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锦集
《中国历史通论》是一本由王家范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53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00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通论》精选点评:
●十二年前买的书拖到今天才读完,这是病,得治
●老王还是很感性的
●此书气象宏阔、论议可观,作者好学深思、悲天悯人,史公所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此书亦庶几当之。
●大三时,承蒙祥伟师借王家范先生《中国历史通论》予我,也寄之以殷殷期望!这是迄今我读得最有味最入神、读书笔记做得最认真的一部中国通史类经典巨著。奈何我志大才疏,致大四冲击考研失利,但它给予我的帮助是莫大的,至今仍在受益。“经典”值得回味,而吾师的真诚和当年毫无保留的赠读之情,令我常感怀于心!
●大图本。这是五、六年前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几忘却了……
●不可多得的力作!
●推荐读第四至八章尤其是第4章,耳目一新。
●一般。本书是著者为历史专业一年级研究生授课的讲义,立足于本科“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从通贯和整体诠释的角度,提高对国史的认识层次。前编《通论专题研究》从纵横交错的角度,围绕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脉络两大线索,以“部族时代”、“封建时代”、“大一统帝国时代”、“农业产权性质及其演化”、“农业经济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特型化的市场与商人阶层”、“政治构造与政治运作”以及“中国现代化艰难性的历史思考”等八个专题进行了研讨。后编《回顾与反思》则辑录了几篇作者关于百年“通史”的回顾以及对历史研究的个人心得。
●部分阅读
●生吞活剥西方经济学。杨小凯先生一篇文章就把这本书甩了几条大街了。没意思。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一):【转】一个灰常好的摘抄,算是好好温习了一把
篇幅太大
给个链接
http://tieba.baidu.com/f?kz=121466482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二):何以“走出中世纪”
本来写了三天,大约七八千字的书评,因为一个误操作没有了。没有就没有吧,也不想再正儿八经写一篇书评了。就想叨叨几句。老爷子7月7日去世,11日追悼会,原本想写了给他送行,这种莫名其妙全都消失的事情,我也是第一次遇到,就当是老爷子显灵收了吧。
在我看来,这本书就在追究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何以“走出中世纪”。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必须想清楚为啥从秦开始到清两千年的大一统帝国是一个漫长的“中世纪”,是应该被好好清理,应该竭力摆脱的黑暗时期。这本书就是做了这个工作。具体老爷子怎么说的,大家自己去看书吧。我原本写了几千字综述,现在想想也没意思,不如他讲得好。一言以蔽之,问题就在于政治统摄一切,国家权力牢牢地遏制了社会的发展,一切都在政府直接或间接的管控下。所以我们何以走出中世纪呢?我们真的走出中世纪了吗?大家自己边读边思考吧。
这本书有着鲜明的现代化叙事的色彩。有人会觉得这书过时了吧,如今不是流行“在中国发现历史”,甚至连那个都流行过了,要研究全球史了。我倒不觉得有啥过时的。老爷子说:“任何理论比较起实际生活,都要显出它的贫乏和单调。”(15)所以他总让我们回到生活去,回到常识去,回到过程去,别揪着那些理论概念做空疏的辩论。他又说“任何一种理论都只是一种假设工具,必须拿它来与实际的生活情状相对质,清醒地意识到两者之间必存在一定的误差。”(15)所以不同的历史叙事也跟理论一样,都有其先设的前提,有被遮蔽的盲区,而学者对叙事的选择,只要是真诚和严肃的,都表达了其自身的心性和价值观。有自觉的选择,难道不比跟风追求最时髦的范式叙事更值得尊重,更有价值吗?
