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延安》读后感精选
《保卫延安》是一本由杜鹏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4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保卫延安》精选点评:
●我真的相信,那时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为有周大勇,有亿万人民。
●好像是人生第一部看过的长篇,小学图书馆借的书,当时觉得很好看
●当代史老师选的必读书。有被统一专注的革命情感感动,他们很坚定。但是语言很平淡直白,人物也很单一苍白,正反派人物都是。
●初一看的,同样没什么感觉.
●十七年文学 革命史诗
●很好看!!! 周大勇这个人物很理想化,但在战争这个特定场景下却显得很真实。他由红军“养”大,由人民养大,性格中有粗鲁,直率,冲动的一面,但他的核心精神中的刚毅温柔忠诚太动人了。卫毅和卫刚兄弟太感人了,没想到最后是卫毅牺牲了。陈旅长喜欢拍照,喜欢看爱情小说,也是很可爱。 我相信杜鹏程写的是真实的,只是这份真实有艺术的选择吧。 对比他自己经历的命运,实在太令人唏嘘了
●考个研整个人品味指数下降。。。
●十七年必读系列4/8
●热情有余,艺术不足。整个基调慷慨激昂,但是主题先行,概念化,脸谱化,有点单调。
《保卫延安》读后感(一):最初的情感
先引一个故事:一个小朋友补习完回家,向母亲亮出了一张满分试卷,希望自己得到母亲的表扬。但是母亲没有理会,冷淡的叫他吃饭。
另外这本书标记着“军事”,我认为不太对。里面只对地点、围攻的方法略写了一下。对战略的运用还是没有详写,文学性比较强。
《保卫延安》读后感(二):《保卫延安——政治与文学的互相扶持》
《保卫延安》读后感(三):《保卫延安》内容综述
胡宗南为扭转败局,又部署兵力,命关中敌军向北,陇东的马家匪徒向东,配合延安敌军主力,企图在安塞地区聚歼我军。为了粉碎敌人阴谋,我军仍坚持运动战的基本决策,避开敌军主力,途经原始森林,穿过沙漠,翻越千山万壑,有效地打击了敌人,收复了三边地区。部队在长城沿线短期休整后,又出发北上,日夜兼程向榆林挺进。途中顺利地攻克三岔湾,直榆林城下。不料敌整编三十六师增援榆林,我军被迫撤退,周大勇连随后担任掩护。等部队安全撤离,自己却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之中。于是又在长城线上展开了一场突围战。周大勇沉着、勇敢地指挥自己的连队冲破重围,浴血奋站。他们忍受着伤痛、寒冷、饥饿和疲劳,与敌周旋,历尽艰辛,终于回到陕甘宁地区的土地上。
敌军分兵三路从不同方向朝葭县合围,企图一举消灭我军。我军则集结隐蔽,瞅准机会,分路歼灭他们。
八月中,我军在西北战场将要从防御转入反攻了。胡宗南整编三十六师增援榆林后又马不停蹄地南下,企图配合由南向北的敌主力部队,和我军决一死战。彭总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决定在沙家店地区歼灭敌人的主力部队。沙家店战斗打响了。与此同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赓兵团准备渡过黄河进军豫西,陈粟大军也转入外线作战,我军将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起苏北、西至汉水的广大原野上开始全面大反攻。西北部队把胡宗南拖在这里并消灭他们,有力地配合了全面大反攻。在彭总亲自指挥下,沙家店一仗歼灭敌一二三旅和三十六师,活捉敌旅长刘子奇和师长钟松。
敌军五六万人开始沿无定河向延安方向全线溃退,我西北野战军主力南下追击。陈兴允旅奉命埋伏在九里山,阻击逃往延安的敌军。战斗打响后,周大勇被任命为代营长,奉命带三个连直插敌人心脏。他们处在数万敌人之中,不断机动灵活地出击。趁夜捣毁敌人旅直属部队后,又巧妙而顽强地击退了一千多敌人的轮番冲锋。战斗残酷激烈,伤亡惨重。经过七天七夜的阻击战,五六万敌人在两三千人民战士用智慧、勇敢和意志筑成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九里山一仗,打得敌人溃不成军。因此,当我阻击部队撤退之后,敌人就像抽开闸门的大水一样,顺咸榆公路向南逃去。周大勇已接受了新的任务:步步埋伏,节节阻击,要把敌人埋葬在陕甘宁边区。我大部队翻山越岭,抄小路飞行,赶到敌人前头兜击敌人。游击队尾随追击、袭扰敌人。人民群众拿起镢头、镰刀、棍棒和菜刀参加到战斗的行列。陕甘宁边区军民团结一心,布下了天罗地网。当敌人溃逃至永坪镇岔口村时,我军早已布阵等待。“岔口会战”进行了三天,敌人两个军部两个师部还有五个旅都被全歼于此。
“岔口会战”后,我军遵照彭总命令,继续追击溃败的敌人。9月19日夜,营长周大勇率部来到甘谷驿镇。半年之前,延安城被敌人侵占,半年中,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人民战士付出了多少鲜血和生命!半年之后,我军把胡宗南的数十万军队打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终于又回到延安城下。周大勇率领战士,向着延安的大门——劳山进攻,收复革命圣地延安已是指日可待了。
