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1: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10篇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是一本由林耀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页数:2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一):《你所能看见的影子和你所能联想到的》

连着将乡土中国和金翼两本书一起看了,越是读到最后越是感叹,里面揭示了现实中国家族制度变迁的多少事实规律!
人际关系、血缘关系在乡土中国(黄村、湖口镇)的重要性。对比现代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湖口镇是个熟人社会,血缘、宗族制度、婚丧嫁娶习俗等在传统农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个人的威望、名声在这个熟人社会树立起来了,是整个同姓家族的荣光。黄家先是黄东林、后来继承其衣钵并将家族荣光发扬光大的子女们,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人的团结和香火的旺盛使得在20世纪初的动荡的时代不断出现盛世光景,摆脱了贫困的境况,逐步过上好日子。我不知道现代家庭单位的缩小是否弱化了家族在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不过我觉得不同于过去一家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现代农村和城市所倡导的都是小家庭,这让他们更为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而家族观念则没有那么强烈了,而且也不像过去那样动不动就有土匪、士兵、北伐、党派夺权的情况,所以很少有一些契机使得同姓家族能够团结起来,激发他们的家族向心力。这本书的最后一句黄东林说的“孩子们,你们忘记把种子埋进土里了”,其实我觉得是那个时代时局的动荡不安使得黄家再次陷入贫困才造成了东林的不安全感,他最终从商场回到农村时感叹道土地虽然不会让人大富大贵,但是至少能让人生存下来,这也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第一章便提到的中国乡土社会离不开土这一事实的真实写照。另外从文中黄东林对家中农活的重视、对大米的贩卖也可以看出一二。
个人品格、学识、眼界决定你能走多远。反观现代的中国农村,种地的已经很少了,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很多农民背弃了世世代代为生的土地到城市去打工,想融入城市,过现代化的生活。其实人这一生不就是时时刻刻想改变自己生存的现状吗?无论你是打工的、读书的、转行的,无非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罢了,传统农业社会也被经常说成是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你想做出点什么出来,靠的真是个人的修为。东林年轻时被看做不务正业,其实人家是真的对种地不感兴趣,三哥、小哥最后依靠读书成为了有名望的人,四哥五哥也是敢想敢做的人,在他们这些人的身上,都有着超越常人的胆识、见识、经历和言谈。人真的是眼界要宽,要多去看看大世界,当今互联网带来了多好的资源,可是人心、人品却趋于浮躁,复杂的社会让人失去了文中黄村的那种信任关系,对各种仪式的淡化也不禁让人怀念我们逝去的浓浓的乡情。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庭命运与时代背景错综复杂的关系。看到张家的衰落特别感慨啊,最重要的是张芬洲儿子们怎么接二连三的去世,这种去世给家族后续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最后面张家只剩下一个寡妇和领养的小孩,就这样没落了,黄家五哥的逝世也给后来的船舶生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家族失去了原来的繁荣兴盛,其实无论家庭成员多少,这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真实写照。而重要家庭成员的去世不能不与当时混乱的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家的三个后人因为自卫队与土匪的冲突而去世,五哥也是周旋于船舶公司利益冲突的纠纷中劳累而死。想想在那个大时代下,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族的沉浮就渺小的像一片叶子,寂静而无声,被历史埋进土里。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二):《金翼》:你能让一株草不再生长吗


之前读《夏威夷史诗》,觉得詹姆斯•米切纳眼里的“中国移民”很有意思。他们不愿从政,不搞信仰或是学术,一心一意把自己带来的种子埋在异国他乡的土地,然后用收获之物来获取更多的土地,继续耕种、收获。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渐渐地,最后来到这里、原本默默无闻的他们竟成了这片拓荒之地上最有影响力的族群。
毋庸置疑,土地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中国人眼中的“根”,于是“安土重迁”,成了中国人性格里许多特殊属性的解释。依傍着土地,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的家族,而家族的牢不可破,甚至像是一片最可靠的荫蔽,为每一个各司其职个体,预备好了他们的命运。
