方式。
判断的不同类型
判断的量:全称、特称、单称
判断的质:肯定、否定、无限定
判断的关系:定言、假言、选言
判断的模态:或然、定然、必然
康德的知性十二范畴
量的范畴:单一性、复多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定性
关系范畴: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主动与被动
模态的范畴:可能与不可能、存在与不存在、必然与偶然
人类就是靠着知性这种加工能力获得知识。回到刚才那个食品加工厂的比喻,感性收集的信息是原材料,知性是加工方式,那么知识就是这个加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你想想,人类已经有了这么多有效的知识,不是正好能够证明,知性是有效的吗?
所以说,用知性范畴加工感性材料,形成知识,就是康德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人为自然立法”这句话的含义。
康德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来概括感性和知性的关系,记住了这句话,你也就把握了康德知识论的要点。这句话是:“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这里的“思想”指的就是知性加工整理的结果,思想一定要靠感性来提供内容,否则就只有一个空洞的框架。而感性获得的信息,也必须要有知性来加工,否则就是一堆没用的材料。
2C.康德所说的理性
感性和知性,已经回答了人类是怎么认识世界的问题,但是,康德还提出了第三种认识能力,也就是“理性”,理性是做什么的呢?
如果这是一家很大的食品加工厂,生产出来无数的产品,就需要统计、整理这些产品,有一个总体的框架,对吧?理性就是这种整合能力,经过整合,我们的认知就会更加系统。
但是严格说来,知识只限于知性和感性的范围,理性并不能直接产生知识,它只是提供对知识的整合。感性和知性认识的对象,都是一些“表象”,也就是这个世界呈现在我们感觉里的样子。这些表象,构成了我们知识的边界。
明白了这一点,你可能会很自然地产生一个疑问:这些表象是怎么出现的?表象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吗?康德认为,我们能确定的是,这些表象一定是由某些东西引起的,而不是我们的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但是我们完全无法确定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康德给这些表象背后的东西起了一个名字,一般翻译成“物自体”,指的就是事物的本体。这个词听着很难懂,正是因为康德说的这个物自体不是表象,超出了我们知识的边界,所以理论上说,我们根本没办法认识物自体。
康德说,如果人类能够对此感到满足,就能避免很多无谓的冲动。但是人就是不满足,人总是忍不住要追问,在这些表象之外,事物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理性的来源,是一种想要超越我们与生俱来的认识能力的冲动,一种想要越界的冲动。
比如说,人总是想要去了解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整个宇宙运行有没有统一的规律?甚至还想要去证明这个宇宙之外是不是存在“上帝”?在康德看来,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就是理性的痴心妄想。
总结一下,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天然的局限,我们只能认识表象范围之内的东西。但是,人不满足,想要跨越表象划定的边界,这就是理性。这种“跨界”的冲动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有好的一面,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知识;但是同时,它也带来了很多麻烦。康德把这些因为理性想要“跨界”造成的麻烦概括成三种“理性的幻象”,分别是:我们对灵魂本质的幻象、对宇宙本质的幻象,还有对上帝的幻象。你想想,灵魂存在吗?上帝存在吗?宇宙的本质是什么?是不是都是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但是始终得不出答案的问题?
