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工具论(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工具论(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2022-03-30 03:03: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工具论(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工具论(上下册)》是一本由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页数:6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工具论(上下册)》精选点评:

  ●六月读了一半没读下去。

  ●浏览完ROSS版的topica

  ●翻译的好拗口。。。不过看一遍是果断看不够的。下次回家接着反刍。

  ●西方的理性,从起源便有了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对一切既定的质疑和探寻。

  ●我要承认,硬着皮头看了几天.总以为啰里啰嗦,实难看下去,弃.总体感慨,古之逻辑,今时依可用.如果能够精炼一些,就更好了.或者,这部的译本有问题?

  ●两千多年以后,康德依然盛赞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上取得的成就,说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逻辑学就既没有一丁点的退步,也没有一丁点的进展。亚里士多德似乎凭借一己之力,一劳永逸地成全了逻辑学

  ●读的第一本严肃哲学著作

  ●中国缺少了亚里士多德,没有发展出形式逻辑学,如人缺了一条腿,原地打了两千多年的圈圈。惜哉!

  ●读了《范畴篇》的十范畴理论和《论题篇》的四谓词理论。眼高手低,没有入门。这本书的翻译基本上不能看。

  ●补/对第一原理和定义的把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复杂的思考过程才能确定是否把握到了一个事物的本质,而这个过程经常需要通过辩证法的技巧,不管这种论辩是和前人、同时代人进行,还是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

  《工具论(上下册)》读后感(一):终于读到这本书了

  虽然翻译的不好,但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亚里士多德精微的思想,感受到西学强烈的脉络。

  现今虚拟世界中的经典《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与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数量、关系、性质的定义、三段论的推导何其一致。

  《工具论(上下册)》读后感(二):人=沒有羽毛的兩足動物

  亞里士多德將知識,或者說廣義的哲學分為三大類,理論知識、實踐知識和製作性的知識。

  在這三大類知識之外,還有邏輯學,亞里士多德並沒有把邏輯學歸入這三類知識之中,因為邏輯學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工具」,是各個學科門類都要用到的東西,因此他的邏輯學著作被統稱為《工具論》。

  尤其是他創立的謂詞邏輯的演繹推理規則,在人類文明史上屹立不倒,直到十九世紀末弗雷格和羅素提出數理邏輯,才算遇到了真正的挑戰。

  所謂的演繹推理,就是一種論證形式,給定某些事情,就可以必然地推論出另一些事情。這裡強調的是必然性,也就是說,給定了前提的真實性,就必然能夠得出真實的結論,滿足了這一點,這個推理就是有效的推理。

  舉一個最簡單的三段論的例子: 大前提是:所有人都是會死的。 小前提是: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就必然是:蘇格拉底是會死的。 在這個經典的三段論裡,三個詞項分別是人、會死和蘇格拉底,其中人出現了兩次,就是所謂的中項,而蘇格拉底和會死就是端項,結論就是這兩個端項在中項的作用下,連接到一起。

  亞里士多德將任何一門科學中的基本前提稱為第一原理,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公理。 這個第一原理或者公理,需要具備以下六個特徵:它必須是真實的、首要的、直接的、它必須比結論更清楚、它必須在邏輯上先於結論,並且能夠解釋結論。公理是用來證明其他結論的,而公理本身必然不是被證明出來的,否則整個科學體系就要陷入無限倒退或者無限循環了。從公理出發,運用邏輯規則進行演繹推理,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科學證明」,也就是說,任何一門科學,都是一個從公理出發的演繹系統。

  定義事物本質的方法=屬+種差

  有個很有名的笑話,說柏拉圖把人定義為「沒有羽毛的兩足動物」,於是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拎過來一隻拔光了毛的公雞,說「這就是你要找的人!」這個笑話或許不足為信,但是很好地說明瞭找到恰當的種差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

  《工具论(上下册)》读后感(三):读书笔记之上下卷

  看罢,唯有一想法,且暂把它认定是自己的真正第一本哲学书。

  初读不免艰涩,之后发现大都是数学子集全集逻辑推理和文法词句解释,也就舒坦很多。

  一、范畴

  实体: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一个主体之中。

  第一与第二实体。第二实体即属比种之类。

  性质:决定某事物之原因,相反性、可多可少。

  二、解释

  名词:约定俗成的、有某种意义、与时间无关。

  动词:有特殊意义的,与时间有关。

  否定、肯定、命题

  句子:一连串有意义的声音。每部分都有独立意义、约定俗成、非工具。

  [五对矛盾表述]

