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译解(全二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礼记译解(全二册)》是一本由王文锦 译解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9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礼记译解(全二册)》精选点评:
●其实我读得注音版,没找到对应的。对于礼,孔子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左也可以右也可以,哭也可以,笑也可以。但考虑到凡夫俗子的水平,只能编详尽的操作手册,指导大家具体执行了。这是一个极其稳定的社会结构制度设计,各安其位,尊卑泾渭分明。同时,笼罩了一层道德神圣的光环,一再告诉我们,君子、圣人都是这么做的。文中有些思想并不刻板,比如亲人去世,该痛哭,但也得有限度,还得过自己的生活。可惜,制度要执行,往往会失之于左。
●......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
●确实方便多了,但毕竟在翻译过程中会有可商量的地方。自己读的时候不觉得,一旦讨论起来就感觉到了。
●你「解」了嗎?你「解」了嗎?你「解」了嗎?反正我只看見你「譯」了。
●《礼记》这本书,豆瓣这么高冷的地方居然连500个人注明的读过都没有?有点可惜的。《礼记》除大中两篇中国人必读外。檀弓两篇和礼运篇·大同篇。应该读一下,很有意思。里面有爱狗党的故事,有“孔子二”家族丧心病狂,三代休妻。还有战国带路党的言论。还有怎么随份子。
●瑕不掩瑜
●此套收全
●最初就是从此书入门的。
●自我激勵
《礼记译解(全二册)》读后感(一):翻译得不错
本书重在翻译,注释只是注音。译文做得很好,流畅,明白,基本可与原文字字对应,有的地方有意扩展开来,对难字作较详细的解说,可部分弥补无注的缺陷。当然若能做详尽的注释就更好了。建议印行简体横排本方便更多读者。
《礼记译解(全二册)》读后感(二):礼崩乐坏
终日惶惶,故小习礼记,习毕大惊,叹曰:“国之礼崩乐坏亦久矣!”古礼已矣,于今多难从之。然“敖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诸言,自上古以达今日,皆铭言也;“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之语,自上古以达今日,皆至理也。铭言是以修其身,至理是以正其国。今人不修其身,以耻为荣,四海之外嗤之;夫国不正其制,刑赦不辨,四海之外弃之。衣食住行,民之本也,而今国以衣、食鸩民,以住、行敛民,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阿旁宫赋》云:“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今笔者云,非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也,亡中国者,中国也,非美帝欧日诸国也!
《礼记译解(全二册)》读后感(三):孔子的修坟难题
http://xies.blogbus.com/logs/28753020.html
往年,黄庭坚向东坡先生讨教文章做法,得十字真言:“但熟读《礼记·檀弓》当得之”。(《豫章黄先生文集·与王观复书》)刚刚打字,礼记两个字居然要一个一个字的打,看来不读礼记的人很多啊,照东坡先生路数走的人不多。我用的是搜狗拼音,这篇文字写完,算是给搜狗贡献了一个词组。烦言打住。
在我的印象里,《礼记》不过是些古板教条,居然还能被人引为文章做法,真是文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啊。黄庭坚这厮文章重理,“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不然的话,“炒沙作糜终不饱,镂冰文章费工巧”。一旦讲理,趣味了了。奇怪的是,这种文章做法居然出自苏轼,这么一个有趣的人物口中!