我来拿关于宇宙的幻象给你稍微详细说说,康德提出了四个人类无法回答的问题。第一个,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第二个,宇宙里有没有不可分割的东西?第三个,宇宙里的一切东西都是被决定的,还是存在自由的东西?第四个,宇宙里的事物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这四个问题,都很难回答,而且理性可以给肯定和否定的回答提供同样强有力的论证。康德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是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错的。是以为理性想要“越界”,导致了自相矛盾。
这些矛盾就是康德说过的另一个很有名的概念,叫“二律背反”,意思就是矛盾双方都有同样强有力的理由,理性无法判定谁对谁错。这个观点,非常深刻,而且意义深远,它颠覆了传统哲学的根基。因为按照康德的说法,从哲学诞生开始,就是在思考这类问错了的问题。追问存在的本质、灵魂的本质、神的本质,就是一代又一代哲学家想要追求的最高目标,并且对人的理性能力充满了自信。而康德这样一说,等于直接宣判了这类问题的死刑,同时沉重打击了传统哲学对理性的盲目自信。
说到这里,对物理学了解比较多的人,可能会提出质疑,康德说错了。他说的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解决,但是并不代表它永远不能解决。而且,其中有些已经接近解决了。是的,确实有一些已经接近解决了。其中看起来最接近解决的,就是前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大爆炸理论”,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
我们确实要承认,今天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范围都超过了康德那个时代,我们距离问题的答案,看起来是更近一步了。但是,我们其实还可以继续沿着康德的问题追问,大爆炸理论真的证明了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吗?好像也不见得,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那个引发大爆炸的“奇点”的本质是什么?宇宙不断扩张是不是会有尽头?等等等等。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我们当然可以继续扩大人类的知识范围,但是似乎总会遇到新的边界,在那里我们就会遇到康德对我们的忠告。
3.本书的名字解释
说完了康德对于“理性”这把双刃剑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回头来解释一下这个书名了,什么叫“纯粹理性批判”?这里的“纯粹”指的就是不掺杂经验的、先天的认识能力;而“批判”的意思并不是通常说的批评、指责,而是“彻底地考察”。那么“纯粹”“理性”和“批判”这几个字加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康德想要彻底地考察人的理性到底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为这些能力划定界限。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只看懂1%的神书,我还能说什么...
这是一本要放在书架上“供”着的书。虽然我自认为最多看懂了1%(也许这1%也并没有全懂),但我非常欣慰我能看完这一本书。
回顾过去断断续续的一年多时间,因为全书几乎都是“字都认识但句子都不懂”的节奏,差点看到烂尾。你可以想象一句话100个汉字以上是常态的书是什么样子的。不夸张的说,我花费了个人单本阅读最多的24小时31分钟分钟看完这43.4万字。
真正欣慰的原因并不是付出了那么多时间,而是这本书乃止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关键地位,同时哪怕只有1%的看懂也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思想,也以此打开了自己对哲学新的理解乃至对于世界的新的认识。
我看的版本是李秋零先生翻译的。借用这本书的另一版本的译者邓晓芒的话,“康德使西方哲学上了一个台阶。从他以后,哲学成为了一种专业。没上过大学,没读过专业,就不可能成为哲学家,直到今天一直如此。以往作为通俗的,业余的哲学,自此为止。哲学的体系性更强,要求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专业。必须按部就班的受到训练。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
或者我们可以看下康德自己对于哲学的定义,“哲学就是关于一切知识与人类理性的根本目的的关系的科学,而且哲学家不是一个理性艺人,而是人类理性的立法者。”“数学家、自然科学家、逻辑学家,无论前二者在理性知识上,后二者尤其在哲学知识上进展多么出色,他们毕竟只是理性艺人。在理想中还有一位教师,安排所有这些人,把他们当作工具来使用,以促进人类理性的根本目的。惟有这位教师,人们才必须称为哲学家。”
进而也定义了“形而上学的整个体系由四个部分组成:1、本体论。2、理性自然学。3、理性宇宙论。4、理性神学。”
虽然不是哲学专业的,更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但作为哲学的爱好者,还是想更加接近这个理论体系,或者说这个殿堂。以此对于这本殿堂级的传世之作拜读是一种特别的体验,或者可以称之为“欣慰”。
当然作为读后感,想用我一贯的方式对其做一个总结,以及归纳下对于内容的一些思考。但我发现在这本书上很难做到,甚至于对于目录结构都还没有完全的理解,也曾经一度想放弃码这些字的想法。
但我总想写点什么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以此我只能先非常主观的,或者说非理性的介绍下这本书在说什么。就好像我会把这本书看成是康德推崇的先验哲学体系的全面介绍,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种先验唯心主义的表述。从理性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价值观、社会观乃止宇宙观。当然其中有概念的讨论、范围的界定、原因的分析和运用的思考。也对数学、逻辑、自然科学、神学等学科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当然解释的结果就是哲学是一切的根本。
而书名中的“纯粹”,应该是独立于一切经验的存在,或者说是一种先验性的。而“批判”也并没有贬义成份,只是一种思考和分析。
可以想象对于康德的看法,在辩证唯物主义熏陶下的国人,每每看到“唯心主义”的词汇时,都会启动“辩证”的引擎开始树立起厚厚的壁垒。而我想说的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去理解下“先验性的唯心主义”到底是怎么思考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下自己,我们到底是在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一边还只是“经验唯物主义”在作祟?
