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言简史读后感精选
《世界语言简史》是一本由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328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0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语言简史》精选点评:
●基础而又丰富,总之是激起我的兴趣了~
●还是很推荐,尽管有些翻译问题。
●语言史不像历史那样波澜壮阔,但是同样令人眼花缭乱。读书界总喜欢用翻译质量说事,平心而论,这么一本充满地名人名术语的德语书能翻译成这样,已属难能可贵。
●翻译的错误有点多,译者完全有责任和能力查清楚的。作者有一种很浓的日耳曼主义意味。
●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其实都差不多。
●提纲性,不给力。
●其实同时在读几本其他的语言史。所以觉得这本不愧是德国专家写的啊:)内容方面兼顾了语言发展的历程和各种语言的一些基本特点,又不像专门某种语言史那样深入(nandong)。另外,相比其他,这本的翻译老师功夫也更深(是真的了不起,不然翻译完应该也看不懂)。
●有一点傲慢。
●值得一读再读的学术专著,眼界大开。
●战线拖得很长很长,终于看完了。内容十分出色。虽然是第二版,但翻译和校对还有很多功课没有做好。一些图片太小,要么放大,要么索性删掉。
《世界语言简史》读后感(一):还是有错……
这本书封面的颜色和《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差不多,话题同一个。《语言帝国》一书定价很高,翻译问题又比较严重,所以没敢买。在当当网上看到了这本《世界语言简史》(第二版),还是从德文原版翻译过来的,想想也就三十几元钱,就买下了。
原本就料到这类书在翻译上肯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果不然,昨天晚上拿到书,翻了一下,居然发现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不信大家翻到47页“斯拉夫语族”。上面的文字刚刚说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属于西斯拉夫语支(正解),下面的示意图却把它们放到了南斯拉夫语支。前后不一,译者(编者)也是在太“粗心”了。
还有个术语的译名,我忘了记下来是哪一页,也是前后不一的毛病,而且居然还是前后段!
从后记可以看出,译者是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的,书也做得不难看。可为什么类似的内容“失误”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呢?
我总感觉,我们的出版界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了,其实,推而广之,我们社会的很多行业、机构等等,目前都是这种状态。
《世界语言简史》读后感(二):语言影响世界
人的性格及其思考方式,不仅源于其幼年时候的经历以及环境,同样决定于其所受到的语言教育。
《圣经·旧约·创世纪》第11章有这样的故事,在大洪水毁灭大地之后,神与人类以彩虹进行约定,水将不再泛滥,此后天下人都说一样的语言,然而为了避免再次的覆辙,人们决定建造一座塔通天,而此举惊动了上帝,于是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巴别塔计划因此失败。
事实上,不同的语言类型,有不同的语法结构,从而能够赋予人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而反应到世界观、脾性等,而这样的影响其实是互相的动态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剧变也足以导致语言方式的变化。
以德语为例,它可以说是严谨语言的典范,首先是其发音规则,每个字母参与发音,只要掌握德语基本发音规则读出任何一个词完全不困难,然后是其用词细致严谨,针对不同的事物、状态、过程有不同的单词,单词的区别都对应相应的人或事,不会弄出歧义,这些特点造就德国人严谨细致却又普遍死板的性格;而汉语一字多音多义,完全需要根据环境和文章去读或理解,这些无疑赋予汉人容易变通但散漫的特点。
因此,语言对于我们思维方式乃至世界观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世界语言简史》读后感(三):人类其实需要一种简单而通用的世界用语
我们总是带着母语的“有色眼镜”去观察世界和周围的环境,这是否会让我们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而摒弃其他,是否会强加给我们一种特定的世界观。
关于汉字
由于汉语的书写与语言严重脱节,Stalin对郭沫若说:“我们苏联的儿童,只要学习三个礼拜,掌握了俄文字母和拼音法,就能够看书。”郭沫若回答道:“我们不行。往往学了三年还不能够看书呢。汉字学起来的确是有困难的。从此方面看,汉语的确是一种落后的语言。
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柳亚子、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联名提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称:“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民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将汉字改造为字母文字,希望以此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中国广大人民的识字率,同西方国家接轨。
关于新世界通用语
马来群岛互相无法交流的语言众多,该群岛中马来语被很多人作为第二语言所掌握。印尼摆脱荷兰后,需要建立一种标准化用语,并没有采用其核心区域的爪哇语作为国语,而是明智地选用马来语作为国语,并且将其标准化。
马来语发音书写简单也有规则,不仅语音简单,几乎没有一个语音让别的母语使用者觉得困难,而且语法简单,几乎并不需要专门的学习,没有复杂的动词变位。跟汉语很像,基本可以按中文思维直接翻,但是没有声调和无数的同音异意词。也许这就是新世界需要的通用语吧。
语法
1、语言按结构分类:粘着语、屈折语、孤立语、复综语、分析语 2、一致性原则:与名词使用的冠词、代词、形容词等需要在性、数、格上与名词保持一致 3、皮钦语由两种或者数种语言碰撞混合发展而成,一般只有几百数千个词汇,不能阐述复杂的事物,随着发展部分皮钦语会逐渐成熟为较为完善的克里奥尔语。 4、一种语言如果被大量非母语者使用,将会慢慢的产生变化,变得更加简单、屈折变化更少甚至消失,比如英语、南非荷兰语。语法形式的简单,使英语在外来词上的吸收变得更加简单。 5、在几个世纪之久,人们只用大写字母书写。那时,手写体追求大写字母中钩角的圆润化和字母之间流畅的连接,大写字母的书写形式逐渐发生改变,由此产生了小写字母。