  它可能存在-它不可能存在

  它偶然存在-它并非偶然存在

  它不可能存在-它并非不可能存在

  它必然存在-它并非必然存在

  它真实-它不真实

  三、分析

  前提:是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另一事物的陈述。

  词项:是一个前提分解后的成分,即谓项和主项,以及被加上或去掉的系词“是”或“不是”。

  中词:指既包含在另一词项中又包含其他词项于其中的词项目。

  端词:指包含在另一个词项中的词,或包含着另一个词项的词。

  第二格:若相同的词项属于一个主项的全部,而不属于另一个主项的任何部分,或者属于两个主项的全部,或者不属于两个主项的任何部分。

  第三格:如果一个词项属于一个主项的全部,另一个词项不属于这同一主项的任何部分;或者两个词项都不属于同一主项的全部;或者两个词项都不属于同一主项的任何部分。

  前提:肯定、否定,全称、特称。

  结论:必然、或然。

  三段论:论证之一,logos。

  三段论成立与否: 两个前提,都否定,结论不成立;

  大前提否定,小前提肯定,结论成立. (如:R属于所有S, P不属于某个S, 那么P必定不属于某个R)

  三段论必然or或然:两个前提都肯定Or否定,结论不必然;

  一个肯定前提,一个否定前提(或然),且否定前提是全称(实然),三段论可成立(同上P/R之例)。

  全称前提必然,结论则是必然. 如:A必然属于所有B,B仅属于某个C,则A必然属于某个C;

  特称前提必然,结论怎样都不是必然。

  另: 若结论是全称,则前提必然是全称的;若前提是全称的,则结论不一定是全称。

  事实('是什么')、根据(?)、存在、本质。

  任何存在都不是本质,因为它不是一个种。

  原因:所以是的是、必然条件、动力因、目的因。

  中词是原因,是一切研究的对象。

  通过感觉获得普遍概念,再由特殊到普遍到类,理会、归纳。

  下卷中,亚里士多德具体分析了一个哲学命题的各项。

  首先是需要对命题各项组成部分进行定义,包括词项和论证内容。 定义,即是揭示事物本质的短语。

  a.在定义过程中,词项本身的含义、类别、范畴、语法项目、语境运用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

  在这之中,他认为更大的善的东西,更有价值,也就更值得选择来命题。在这一点上我表示质疑。

  .在命题过程中,有假设性推理、定义性、归纳类论证。

  总的分为立论和驳论。

  相比来说,立论难于驳论。显而易见,驳论只需驳倒其中一小点,而立论需要所有论据都支撑其论点。

  于此,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需要的关键不在于一定驳倒某观点,而贵在不断尝试和考察。

  所谓哲学的工作是证明的推理,反驳是辩证的推理,论辩是争吵的推理,辩缪则是导出矛盾的辩证推理。

  另,虚假或真实只能作为性质,而不是实体出现。嗯。

  《工具论(上下册)》读后感(四):语言作为一个工具

  亚里士多德貌似对“语言”这个工具做了一番分析。语言作为工具,一个功能是对世界进行一种表征。好处是,当用把现实中的元素,用一种符号来对应起来时,能够用这些可以操作的符号,探索构成世界的算法。最典型的是数学公式,但是数学符号是否可以对应促成宇宙称为现在状态的定律,是否可以肯定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谓世界的本源是数,也就是说,是否可以认为可以用数学符号准确描述整个世界运行背后的算法,我现在还不太清楚。我希望能遇到一个数学达人做朋友,来重新学一下数学。

  语言作为符号,在表征现实的方面,能力非常有限。我想,或许正是因为语言实际上更是用于起另一种作用,即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实际上仅仅是用于表征三维空间里的日常生活。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普特南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中坚持认为缸中之脑无法形成自己是个“缸中之脑”的概念,他的意思显然是,你无法表征一个你不知道的东西,所以他一直认为,蚂蚁爬出来的邱吉尔的脸不是邱吉尔的脸,而只是一个无意义的东西。

  就像是说,人的智能或生命智能,实际上是偏向于实用,并非是用于获得真理的。语言作为一种工具也是一样。当然,真实的信息也是有益于个体的,就像我们获知关于环境的信息,能够引导我们利用环境的资源;但是,如果个体能够向别人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让别人要么倒霉,要么被剥削和利用,反过来同样能够增进个体的利益。就像一个统治者或执政党,虽然其实多半是为自己利益服务,但口口声声说是为你、为人民服务,无论是出现了什么糟糕的情况,都要你忍耐、支持,自然对这些权贵是非常有利的。这就是政治宣传和商业营销为什么不断利用“不真实”的信息和说法来企图迷惑和操纵大众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提到一个范畴的概念,我觉得这些“范畴”就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单元”,我们用这些单元来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进行表征。有些时候,这些包含的对象单一,比如“时间”;有些时候,这些对象范围很广,比如“动物”。现在,问题是,这些范畴自身似乎并不精确,表现为自然界似乎并无一个边界鲜明的对应物。比如说“动物”,但是有些既像动物又像植物的生命体;比如说“水果”,但是也有些既像水果又像蔬菜的东西。福柯提到过sexuality的含混,而在关于文学的研究中我未讲过关于literature的一致的清晰定义;而在社会学或人类学中,没有人能够对religion做出一个全面的成熟定义。虽然如此,日常我们实用这些范畴,足够形成一些能够传达所想要表达的意义的语句。

