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永恒之道》读后感锦集
《建筑的永恒之道》是一本由[美] C. 亚历山大著作,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的永恒之道》精选点评:
●跟MATRIX的台词很有异曲同工,但是这本书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可就没有那么高了
●奇书一本。在东方哲学里,禅和道的奥义都是不可言说的。作者偏偏要用逻辑去逼近建筑的永恒之道,构建了一套理解和实践的方法论,讲建筑也是在讲一切创造。受益匪浅,再读一遍再做评论!
●并非建筑方面,还有其背后的哲学思想。一个城市的生成,如同一粒种子成长为一个参天大树,需要时间的演化,而不能够被直接制造。建筑主要问题是平衡各种力的冲突,包括心理上的。而书中说的模式,语言,跟软件工程中的设计模式,和软件架构很相似。另:序言囊括了大部分精华,不要略过。
●“牛棚从其模式中得到其结构。”——《建筑的永恒之道》P58
●生活的特质亦是如此:它不能制造,只能产生。
●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看这边书之前,一直抱着一个理念:软件设计现在是作坊时代,以后必然不断发展抽象,最后达到像建筑工程一样,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成为有一套固定模式,固定规范和流程的现代化工程(艺术)。但是这本书粉碎了我的想法。真正伟大的建筑,并没用固定的模式。专业的建筑设计师也会设计出糟糕的建筑架构。建筑设计根基于若干的局部模式,但是局部模式如何构建出一个整体的建筑或建筑群体,归根到底只能依赖于依从“无名特质”的“永恒之道”。 不过作者所言的伟大建筑,更多地是从艺术人文的角度评判。如果从规范化工程化的角度来说, 遵从局部模式的应用,同时尽量以自然与舒适的标准去设计,依然是基础却行之有效的。 最后, 软件设计与建筑设计确实是一脉相通的。
●还是冯先生审校的
●生机勃勃的建筑便是永恒的。恨晚。值得反复反复看。
●其实逻辑很清晰,努力用此观念联系其他中。
●给10星 读来简直是享受。这书值得过一段儿就拿出来看一看,领域间非常相通
《建筑的永恒之道》读后感(一):随意之间掌握设计的本原
设计这个行业,一旦投入之间,往往很容易迷失自己的追求。我就是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数年的工作,智慧让你忘记对于设计的本原追求——乐趣。建筑设计的乐趣在书中充分展现,值得回味。
《建筑的永恒之道》读后感(二):崇拜敬仰悲壮凄美
建筑的宗教,建筑的哲学,这个建筑世界太美了,不由得让人对其心生景仰,顶礼膜拜,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虽然未必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但是自成一体,缝合地如此完美。没办法,我打小就崇拜“体系”。
《建筑的永恒之道》读后感(三):别装了
外国人的书 就那么回事 其实大部分中国人 是不会理解的
就像猫不知狗再说什么
有那位中国的牛人 不是学建筑学的阿 能看得出好来
希望能站出来骂我两句 洗耳恭听
《建筑的永恒之道》读后感(四):这本书是亚历山大试图用公式建立建筑学系统的尝试
他顺着这条路一直走,但后来却发现建筑学不能用很简单的规则来表达,结果他给出的公式和限定越来越复杂,我认为失去了他一开始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实验比较失败。想要把建筑学公式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里面非理性的、不能量化的因素太多了。。。期待其他人的著作。
《建筑的永恒之道》读后感(五):从无到有去生成一套系统
对于从无到有的构建一个系统,计算机与建筑的理论都是类似的。像敏捷与瀑布都是一种方法,没有谁对谁错。在某些层面上可能是敏捷,某些层面可能是瀑布。并没有绝对。
人不可能一次就做出完美的设计,类似于进化,是无数的尝试中最后存活下来的一个分支。所以,从过往的经验中学习(是DNA是遗传中试错的结果),再加上从实用角度出发(不要想太多无用的东西),再做好面对将来变化与重构的准备。不变的只有变化,没有永恒才是永恒。
最后,翻译得实在是非常恶心!都快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