如果总结一下的话,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提醒自己注意经验、先验乃至超验的区别,这三个概念在我们思考的最底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几乎可以看成思考的重要分水岭。
当然至此将有一条分割线,因为我的读后感已经写完了,之后的就是完全的自我表达,或者说是尽可能的用人话来表达自己对一些“不是人话”内容的思考。也许对于烧脑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就此略过了。
其实我想明确的是我并没有全懂,所以抛砖引玉的说点想法,也许可以和感兴趣的朋友们交流交流。当然以此我也不能说康德的坏话,或者说康德是疯子,毕竟不懂。也不能因为不明觉厉就完全接纳康德的思想,毕竟不懂。
也许有朋友要问,那为什么要思考那么多,其实也是因为不懂。所以就十三点一下,列了十三个思考点。
一、对于“概念”的讨论:
其实每个学科建立的时候都会设定几个概念,甚至用概念去解释概念。康德也说了概念的重要性,“直观和概念构成了我们一切知识的要素,以至于无论是概念没有以某些方式与它们相应的直观,还是直观没有概念,都不能提供知识。”
但问题就在于,“命题是综合的,不能仅仅从概念产生。”或者更深一层次我们看到概念或者接纳概念之前是不是能理解概念背后的前提假设,或者先验性的部分。康德也举了一些例子,用自己去定义自己的概念,看似是无法反驳的,其实本身就是一个谬论。
如果一个概念是基于一个绝对的纯粹的存在,那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去思考一下这个存在的必然性。
二、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讨论:
“空间和时间合起来是所有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并由此而使先天综合命题成为可能。”“为解决先验哲学的普遍任务,即先天综合命题如何可能,所要求的东西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这就是先天的纯直观,亦即空间和时间。”
有些朋友会觉得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可是这个先天性会经常被我们忽视,乃至于会进而忽视另一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就是“连续性”。其实我们的感觉并不是连续性的,难道不是吗?
三、对于感觉、知性和统觉的讨论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始自感官,由此达到知性,并终止于理性;在理性之上,我们没有更高的东西来加工直观的材料并将其置于思维的至上统一之下了。”
对于这个层级的讨论其实在心理学里已经很多了,当然康德喜欢称之为“经验性心理学”。而我想带来的思考就是我们经常会用“理性”来表述自己全部的思考,往往会弱化知性部分,而更多的情况是大家都会直接忽视感受这个起点。
其实理性已经说了很多了,或者我们能“觉察”不少。康德不光讨论理性,也分析了很多知性的部分,就比如“纯粹知性的一切原理都无非是经验的可能性的先天原则,而一切先天综合命题都仅仅与经验相关,甚至它们的可能性本身也是完全依据这种关系的。”“知性先天地可以做到的,永远无非是预先推定一般可能经验的形式,而既然不是显象的东西就不可能是经验的对象,所以知性永远不能逾越感性的界限,只有在感性的界限内部对象才被给予我们。”
其实最终还是回到感性的重要性上,这也许更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方向。
四、对于表象、显象的讨论
“在空间或者时间中被直观到的一切,从而对我们来说可能的经验的一切对象,都无非是显象,也就是说,是纯然的表象,它们就被表象而言作为有广延的存在者或者变化的序列,在我们的思想之外没有任何自身有根据的实存。”
从中我似乎看到了康德对于我理解的佛法的另一种诠释。我们赖以自信的思考或者说理性部分,更多的是来自于事物的显象,或者给予知性的表象理解。每个人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对于真理或者说事物的本质,并没有那么简单可以思考。
也许只有像康德一样用哲学的语言去试图描述一些真理的轮廓。
五、对于逻辑、真理的讨论
到底什么是真理?这是一个大家都会质疑的问题。
康德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真理抽掉了知识的部分。”而且同样的,“普遍逻辑在其分析的部分就是知性和理性的法规,但这只是就形式而言的,因为它抽掉了一切内容。”
一直在探索真理的朋友都会忽视这个问题,或者说“不可能给出真理的一个充分的,但同时又是普遍的标志。”而我们也会习惯用辩证的方法去探索真理,而“辩证论这一称谓作为一种辨证幻相的批判归给逻辑。”
当然这仅是康德的观点,有些朋友会竭力反驳,我也不想证明他是对还是错,只是在想这个世界上一定有真理,但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去探寻。
其实我们现在普遍会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基于“矛盾律”去探索真理,似乎矛盾律就是探索之路的真理。而“我们也必须承认矛盾律是一切分析知识普遍的和完全充足的原则;但是,它作为真理的一个充足标准的威望和可用性也不可能走得更远。”最明显的一个矛盾律的前提就是“某物不可能同时是且不是。”
为什么真理的另一面就不能也是真理呢?
