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方文学史通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东方文学史通论读后感1000字

2021-01-10 00:2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方文学史通论读后感1000字

  《东方文学史通论》是一本由王向远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4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文学史通论》精选点评:

  ●东方文学史,通论。

  ●考研时期看的最认真的一本专业书,挺有意思。

  ●算是良心教材了,脉络清晰,行文流畅,史论结合 @东方文学

  ●可以说是已经全部还给王向远老师了,事实证明没有辅之以大量的文本阅读和积累,都只是看个热闹而已,隔靴搔痒,始终在门外徘徊。… …

  ●我认为最有营养的文学史著作之一

  ●终于在要去看彭坦之前囫囵吞枣完了。资料详实,但见解非常平庸。

  ●挺喜欢王向远的文学评论类书籍

  ●有中马之遗瘤,憾甚,本来是比较完整美好的呢,pathetic!

  ●王老师好强的~

  ●写的还是很好的,不过让你背这本书吧,又不给你划范围吧,又给你说要考填空题吧,那就是很让人无语的了> <背这本书第一次给了我焦躁感,大脑一片空白TT

  《东方文学史通论》读后感(一):王向远老师教我们比较文学,他讲课观点特别新,出了好多书~

  本科孩子伤不起啊~~向远桑的论文是我们最害怕的说。。。。。。大家都各种彪字1万+ 2万+.................另外给向远桑点赞。他对俄罗斯的实事评价也特别精彩..........这是他的书上所没有的的,总之他教过我们东方文学(那本书力荐)和比较文学。马上要和他说再见啦~

  《东方文学史通论》读后感(二):有意思O(∩_∩)O~~

  向远君的第一本书。出手不凡。据他本人所言,此书诞生经过是这样的。当是时,他刚刚登上大学讲台,情况紧迫如有上顿没下顿,今天把上万字的稿子讲好了,下周的课还没有着落。在这种高强度高压力之下,完成了东方文学史。

  顿时向远君的形象无比高大起来

  他还说其他高校很多老师不把这本书推荐给学生,是因为人家老师就照着他的书讲东方文学史的、那个得意嘿、

  《东方文学史通论》读后感(三):“复兴”的东方文学史

  ——评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

  王向远先生的《东方文学史通论》一书虽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在经历了近三十年后,仍能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在同类专著中出类拔萃,可见其出色程度。作为一部个人文学史书写专著,它避免了集体创作的拼凑性而浑然一体,前后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以一己之力对东方文学史进行了体系化梳理。本文以《“复兴”的东方文学史》为题,既代表了东方文学史亟待“复兴”的发展现状,同时,也在于指出本书对于渐趋冷门的东方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与“复兴”意义。下面我将对于笔者在本书中运用的论述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发表一些浅见。

  一、以文学发展特色为线索的概括性梳理模式

  国内流行的文学史往往使用历来通用的断代方法进行梳理,以时间为线对各时期文学进行纵向的整合。这样虽然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但由于东方各国文学发展的状况并不同一,前后相隔时间较长,发生的时段也各有所异,因而实际上是人为地割裂了各国文学发展之间藕断丝连的联系。或许断代史在分析某一具体国家时颇具优势,但是对于复杂的东方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梳理模式的局限性。

  因此,笔者在本书运用的以文学发展特色为线索的概括性梳理模式,则具有了开创性,和对于东方文学史来说更高的配适性。在跳出了时间局限而又能找到共通点的情况下,发现东方文学下各国发展进程的类似性,概括出了以“信仰-贵族化-世俗化-近代化-世界性”为特点的文学时代发展历程,足添了比较文学色彩。这种概括建立在“古代-中古-近代-现代-当代”的基础上,但逻辑性更强,每个类别的各国作品间都富有关联性,而在横向的比较下则又突出了各自的魅力。尤其是神话、史诗部分有种脉络梳理成体系化的感觉,当然离不开这些部分本身的复杂性略低于近现代的缘故。

