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维尔斯坦》读后感100字
《拉维尔斯坦》是一本由[美]索尔·贝娄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4.80元,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维尔斯坦》精选点评:
●。。读早了
●好的很奇妙。。。说不上来的好。。。
●作为一个有窥私癖的八卦主义者,我是多么喜欢这本书啊!
●2011-150
●…好象没读出什么出来。
●被好基友爆料了。
●戳中了我奇怪的萌点……_(:з」∠)_
●美好的书
●读书如抽丝……
●一为人文学者一为作家的友情,另一例: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拉维尔斯坦》读后感(一):日记
“1992年6月18日,读索尔-贝娄读得索然无味。只记得里面写一个女人,头发分成两绺像一扇窗的两片帘子。写诗人:他既不能做子宫切除术,也不能把飞船送出月球。”
————————
不知道那时看的是贝娄的哪本书了,《洪堡的礼物》?还是《赫索格》?
这本《拉椎尔斯坦》买来有日了,还是没看完。
《拉维尔斯坦》读后感(二):慢慢起舞!
在巨大的头脑里,作者竟然陪同着我们一起拜访了他的往昔回忆.那么真切,历历再目,三维电影也不外如是.
又仿佛大家共同琢饮着美酒,一杯一杯,又一杯.
再来,是天空里的华尔兹,狐步,恰恰.
谢幕时分,仿佛是不尽的微笑,感谢,感谢.
巨大的能量体,燃烧,是美国,是欧洲,是拉维尔斯坦,是造就了这些人的这个发光的时代,和造就了这个发光的时代的这些人.
《拉维尔斯坦》读后感(三):Saul Bellow
Oct 9, 2005 12:42 AM
from selbsterhaltung
一批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们,为隐藏的畏惧所支配,每个人都有一座虚荣的圣坛,图谋说服别人认可他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毫无趣味的,算计的个性(这个术语要比 “灵魂”好——你能与个性打交道,然而思考这些个别的灵魂,却是你要躲避的恐怖的事情)。他们只为愚蠢虚荣而活着——没有对社区(应该翻译成共同体吧?)的忠诚,没有对于城邦的热爱,毫无感恩图报之心,也没有任何可以为之献身的事物.
因为,要记住,强烈的感情是摒弃社会道德规范的.
--Ravelstein
《拉维尔斯坦》读后感(四):在死亡与友谊间
quot;她没有反应,我冲着她说话觉得自己像一个该死的傻瓜"。在去圣马丁的途中,齐克和他的妻子罗莎曼在圣胡安为了消磨转航班时的时间,去了一间酒吧,在酒吧中遇到一个一种喝酒的美国男子,他的妻子在医院中昏迷不醒,他对着素未蒙面的齐克夫妇讲述他的悲惨境遇。
这似乎是作者仅仅是为了记述去圣马丁的旅途经过而下意识的记录的一个小插曲。但是不要轻易的否认一个作者在他的作品中所记录的情节,那总是会有他的实际意义,就像海明威记述的那只在被战火烤焦的木头上挣扎的虫子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男子的经历就是以后罗莎曼的经历,也是之前尼基的经历。但是那些事情齐克并没有亲自见到,尼基肯定不会当着齐克的面去说一些傻瓜般的话,而罗莎曼说那些话时候,齐克正在昏迷不醒或者正在做着一个有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被前妻劝说要对身体进行冷冻,以便在22世纪被解冻后接受先进的医学治疗;在另一个梦中,他则见到了他的兄弟和父亲;他认识了一个虚伪的艺术家;他没有梦到罗莎曼。罗莎曼是他目前的妻子,是他最亲密的朋友拉维尔斯坦的学生,将他从死神手中夺回来的勇士。
让我们还是回到那次相遇吧。我喜欢这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细节,因为他在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部分之前,是齐克对于老朋友拉维尔斯坦的回忆,他是一个同性恋,死于艾滋病,而之后则是齐克面临着一次几乎注定要结束生命的死亡。就是在那次死亡的经历中,齐克不断的回忆拉维尔斯坦,不断地复述两个人之间的对话,那是他面临死亡的一种对策——拉维尔斯坦也是如此——惟其如此,他才能自然的接受自然的死亡。
这部书最重要的主题是关于死亡,但是更吸引我的却是两个人之间的友谊,这种友谊是无法破裂的,几乎到了赤诚以见的地步,他们可以坦率地批评对方,他们被齐克的前妻认为有暧昧关系,他们互相影响并互相记录对方的经历的历史。
所以在书的开始,巴黎的贝克戎大酒店,面对着酒店对面的协和广场,拉维尔斯坦要求在他死后,齐克要写他的回忆录,因为只有他有那样的资格。
这是一部真实地回忆录,不必为死者讳,那没有必要,既然生前都能坦诚相见,死后为何要吞吞吐吐?所以齐克并没有隐瞒拉维尔斯坦死于艾滋病和身为同性恋这一事实,那没有什么不可以被接受的,他从来没有为朋友的同性恋而尴尬过,他可以轻松的面对朋友的伴侣,只是两个人没有共同的话题。
这又是一部虚幻的回忆录。人们纷纷在这部作品中寻找现实的影子,他们猜测书中的男主角拉维尔斯坦在现实中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艾伦·布卢姆。但是他的死亡证明上注明的是肠胃的原因,他生前也没有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
于是,索尔·贝娄遭到职责,被认为是背叛了朋友。可是谁又能知道朋友在生前的托付是什么呢?友谊是在最后一刻被背叛的吗?我对此甚为怀疑。
不管是不是背叛,也无论这部作品是不是传记,都无损于他的精彩和优秀,书中华丽的词藻和警句似的段落,无时无刻的不散发出迷人的光彩。有了这些,关于那些争论和怀疑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吗?