六、关于经验性的讨论
前文已经说过关于超验、先验和经验的重要性。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人都在基于经验性的思维。而康德将经验性的思维的基本假设也做了非常精辟准确的归纳:
“1、凡是与经验的形式条件(按照直观和概念)一致的,就是可能的。
2、凡是与经验的质料条件(感觉)相关联的,就是现实的。
3、凡是其与现实的东西的关联被按照经验的普遍条件规定的,就是必然的(必然实存的)。”
而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思考是如何能够上升到先验性的层面,确认先验性的假设来进行思考。而且还要“揭露超验判断的幻相,并防止它骗人。”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探索的根源性问题。
七、关于二论背反的讨论
这是我最晕的部分,明显脑子已经转不过来了。我可以理解的只是这就是一种“即是又是”的思考乃至思辨。虽然还不懂,但作为康德很重要的发现,只有彻底搞懂二论背反才能真正理解康德思考的方式。
八、关于“怀疑”的讨论
当然看了那么多我们也会出现怀疑的态度。这是我觉得比较精彩的地方。
就好像康德对于怀疑的定义,“这种旁观或者毋宁说甚至唆使各种主张的争执的方法,并不是为了最终作出有利于一方或者另一方的裁决,而是为了研究争执的对象是否也许是一个纯然的幻象,每一方都徒劳地捕捉这个幻想,但即使它根本不受到抵抗,在这个幻象上它也不能有丝毫收获;依我说,人们可以把这种行事方式称为怀疑的方法。”
其实整本书就是康德对于各种问题的怀疑,虽然在术的层面和框架层面有一些决定性的定义,但其实全书并没有什么对于内容,乃至这个世界有什么决定性的描述,也没有确认什么决定性的存在。也许这就是一个保持怀疑的价值观,或者说是一种哲学态度。
九、关于“问题”的讨论
怀疑的源头还是在于问题,包括书中对于一些争议已久的问题都进行了许多讨论,比如意志自由,灵魂不死和上帝存在。
怀疑只能说是对于问题的一种反馈,而康德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如果我们事先已经了解,回答的结果无论如何,都只会增加我们的无知,使我们从一种不理解陷入另一种不理解,从一种晦暗陷入一种更大的晦暗,也许甚至陷入矛盾,那么,我们就会很乐意放弃发现我们的问题得到独断的回答的要求。”
也就是说,曾经认为的“no stupid question”也许要换一种角度去理解,有些问题完全可以放弃回答,甚至放弃任何回应。或者我也会这样理解,问题背后会有很多前提假设和框架,其实在反馈的时候也就是对于这些假设和框架的反馈,往往中间有很多自相矛盾或者无中生有的坑在里面。
而以此也就对比出康德说的“纯粹理性”的价值,“纯粹理性所提出的一切问题都必须是绝对可回答的,而且在这里不能允许以我们知识的局限为借口(这种借口在许多自然问题中是既不可避免又合情合理的),因为在这里,给我们提出的并不是关于事物本性的问题,而是仅仅由理性的本性提出并且仅仅关于理性的内部结构的问题。”
十、关于“证明”的讨论
其实这本书就是在表述各种康德自己的观点,当然他要证明给读者看这些观点,比如他自己设定的定理,“我自己的存在的纯然意识,但也是经验性地被规定的意识,证明空间中我以外的对象的存在。”。
有意思的是,康德也阐述了“证明”本身。将“证明方式”整理到三大类之中也是一种深度的整合。
“人们在这方面所能够选择的所有道路,要么是从确定的经验和由这种经验所认识的我们感官世界的特殊性状开始,并根据因果律由它一直上升到世界之外的最高原因;要么经验性地以不确定的经验为基础,也就是说以某一种存在为基础;最后,要么抽掉一切经验,完全先天地从纯然的概念推论到一个最高原因的存在。第一种证明是自然神学的证明,第二种证明是宇宙论的证明,第三种证明是本体论的证明,没有更多的证明方式,也不可能有更多的证明方式。”
而且也需要达成一定的结果标准,就好比,“证明必须同时表明综合地和先天地达到事物的某种并不包含在其概念之中的知识的可能性。”
十一、关于数学的讨论
同为科学,我觉得和哲学冲突最大的莫过于数学了,似乎就完全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思考,但又苦于说不清楚之间的差异。对此康德也做了详尽的讨论,这是我看过最清晰的解释。至此对于很多习惯数学思维朋友的质疑,我也能有更清晰准确的角度去思考或者回应。
