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全二册)》读后感锦集
《王阳明全集(全二册)》是一本由(明)王守仁 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 编校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0元,页数:16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全集(全二册)》精选点评: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圣人之学
●“知行合一”四字,太过有名。(只读了两篇笔记,先MARK下。)
●和而不同。远不是我能评价的
●有电子版,不太清楚,竖版有目录。
●印刷质量堪忧
●知和行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你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你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知行合一,其实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不要还没做就开始在自己头脑中虚构,而要一边做,一边总结,最终让自己一步步强大起来。
●心理合一 知行合一 心学的代表
●一直就很讨厌朱熹老头子。不看心学就根本不能了解明代文人。那时候学院不讲心学就没人听了。
●没有读完,要细嚼
《王阳明全集(全二册)》读后感(一):一生俯首拜阳明
正在读阳明先生的这套全集,大受裨益。我早年研究过佛道。看到阳明先生的东西,才真正体会到三教一家的核心。抛开门户之见不论,切实的躬行阳明理论,行知合一。久久确能有成就。内中对前人理论之阐述,对其他思想之评论,大多都很中肯,并且也很有见地。所不足者,就是注解方面不全,有的话不是特别好理解,尤其是需要咬文嚼字的时候。有的话容易产生歧义。
《王阳明全集(全二册)》读后感(二):说不出的感觉
哲学具有不可言传的魅力。
看这类书的人一般都是心中有着疑问,对世界,对自己。
我们一般都希望从书本中获得属于自己内心的宁静。用那种“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来释放精神的孤独,找到属于自己心底的宁静。所以我们不是哲学家。
但是,书上的就一定是对的吗?古人就一定是对的吗?阳明先生追寻知行合一的过程,无疑给我们寻找自我哲学的过程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在消化别人认知的世界的基础上寻找自己。
《王阳明全集(全二册)》读后感(三):真三不朽
说起王阳明,我是充满了无限的崇拜。不只为王守仁先生的立功、立言、立德的真三不朽,也为他充满传奇的一声。
王的一生,天纵之才,也有他自身的不断追求,在做事,做人方面做到了完美无缺,从政多年,却能知祸知福。先生更是文武双全,平叛乱,安流民。文韬武略,难得确实一片侠骨柔情。正所谓自古知并非好战,先生真乃奇才也。
然先生在大陆颇受压制,皆因为先生崇尚心学,彼时与TG所倡导的马列相对;又适蒋中正先生一生推崇王守仁先生。所以,皆不取也。
《王阳明全集(全二册)》读后感(四):在读中,才看个开头
借用原书话语:
(大意是)
先生之道,即之易而仰之高,见之粗而探之精,就知近而造之益无穷。尚未能窥其藩篱。犹若明镜,很实用!
粗读完传习录,感觉实是在和一活人对话,神奇而有力量,这个力量应该就是让我很想继续读下去的原动力
联想:突然觉的:行知合一,如果换个说法就是“理论要联系实际”
《王阳明全集(全二册)》读后感(五):混沌中想清醒
很久以来,一直在做设计的时候会有迷茫,有时也会觉得这样的坚持毫无意义。会不平衡。所以一直一直困顿中。糊里糊涂中我连生活的根本都出现了危机,不知道怎么活着才算是对得起自己了。
这种困顿,让我不停的找个解释。
我需要一个解释,能让我知道这么多年来我坚持自己一个梦想的做法到底是对或是错。
这个很重要,因为现在的我已经怀疑,与其辛辛苦苦的去追求所谓的理想到不如投机取巧来的舒服,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这样的颠覆是我不敢承受的。可是却又是我不能躲避的。
周围有大把大把的人都在想方设法的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得一些满足,而我却埋头汗水的挖坑。
最终最终的结果还是未知数。没有心态的平和,真的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曾经过去的日子,我靠着自己的单薄意志来坚持,现在我需要找寻新的力量来支持自己去完成接下去的事。因为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知行合一,现在对我来说还是很空洞的一句话。
今天拿到这套书,扫了几眼,有很多词看不懂。但是总觉得肯定我要找的答案这里有,所以家里放上集,办公室里放下集。
而这本书是要用研读来完成的。一块砖。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