《保卫延安》读后感(四):2018读书清单之31 读红色经典杜鹏程《保卫延安》
2018读书清单之31 读杜鹏程《保卫延安》
第31本
2018.06.06
杜鹏程《保卫延安》2018年度第31本读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月版,30万字,525页。
这本1979年初版的书,买了至少30年了,今年第一次看。那时出版的书籍,纸质、印刷,装订都显得粗糙,拿在手里有一种烂乎乎的感觉。
1947夏初,胡宗南进攻延安不久,作者杜鹏程参加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走遍了西北大部分地方,穿越沙漠、草原、戈壁,越过数不清的高山峻岭和大小河川,直到1949年进军帕米尔高原。作者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是有发言权的。于是从1949年开始到1953年完稿,四年九易其稿,先是写成百万字的报告文学,又改成60万字的长篇小说,再压缩到17万字,又到40万字,最终定稿30万字, 1954年出版后立刻成为畅销书,印数过百万册。不消说解放初的年代,即便如今,百万册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但这书最终给作者的是灾难,既然题目是保卫延安,自然少不了彭老总,而彭德怀1959年被打倒了。于是,先禁书,后销毁,然后是无情的彻底的批判和人体的摧残。1978年彭老总平反昭雪,于是《保卫延安》得以重见天日。我这个版本应该就是那时的第一版。质量虽然不好,但是值得留念。
这本书可读性极强,在如今浮躁的年代,能够读完一本大块头的书已经不易,能够几天内读完,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能够想出的不多了,《保卫延安》即是其一。
把这书与近期看的关河五十州的《战神粟裕》比,才知道什么叫文学作品,什么叫素材资料,关河的书的确很垃圾。估计杜鹏程那百万字的报告文学可能就属于素材资料一类。但与其后的《红日》相比,我感觉,在人物的塑造上似乎稍有欠缺。
梁晓声把藏书分为收与藏;所谓收,就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下架放入纸箱;而藏呢,则是对更爱惜的有价值的书的优待,先装订在大信封里,外面再套塑料袋。
可能大家习惯差不多,我也是把看过的感觉一般般的书籍收入纸箱,但工具书、经典书籍、投资类书籍、茶类书籍和读过认为有价值的书籍则始终摆在书柜里,以备随时查阅。买了而未读的书籍,不论优劣,也始终放在书柜里。
现当代作家作品读过后藏于书柜有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王旭峰《茶人三部曲》、豆豆《遥远的救世主》、钱钟书《围城》、《钱钟书杨绛散文》、《汪曾祺散文》、《孙犁散文》、孙犁《荷花淀》、《史铁生精选集》、萧红《呼兰河传》、《梁晓声人生感悟》、吴强《红日》、钱理群有关鲁迅作品解读、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
而这《保卫延安》就是许许多多未读的书籍之一,而且这本《保卫延安》放在书柜至少30年了。
从文学的角度,我感觉给4星比较合适;从感情的角度,觉得该给五星;还是给五星吧。
几个印象:
写战役战斗非常有特色:
青化砭战役是从正面写,我军如何准备,然后敌人进入伏击圈;
蟠龙镇战役是完全另一个写法,只写彭老总战前的思考,整个战役过程,却是从远离蟠龙镇主战场的国军高级将领董钊、刘戡接电报后的反应来写,非常精彩;
沙家店战役属于决定西北战局转折点的战役,写的大开大合,气势磅礴,敌我双方从战前准备到短兵相接都有详尽的描写。沙家店战役之后,气场变了,场面直接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了;遍地出现了游击队,而且大白天就能够抓到很多俘虏。
更妙的一部分是“长城线上”,写榆林战役攻坚不利,我军撤退后,断后的一个连队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颇有点“集结号”的味道。这个连队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克服重重险阻,最终返回部队,感觉有夸大成分,但非常精彩。
“居高声自远”
彭老总是塑造比较成功的一个人物。
作者对彭老总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伟大的军事家、天才的军事家。我想彭总担得起这个称号。
这些年来,很多人谈陈毅打仗不怎么行,怎么能评为元帅?有人提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不要谈陈毅为什么是元帅,而要说,陈毅元帅怎么才排第六呢?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938年抗战期间,彭老总经过西安见过胡宗南一次,见面两小时,胡打了十四个电话,都是军衣上扣子怎么钉之类鸡毛蒜皮的事情,由此断定胡是个志大才疏的角色。并说,以当时的情况说,胡坐镇千里之外的西安进行指挥,而他前线的兵团司令,不经批准连一个营的兵力也调不动,这样一个人,他不打败仗还能干什么?应该说,彭老总对胡长官的评价异常中肯。