家范先生作为史家的心性和价值观,我觉得最集中地体现在这本书初版的最后一章“ “对社会历史认识的若干问题”。这一章最初发表于1998年《史林》,题记说是作为即将出版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其运行》一书的导言,这本书并未问世,恐怕便是后来修改出版的《中国历史通论》的前编,这篇导言也就成了此书后编的最后一章。 这篇文章并不好懂,我怀疑我当年研究生二年级第一次读的时候根本没看懂。现在二十年过去了,我觉得我多少能理解他的关怀何在了。
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到他读到洪峰小说《极地之侧》中一段话,其中有一句让他受大震撼:“天大极了,人小极了。” 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面对历史的洪流,个人的能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老爷子会说:“历史是人创造的,但它绝不是任何个人意志的产物。”(324)就算是王侯将相、学者名流,都不能以一己之力强行改变历史的方向。第二层意思则更为隐晦,他说:
唯有真切地承认历史“自然逻辑”是一种“恒转”的“浑沌”,才不至困于有限的历史“人为逻辑”之中,成为“井底之蛙”;才有足够的勇气沿着“自然逻辑”的“神引”,去探寻历史留下的踪迹,尽其可能地去亲近不可预测的未来。这段话说出了历史研究者的局限性,任何人为的逻辑——理论也好,范式也好,都是有限的,无法像科学定理解释自然一样去解释人类本身,并进而指导我们的未来。但是我们又不可陷于不可知论而放弃对历史“自然逻辑”(此处自然并不是“自然界”意义上的自然,而是本来、本真的意思,应立即为authentic,甚至有点自为的意思,autonomous)的追寻,失掉对人类命运的感知和探究。所以他会说:“史家假若没有了对人类命运的根本性关注,没有了对人性的深刻反省,我们是不是很容易被历史的沉重拖到海底,再浮不到海面上,向世人说清楚:大海的故事究竟精彩在哪里?”(382)
只有知道了大海的故事究竟精彩在哪里,我们才不会被海水淹没、窒息在黑暗中,才会心里有希望,眼睛看得到光。“历史学永远是现在(怀抱着未来追求的现在)与过去的对话。”(373)作为历史学家,他对未来有追求,他的追求就是中国人能真正“走出中世纪”。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三):“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然照今人”
历史是口老井,每一代人从中打出的水均有不同,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史学。王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大学通史课程教学积累与江南社会经济史的卓越研究,使这部通论历史是那么的不同凡响,像是一瓶老酒,甘醇弥香,回味无穷。
这本是开授给硕士一年级的“中国历史通论”课程,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若没有大学本科历史学基础训练的学生,对于本书的通论不会有深刻的感触,也会很快遗忘。九年前的自己就是如此。大二那年在图书馆看到此书,翻阅后只觉作者贯通历史之功力了得,所论宏观且别开生面,从而也记下了此书的厉害,之后也未再予关注。直到自己完成了明代社会对极端气候事件响应的研究后,对于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制度与社会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才又一次感觉到中国通史的必要性。最近几月,萌发出在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的想法,以教授非历史乃至文科专业大学生中国历史,这才又一次在搜集各种通史著作时,再与此书碰面。由此,时光荏苒八载春秋,自己虽看似回到原点,但此番重读通论后的体会与初入史学专业时,已截然不同。
那么,这样一部近500页的中国通史性书籍,究竟如何来读呢?我认为,此书因各章相对独立,各成一体,完全可以不按章节先后,选择性学习。以下是自己阅读的顺序,分享给各位,权且抛砖引玉。
一、通史观。王家范先生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通史观,同时也分享了先贤对通史的期待与书写通史的心得与经验。在绪言、后编一和二这三部分中涉及到王先生的通史观。个人认为可先读后编一“百年史学建设历程回顾”,对近代以来史学的更新进化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精读绪言部分。明晰章太炎《中国通史略例》中所提通史编纂的三点大忌:“策锋”、“计薄”和“相斫”,并与之相对,倡史迁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此便知何谓“通史”。心中有了通史,再读后编二“被遗忘的个案”,以张荫麟先生的近代最高通史案例为榜样,就算是有了实际通史的模样。至此,再回头思索各位经眼的各种通史,便能做高下之判。所剩良史者,无外乎吕、钱而已。
二、时间线索与要素线索。史学自有“横”与“通”两个方面,“通”是时间线索,梳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大势变迁,节点脉络,也可称之为“纵”向。与之相对,“横”是专题要素性归纳,以事惟经,以时间为纬度,重在层面剖析,揭示社会方方面面的演进特点。王先生明确告知书中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八章是以时间为经的“通”线,对帝制前后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作轮廓式的概述。另外四个章节则是“横”向的专题要素介绍。“纵”、“横”两条线共同编制起中国历史通论的网络,进而实现通史的撰写目的。此一部分,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顺序阅读。其一,按照原本的章节,逐次阅读。“纵横”线索两相交叉,相合为一。“纵”线包围着“横”线的专题。从时间的线索往下,直到帝制开始,拉开专题因素的帷幕,论述完毕后,以现代化艰难性做结,有头有尾,混元一体。此种顺序阅读,可以体味到王先生通论的精髓所在,即试图回答:中国的“大一统”体制何以能延续两千年之久?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之处在哪?其二,先读时间线索,再读要素专题。纵观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贯通周秦之变、秦西(西洋)之变后,会产生很多的疑问,为什么中国会是“大一统”,拥有如此多的人口,并能延续数千年,以至文明不断?带着这样的疑问,再去因素专题的四个章节中寻找原因,定有所获。四个专题中,可以七、四、五、六的顺序阅读,先从政治的角度理解官僚政治得以存活的原因。再从产权方面认识中国社会不完全“私有制”下的“私有”制度,继而同官僚政治制度的演变相互照应,相得益彰。宏观的政治经济制度之下,再反观传统社会最主要的经济产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就很顺当的清楚中国转型现代化的艰难之处。
