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复活平民的历史)》读后感精选
《老物件(复活平民的历史)》是一本由沈继光 / 高萍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物件(复活平民的历史)》精选点评:
●照片画面模糊的让我一直怀疑手上的是不是盗版
●看得到的历史,看得到的生活。
●农业时代的手工艺...
●编辑太差
●图片加“滥情”(滥用抒情)
●【18-12】 2018.1.18 北京 一星给老物件,一星给摄影所表现的质感。时间让人死去,让记忆消退,让情绪如云烟,物却跨越时间得以保留。物的力量,由此可见。文中所举老物件唤起了我儿时的诸多回忆,阳光里尘粒飞舞。也让我再次反思人与物的关系,此前人对于物的虔诚如今鲜存,不由沮丧。愿我能认真待物,既物尽其用,又抗衡时间。(书中浅劣文字搭配不了其于物的情怀,也是遗憾了。
●照片不错,仅加上些说明性的文字足矣,可作者非画蛇添足的谈些哲思。文笔生涩,不今不古。
●记录平凡的历史吧
●学乖了,只看图就好
●我见了好的老东西就想着往家里搬。。。这样不好,不好
《老物件(复活平民的历史)》读后感(一):会摄影 的人都没有说自己是家的
我和沈老师关系不错,我算是晚辈,便经常很尊敬的去请教他关于摄影上的知识.沈老师能用22年时间每天不间断时间写读书笔记让我很敬佩.但他总还是说摄影只是玩,真的是喜欢才去做的,当初也没考虑要成为什么名家.
《老物件(复活平民的历史)》读后感(二):感觉有点失望
这本书立意很好,不过排版的确有点毁了这本书的感觉,本来作者费劲心思拍摄的许多珍贵的照片,但排版者拙劣的抠图能力让这些老物件丧失了很多美感。
真为作者感到惋惜。不过内容还是很不错的,从一个很独特的侧面反映了大众的生活。我认为如果能用商业摄影的方法来拍摄,有纯白色背景的画效果会更好的。
《老物件(复活平民的历史)》读后感(三):可以不喜欢,但应该记住
还是认识了本书的作者,沈老师后,才看了这本书,如果你看到了他裱好后的照片,肯定会被这些老物件所震撼,这些才是中国的历史的原貌。而不是经过官方、文人添油加醋后的变形品。
书中的很多照片,就是在北京附近的爨底下古村落拍摄的,可能去过爨底下的人很多,大家都是去玩,去寻找一份世外的静谧,也许只有沈老师,是去找寻即将逝去历史,这平民的历史,也许才是中国的根基所在。
看过了沈老师的其他一些书,一些照片,可以看出他对民间的热爱,老胡同,老物件,老历史,就如老酒,愈久愈香。
此书不完美的一面是印刷的效果不好,影响了照片的质量,埋没了作者的真情,由此也可见好的设计用纸对于书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不过,沈老师的老物件摄影展在北京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曾经在三联、北大、思考乐都展出过,现在正在北大的风入松展览,如果方便,我觉得是应该去看看,去感受一下源自民间的力量,我们可以不喜欢不会用这些破旧的用具,但是,我们应该记住~~~~
《老物件(复活平民的历史)》读后感(四):编排实在不好
一段再优美的文字,如果需要翻上三四页才能读完整,那么它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令人愤怒。
为什么要将文字分割得那么细?集中在前、在中间或是在后面不行吗?就不能让人完完整整地读完一段话吗?一页放上一两百个字、有时只有几十个字,中间还要空上两三页再接下一部分,让人先看图注也不是,先看正文也不是。当阅读的流畅感被任意切割,谁还能从中感到愉悦?
图片的印刷也有问题,相当一部分照片和注解模糊不清,在标点的使用上也有不少错误,这都是编辑的责任。
此外,个人不是很喜欢用对话或访谈的形式介绍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拍摄经历。两位作者反复说着“我欣赏你的某某能力”“你让我茅塞顿开”之类的话,易给人王婆卖瓜的感觉(我承认二位作者的工作的确值得夸一夸,但也许可以选择更加适合的方式)。
附录一些个人觉得不是很妥当的内容:
G:请原谅,我还有一个问题。
:“原谅”?不必。提问题,是彼此最好的奖赏。思考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提得好,答案就有了一半。西方文明高度发展,正基于他们的问题意识;如果取消了“问题”,当然,也就取消了思想。在没有“提出问题”的人的社会,该多么空默阴森。“万马齐喑究可哀”呀。谢谢你将要提出的问题。
:从“亲切”的话题中还能引出什么话题么?
G:从此话题引出彼话题,就是问题的过渡,问题的诞生。你狡猾起来了,把这用智慧的难事推给了我。
:用智慧,前提是爱智慧,爱智慧即哲人的代名词,我这是对您特别的一种尊重呀!
G:好。小心,我也会不失时机地表示一下对你的“尊重”。
:这乡邻们的笑声是一个飘香么?
G:你这是明知故问,又狡猾起来了。
:我们在认识自己无知浅薄的卑微中,又庆幸自己获得了一次直面丰饶生活的机会。
G:这种学习真好。我渐渐理解了你那句很平实的话“把自己的丑公开来,丑就不是负担了,会让我轻松地生活和学习。”
:对了,从人家的评定中,指出了拍摄中的一些苗头,也可以称它为问题,我们是否该认真讨论一下?
G:你肯定已经摘出来了,让我猜。不过问题不止一个,我先猜一下吧。……
:很欣赏你“猜”和“摘取”问题的能力。因为具备它,也就等于为解决问题清理了杂乱无章的现场。
:你说,我们的自我批评是不是求实的?
G:说细说透,深入浅出,从一个小问题入手研究,最后能带出一串大问题思索,是大师的能力,是大师的风范高标,我们哪能轻易攀登得上呢?但我们仰望,并互相鼓励着去攀登,这就行了。对人,对己,别太苛刻。我想请你做“表述二”的表述,怎么样?
:看得出来,你是想做一个比较。这很好,比较后显示的差异,可以让我们互相借鉴学习。
这样的内容在书里不少。不是不欣赏二位作者的惺惺相惜,不是不赞赏二位作者勇于承认自己知识不足的勇气,但有些互相赞赏的话出现得太多,坦承自己知识不足的次数也不少,总让人觉得不太对劲儿……因为是交谈的形式,总应该有些“谈”话的自然感;而不少文字的内容却过于正式和书面,把它们当“谈”来看,总觉着别扭。私以为将二位作者的感触整理为随笔应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