然后彭老总在具体战术上,与部下详尽探讨蟠龙镇的要塞积玉峁如何夺取攻占,连战斗中团营长可能不去过问的事情都详细讲到。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在彭总身上得到了最精准的阐释。
本书的缺点:
一、作者的意识形态过于强烈,对自己的对立面国军方面的描写过于脸谱化,不是愚蠢,就是怯懦,要么凶残,要么狡猾。
四、整体感觉人物塑造不怎么成功,看完以后,留下印象的是大人物彭德怀、小人物王老虎和宁金山,反而主角周大勇、陈兴允的印象倒不怎么鲜明。作为战争小说,不及《红日》,更不及《历史的天空》。当然与《历史的天空》没有可比性,因为后者是以人物为主线的,人物成功是应该的,而前者是以战争为主线,对人物的塑造可能弱化。
五、书中除了一个老太太,基本没有出现过女性角色。西北野战军没有女兵?倒不是说缺少恋爱场面,但西北野战军2.3万人,怎么可能没有女兵?我觉得这是本书的又一个小缺陷。
摘抄:
娃娃们一对对黑眼珠,像那荷叶上的水珠一样滚转。
脑筋是一个伟大的东西,但是不去思想,它就会像路边的石头一样,没有多大用处。
r�N-�
《保卫延安》读后感(五):文坛英雄汉:路遥眼中的杜鹏程
文坛英雄汉:路遥眼中的杜鹏程 梁 爽 李继凯 | 文 杜鹏程与路遥都是具有英雄情结的著名作家,他们也都是善于书写自己心目中时代英雄的作家。 路遥曾以古罗马时期的大英雄斯巴达克斯来形容当代著名作家杜鹏程。在路遥的眼中,杜鹏程是一位勇士,敢于踏入文学的“无人区”,在文学的荒原上树立起自己的标志。1992年初,他在《杜鹏程:燃烧的烈火》中这样夸过那位以《保卫延安》而成名的老作家:“老杜的价值不可能在某种仪式上体现。他在半个世纪中构成的巨大内容需要一代人乃至未来的历史给予详尽诠释。” 路遥和杜鹏程是忘年之交,因为文学他们惺惺相惜。1992年初,路遥在遭受着病痛的折磨时,老作家杜鹏程的突然病逝,让他措手不及,悲痛万分。他二人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知己,更是精神上的知己。 说起来机缘巧合也挺有意思,他们俩的友谊既缘于路遥的家乡延川这块神奇的土地,也缘于他们共同的母校延安大学,还缘于他们二人相似的文学气质与文学个性。 1938年,投身革命的杜鹏程在延安的鲁迅师范学校毕业后,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分派到延川县,在延川生活工作了两年多。延川这个黄河畔的陕北山区小县,在历史上素有“尚文重教”的传统。陕北流传着一句俗语:“文出两川,武看三边。”其中的“一川” 指的就是延川。杜鹏程刚到延川的时候,在杨家圪台村当过一段时间的小学老师,后调入县民教馆任职。在县民教馆期间负责编辑《老百姓报》,很受群众欢迎。这份《老百姓报》一共办了20多期,多为手抄,每一次把报纸张贴在街头上,都会吸引来县城赶集的大批群众观看阅读。在县民教馆期间,他还开始写歌词、写新民歌和小剧本,为县春节宣传队编写反映抗战的剧本《反击》等,并在延川县的城乡进行演出,均取得了不俗的反响。这些经历增长了他的才干,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42年,杜鹏程考入延安大学进行专业的文学学习。杜鹏程在延安大学毕业后,成为新华社的随军记者,跟随第一野战军转战大西北。 一个人总会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有所眷恋,杜鹏程曾说:“陕北的土地,哺育了我;陕北的人民,抚养了我。”1986年10月,杜鹏程撰写回忆录《我在陕甘宁边区延川工作情况》,1991年又作《漫谈文艺的路》。这两篇文章均深情地回忆了在延川度过的那段温暖而艰苦的岁月,他写道:“谨以此短文,献给延川的山河土地,并向延川各个工作岗位的同志致敬,希望他们工作取得更大成就”,由此表达对延川这块厚土的深情。杜鹏程在文中还回忆,他作为一个没有下过地的读书人,曾在初次开荒的时候滚下了山坡,村子里面的男女老少都很热心,来救助、帮助他这个没有任何经验的“新手”。他还回忆到,当年在延川的杨家圪台村,他看过许多“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杨家圪台村是延川县较为偏僻的村镇,能在延川县乡村的殷实人家中看到新文学作品这样的“闲书”,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延川人“尚文重教”的传统。 而路遥是1957年秋由清涧的父母过继给在延川生活的伯父,从此他就在延川扎了根,在这里读小学与初中。他还当过红卫兵,并在延川县级文艺小报《山花》上开始了他最初的文学征程。1991年10月26日,路遥应邀在延川县各界人士座谈会上作了一场报告,这样谈对于延川的感情:“我尽管出生在清涧县,实际上是在延川长大的,在延川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延川的感情最深。在我的意识中,延川就是我的故乡,就是故土。而且,我的创作、作品中,所有的生活和它的生活背景和生活原材料,大部分都取材于这个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延川这块土地,永远抱着感激的心情。