《金翼》是著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通过张、黄两家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变迁中的兴衰沉浮,刻画出了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全景与个体“命运”在家族组织下的遭际与可能。而一切变数,却又似乎早已有所“注定”。
我很少会在推荐一本书时强调这是一本“必读”之书,但《金翼》将是个例外。必须要读它的理由,首先在于其独特性。用小说体来写人类学作品尽管并不新鲜,但无论是作品的深度与通俗性的兼顾,还是语言的简洁与素材的切割组合,《金翼》都足以成为同类作品的范本,而它的结构,更是同时可以为社会学家与小说家受用——尽管不是一个“文体至上”的评论者,但《金翼》仅仅是在问题层面的卓越,便已经足够其成为经典了。
但它最卓越的品质,还是体现在作者的洞见上。一上来作者便指明了,命运“就是人际关系和人的再调适”。农耕文明的特点,表面上看是它异乎寻常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维系的关键,在于它可以于无声处,完成与变化相适应的“再调适”——家族如此,个体更是如此。
于此,我们便看到了变与不变的微妙了。并不意外地,作者写了张、黄这样两个家族互为对照。两个家族的发展步伐原本相近,但由于命运的“戏弄”,一个中途败落,另一个却逆势上行,很像是老人常说的“一步错、步步错”——命运看似是一条坦途,实质上却充满了弯路。每一个转弯的选择看似没有太大的差别,却在最终指向了完全不同的世界。而决定人选择的因素,人同样无法察觉,却已经深植入骨子里——那固有的、后天养成的“性格”与“能力”,如同看似自由实则没有空间的“情境选择”,人一步步,走在自己选择的命运之上。
而在这个过程里,“家族”便是左右“情境可能”的关键。那个在今天被反复提及的东西“家风”,在几个世纪前并不会被强调,只是因为它太过稀松平常,像是空气一样——它的重要也是如空气一般的,因为“家风”的存在,“家族”才能维系它的“超稳定结构”不断发展。而为了维系这种稳定,许多仪式、规则也在家族中应运而生。它们一道巩固了家族堡垒的坚固,护佑了每一个个体,履行自己早已注定的角色。
作品的结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在这一稳定结构,看似要被外来的不可抗力打破之时。中国人的家族,很像是一片很老很老的森林,自洽而繁荣;在一开始,它或许只是一颗不起眼的种子,努力去找自己的土地,努力生出了第一株草。
你能让一株草不再生长吗?
“除非种子忘记把自己埋进土里。”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四):金鸡独立,“翼”飞冲天——读《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文/吴情
在《金翼》写作之前,关于传统中国家族的研究以已经不少,成果也不可谓不丰富。纵观这些研究,它们大多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家族形成与发展,以时间为线,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考察其基本特点和相应的社会功能。然而,过于严格的社会学分类传统和学科问题意识,还是或多或少消减了家族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和人文色彩。《金翼》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失。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一书,花开两朵,主要讲述了黄、张两个家族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结构的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机遇和社会变迁,如何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调试)以求新的发展,达到与生存环境的和谐,或因不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最终走向衰落的故事。以这本书所表现的微观生活状态,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当年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以及遭遇巨大经济变迁时的社会断面。
《金翼》所包含的时间伸缩性极大,前后总共跨越了三十多年,所描绘的场景从福建闽江中游的农村黄村,到闽江下游的港口福州来回切换,人物活动的舞台也经历了农村田亩到城市商海的巨大转变。全书以人类学的“平衡论”贯穿始终,认为人在生存环境中不断实现自我调整,发生一定变化,在这些变化中获得一定能力,以有益自身的长远发展。《金翼》或以人物的行动验证理论,或带着理论视角反观人物社会生活的展开,如黄东林通过协调,终于平衡其在城里店铺的工作和在家乡中扮演的家庭角色,再如黄东林在城市金融商业体系中的调试和平衡,最终较好地“融入一方天地”。