三、悲观史观。通读全书后,自然被王家范先生的通史“思想”感染,深深刻下了悲观的情绪。为什么?因为,中国帝制时代的发展模式与运行制度,与所谓西方现代化模式完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在这样的环境下,历史的强大惯性将中国带向西方现代化的反面,难以转头。帝制时代的中国“柔”中带“刚”,绝非是简单的皇帝独裁的专制统治所能概括的。帝制之下,如杨联陞先生所言,中国处在“集权”和“分权”两级光谱之中,不断摇摆;也如傅衣凌先生所描述的,是一个多元的制度模式。这一体制富有强大的弹性、韧性和变动性,以不变应万变,四两拨千斤是惯常的行为方式。皇权处于有权与无权之间,与官僚之间相互拉扯权力的空间。严密而精明的制度设计,极尽统治“大一统”国家之能事,到清代几乎将所有可能的严重制度弊端消弭殆尽。只有等到西方政治学思想东传,方才打破这混元一体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如非要强求中国去亦步亦趋的学习西方走过的现代化之路,会尽显后发国家在追赶过程中的劣势,并非上上之选。如急于求成,完全绝对模仿西方现代化,反而会出现之前唯苏联模式是从的结果。
所以,当我们适当跳出西方“现代化”模式时,发现这种悲观情绪会缓和许多。“现代化”不再是我们唯一追逐的对象,我们的视野便会拓宽很多。卢梭曾说过,“如果有人要绝对地提问,哪一种才是最好的政府,那他就是提出一个既无法解答而又无法确定的问题”。社会中总会有权力的不平衡分布,一个人对一千人的专制不好,一千人对一个人的专制也不会好到哪里。所以,当我们执着于某一政治模式的时候,便陷入到一个无解的迷宫之中,结果只会是“邯郸学步”。很多人会认为,西方“现代化”是先进的制度模式,是人民生活幸福的保障,但原封不动的照搬到中国,还会是最优的制度选择吗?值得我们思考……
不以西方“现代化”为唯一的模板,并不意味着停驻不前,或继续抱残守缺,画地为牢,沉浸在传统帝制统治权术的温柔乡里,不可自拔。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我想无外乎两点:其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寻找制度的优势。一味找寻传统制度弊端与全盘抹杀制度优越性,是不可能实现属于中国自身“现代化”目标的错误道路。现今中国需要的“文艺复兴”不是西方思想的“洋复兴”,而是借助中国自身传统优势思想的“优质传统复兴”。毕竟600年前,推动西方进步的“文艺复兴”假托的也是西方本身的传统文化。那么,600年后,推动中国社会制度进步的“文艺复兴”,为什么就不能是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呢? 其二,寻找符合普世价值的制度规范。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主与法制,做到“群己权界”的明确,避免侵害这些价值观的制度设计,逐步改造我们的游戏规则,进而实现民众的理性与宽容。
学习历史,尤其是学习通史,让我们看待事物时,不会走向极端与偏激,不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们不会对今日的经济成就大喜过望,也不会对今日的**倒退与守旧顿足捶胸。安静下来,不悲不喜,坐定冥思,才能找到出路,勇往直前。
《中国历史通论》读后感(四):《中国历史通论》中的引书·必读书
一部通史,即使涉猎再全的史学家亦很难通篇皆为己见。尽管王先生的著作为通史中的经典,也难以全然创见。所以,花费几时,将书中推荐的、引用的相关书籍和论文、文献悉数整理出来,供同侪读史之用。
每章必读书目:
绪言:
# & 章太炎:《中国通史略例》,《章太炎全集(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28页。
#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 &许倬云:《历史分光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章学诚:《文史通义·横通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陈寅恪:《论韩愈》,《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 &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前编:通论专题研究
# &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3年。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amp;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
第一章 部落时代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 &吕思勉:《中国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amp;苏秉琦:《考古寻根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洼田池:《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圣”的起源》,《学人》第1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
第二章 封建时代
amp;柳宗元:《封建论》,《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
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专刊,1944年。
雷海宗:《世界史分期与上古史中的一些问题》,《历史教学》,1957年第7期。
# &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年。
# &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 &胡晓明主编:《释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amp;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
白德库克:《人类文化演进之谜——文化的精神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第三章 大一统帝国时代