“对一切存在的东西(一个空间中或者时间中的事物)作出考虑,看它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量,以至于必须表象它里面的一种存在或者阙如,看这个某物(填充空间和时间的某物)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最初的基底或者纯然的规定,其存在与作为原因或者结果的某种别对东西有一种关系,以及最后,就存在而言是孤立的还是处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依赖之中,对这种存在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或者其反面作出考虑,这一切都属于出自概念的理性知识,这种知识被称为哲学的。”
“但是,在空间中规定一种先天直观(形状),划分时间(存续),或者仅仅认识时间和空间中同一事物的综合中的共相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个一般直观的量(数字),这是通过概念之构造的理性工作,而且叫做数学的。”
所以汇总之后哲学和数学的差异就是在于,“哲学的定义只是被给予的概念的阐释,而数学的定义则是源始地形成的概念的构造,前者只是通过分解(它的完备性并不是不容置疑地确定的)而分析地实现的,后者则是综合地实现的,因此是形成概念,而前者则相反,只是解释概念。”
十二、对于思辨的讨论
当然没有绝对正确的事物,康德在同思辨一些既有的概念、思想同时,也在思辨自己的思想。很厉害的的一点是他似乎看到了思辨的根源,即“人们可以把一切幻相都设定在这一点上,即思维的主观条件被视为对客观的知识。”其实看似我们在思辨客观事物,其实都是在用主观的方式。
也以此,康德也总结了“纯粹理性的辩证应用只有三种情况:
quot;1、一般思想的种种条件的综合。
2、经验性思维的种种条件的综合。
3、纯粹思维的种种条件的综合。"
就此回到纯粹理性上,“纯粹理性在其思辨应用中的一切综合知识都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想到康德多次提到的诡辩术,都是一种无意义的思考。
如果归结到一条原则,也就是,“理性的思辨应用的一条必要的规则就是:不要跳过自然原因和放弃我们通过经验能够学到的东西,而从完全超越我们的一切知识的经验能够学到的东西,而从完全超越我们的一切知识的东西中推导出我们知道的某种东西。”
十三、对于宇宙观的讨论
当然最大的存在是一种比自己更大的存在,所以基于对于各种神学、灵魂的回应,康德直接用宇宙观的思考做为回应:
“1、一切显象的被给予的整体之组合的绝对完备性。
2、显象中一个被给予的整体之分割的绝对完备性。
3、一个一般显象之产生的绝对完备性。
4、显象中可变化者之存在的依赖性的绝对完备性。”
看到这个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这似乎又是一个可以深入思考探索的方向。
没有章法的罗列了十三点,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带来更多的思考。也是作为一个总结,总结自己对于康德的第一步的认识,也因为这次马拉松式的阅读对于康德乃至哲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继续的深入,有更多的突破和认识。或许下一本书会是《康德传》满足下对于这位神人的好奇。
2018-9-16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四):走进《纯批》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我将用一篇文章的篇幅让你大致上了解:
它到底说了什么
《纯粹理性批判》对于热衷哲学的群体来说是一本如雷贯耳的书,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有生之年读不完的书,它可能在你心血来潮的时候被买来,从此装点了你的书架。可能你一生之中不下几十次从书架上把它拿下来,但是翻不了三页就会放回去,直到后来,你读书总是绕过它……
《纯批》主要讲三种认知能力,即感性、知性、理性。
