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史记》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史记》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10 02:53: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史记》的读后感大全

  《史记》是一本由司马迁 / 韩兆琦 评注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1846图书,本书定价:90.00元,页数:200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记》精选点评:

  ●刘小枫《重启古典诗学》里国学书单之一,也有老师推荐过这个版本。对了解微言大义有一些帮助,不过先秦部分注释有些可商榷处。另,居然把表删除。。

  ●10.1-3.27 1680千

  ●是我读的第一本历史书

  ●不读史记才特么的不算是中国人。必须重读多读反复读系列。————四星半,半星扣在表的缺失。

  ●整体不错,注的精确。有几处不满意,简评马列味道稍浓。1619页,101注,君亲无将,将而诛。将,不是将兵的意思,是存心的意思。对于君亲,只要有谋反心就可以被诛杀了。所以后面说“安罪重于将,谋反行已定。”

  ●大师就是高山

  ●高三读过无数遍

  ●还未完全读完···感觉还是不错不错滴····

  ●看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三家注解版。

  ●版本不错,史记就不用说了,一篇个篇看。去年还想着读读史书,接受下洗礼,此刻剩下的只有面对现实和梦想时的无力。在如今的快文化中,历史究竞该拌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史记》读后感(一):很适合没有多少古文修养的读

  我是一个北方农村的理科生,没有什么文学方面的修养,但一直很向往古典文学,可每每被文字阻之于门而不得入,望洋兴叹。后来发现了这个韩老师评注的版本,扫除了我的障碍,内容注释地很细,在领略史记本身“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魅力之时,增长了古文的功底,而文后的评论亦增长了见识。

  《史记》读后感(二):《史记》

  《史记》

  但为读书人,无不知《史记》。史公“纠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铮铮誓言响彻千年,其屈辱又顽强的人生更令人叹息又肃然起敬。对《史记》的赞誉实在太多啦,然而有多少人真正读过此皇皇巨著,细细体会过其中滋味呢?史公远写三皇五帝,近写大汉帝王,为后世留下了中华文明早期弥足珍贵的史料。远者需书海逐一翻阅甄别,近着则需苦心积虑把握分寸,劳神费思倒在其次,关键在于不仅得把自己的头颅悬在腰间,更时时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一个男人遭受了最为屈辱的宫刑,竟还能日夜续远古、述当下,这是怎样温婉如玉又坚如磐石的心志。

  《史记》所括大矣,此纪传体通史人物纷繁,难以一一列举,容以后漫谈,再此仅从写作角度略述其大概。

  一、明显地,《史记》先秦部分远比汉朝部分精彩,何也?私以观之,因先秦部分相距久一点,史公但知其人物大略,不被细枝末节束缚,故能纵横捭阖;另外,远史与当下并无直接利害关系,故能大胆直抒己见,叙议兼顾。有此两者,故令人读之疏疏朗朗,酣畅淋漓。相反,汉朝历史太近,细枝末节难以取舍,且点点滴滴利害相关,因此有的细节会影响整体文意,而作者感情又不能痛快表达,故此独来没那么过瘾。

  《史记》读后感(三):这么久,才看完

  《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言非虚。司马谈死前,希望司马迁能够写出一部杰作,扬名后世,为家族争光。后世史书不少,但其作者最为人熟知称道的,当推写《史记》的司马迁。

  然而,这本书不是单纯的《史记》,是它的评注本。说实话,我挺后悔买了的。中国的古典作品,都被这些劣质评注糟蹋了。《史记》本来不算长,但这个版本却很长,主要是注者的评论多,占了全书的一半,为此还不得不把原书中的几个表删掉,可惜。要是评论精彩,倒也罢,偏只是一堆“事后诸葛”的漂亮话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观点,我刚开始还耐着心读完每篇传记后的评论,后来就完全不看了。

  在汉代,《史记》又被称为《太史公传》,是传记一类作品,算不上史书,后世的史书,都采用了它的结构,却没有采用它的写法,是故“史家之绝唱”,当之无愧。我年少时曾在试卷、习题卷上读过几篇它的传记,都极喜欢。只是当时不懂得找来全书拜读,拖延至今,方得以窥其全貌。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它不仅为史家开创了写史的结构,也为文学家开创记叙的方式,而且一开始就到达了很高的高度,后世想超越,也难。比方说它写刺客,写游侠,人物生动,个性鲜明,读之让人敬佩。后世的《水浒传》也写英雄好汉,却差很远了。尽管《史记》以简笔写这些人物,《水浒传》则以一个故事扣一个故事地详细记述,然而其人物个性品格相差不可谓不少。我想主要是写作者的精神气度问题,这方面司马迁是非常高的。

  《水浒传》里写女人,没有一个是好的,要么是武夜叉一类,要么是潘金莲一类,而各路英雄豪杰,其实都差不多,可以说价值观是比较单一的。《史记》则不然,它可以有吕雉的恶毒,也有卫子夫的温柔,既写楚霸王的彪悍英雄,也写他的残暴寡义,价值观是很多元的。司马迁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曾有济世志,他也欣赏墨家的侠士精神与纵横家的智慧。可以说,司马迁是一位思想驳杂的写作者,也惟其如此,方能不囿于一方,写出如此精彩绝伦的作品吧。

  《史记》读后感(四):由蒙恬修长城想到的

  假期我与长城结了缘:我不仅登上八达岭长城的最高处当了一回“好汉”,而且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读到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文字,知道了被后世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长城最早的缘起,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感想。

  蒙恬是秦朝的名将,曾为秦王朝的统一立下战功。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燕人卢生“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为了不让胡人灭亡秦国,秦始皇“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这是《史记•蒙恬列传》中对秦长城的描述。显然,在一个人们只能以大刀、长矛和弓箭为武器的时代,长城的确是能起到非常好的防御作用的。《史记》也确曾记载,“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然而,历史的变化往往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秦始皇虽然修筑了长城,有效地防御了匈奴,但是却仍然没有能够阻止秦朝亡于“胡”----他没曾想到,在他死后两年,秦的统治就在他的儿子胡亥手中土崩瓦解。至于蒙恬,也早就被秦二世胡亥赐死。但是长城却依然耸立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尽管朝代几经更迭,长城却一直作为拱卫关内的堡垒,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发挥了抵御外敌的作用。直至明朝,朝廷还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人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长城,就是以明长城为主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城以往所曾具有的作用在现代终于失效了。试想,在今天,如果谁要是还想着靠长城来抵挡大炮和坦克,那就已经是无异于螳臂挡车了;如果还有谁以为长城可以抵御飞机和导弹,那就只能被看作是异想天开了。登上长城,昔日的金戈铁马早已化为历史的烟云,它所见证的,是今日世界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

  有意思的是,当被秦二世赐死时,蒙恬把自己的罪过归结为是因为修万里长城而肯定有“绝地脉”即截断大地脉络、坏了风水的事。司马迁也注意到“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确实改变了自然环境。但是,他们绝不可能想到,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破坏会带来如此严重的恶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达,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无尽的欲望,任意地改造乃至破坏自然,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人类自身的生存也面临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枯竭……在这个意义上,人类今天最大的敌人已经不是外在的,而正是人自己内在的贪欲。而在这样的敌人面前,不要说是一座人工修筑的长城,就是再现代化的防御工程又有何用?我想,对于人类而言,今天最需要的,是克制自己的贪欲,筑起心中的“长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