《史记·秦始皇本纪》
谭其骧:《秦郡新考》,《长水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
amp;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顾炎武:《周末风俗》,《日知录》,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第四章 农业产权性质及其演化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
amp;陈守实:《中国土地关系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 &王毓铨:《中国历史上农民的身份》,《莱芜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362-378页。
# &程念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几个问题》,《史林》,1998年第4期。
李朝远:《西周土地关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秦晖 等:《反思大跃进》,《百年》,1999年。
劳榦:《居延汉简考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0年。
高敏:《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高亨:《商君书注释》,中华书局,1974年。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齐鲁书社,1984年。
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黄今言:《秦汉赋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
amp;海瑞:《兴革条例》,《海瑞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38-144页。
amp;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amp;《宋史》卷173《食货志》
漆侠:《宋代学田制中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求实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杨国桢:《论中国永佃权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amp;顾炎武:《郡县论》,《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
第五章 农业经济的内环境与外环境
白钢编著:《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论战的由来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李璠:《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
苏秉琦:《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amp;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2000年。
李根蟠、卢勋:《我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山地考》,《农业考古》,1981年第1期。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
# &西嶋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4年。
#孙达人:《中国农民史论纲》,《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 &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第六章 特性化的市场与商人阶层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三联书店,1978年。
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
# &叶梦珠:《阅世编》卷7《食货》,中华书局,2007年。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amp;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 &马非伯:《<管子·轻重篇>新诠》,中华书局,1979年。
陈恒力:《补农书校释》,农业出版社,1983年。
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8册《苏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威廉·汤普森:《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
#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陈长华:《抑商质疑——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政策》,《史林》,1995年第2期。
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
第七章 政治构造与政治运作
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
# &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 &杨联升:《明代地方行政》,《国史探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23《宋献策与李岩论明朝取士之弊》,中华书局,2012年。
第八章 中国现代化艰难性的历史思考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告别二十世纪中国》,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7年。
:#为王先生多次引用之作; & 为自己认为基础必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