在我这本书(《平凡的世界》),写过一句总献词——‘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实际上就是献给延川的。”路遥懂得延川之于他的人生意义,他感激这块土地上的百姓及一草一木。 1973年秋,他被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上学,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1976年9月,路遥被分配到当时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的《陕西文艺》杂志社任编辑。早在延大上学时,路遥就被选到《陕西文艺》编辑部当“见习编辑”,他在那个时候开始近距离接触和认识“黑帮”作家杜鹏程。尤其是当他在1976年被正式分配到《陕西文艺》编辑部后,他更是能近距离地接受以柳青为代表的当代陕西老作家们耳提面命,自然也包括那位当年曾在延川这块土地上走上文学之路、以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享誉中外的老作家杜鹏程。尽管那个时候杜鹏程还没有平反,但是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交往。因为他们曾经脚踏同一片黄土,在同一个大学学习,相似的人生经历与情感,让杜鹏程更容易接纳路遥这位初出茅庐的文学晚辈。当然,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大气、成大器”的路遥,更是被杜鹏程的人生魅力深深折服。这样,他们才结出20多年的友谊之果。 在路遥心中,杜鹏程就是“燃烧的烈火”,用燃烧自我生命的方式从事文学创作,用艰辛的笔耕成就了文坛劳动英雄的形象。在这个意义上,杜鹏程就是路遥心中名副其实的榜样。这就是路遥悼文《杜鹏程:燃烧的烈火》的真意所在。在路遥的眼中,杜鹏程不仅是“一个用严峻的神色审视这个世界的哲学家”,还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叙事诗人”。他写道:“二十多年相处的日子里,他的人民性,他的自我折磨式的伟大劳动精神,都曾强烈地影响了我。我曾默默地思考过他,默默地学习过他。现在我也默默地感谢他。在创作气质和劳动态度方面,我和他有许多相似之处。当他晚年重病缠身的时候,我每次看见他,就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未来。我感到,他现在的状况也就是我未来的写照。这是青壮年时拼命工作所导致的自然结果。但是,对某一种人来说,他一旦献身于某种事业,就不会顾及自己所付出的代价。这是永远无悔的牺牲。” 路遥称赞杜鹏程是“勇士”,是一名战士。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呢?他们在精神上是相和的,在文学上更是有共鸣的。在文学这片土地上,他们笔耕不辍,为了人民而写作。“自我折磨式”的写作如出一辙,他们在文学的道路上都是一样的固执,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拿着手中的笔与自己作战。杜鹏程在写《保卫延安》时,“在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百次。直至1953年终,最后完成了这部作品,并在1954年夏出版了。那些被我涂抹过的稿纸,可以拉一马车。”那一马车的稿纸,张张句句都是杜鹏程的心血。他光是初稿就写了近百万字,最终的定稿写成了36万字的《保卫延安》。冯雪峰曾为《保卫延安》写过长评,他说这是“英雄史诗的一部初稿”、“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我想,只有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才可以写出这样的鸿篇巨著。正如路遥笔下的那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在路遥的眼中,杜鹏程就是这样的人。正是他对文学有着初恋般的热情,才促使他在文学这条路上走了一辈子,即使中间也有艰难和坎坷,他却从未放弃。 《保卫延安》出版后,杜鹏程已经是国内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当时的中国正走在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前进的道路上,他为了更好地创作,毅然决然地走上铁路工地建设的第一线。在铁路工地上,他一待就是十几年。这不是仅仅只拥有对文学的热爱,就可以坚持下来的,这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杜鹏程塑造了一批又一批鲜活生动的铁路建设者的形象。他说:“作品中许多人物都是我见过的,许多事情也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如果没有亲身的体验与经历,很难写出有血有肉的建设者的形象。他还说过:“我献给人们的不是精雕细刻的碧玉,而是一块混掺着血汗的泥土。”