  但是,一旦较起真来,问题就出现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相反”的概念或命题,比如 “冷”和“热”,“黑” 和“白”,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咦?对了,我的疑问是,为什么健康和疾病就是反义的呢?那么绿的反义词是什么?我觉得亚里士多德常常是走到“经验常识”上就停住了,所以他的这些“反义”,是在常识的意义上是反义的;但是常识就带有人类的视角,带有人类的视角就是一种偏见,不是绝对的逻辑。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亚里士多德的这些“逻辑分析”,带有一种归纳的性质。比如他说,“恶的相反者,可能既是一种善,又是某种恶”。为何呢?他说,““不及”是恶,但是与之相反的“过”也是恶”。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当他尝试对语言应用严格的逻辑方法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命题的问题上,如何确定相反的命题呢?可以说,肯定命题对应否定命题,否定命题对应肯定命题。这看起来简单。比如说,人是两足动物。其否定式应该是:NOT(人是两足动物),这个否定的not如何进入后面的语句呢?比如"非"人是两足动物,人“不”是两足动物,人是“非”两足动物。这里实际上涉及亚里士多德后面谈到“三段论”时所谈到的一个问题,或许可以称作“对象”的问题,在语言中,很难精确定义对象,所以可能会在传递推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比如“所有的玫瑰都是花。有些花很快会凋谢。所以有些玫瑰会很快凋谢。”在这个错误的推理中,(有些)花和(有些)玫瑰的指代对象实际上是含混的,不对应的,所以出了错。人的反义词是“非人”,但是,亚里士多德说,“人没在散步”的反义不能是“非人在散步”,而是“人散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正是给他的这些逻辑提供了一种“人类经验意义上”的前提,而不是一种纯粹的逻辑性。亚里士多德看上去是提出了这样的共识:subject+predicate的反命题是subject+not+predicate。

  但是全称命题或概率命题也有各自的麻烦。亚里士多德说,“它可能存在”的否定命题不是“它可能不存在”,而是“它不可能存在”。但是,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预料到的,这是在寻找一种“最大相反”。我们可以假设,比如我们要说服一个人跟我们一起寻找龙珠,我们就可以说“它可能存在”,来鼓动对方;但是当我们找了一圈后,啥也没找着,更别说集齐七个了,那么出于失望,就会说“它可能不存在”。可见,二者可以是相反的,说“它可能存在”是表示希望,说“它可能不存在”是表示失望。但是如果是本着一种最大抬杠的杠精精神,就不能说“它可能不存在”,因为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这跟“它可能存在”实际上差别不大,这是智力低下的杠精。高级杠精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比如说“它可能存在”,是指1%的可能性存在,就应该说“它必然存在”来杠;如果是说“它可能存在”是指99%的可能,就应该以“它不可能存在”来杠。似乎亚里士多德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全称判断似乎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貌似认为,三段论可以帮助获得知识。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后面大段分析的“辩论对手可能的错误”,我以为三段论实际上大多作为一种辩论的手段,或从一个更宽广的角度来说,这种“逻辑”,实际上是检验argument是否有效、存在哪些错误的一种手段,而很难说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或,换句话说,逻辑是用于为“观点”提出一种支持的手段,同时逻辑也是用于检验一个人对自己观点的论证是否有疏漏或错误的手段。知识的获得可能是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总结,或通过某种简单的逻辑推演得到的,“逻辑”用于检验这些“知识”。亚里士多德说,对于论证,就如“有些人具有良好的体质,有些人虚有其表,知识粉墨妆点、乔装打扮的结果……有些人真正漂亮,有些人则知识穿戴华美、浓妆艳抹”。一个看法认为,华丽文风但内容空洞的时髦知识分子如德里达费耶阿本德这些人的作品就如冰淇淋味的翔,与之对比的是晦涩但是有洞见的康德的作品如翔味的冰淇淋,这不好,说法太恶毒。亚里士多德还说,有些人认为表面的智慧更重要,比如诡辩术或德里达这些人华丽的文风。

  亚里士多德提出四类问题:事实、根据、存在、本质。他的事实指的是现象,而根据指的是原理。存在,是针对一些没有对应事实的“现象”是否存在,比如黑洞。而本质,指的应该是“精华”,比如人的精华是“能够学习知识的文明的动物”,我以为这个“本质”实际上价值不大,所以正如波普尔在《开放社会》中所说,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本质主义,并不是我们获得或研究知识的方式,尤其是在科学中,往往采用的是唯名主义的方式,即不是给客观对象找本质,而是寻找一种准确的符号描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