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日常生活中具体的文化,兴趣日增,阅读书籍,《礼记》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门径。书是早就备齐了,趁机乱翻一下吧。这一翻不得了,《礼记》还真是一本有意思的书,至少《檀弓》这一段如此——在下刚刚就从这里读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仁字,后世更以此引申为“孝治天下”,朝野鼓吹,古今盛传,虽不知孔子为人如何,但估计孝顺父母方面无论如何不比“二十四孝”经典故事差吧,人家可是万事师表。不过,这些标榜,这些修饰是后来人的事情,跟孔子压根没有关系。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焉。”
孔子老爹很早就死了,他的墓在那里孔子并不知道。看到这里,心下好生奇怪,居然有这样的事情。有人这样解释,说孔子乃野合所生,就是没办证就生育的那种,孔妈妈不好意思告诉孔子老爹是谁,所以不知道墓在哪里也就不正常了。孩子都生了,还有什么好害羞的。那时女人的思维真是搞不懂。还有一个解释,下面很快可以看到。
现在孔妈妈也走了,孔子要把妈妈与爸爸合葬。妈妈的棺椁停了些日子,孔子打听了邻居郰曼父的老妈妈,才知道该葬何处。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之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应该说明的是,孔子这个时候已是长大成人,开帐授徒,行走四方。合葬完毕,孔子犯难了。只修墓不理坟,这可是老规矩。墓就是放置棺椁的穴坑,坟就是隆起的土堆。孔子四海为家,东西南北之人,不筑坟,以后该去哪里祭奠祷告呢?那就不管老规矩,纪念亲人是关键。那就建个四尺的坟吧。
安排妥当,孔子先行回家。雨下得很大,他的学生很久才回来,孔子问:“怎么了?”门生回到坟墓倒塌了。孔子不应,如是三四次。孔子的眼泪就像断了串的珍珠:“我听说,古人是不在墓上修坟的。”
为什么没有反应?为什么泪如雨下?为什么墓不修坟?答案也许就是“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及殡,望望焉如有从而弗及,既葬,慨焉如不及其反而息”。也许,孔子看到的是死之无奈,生之彷徨。“未知生,焉知死”、“伤人乎?不问马”的孔子看到的是当下人生,毕竟“礼,时为大。”
《礼记译解(全二册)》读后感(四):《礼记》笔记
今日初到彭泽来兮处,想来前路漫漫,虽有良著可研,心头却也略生块垒,唯警醒心脱形役而已。 早上九点入于押司公室,办理完诸手续,便随人事部人员径直来到己之案头。 四周面目,多嫌生疏,便也无话可说,正可直接开卷。 回想蛰庐五载,唯以野话传奇为业。今朝一入庙堂,却有往圣先贤为淑,实一叹也。
《礼记》是将各类先秦礼法,讲了个梗概,文笔绵长,意味隽永。虽多云礼之繁缛,却读来舒畅,骨格清灵。 读礼书,以俗世眼光解来,大抵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这是古代圣哲的礼仪文明,一种是认为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仪欺语。 但我觉得,礼之为礼,当于礼中悟出礼外之意,才是日日为新,每日为新的儒宗正道。囿于礼,则失礼。 即便是通解了全部礼仪过程与字义渊源,也只是史料学或文字学范畴,终究只算是瑚琏而已。正应了孔子所警示的“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礼记》与《易经》让许多学者皓首穷经,,但都钻进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套路。 研究出来的成果,在广厦高堂,对着天下学子宣讲,固然痛快,似乎体现了自身价值,然而月上枝头,回到家中,梳理夜气者有几?这就是重人轻己,放松了自我修养,是小乘的为人。渐而渐,己之学养愈枯,售之于学子,则后辈愈浅显,故君子慎其独也。 读《礼记》诸规矩,通则可近圣人,不通则近械人。读《易经》诸卦爻,通则可近圣人,不通则近巫人。
想见今日之人,大都求名求利。 求名求利本是无可厚非,但大都不解名利实质或自身格局太小,为求而求,最后揽得一大堆无用的虚名暴利。 早上出门上班时,见路途人众,疾行往来,为名利奔走。即使得到所求,却是谬之千里。雪上偶留鸿爪影,鸿飞哪复计东西?到头来名利以远,清风亦失,岂不可叹? 天天走在上下班的路上,怎能理解疆程浩荡。只有走出家门,才能知道天地广阔。我不想恪守一生,老去时只有周遭的话题。我愿意活在别处,老去时能与儿孙话往昔。
只是求名利,便如一味只学礼仪规矩,到后来不过是学会了怎么给人切瓜,如何与领导共进晚餐,就没有色彩了。所以说“曲礼”者,礼之曲隐处也。观于曲隐,可以钩沉真意。观于直白,实在老而无谓。 读经如此,求名利亦是如此。一生为活而活,即便得到天下名利,心中却也空空可怜。同样的功绩,只要是在“为什么做这件事”处稍微去想一想,便多了老去时的幸福。可惜,世人大多是走在大道上,唱着主旋律,浑然不知真谛其实在曲隐处。大多数人都是明眼人,唯独石破天是真傻子。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听起来宏大,其实做起来不是很费事,只不过是一个方法论。
