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全集(第二卷)》读后感摘抄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是一本由[古希腊]柏拉图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8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精选点评:
●本科一年级狂热地翻过,人名翻译很不好
●据说王晓朝翻译很烂的。。
●依照这个版本,国家篇第一卷中塞拉叙马库与苏格拉底的有一些对话实在是太搞笑了,塞真的是笑死我了,比如塞会突然说:“苏格拉底,你有奶妈吗?她看到你流着鼻涕,却不给擦……”“你们怎么不鼓掌?我讲的不对吗”哈哈哈
●欧绪德谟篇|克拉底鲁篇98正义|斐德罗篇143斐背诵吕西亚斯:不是把恩惠赐予要求最强烈的人,而是赐予最能感恩图报的人149苏遵斐意:每人都有一条要遵循的主导原则:1追求快乐的天生欲望2追求至善的后天获得的判断力。2强则节制,1强则奢侈。追求美的享受的欲望强过2,并从其他欲望中获得追求肉体之美的新力量时,这种力量就给这最强的欲望提供新名称——爱情156苏驳斐:恩惠应给有爱情者,而非无爱情者157最大的赐福是通过迷狂降临158迷狂是诸神馈赠,是上苍给人最高恩赐159灵魂为自动者,自动者不朽,故灵魂不朽160灵魂失羽翼下落附肉体成生灵可朽163九类灵魂仅哲学家灵魂可复羽翼164看尘世事物引发回忆上界事物167爱人如神184疯狂分凡俗、神圣(预言、秘仪、诗、爱)202爱智者
●只有有灵魂的事物有感觉。思想一旦用语言说出来就成了谎言。我亲爱的克里托,你难道不知道无论哪一行,愚蠢卑劣的人居多,严肃高尚的人极少?你难道看不出在各种行业中大多数人都显得很可笑?如果哲学在你看来是样坏东西,那么就让所有人都回避它,而不仅仅是你的儿子;但若你对哲学的看法也和我一样,那么如谚语所说,让你自己和你的家人鼓足勇气去追求它,实践它。我们一定不要再谈这些神了。但我们为什么不讨论一下另外一类神呢——太阳、月亮、星辰、大地、以太、空气、火、水、季节、年?没有比自我欺骗更糟糕的事了——这个骗子就在你家里,一直和你在一起——自我欺骗非常可怕,因此我必须经常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努力瞻前顾后。
●单独篇章拿出来也许都不是最好的翻译版本,但作为全集汇编还算不错。
●据说问题很多 可以拿来扫盲
●柏拉图爱情 很给力~
●智慧。爱。正义。乌托邦。知识。存在。 幸福-拥有好的东西,并且知道如何使用它们。 爱-是年轻的、脆弱的、稚嫩的,爱的对象是美、善和智慧,爱使人想变成或拥有缺乏的另一半。 知识-真实的、有差别的。 智慧让人选择到好的爱人,并让灵魂不断见证最本真的存在,达到至善。 智慧始于疑惑。 好的乌托邦是追求正义的。 存在-“一”?不定?