其中感性是低级认知能力,理性是高级认知能力,而知性介于两者之间,属于初阶理性。 围绕三大认知能力,康德抽丝剥茧,让我们了解三大认知能力如何运作,以及它们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通过这些分析,康德向我们揭示了三个大问题: 1、知识可靠吗? 2、人的认知范围有边界吗?如果有边界,哪些问题是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的? 3、为什么有一些道理我们无法证明它,却还是要遵循它? 带着这三大问题,我们一起进入康德用《纯批》构建的认知大厦:
这里说的感性,不是指伤春悲秋的感性,与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感性的意思,完全不同。在康德这里,感性是认知能力的一种,区别与其他两种认知能力,感性这种认知能力属于通过感官去感受的一种能力。眼耳鼻口舌,这都是感官,所以当我们听到,看到,闻到,尝到,摸到这些都是感性的认知能力。
但是也不仅如此,看、闻、听、摸这一类感受能力都是针对外部世界的,也就是在空间中的事物。感性并不仅仅指外感官,它也包含内感官。比如你的内心活动被你意识到,你能察觉你在意识,这属于内感官。 所以,感性分为:内感、外感。
其中内感依赖于时间,外感依赖于空间。时间和空间就是内感和外感的直观方式。 为什么时间空间是感性的直观方式?不能是别的吗?
当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的时候,把所有事物都抽走,还能剩下的只有空间本身,你无法想象一个不在空间中的外部事物。这个空间指的是「总的空间」。 同样的,当你感知你的意识的时候,你也无法脱离时间,因为意识的流动必然伴随先后顺序,而这种有序的出现现象的形式就在本质中伴随了时间性。这里说的作为内感官的方式的时间,也不是某一段时间,而是指「总的时间」。 时间和空间,它们是我们感性直观的方式,就是说,它们本身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而我们感知到客观世界却必须依赖于它们。因此这里的时空并非物理学意义上的时空,而是从认知角度去理解的那个本质的时空。
对于康德稍有了解的人,可能对"先验"这个词都不会陌生,但是要恰当的理解这个概念却依然很困难。有很多人在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望文生义,特别是当"先验"和"先天"两个词并用的时候,人们常常误解它们指的是人天生下来就具有的一种东西。同样的,就连"经验"这个词也常常被误解,觉得它就是我们日常指的"经验之谈",至于超验,那就更是闻所未闻令人费解了。 经验、先验、超验 后天、先天、纯粹的…… 这些词汇在康德的《纯批》里都属于专业词汇,有专门的含义,而非日常用语习惯中的含义。
首先经验在这里是与感性有关的,感性在之前已经说过是一种通过感受而认知的能力。没有感性的参与,就没有经验。 把感性参与的认知内容排除掉,剩下的内容,在这里就叫"纯粹"的。 先天的知识,是不依赖于感性世界的知识,比如数学和形式逻辑。关于它们的知识是抽象性的内容,而不是一种需要感性参与的经验性内容。 而比如像物理学、生物学这样需要经验性内容参与的学科,则不属于先天的知识,但是它们同时是依赖于先天知识而存在的,也有先天部分的参与,但就不是"纯粹的"。 而先验,是比先天更近一步,或者说更加纯粹的先天。在这里主要是指认识论,一种纯粹的哲学知识。在这里,康德说的先验就是指他当前在描述的这套哲学理论。
而超验,康德列举了三项明确的内容:灵魂(意识主体的"我",即绝对的"主体性")、宇宙(绝对的客体性)、神(绝对的主客统一性)。以及让众人如雷贯耳的「物自体」,都属于超验的对象。物自体这个概念比较特殊,我暂且把它形容为绝对的本体。 所谓超验,就是超越了先天和经验的内容,是人无论从感性认识上还是从理性认识上都不可能认识的内容。所以这里只有超验对象,而不会有关于超验对象的任何知识。
一切知识,本质上说都是形成判断。
例如:
这就是一个判断。 "这朵花是红色的",这是一个判断。 "这朵花",单独出现,就不是一个判断,只是一个词。 "这朵花、那朵花、许多花",也不是一个判断,虽然有若干个词,但是彼此没有形成判断的关系。"这朵花、那朵花、许多花,它们都是花",这就构成了一个判断。 判断分为两种,一种叫分析判断,一种叫综合判断。 分析判断 主词包含谓词