《拉维尔斯坦》读后感(五):死亡与友谊——《拉维尔斯坦》
“实在很难想象像拉维尔斯坦这样的人已经与世长辞了。”
索尔贝娄发出的感叹。“因为在一片鸟儿的聒噪声中,听不见他的话。”现代的民主社会恰如这聒噪的丛林,那些卑下的鸟儿却在不停地发出噪音,将高贵灵魂的声音都淹没了。拉维尔斯坦不再了,而聒噪的鸟儿们却仍在继续。
“是人就得受苦,被肢解。人是不完全的。宙斯是暴君,奥林匹斯山上施行的是暴政。处境严峻的人类的工作,就是寻找失去的另一半。这么多年过去了,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互为补充的另一半。厄洛斯乃是宙斯给予人类的补偿——可能出于他自身政治的需要。”(24页)“性爱的拥抱让你暂且忘掉自我,然而遭到直接的痛苦的认知却是永恒的。”(24页)
《会饮》可能是拉威尔斯坦最喜欢的篇目之一了。人是本质上不完全的,不可能完善的,生来如此,造成了永恒的悲哀。厄洛斯构成了灵魂的核心,执着地寻找着整全。狄俄提玛教导苏格拉底,哲学就是在这种对整全的追寻中产生。然而,性爱的拥抱让人暂时忘掉自我,这是不是出于宙斯的政治需要呢?人再也不能反抗了。
“在这个现代民主社会中,你将用什么来满足你的心灵的需要?”(19页)
现代民主社会的特征是什么呢?
“他针对每个另据写下一行——一批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们,为隐藏的畏惧所支配,每个人都有一座虚荣的圣坛,图谋说服别人认可他心目中自己的形象;好无趣味的、算计的个性。他们只为愚蠢虚荣而活着——没有对与社区的忠诚,没有对与城邦的热爱,毫无感恩图报之心,也没有任何可以为之献身的事物。因为,要记住,强烈的情感是摈弃社会道德规范的。人类的伟大英雄人物赫然耸现,俯视着我们,全然不同于街道上的人,我们‘正常的’普通的同时代人。”(52页)
畏惧感、虚荣感、无趣味、好算计这一切占据了布尔乔亚的灵魂,没有了强烈的情感,没有了热爱,没有了献身精神——灵魂干枯了。伟大的人物拿什么来满足灵魂呢?苏格拉底是哲学,荷马是诗歌,修昔底德是照耀永恒的历史,恺撒是成就王业的政治,安东尼是爱情。我将拿什么来满足我的灵魂呢?
“未经审视的生活也许是不值得过的,但是一个人的生活要是受到审视,可能会让他觉得不如死了好。”(34页)
这是齐克对拉维尔斯坦的抱怨。哲人告诉我们“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但是收到审视的生活也许会让多数的人如芒在背,骨鲠在喉。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哲人的生活呢?齐克看清了自己,因此得出结论说他宁愿死了,也不想去不停地审视自己的生活。
“在所有人之中最伟大的英雄,哲学家们,过去式并且永远是无神论者。按照拉维尔斯坦的排列顺序,哲学家之后是诗人和政治家。大历史家如修昔底德。军事天才如恺撒;凯撒之下是马克·安东尼。”
哲学的生活是最高的生活方式,但是其他的生活方式也可以使灵魂获得满足。英雄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似乎与manliness有着密切联系,渴望实现超越个体的存在。
“孤寂的渴望和难以忍受的分离最终使人们一蹶不振。他们需要那个正合适的、那个失去的部分来使他们自己得到完善,既然不能指望在现实中找到他们需要的那一半,就必须接受一个容易相处的替补者。正因为认识到自己不可能赢,他们才能安顿下来。真正心心相印的婚姻难得出现。爱坚贞不渝,直至末日的尽头。”115页
爱,使人强大吗?一个不能爱的灵魂必然是干枯的,缺乏激情的。但是整全又是不可能的,只能接受一个容易相处的替补者,多么悲哀啊。但尽管如此,依然要去爱,而且爱到末日的尽头。认识到这种种的不可能是不是最后必然陷入虚无主义呢?拉维尔斯坦认为虚无主义总比琐碎的、低下的布尔乔亚更值得选择,但是陷入虚无主义的人还具有爱的信心和勇气吗?
“孩童时代很长,可是到了老年,时间飞驰而过,‘比织工的梭子还要快’,就像约伯说过的那样。”
“把一颗石子抛向空中,慢慢升起,‘当它落回地面时,达到每秒三十二英尺的加速度。’你被万有引力所控制,整个宇宙都卷入加速你的死亡之中。”184页
死亡是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苏格拉底说,哲学的所有训练都是为了应对最终的死亡。没有哲人会试图刻意延长自己的生命,但问题是在人的内心渴望获得超越个体的存在的梦想如何延续下去呢?如果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来生,生命还如何安放呢?狄俄提玛教导的是让哲人从人世间个别事物脱离出来,一步步接近“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