欧洲语言
1、高加索是世界上语言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普林尼乌斯(卒于公元79年)曾经如下记载:“我们在那里处理日常事务要依靠130名翻译的帮助才行。” 2、希腊字母源于腓尼基字母,并在其基础上添加了元音字母。希伯来语、阿拉伯语也不书写元音,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意思自行补充元音。 3、原始日耳曼语,名词除了单数和复数以外,还有双数。公元750年之前,真正的德语还没有出现。荷兰语是一种低地德语方言。 4、西班牙语是一种简洁的语言,相对德语译本,其篇幅要小得多。 5、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一个单词的书写形式能够清晰的表示其发音,没有音标,只需要掌握少量规则,就可以阅读。然而某段时间内英语的发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拼写则基本没有改动,所以产生了脱节,发音与书写不能吻合。 6、彼得大帝将对西里尔字母进行改革,尽量使其接近拉丁字母,并废除一些多余的字母。1917年苏联又废除了四个(三个?)重复的多余字母。
欧洲通用语
1、当希腊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之时,罗马人发现被征服者的文明更具有优势,于是希腊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便成为罗马有教养阶层使用的语言。 2、大概在公元800年到1700年之间,西方的科学著作都用拉丁语出版。拉丁语和圣经是西欧各族的初级教育的最主要内容和大学的教学和交流的唯一语言,欧洲各国世俗语言,在当时知识界眼里全部都是不入流的方言,严禁带入学术圣地。 3、牛顿1687年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用拉丁文出版的。 4、莱布尼茨,号称德国的亚里士多德。他的著作主要用拉丁语和法语写成。 5、由于法国很早就是西欧中心大国,法语成熟最早发展最好。从16世纪开始法国的思想、时尚和语言一直引领欧洲潮流。法语是欧洲上层人士最为追捧的语言,欧洲各王室贵族成员都以说法语为荣。自1714年拉斯塔特条约签订以后,法语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国际性外交语言,欧洲的一切国际条约也都是以法语书写的。
亚洲语言
1、汉语的口语表达以1338个音节的基础组合形成的。 2、日语是三种文字的混合:汉字、平假名、片假名。 3、马来语很简单:几乎没有一个语音让别的母语使用者觉得困难;语法简单,类似于汉语,但是没有声调和无数的同音异意词。
《世界语言简史》读后感(四):世界语言简史读后感
买书之前看了诸位的评论,做足了心理准备,所以看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失望,相反,对于像我这样对于语言完全不了解的人来说,我认为这是一本不错的科普读物。
它大概介绍了世界的语言的分支,发展,以及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并且在最后对于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展开了一些讨论,从而揭示了现在正在发生的新的语言形成进程。
这本书是德国人写的,不可避免地会有局限性。一方面是因为写给德国人的,所以在解释每种语言举例的时候,都是用德语举例。这对于中文读者是个障碍。希望能够看到中文作者写的世界语言史。另一方面这本书介绍印欧语系的篇幅较多,其他地方相对少。这和作者所受的欧洲中心论的教育有关罢,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介绍欧洲语言更加详尽的书就好了。而且这个问题在多元化的进程中正在慢慢被重视。
这本书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语言,种族,地名等很多我都从未听说过或者知之甚少,所以在有些部分的阅读过程中不求甚解,只是看了大概的区域划分,并记不住所有名称。所以总地来说,对我更有启发的是语言的背后透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的形成过程。
例如第十一章《世界上的语系:太平洋地区、美洲和非洲》里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那一节,242页第一段“霍皮族人计算时间,正如我们计算一个人的几次到访,他们不是把时间顺序看作线性的划分,而是看作循环的重复”。这是沃尔夫假说的一个例证。且不管这个假说成立与否。但是这个思路影响了很多人。在这里我立刻就想到了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和由它改编的电影《降临》。人们说姜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来源于他对于中文的思维方式的研究。
你一生的故事8.6[美] 特德·姜 / 2015 / 译林出版社降临 (2016)7.82016 / 美国 / 剧情 科幻 / 丹尼斯·维伦纽瓦 / 艾米·亚当斯 杰瑞米·雷纳在语言的形成过程方面,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些语言的改变,只不过这个过程缓慢,我们都能适应。第十三章《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第270页 ,皮钦语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洋泾浜语”,是外来词汇传入以后经过本地语言改造的词汇。比如中文的坦克(tank)。克里奥尔语就是外语的本土化,例如我们中文说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只不过中文还是很强大,她可以吸收很多外来语融入,而对于有些地方的来说,例如夏威夷,海地,毛里求斯,塞舌尔等地,(同见十三章)因为殖民或者通商的原因,他们自己的母语已经不被使用,而是在用这种被改造的外语交流,慢慢学校也开始教授这种克里奥尔语。这不就是一个新的语言形成的过程么,这和早期拉丁语变为法语的过程不是一样么。不知道以后世界上的语言会是什么样的发展方向,但是语言乃至文化的影响和政治经济力量应该是正相关的。
不管怎样,我们现在还是都得学习英语,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