红花就是红色的花,所以红花包含红色这个概念。"红花是红色的",这个判断没有给主词"红花"添加新的内容,这就是一个分析判断。 综合判断 谓词不在主词之中
"老李"这个词并不包含"小明的爸爸"这个信息,因此"老李是小明的爸爸"这个判断对于"老李"来说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就是一个综合判断。 分析判断针对的是主词的内部信息,而综合判断针对的是主词的外部信息。一个分析判断无法提供关于主词的新的内容,只有综合判断才能提供主词新的内容。因此分析判断提供的是消极的知识,只有综合判断才能提供积极的知识。 因此《纯批》通篇内容都在反复强调一句话: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如果先天综合判断不可能,那么人类获得的一切知识的根基,尤其是在经验世界运用的先天知识,从根本上就是虚妄的。
知性这一部分,是《纯批》全书最关键的部分,虽然知性并不如理性那么高级,但是知性这部分作为法则,却是所有自然学科的最高原理。 如果只有感性,人无法从感受到的内容里形成关于对象的概念化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判断,进而获得知识。举例来说,你看到红色的花,但是你既不能从各种花草树木里认识到眼前这个事物是「花」,也无法从红花、红衣服、红旗中认识到这种颜色叫「红」。你能够形成概念,并用概念思维的能力就是「知性」给予的。 前面已经说过,知识本质上就是形成判断。当我们把所有可能的判断,在去除掉感性内容后,获得了一个知性层次上的判断表: 知性的逻辑判断机能表
从判断表出发,我们获得一个知性的概念表,并且称这种「知性的概念」叫做「范畴」。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它是在知性的层次上,根据知性的判断表得出的纯粹的概念。 「范畴」这个词,最早是亚里士多德发明出来的,当时他列举了十个范畴。康德将这个概念沿用,但内容已经有了改变。
范畴表与判断表的区别在于,判断表只关涉形式逻辑,而不关涉被判断的对象,而范畴表还要关涉对象。只有同时关涉形式和内容的范畴表才能使自然科学的存在成为可能。
知性,是先天的。 范畴是知性的概念,也是先天的。 12条范畴就是知性的12条原理,感性材料在12条范畴所组成的原理里被知性所思维,由此形成关于对象的概念,以及由概念构成的知识。 但是知性的原理只能在经验中运用,而不能在先验中运用。
这里的「先验演绎」指的是对范畴作为一个先天的概念却为什么能在经验中运用的解释。
与「先验演绎」相对应的概念是「经验演绎」,后者是指通过对经验事实的反思获得概念的方式。由于「范畴」的性质是先天的,因此无法使用「经验演绎」,只能使用「先验演绎」。
逻辑的演绎,最著名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三段论」是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大前提」是预设的。
举例说明:
如果我们预设公鸡会下蛋,那么按照三段论的推演,黄爷爷的这只公鸡就是会下蛋的,它在形式逻辑中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这种形式逻辑的作用并不能保证内容的正确性(因为大前提是预设的,且这种推论永远有一个尚待确认的大前提),只能说不符合形式逻辑的推论肯定是错误的,但是符合形式逻辑的推论,也未必就是正确的。
每一个三段论的「大前提」都需要另一个三段论去推论,因此对这种「大前提」的一步步追溯,会引向「无限者」。这个「无限者」就是理念,而「理性」就是追溯这种「无限者」的能力。而「理念」也就是一个在理性层面的概念,它起源于柏拉图。
范畴的先验演绎,核心在于「统觉」。
什么是统觉?一个字概括,统觉就是"我"。
但这样说还很难理解它,详细点说就是在我的意识中时刻都伴随的那个"我"。只有通过"统觉",我所思的一切才能成为我所思的,它是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在先验层面上的能力。没有它,自我意识就是破裂的,无法具有同一性。
有必要区别的是,统觉是自我意识的客观统一性,而主观统一性则属于内感官的规定。统觉与内感官,两者是不同的。
内感官只包含直观的形式,不包含直观中杂多的联结。统觉关涉一般直观的杂多的一切联结的来源。 那什么又是「直观的杂多」呢?