  二、史实陈列与议论并举的文学史介绍写法

  以个人的文学接触情况来说,其实长久以来阅读的作品集中于我国、日本和西方,而对于中日以外的东方文学则了解甚少。笔者采用了“史”与“论”结合的写法,避免了单纯罗列文学史实的单调性,既介绍了文学背景、文学流派与具体作家作品,也对不同流派及作品运用的写作特色、思想蕴含和文学史意义进行了讨论。这种讨论在集结了国内长期以来东方文学的突出学术结论以外,更是对各方观点予以了中肯的评置。可以说,这样陈列与议论并举的介绍写法以平易近人之态,向浅学的读者展开了东方文学史的瑰丽图卷;甚至可以说,本书亲切的书写风格对出于兴趣而选择的阅读者也是易于接近的,从而有了科普的通俗意义。

  这种介绍写法在涉及日本文学的部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针对其中许多近现代作品的分析有种引人入胜的感觉。也许出于身为日本文学研究学者情感上的选择,或是出于日本文学的学术成果更为丰富的现实,个人感觉笔者对日本部分了解更多,所以也留意更多、讨论更多。比如,以前未能读懂的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在本书有了深刻剖析:《罗生门》反映“人的善恶行为取决于人的境遇”,《鼻子》反映“专以别人不快为快慰的阴暗心理”……小说中普遍存在的“利己主义”心理,结合芥川生平看来,在笔者眼中具有一种幽默的冷峻。作品本身的简要概述已足够吸睛,日本作家关于美学、暴力、性以及倒错的变态心理等理念的极致追求,更是在笔者细致入微的剖析下,别有一番猎奇的新意。

  三、国际视野下的东西方文学史对比

  尽管是针对东方文学史的研究,本书的亮点在于借助独到的世界文学史眼光,审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学发展差异及文学产物特色。比如,在评述巴比伦史诗和印度史诗时,笔者指出它们“在东方文学中的地位就好比荷马史诗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甚至指出《吉尔伽美什》史诗“对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也有影响”。这种类比更直观地点出了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同时因其引证西方文化的通例,也更利于西方读者接受。

  除此以外,笔者还脱离了东方文化圈内研究的狭隘,关注到西方学者站在相对立场的研究与评价。如论述《传道书》时,引用美国学者勒兰德·莱肯“《传道书》是要人们追求‘太阳之上’的神圣生活”的观点,指明这是误解并说明反驳的理由。作者始终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进行文学史书写,这与东方文学史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民族走向世界的东西融汇迹象是相吻合的。

  最后有个不太成熟的看法是,书名为《东方文学史通论》,却对于中国文学的部分直接跳过,只在论述日本文学或者朝鲜文学对于“汉文化”的继承时才有所提及。不知道是因为中国部分过于庞大,还是因为默认读者为国人?如果原因是后者,可能本书只适合流通于国内,难免有局限性。且将“汉文化”与“中国文化”划等,同样是缺乏支撑的理论依据而欠妥当的。日本文学部分占比过多,与南亚、东南亚、阿拉伯、黑非洲文学部分相比,作品讨论更为细致也更为体系化,不得不说似乎有失文学史的客观偏颇。

  当然,一部个人书写的文学史能够经久不衰,矗立在东方文学史研究潮头将近三十年,自然是瑕不掩瑜的。据笔者自己回忆,他是在刚登上大学讲台、“有上顿没下顿”的高强度高压力下完成的这部著作。即使在这样紧迫的情况下,仍能有条不紊地整理出这本东方文学史,其学术探究之深、文学修养之精、史学眼光之广,无不令我们这些拜读的后生景仰。王向远先生以前所未有的清晰脉络,梳理了整个东方文学史的发展历程,贯通了东西方文明的交际历史,这无疑是对“文学史通论”书写最好的探索,也是对东方文学的一次“复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