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岛,老房子的记忆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青岛,老房子的记忆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11 01:08: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岛,老房子的记忆经典读后感有感

  《青岛,老房子的记忆》是一本由李明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页数: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岛,老房子的记忆》精选点评:

  ●大四滚蛋处理的诶~~~就这一本正版的

  ●四方新华书店还在人民路的时候买的,好像是寒假。啤酒厂那页不知道被谁折了一个角,印象最深的是基督教堂那篇,见长评。

  ●图书馆偶然翻到。

  ●尊重历史真相,以建筑为坐标解读青岛早期城市历史的个人写作

  ●有求必应

  ●在济南看的,甚佳

  《青岛,老房子的记忆》读后感(一):还行

  我4折买到的...

  挺好的一本资料书,可惜是黑白的...

  明显没法表现老房子的美感。另外的一本《欧韵青岛》,说明又太少。两本要是结合一下就好了。

  《青岛,老房子的记忆》读后感(二):直言

  恕我直言,这本书不够有趣,至少不如想象的有趣。

  罗列的资料较多,而又未经太生动的改写。图片不够大也不够清晰,而且最重要的现存照片比较少。

  缺点说完了,优点是为它努力的人都比较真诚:)

  《青岛,老房子的记忆》读后感(三):历史是有温度的……

  本来鼓捣青岛历史,侧重点一直是建筑,直到看到这本书。

  书不在手上,凭记忆书里有这么一段,关于基督教堂,是一位海军军官的回忆,他说教堂的钟声帮他驱散了思乡的愁绪。

  看到这里,我也回忆起小时候学画时的那次写生,我对着基督教堂写生的那个下午,我记得她的钟声——正是那位海军军官也曾听到过的,我记得在夕阳西下时我摸过的教堂外墙的花岗岩,他们都是热乎乎的。

  感谢我在老市区长大的经历给了我对青岛历史与建筑研究的热情,感谢这本书和学画时的那段经历让我顿悟“历史是有感情的,历史是有温度的”……

  总之,本书在对老房子的叙述中加入了很多人的因素,正是这点打动了我。

  不好意思,有点语无伦次了……

  《青岛,老房子的记忆》读后感(四):青岛:老房子的记忆/后记

  现在看,这本关于青岛老房子的解读大约该算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愈近尾声,我越觉着这越象一个自己挖的陷阱,掉下去了,却发现实质上是陷在一团封尘了多年的灰土堆里,下也下不去,上也上不来了。半夜三更里大喊几声,也未见着有些什么人来解救。末了,只好独自用手向深层挖下去,挖到哪,算哪。至今,权且打住。所以,现在完成的东西,哪怕仅仅是给闲溜达到这儿的人看,瞅见的也不过是一个表层,表层之外,剩下的便大多是隔着房门猜想房子里的故事,猜对了,算运气好,猜错了,则当属无奈。这种感觉,很令人沮丧。记得在本书进行的当中,我曾受命为一本试图叙述一个即将过去的一百年的小册子写两句话,于是,我写下了如下的感受:当我们已经走完这个饱经沧桑的世纪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对业已逝去了的100年中间的许多迷津其实并没有真正破解。我们不知道,在下一个100年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后人是否还会经历同样的尴尬。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是1999年的最后一个月。

  除去天后宫、海云庵和总兵衙门这三处历史建筑和一个前海栈桥,这本青岛老房子的最早的解读对象距离1999年正好是100年,偶尔有一两栋更早些的建筑,生成的年代也不早于1898年的春天,而这个时间正是这本解读的上限。从这个上限开始,本书大致以到1914年结束的德占时期和以后依次出现的第一次日占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第二次日占时期的总共四个时间段落展开,至1945年日本人最终离开这个城市为止。粗算起来,时间跨度正好接近50年。

  处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本书仅涉猎了生成于这50年间的150栋建筑和关于这些建筑物的能够被确认的史迹。加之叙述中略微旁及的一些建筑和边缘资讯中所包含的建筑,本书总计大约涉及到了240栋建筑的样子。这些建筑仅仅是50年间曾存在过的大量青岛建筑中的一小部分,因为仅据1914年的统计,青岛建筑纳入记录的就是这一数字的数十倍。因而,试图使本书反映出这50年间青岛建筑的基本面貌的努力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实现。坦率地说,即便是在一些单体建筑的考察中,它所能呈现的也是些不完整的记录。

  这本青岛老房子的解读的写作,持续了有近10年时间,资料文献汇集和部分考据最早开始于20世纪的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因作者开始参与《青岛百科全书》部分条目的撰述,这一一度中断的工作被再次拾起,连续至2000年的12月,算是大致完成。后期,由于作者工作的变更,一部分文字是在远离青岛的异地完成的。实质上,在有效的工作日中,作者用于撰写的时间远少于史迹的收集、核查以及纠误所付出的时间,即便是如此,作者也不能保证这些通过建筑物所展示出的历史信息是不被臆断和人为掩饰的。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三:一,史料的不完备和过于分散;二,已有史料的不完全公开和查询的限制;三,作者自身的鉴别能力的明显局限和致命的语言障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在撰述过程中移植、参考了为数众多的已有资料和著述,这中间包括托尔斯顿•华纳以近乎侦探的缜密查明完成的《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编撰的《TSINGTAU》、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和日本亚细亚近代建筑史研究会联合主持编撰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工程量巨大的多卷《青岛史志》以及城市规划师宋连威具开拓性的著作《青岛城市的形成》等等。作者愿借此机会,郑重地向包括上述出版物的资料所有者、著作人和版权所有者表示由衷的谢枕!

  本书在撰写和文献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了一些热心人士的令人感动的支持和帮助,这种支持和帮助使本书作者直到工作临近尾声时,也不敢对任何一条史迹线索有丝毫的马虎与懈怠,尽管作者也对这种热情时有抱怨。这一列入感谢的名单里有:赵夫青、王弢、都国桢、王音、林迅、韩新安、马泽、张祚臣,等等。这一名单中还应该包括哥德学院北京分院图书资料中心的田彬和一位不希望透露姓名的人士,后者在长时间的琐碎的资料整理和文字处理工作中,给予了作者以极大的帮助。我知道,通过这本书与包括上述友人在内的十数热心者的交往,会是令本书作者长时间记忆的愉快过程。

  本书完成后,闻知山东省有关机构公布了一份山东历史优秀建筑目录,中有青岛近代建筑131栋,本书所涉建筑较之这一目录,大约有十数项未及涉猎,这一缺憾唯有在以后的日子里择机弥补了。

  有些事儿令人很无奈,比方说有人告诉你,你已经在1999年的12月走近了21世纪,然,365天之后,又有人告诉你,你得再过一回。至今我也不知道,2000年12月28日的时候,究竟是20世纪的最后时刻,还是21世纪的第一年的尾声。好在本书是在访问更早年间的旧事,那么,我还是去问候历史吧。

  李明 2000年12月28日 京北亚运村三重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