有人曾以“小说体”夸赞《金翼》,实是一种错误的褒扬。小说的本质在于虚构,是作者对各种材料(真实或想象的)的虚拟化组合(其中包含着主题、结构、思想等等),允许读者和作者共同参与其中,而《金翼》作为人类学书写成果,首先要保证的便是真实性和客观性。作者林耀华博士,竭力摆脱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可能带来的对本土文化中“集体无意识”成分的忽视,以西方人类学理论为基点,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社会。尽管书写中作者并没有出现,但有识别力的读者,还是能从字里行间一眼看出作者就是书中的人物,“三哥”。林耀华博士试图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尽可能地剔除自己的主观因素,或者说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作为故事中的一员,参与到故事中,成为一个更宏大的故事中的一个脚注。从这个角度而言,《金翼》属于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人物各自的经历不可更改,而需要人文关怀和理解。不过,这种错误的褒扬也并非毫无根据,基于人们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情节丰富曲折”的层次,这种称赞也便不无恰当。《金翼》中写黄、张两个家族,故事大开大合,纵横捭阖,写强盗、写土匪、写绑架、写战争,人物经历千差万别,而在这般多样性中,人们相信的“风水”、“命运”、“回光返照”等观念不时发挥影响,为全书笼罩上一层东方神秘主义的色彩,这也或多或少暗合了当时西方对东方的情感想象。
“金翼”一名,来自风水之说,黄家家长黄东林事业有成,回乡营造屋舍,选址时求托风水先生,最终选定了附近一座形状很像金鸡的山,山峦的一侧如翅膀一般伸向新的房舍,故以此为立宅之基。黄家人相信风水是决定家族命运的终极力量,而在家族生活中,各种偶然性事件交错发生,人们也以“风水”和“命运”的说法来解释身边的一切,比如黄家的“一飞冲天”。值得一提的是黄家家长黄东林,他虽然算不得一位传奇人物,经历却也不凡。一方面,他有着中国传统社会要求的勤俭节约、精明能干、吃苦耐劳、谨小慎微的品质,另一方面,他善于把握机遇、原则性强、待人接物皆合礼仪,个人魅力突出,算的上一个典型的“乡绅”,尽管在青年时期也做过不少在当时看来甚是荒唐的事,比如不事农亩。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见自明清以来,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发挥重要影响的乡绅诸多的特点。然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发挥着积极力量的乡绅,自辛亥革命以来,却被定义为“土豪劣绅”,在历次的国家运动中逐渐被打倒,被“教育”,直至消失殆尽,不免也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和遗憾。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五):“金翼之家”的兴衰史

文/夏丽柠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福建古田黄村的黄东林家正值兴旺发达。有个夏天,黄家四兄弟与友去后山玩耍,忽然同伴惊呼:“兄弟们!这山的开头很像鸡头,头和脸偏向一边,但一只金色的翅膀却伸向你们的房子。那必定是你们兴旺发达的原因。我们就叫它‘金翼之家’吧!”自此,东林家的房子就成了众所周知的“金翼之家”,也成了后来林耀华田野调查的“标本”。
林耀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1940年,他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后,留美陪伴患病妻子期间,结合本人在闽江流域古田县的成长经历,写成了一部小说体的人类学专著《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于1944年首发英文纽约版,1948年再发伦敦版,是当时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以黄、张两大家族两代人的兴衰为蓝本,描述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四十年代之间,中国社会的动荡变迁带给乡土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法律、信仰以及宗族等相关人类活动的影响,加深了我们对于人性和人际关系网的巨大作用的理解。同时,它也是一本难得的享誉中外的“民族志”。
黄东林,一个中国典型的白手起家,勤劳致富,极具管理才能及人际交往经验的“家长式”人物,与姻亲(姐夫)张芬洲共同创业致富。起初合伙的生意不错,但几经动荡波折,外加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张家早早就走向衰败。而黄家却凭借黄东林的个人才智和宗族关系网逆风上扬,抵达家族的光辉顶点之后,才日渐衰落。张家与黄家在同一个社会舞台上,由于迥异的社会活动而导致的结果不同,无疑是人类社会最有趣而又最值得研究的课题。
论黄东林成败,内外因皆有,相辅相承。本书恰好是一本“金翼之家”兴衰史,记录那时的真相。
黄东林的成功与他掘取第一桶金的勇气密切相关。为了反抗哥哥东明的压制,他才去与张芬洲合伙开店。这实则是一种思想和经济上的共同飞跃,也是一个争夺“家长”地位的契机。在奉行“家天下”的中国,“家长”永远是对每个男人极具诱惑力的字眼儿。成为黄家的“领头羊”是他成功的开端。
但是,不论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还是从巴金的《家》里,我们都读到过类似的家庭成员与家长的抗衡,而这种冲突不仅为黄家的衰败埋下了伏笔,也是中国社会家庭体制下永久存在的一个问题缩影。
黄东林在成为店主之后,仍保留“佃户”身份,有土地耕种。书中对于当时“土地租佃制度”的介绍,反映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当东林摊上官司时,族人的不同表现则显现了一个家族网络的重要作用,成也族人败也族人,人性的阴暗与光明也同时闪现。