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脚下的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路遥的作品也具有相同的特点,就像路遥为了塑造好《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亲身到铜川矿区体验生活,与矿工们同吃同住,才写出孙少平这个打动了无数读者的人物形象。 当杜鹏程可以重新拿起笔杆后,他立马又以巨大的热情重新投入写作的道路,一发不可收拾。他说:“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握紧战笔,用血汗与生命去谱写新的历史篇章。”其实早在修改完《保卫延安》后,因为常年的熬夜,休息的不规律,杜鹏程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跟着部队东奔西跑的小伙子了。随之而来的十年浩劫,带给他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打击,更拖垮了他的身体。“文革”十年,杜鹏程被拉上街批斗过,也蹲过牛棚,被下放劳改过,但是杜鹏程仍然没有放弃写作,他心中的激情在燃烧,他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即使已经疾病缠身,但他仍以宗教般的意志坚持着他的理想。我想,他就是路遥笔下的那个“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人。 长篇小说《太平岁月》是杜鹏程在1960年就开始动笔写的书,到1963年完成了初稿,还在修改润色时,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始转动,这部小说被作为罪证收缴。直到1978年,这部书的手稿才重新回到了杜鹏程的手上。杜鹏程其实可以选择稍加修改就进行出版,作为一位知名的作家,他的稿子往往是被出版社抢着发表的,但是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在创作的思想上和艺术上严格要求自己,他在自己的心中为这部作品打了不及格。在经历了“文革”的风雨后,他对这部书的创作、构思有了全新的思考,杜鹏程决心进行大幅度的修改,但是命运就是这样的不可琢磨,身体病情的恶化,让他力不从心,只能缠绵于病榻,而对《太平岁月》的宏大构思,也只能搁浅,直到最终的流产。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心系写作,力所能及地提携青年作家,为他们的作品写写序言,希望文坛可以出现更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不论是柳青的《创业史》,还是杜鹏程的《太平岁月》,它们的未完成,都对路遥的影响很大。杜鹏程曾说:“而遗憾和痛心的是,未能给后世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这可以说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辈人的悲剧。”在路遥写完第二部《平凡的世界》后,他的身体其实已经达到一个极限,但是他不想像他的文学前辈一样,留下些许遗憾。其实路遥心底里知道,自己的身体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但是他更明白在自己耕耘的土地上不能没有播种人的存在。他一直苦苦支撑到第三部写完,才在家人朋友的劝说下去了医院治疗。但这个时候,路遥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就在这段时间,杜鹏程的突然去世,对路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于这位走在文学之路上的前辈,引领他的文学方向的提灯人的逝去,带给了他莫大的悲痛。路遥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他不仅要承担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心灵上的打击。他的精神十分困苦,他强忍着病痛,写下了这篇悼念文章——《杜鹏程:燃烧的烈火》。 路遥在心中俨然已经预见到自己的未来,他将要走上和这位文学前辈一样的路,但对于献身文学这件事,他是从不后悔的。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和创作继承和彰显了杜鹏程的劳动精神和勇士精神。在路遥的眼中,他和杜鹏程都曾经直面惨淡的生活,但是面对生活当中的艰难,他们从不畏惧,也不曾退缩。就在杜鹏程去世的10个月之后,路遥也随他而去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杜鹏程:燃烧的烈火》理解为路遥给自己预先撰写的一篇悼词,也未尝不可。 两位当代文坛的英雄汉,安息吧! 本文发表于《文艺报》2017年6月23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