早上八点到,从管理处要来了饭盒和饭票。中午饭有了着落,心下有底。冬味正浓,读经佳日。
我读《曲礼》,感到其中妙语天成,把一条条礼仪条款写的情趣盎然。一卷《曲礼》,便是《礼记》的凡例与目录,但是没有写出冷冰冰的感觉。“不同的切瓜方式切出来的瓜,献给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吃。”多有趣。 “遇见杀害我兄弟的仇人,从怀里抽出武器,立时对决。”多痛快。 有的原则是高于法律存在的,只要不违背礼,那就去做吧!这比西方的骑士精神早了千百年。谁说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他们怀里都揣着刀呢! 所以,只有中华文明延绵孤绝。因为这是一种融入文明的野性,也只有这样的文化造就的子民,才会在家国兴亡的关头,找出放在书籍中的兵刃,保卫自己的刀耕火种与文化文明。
今天在intnet上找到了《虚拟人生》的攻略,我忽然察觉到,《礼记》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把礼当成了一种养成型的社会游戏,不能丝丝入扣、不能反应敏捷、不能对策正确就得不了高分,甚至中途game over。 《理想国》太过玄远、《乌托邦》太过机械,都不过是天真掩映下的一种强烈社会责任感。但《礼记》中的国家(天下)并非仅仅是理想,而是一片有实际规范操作的试验田。而且这片试验田一种就是几千年。
《礼记》中有一种公平意识,这在当时或现在都是先进的。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价值符号。既然是符号,那一定只是为了各安其事区别,并不是为了高低贵贱的划分,就好像句号与逗号并没有高下之分,调头线与直行线并没有贵贱之别。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子,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只是用不同的称呼分别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职能而已。后人批评这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阶级宗亲观念,其实这是批评者自己先把这些人视为了三六九等。妇人与妻,看得出什么阶级方面的区别?只是这些批评者看到了有天子与庶人的前缀,便横眉冷对。其实是因为他们心中先把天子与庶人看做是不平等的了。
“诸侯失地,灭同姓名。”便明显是以功过论而不是以阶级论的证明。《礼记》重视的是实质性的平等,后人聒噪的是形式上的平等。“天子与庶人”,仅从字面来读,读得出什么孰尊孰卑?“打工仔”“待业闲散人员”“蹲班生”这些现代大人先生创造的新词汇,听起来才真是难听!
至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一句,我感觉与《曲礼》宗义有很大的出入。前后文都是在讲各种礼仪规矩,突兀兀冒出了这么一句情绪性很强的句子来,怎么看怎么像是后掺进去的,有一种拍案而起的气势。估计原文只是“刑人不在君侧”一句,这样读起来,便与前后文的行文方式和表达领域一致了。 想来不知是哪年哪月的哪位落魄王孙,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打工时受到老板奚落,回家看到《礼记》,幻忆起了自己的应得,搔着虱子咬牙切齿的写下了这句狠语以自慰也。
《礼记》所重视的还有尊重。不只是下对上的尊重,这不全面,还有上对下的尊重。“君子式黄发”“里有殡,巷不歌”都是例证。除了这些人与人的尊重,在后面几章还记载了一些对大自然万物生灵的尊重,实在是难能可贵。有了尊重才会渐而走向平等,有了平等才能生生不息。一切纷烦,源自不公,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孔子的话。待到天下为公日,才是尘埃落定时。色斯举也,翔而后集。
无语四周,只是读经。 《檀弓》中的许多段落,诚美文也。有的像关于礼仪的个案分析,有的像关于礼仪的寓言故事。使读者观之,在赏析吟叹中了解了诸多规矩和应当注意的细节。书者在之前的《曲礼》中,点明了全书的梗概发凡,紧接着带读者走进了生动的先秦世界,去解说那时的文雅中国。 全卷由许多小故事组成,既是在说理,也似在讲史,已经颇有明清小品文的雏形了,而明清小品文里,却丧失了这种本初的,透彻的智慧。这种透彻是在顿悟与了然之上的。 曾子将逝,童子曲谏,文笔生动,意味深永。乐正子春一声“止!”,我品出了现代话剧的味道。子夏丧明,曾子罪之。子夏投杖而拜,责己离群索居。读书至此,实在是想出门索友,痛饮趁兴。孔子即殒的篇章,能使人泪湿青衫,千古绝文,悬然独立。清晨的曲阜城,薄雾冥冥,孔子执杖出门,仰天而叹,万古的无奈回荡在西鲁的故园畔。什么是好文章?好看的才是好文章。 绘事而后素,有了美与丑,正义与邪恶,是可以把事情说的更明了,立场也站的更稳妥,但是就是没有了那种本初的,透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