但是,在一个司法、官吏制度都不健全的社会,作者无奈地解释道:“现在,我们将老天爷理解为人本身,而将命运理解了人类社会。”所谓的命运是我们人类无从预知的环境、时代和他人情感的变化。这也意味着黄东林成功的偶然性。
牢狱之灾后的东林,迎来了人生兴旺。他不仅让儿子们上学,还让他们信教,广教朋友。黄家第二代人的才学、社会活动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网为未来家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实,黄家的店铺经营咸鱼、大米和盐等民生经济必需品才是他们保有财富的关键。
黄家衰败,究其主要原因是家族堂兄弟之间不睦。族人兄弟间的矛盾被林耀华准确无误地阐述为:“聚会成了夹杂各种声音的喧嚣,有招呼,有问候,有责骂,也有道歉。” 可是,时局不稳,土匪横行,地方政府不作为以及国内战争等外部原因才是对黄家的致命打击。由此可见,中国的家族式兴盛经不起外部打击。
本书在1937年日本入侵时戛然而止,年逾古稀的东林回到起点,像年轻时一样劳作以期解决温饱问题。他在结尾说的最后一句话颇具深意:孩子们,你们忘记把种子埋进土里了!”人生如戏,活着总会有希望,这是作者林耀华先生对于人类的最后敬意!
转载请豆邮联系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六):《金翼》书评

金翼可以说是我读的第一本专业类的书籍,我觉得挺幸运的,一来就读了一本这么有意思的书,让我对接下来阅读专业类书籍充满了兴趣。这本书应该是有两个分类,一个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而另外一个估计就是社会学、人类学之类的了。能够阅读到颇有特色的小说型民族学志还是很有意思的一种体验。全书用英文写就,可惜我英文水平不足以阅读原著,十分遗憾!阅读翻译作品难免不满,而且书是由老一辈的人类学家翻译过来的有时候让人十分想吐槽。但仔细考虑,翻译它,两位译者其实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因为这本书不仅仅只是承担着小说的意义,能由林耀华之弟子、人类学家来翻译其实是作为读者很幸运的事了。
老师说过,读这本书给人的感触是很深的。他描述了一个乡村里一个平凡的世家兴起和衰败的过程。而且算是一个人类学反向研究本文化的从他者回归自我的作品。书本一个一个章节分别讲述了不同的东西,既对田野地进行了对生产方式、经济、民俗文化(婚俗、乔迁礼、葬俗……)详细的描写、又能将情节穿插其中以不至于阅读起来太过乏味和无聊。这种颇具特色的写作手法让人经不住仔细思考。课堂上老师也让我们想过这个问题,文学性人类学民族学志是否可取?其实细细考虑的确难以说清。不过我个人认为这是可取的。就国内现状而言,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不受重视、不备理解,而国外却是不可或缺。或许能够出现多一些的文学性的民族学志或许能让非专业的人们了解这个专业,也能够让人明白人类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再说一个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最好的作家都不是专职学习写作的(当然话不说满,世界上天才很多)。有时候我想,学习人类学后写作或许会有一定的偏向性,但是写成的作品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本来作家就是在构筑一个他者的世界来让读者们愉悦身心,而人类学最常干的事情就是深入他者的世界、关注他者的文化、研究他者,然后再以他者的目光解读他者。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传统的民族志或许太过专业,读起来太过无聊,然而一旦能有优秀的诸如《金翼》这样的书籍出现些许,那将会给文学界添上一笔绚丽的色彩。而有意思的书也将会有很多,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话题扯远了,还是回归本书。我挺喜欢《金翼》的架构的,平凡而真实,或许有时候感觉它的情节真是太过紧凑,几乎每一章都可以是这个故事的高潮的样子。但是仔细一想其实挺正常的吧,毕竟金翼描写的可是两个家族的兴衰,几代人的过往,再加上时代背景又是如此复杂,所以书中情节完全可能全是真实的。而且关键作者的文笔的确很不错的,我又比较喜欢民俗的内容,他描写的也很详细,所以整本书读下来收获颇丰,我也非常喜欢,感觉能学到好多的东西。书从主人公东林的早年生活一直写到抗日战争爆发东林的晚年时期,以此为一段长长的时间脉络。其中穿梭讲述了另一个家族张芬洲、张家的故事。从东林在家不事农田遭嫌弃后到他开始接触外界开始做生意,有起色后遇到的各种事件讲述了一个地方的经济概况、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和民俗礼仪细节等,最后又结束于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截点。仔细思考这是很有力的一个安排,因为在这段时间可以充分的描写一个家和一个国的紧密联系和小势难逃大势影响的社会真理。然后其中穿插的关于“风水”、关于“动态平衡”观点的东西也是很有意思的安排。可以这么想:也许冥冥之中真的有一些定数呢?或许真的不好说。我们应该相信老百姓那些充满智慧的、看上去非常平凡的言论。也许它们才是生存的真理。书里不是明明白白写着吗?东林总不相信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它总要遇到许多的颠簸和坎坷,平静稳健的度过难关,最后一定又会得到平凡的生活。现在仔细回想,书里充满了很有价值的一些话。这也是一种很棒的人生态度啊!