在康德哲学里,谈到直观,就是指感性直观,也就是通过感性直接感受的一种方式。你看见一个杯子,就是你直观到一个杯子。(在胡塞尔那里还有理性的直观,此处不相关,就不说了。)而杂多指的就是这里的杯子,但是在直观中,你并没有形成杯子这个概念,你直观到的只是杯子的这个形象。这个杯子的形象就是你直观中的杂多。当杂多只是杂多的时候,它们是没有被联结和统一在一个概念里的。而这联结直观中杂多的就需要用到统觉了。
先验演绎-通过-范畴先天地认识对象的可能性-说明:对我们的感官出现的东西,如何都必然地从属于先天地仅仅从知性的产生的那些规律。
12条范畴由此构成了对经验世界的12条原理,这是人为自然界知识立的法。
但是范畴作为先天性质的概念,如何运用于感官对象呢?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中介,它就是图型。
图型一方面与范畴是同类,另一方面与现象也是同类,同时它还是纯粹的(无经验内容的)。
当我们说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依然不知道图型在这里具体是指什么,但是按照这个词的日常用法,我们想到了三角形,正方形这些概念,我们想到了图像。图型仿佛是跟图像相似的概念。 举个例子来理解。当我们通过知性的概念(范畴)去划定了一个关于"狗"的概念,当它还仅仅在知性层面的时候,我们是无法得到关于狗的具体经验形象的。而当我们通过感性能力在现实经验中看到狗,我们得到的也只是关于这一只狗,那一只狗的具体的形象,而没有办法将这些经验内容转化成关于"狗"的纯粹概念。 这时候想象力就发挥了作用,我们通过先验的想象力,得到关于"狗"这个纯粹概念的"图型",又根据生产的想象力,得到关于"狗"这个图型的各种图像。无论我们再遇到什么狗,或者画家、雕塑家通过"狗"的图型去虚构出一个新的具体的狗的图像,我们都知道这就是狗,而不会认为它是猫。
而图型和图像就是这样的被运用的。图像是具体的,经验的,而图型则是图像的原型。 通过知性的概念,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理论的知识,但是要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的却是判断力。而这种判断力的关键就在于先验想象力形成的图型。判断力是无法学习的,只能通过实际练习去提升。 至此,《纯批》真正核心的内容其实已经说完了,但是为了文章的完备性,我还是要再继续说两点: 其一是:先验逻辑辨证论(也叫做"幻象的逻辑")其二是:纯粹理性的终极目的-至善理想。 关于幻想逻辑,康德用"二律背反"证明了超验内容是无法被理性所认知的,我们无法得到关于"灵魂、上帝、宇宙(客观世界整体)、物自体(事物的绝对本质)"的真实知识,所有声称能得到这些知识的,都是伪知识。 而关于作为纯粹理性的终极目的的"至善理想",是一个我们虽然无法证明关于其的知识,但是依然依据关于善的信念而认可其价值的内容。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康德认为上帝作为道德的现实需要的指导性,有其存在的意义。这里的上帝并非宗教意义上的上帝,而是道德层面用以解释人为何要追求道德的一个主体追溯。 康德认为自己是一个伦理学家,正是因为他把他的纯粹理性的根本目的导向了对道德的追求。但这些已经超过了《纯批》这本书的范围,我们需要到他的其他书籍里,再做具体了解。 最后推荐一下李秋零译本《纯粹理性批判》,因为我个人觉得这个版本对于读者比较友好,它相比于其他版本,表达更加简洁清晰,减少了不必要的阅读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