最后,这本书真的很不错。当每一次读的时候都能学到一些新的东西。时间还长,慢慢来,好书读一辈子也不算完。总能学到东西的,希望以后也会多读几遍。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七):对乡土宗族“网”的隐喻审视

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1940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相继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央大学民族学系主任,他于上个世纪40年代以小说体裁撰写、以英文发表的《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成功地表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南方汉族乡土宗族与家族生活的变化。
该书中文版最近由北京三联书店重版。庄孔韶和方静文担纲翻译,主要依据1948年伦敦版、并参照1944年较学术的美国版,既保留了1948年版亲切的叙事风格,同时以1944年版作为补充、加深了思考的力度。
林耀华将小说背景设置在自己的家乡,福建省古田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小说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时间线,以主人公黄东林的奋斗历程为主轴。林耀华在书中多次提到,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好比一个需要保持微妙平衡的网络。可以说,《金翼》正是以黄东林为中心,以他的一举一动牵引他周围的人,这张网上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影响到其他人,黄东林必须以他的威权和智慧时刻保持这张网的微妙平衡,任何的行动不慎或者机遇不佳,都可能让这张网破个口子,大家长黄东林就要费心费力去弥补。小说主线的简单设计并不让人感觉浅薄,反而对保持脉络清晰极有好处。
费孝通先生初版于1947年的《乡土中国》中有着类似的说法。他把西方的社会结构比作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两位先生的阐述,说明了这种网状结构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是传统中国和西方社会的一个本质区别。
 既为“圈子”,亦显露了这种结构的封闭性。《金翼》所处的时间段,1908-1941年,中国正处于剧烈动荡时期,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工业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黄东林比其他农民有眼光、有胆魄,他投身于大米、咸鱼、木材等生意,重振家业、赢得威望,但“商人”黄东林并没有走出去很远,他在福州等城市里有生意,但他的大本营在镇上,村里还有很多土地,家族人口则居住于他一手建造的“金翼之家”。黄东林是作者高度提炼的中国优秀农民,在他身上汇集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精明能干、治家有方等传统美德。
金翼之家遭遇过土匪、抢劫、坐牢、内讧等各种不幸,但它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呈现出乡村中国特有的宁静,任凭外界闹纷纷,金鸡山张开的双翼庇佑着乡村里的人们,古老的秩序不急不缓地在这个村子里发挥作用,偶尔会转个弯儿,稍后会马上恢复。《金翼》不惜笔墨详细描绘的婚礼、葬礼、节庆等各种仪式的具体细节,正是为了突出秩序感,仪式是具有时间凝固性的象征,它在历史的变迁中绵延着宗族血脉,以极大的认同感黏合人们的情感,从而对宗族产生向心力。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节点,那么织成这张网的经线就是反映小农社会伦理的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德行就是“孝”和“忠”。《孝经》记载孔子的话说:“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秩序由家庭开始,“孝”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主要还是维护传统农业社会所奉行的父权家长制,并且形成长尊幼卑、男尊女卑之等级秩序。《金翼》里和黄家成为鲜明对比的张家,起点比黄家要好,但黄家蒸蒸日上,张家却日趋西山,虽跟当家人张芬洲的见识有关,但更是因为张家人对秩序的破坏,张茂衡的不孝以及他与舅母的私情都让张家失去了“熟人社会”的认同资格,张家的网络因此四分五裂。而黄东林秉持着儒家的忠孝节义、以诚相待,他的每一次遇险而过,都促使他的关系网一再往外扩散,都是黄家又一次的拾阶而上。在当时小生意的环境里,好的信誉对家庭的兴盛也很重要,社会秩序包括了由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的复杂网络,对朋友要忠心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不忠心的背叛者,另起炉灶都没能成功。这种描述隐藏着儒家道德规范,同时是对新兴商业社会行为规范的现实考虑。
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一方面是外部势力的涌入,一方面是内部基础的瓦解,核心小家庭的利益渐渐超过了大家族的需求。中国乡土社会的网状结构不断受到冲击、不断自我修正,金翼之家这种静态的传统社会结构必然会被打破。《金翼》一书,深入中国经验的现象与根源,剖析中国农业文明与儒家文化之间的亲和关系,挖掘中国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行动逻辑。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需要更多林耀华一样的学者,继续观察、继续探索。
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喜爱具有知识深度、逻辑严谨、思维周密的书籍。出版社新书推介、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八):续短评:多加几句话吧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福建家族在二十世纪初的沉浮史。我是福建人,我很有感触。

最有启发的,就是短评里说的那段话,对我当下的生活与境遇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就是读书的缘分吧。

其次是这段话:“东林认为,共产主义、封建主义和军事主义,或是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动荡,都同样搅动了人们的生活,但最终均无法彻底改变它”。这可能就是对扎根于中国东南一角的福建人生活的写照吧。我小时候生活的农村更是如此,她是如此地偏僻,以至于外界的动荡始终不会影响到他固有的步调;她又是如此的复杂,一个村里几十户人家的人际往来、利益冲突便构成可供不断研究的课题。每次寒暑假回家,从北京繁华之地回到农村,始终都能感觉到这个地方所特有的那个氛围。不过,村里的人在减少、相互认识的人在减少、说闽南语的人更少了。“种子”(最后一句话)或多或少都被忽略了吧。

头脑太疲倦了,没说清楚心中的想法。改天再重新说说。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九):从义序到黄村,林耀华的汉人宗族研究

      福建古田银耳名满天下,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却跟当时大多数农村一样贫穷落后。这里也是我国人类学家林耀华的家乡,他的人类学著作《金翼》写的便是他的家族在那段历史的的沉浮兴衰。
      黄东林跟张芬洲是姻亲,两个不甘于贫穷落后的农村青年,从卖花米生开始,用积累的资金在湖口镇开了一家经营稻米和咸鱼的生意。随着生意做大,两家人的生活逐渐改善,新房子也都盖了起来。天有不测风云,两家又先后遭受不同的变故,张芬洲的儿子茂德和妻子黄氏先后死去,张芬洲从此一蹶不振。他的另一个儿子茂衡受同伙蒙骗,张家丧失了东山再起的最后一次机会,从次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而黄东林虽然也经历了牢狱诉讼、儿子被绑架和战乱的冲击,但他却总能一次次使生活走回正规,甚至超越原有的生活格局。
      描述农村家族生活演变的作品如今并不鲜见。《金翼》的独特之处却在于它虽是使用小说的叙事方式,视角却来自于专业的人类学,学术性表即是它的真实性,这是它与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例如同样写童养媳的死,林耀华只用了一句平白的语言介绍这个事实,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团圆媳妇的死却是场用笔墨渲染的重头戏,充满悲剧色彩。文学需要营造氛围吸引读者,人类学却只需要冷静客观的他者观察。所以林耀华可以在人物出场就交代他的结局,在事件开头就道明结果,也都无有损于作品的丝毫魅力,反倒更有助于读者与作者保持同一种从容不迫的观察者眼光。
       林耀华是吴文藻的学生,他的人类学思想受其影响较大。吴文藻认为,社区是一地人民的实际生活,至少要包括人民、人民所居处的地域、人民的生活方式或文化三个要素,这是一种受西方影响的结构—功能论。林耀华便是以这种结构功能视角研究宗族制度下的中国汉人社会,其代表作是《义序的宗族研究》。在此书中,林耀华写道,“我们可以应用个人生命史的方法,去理解社会的生活。个人生命的变迁,自出生至于老死,恰好绕转一个圆圈。在这个圆圈之内,每个人生命必须领带他人而生活,从一个圆圈,积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的圆圈,彼此相互活动,相互全方位和相互递嬗,渐渐形成社会生活整个大圆圈”。
      《金翼》写在义序研究之后,其中详加描述的各种婚嫁、祭祀、丧礼等民俗都于义序相同,概两地相近民俗亦相似之缘故。不同的是,在《金翼》中,林耀华已经发现用结构功能主义不能解释历史的变迁,于是他提出了一种平衡论,以解释社会或人的命运从一种平衡状态到另一种平衡状态的摇摆规律。他在《金翼》的序言中写道,“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是一个由有弹性的橡皮带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构成的网,这个网精心保持着平衡。”。黄东林在每次劫难之后所做的,就是在平衡被打破后,恢复到原来的平衡,
     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在现代农村,随着法律制度的建立和人口流动加剧,家族的印记已逐渐淡化。但在这之前,乡村秩序和公共生活往往由宗族来维持,依附于土地靠天吃饭的农民也靠着宗族的纽带同生共济,所以林耀华研究中国农村着眼于宗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在《金翼》中,黄东林在狱中的兄弟黄东明死后,他的儿子,即书中的“大哥二哥”便邮黄东林照顾。张芬洲是黄东林的姐夫,二人携手开创鱼米生意。宗族关系在礼节来往中最能体现,所以书中对各种民俗礼节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除了能展现当地民俗,作为婚葬嫁娶仪式主体参与者的宗族也可一览无余。
       我国早期的人类学社会学作品都以英文首先发表于国外,林耀华的作品如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士绅研究》如是。因此,此类作品能较中立地反映近代中国农村的真实的面貌。在我国社会科学刚刚萌芽的那个特殊时代,他们开创的研究方法,使他们的作品成为经典长盛不衰。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欢迎各位编辑约写人文社科类书评。qq:175108258(请注明约书评)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十):《金翼》一种尝试理解所处环境的范式

我尝试把控自己的生活,于是这本书来到了我的面前。——题记 故事以农民出身、经商发家的传统国人黄东林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一个普通家族在家长带领下的兴衰历程。 故事发生于20世纪初到40年代之间,不同于寻常以讲故事为主体的小说,这本书力求还原出传统思想影响下、一家之长黄东林对待世界的态度,以及家族体系下个人与家庭、社会乃至世界的联系方式。 像是一棵树的生长,东林扎根于土壤、立足于家庭,又将枝丫伸展向身边的社会乃至更远的世界,以此赢得了家族也是自己的声名和地位;但反过来,来自世界的狂风骤雨和来自家庭的意外变故常常左右着整颗大树的生死。 相对于无数传统的农民,黄东林无疑是幸运的一个,但是他的幸运并非来自天资卓越或是贵人相助,而是来自先辈造就的现实、命运的安排以及他坚毅的性格和努力。 书中所描绘的风水命运之说,在今天许多人看来大抵是封建与迷信,但是在书中所描述的生存状态中,风水、吉凶所构建的精神载体与以血脉联结的家庭和家族、门当户对为基础的姻亲、个人权威支配家族命运的制度完美契合。于是,在那个世界,各种复杂铺排的宴席、纷繁多样的代表美好祝愿的物件与仪式、子女后辈对一家之长无条件的顺从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而这些,正是今天的年轻人几乎无法理解的。 黄家从东林起家一直到最后被卷入抗日战争的浩劫,从未一帆风顺,但是土地和家庭的存在使得历经风吹雨打的东林坦然面对着一切,而每一次兴盛被打断重组,他和他的家族总能够变得越发强大,这期间,子孙兴盛、家族团结和东林自己的坚毅是家族一次次渡过危机的根本,而人脉的拓展和见闻的增长更多的只是一种结果美好的必然,苦难最终成为了家族繁盛的养料。 “为了在这个世界生存,一个人需要同各种圈子的人建立不同的关系。以黄家为例,东林不仅有自己的亲属、生意上的朋友,还要培植同诸如吾云的官员、香凯一样的士兵,甚至素华这种土匪之间的关系。” 本书篇幅不大,但是描述的内容却极为全面细致,有关那个时代普通家族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交互关系以及结果,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原文,此处不再赘述。 总归,这样一种叙述方式为我们描绘自己的生活提供了极佳的范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