●所有的哲学的问题都在柏拉图有个回答, 只要理解柏拉图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论,我们应该就知道什么是哲学了。。。。 真正教育的人的书。。。 里面的问题深奥的竟然有胡塞尔的初始。。。。。 希腊已经把西方所有哲学都讲解完了,知识找到联系,这本书应该就是柏拉图的全部最重要的对话!!!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读后感(一):画格子
这本书我是在看到西方哲学史:上卷的相关部分才去买的,这是第2卷,因为他的国家篇在里面,会饮篇也在里面,再基于口袋的钱不够的原则买了遮卷
我也没什么资格做出评论,因为里面并不是全部都理解了。不过终究领略人类画了格子,预备着自个儿也跳到里面,然后照着格子走的第一次尝试。但这种尝试终究还是是不被历史接受。看来人类只能自己脱光了躺那,然后沿着自个儿身段画格子.不能缩进肚皮,以图节省空间,更不能画的离自己太远,想让自己随意翻身。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读后感(二):第二卷读书笔记
今天读完了《欧绪德谟篇》,通篇都是诡辩,苏格拉底也很无奈,他想探讨真正的知识,但无人理解他。
晚上回来读了一段《克拉底鲁篇》,讨论语言是约定俗成还是有自然理据。苏格拉底持后一立场,挨个儿梳理专名,英雄heros来自爱欲eros有点脑洞大开吧,说到人anthropos原来是能“anathron a opopen(探究所看到的东西)”的动物,把人类的思维能力作为人之本质,再想想anthropology这词,就更有意思了。
今天读完了《克拉底鲁篇》,讨论命名来自自然还是习俗,苏格拉底在这篇对话中的观点比较稳健:名称来自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反映事物本质,他一直追溯到字母层面,例如舌音r表运动,浊音d、t表阻塞等等。命名有好坏,因为习俗常常会干扰这一原则,制造出混乱。克拉底鲁的态度更激烈,认为约定俗成却不反映本质的名称都毫无意义,但双方并无根本分歧,因此交流氛围和谐。后世符号学的主要议题都可以在这一篇中找到,命名原则、有效性、意义单位,甚至符用学。难怪有人说“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跟着苏格拉底开开词源学的脑洞挺有意思。
夜里读完了今日份的书《斐德罗篇》,这一篇从讨论“选一个爱自己的人好,还是不爱自己的人好?”开始,最有价值的部分从赞美爱情开始,讲述了柏拉图的宇宙观和灵魂观:人的灵魂在轮回中游历过天界,见识过真理和正义,只是由于肉欲折损了灵魂的羽翼。人(尤其是哲学家)通过爱恋我们这个世界中那些美的模仿品,而能回忆起天界,重新长出羽翼。爱情因此具有净化灵魂,超拔世俗的神奇作用。后面谈到文字对现场辩证的拙劣模仿,成为后世德里达批评“声音在场主义”的靶子。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读后感(三):大约并不是关于爱的哲学
《斐德罗》篇
你以为他是在颂扬心中无爱的人,其实他是在为有爱的人唱赞歌;你以为他是在讲述爱情,其实他在阐述灵魂;你以为他在解释灵魂,其实他在讲解修辞;你以为他在讲解修辞,他在述说人的本质;你以为他在意文字的功能,他看重的是言说的力量。
爱情在这里只不过是苏格拉底借以讲修辞的手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斐德罗》篇中,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斐德罗都将享受快乐的欲望和至善的判断力对立起来。并将享受快乐的欲望控制了至善的判断力时的冲动称为爱情。这里不知可否将二者与感性和理性对等起来。即当感性控制理性之时便是爱发生的瞬间。相反如果理性战胜了感性,便是爱消失的时刻。然而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斐德罗的言论都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即将享受快乐的欲望和至善的判断力相对立,也即感性和理性的对立。但爱情的发生和消失是否就真的是可以用感性和理性的互相制动来简单定义呢?难道这世间就不能刚好存在一种既享受了感性的快乐,但又不妨碍至善的判断力时爱情吗?爱情一定就是感性对理性的超越吗?就不能是感性和理性兼顾的存在吗?就没有既让双方享受了爱的快乐,而这爱又具备善的判断力,且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爱情吗?至善的判断力想来也是有失偏颇的,想来“判断力”是多数人都有的,然而判断了所谓的“善”,如何选择才是艰难的。或许将“至善的判断力”改为“至善的选择”会更合适也说不定。
李欧梵说“去爱,撕开文明的伪装,抛弃一切人为社会的约束,勇敢地去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然而去爱,需要有爱的能力的。如果一个人连爱的能力都没有,那么他又如何去爱,如何去接受爱呢。所以爱是属于勇者的,只有勇敢的人才拥有爱的能力,并获得爱的自由。而懦夫就只有在别人的怜悯之爱中存在,他无能爱人,更享受不到爱的自由。而这勇气表现在哪里,是敢于撕去李欧梵所谓“文明的伪装”,还是“抛弃一切人为社会的束缚”?如果仅仅是人为社会虚妄的法则,倒也无所畏惧;然而情感的世界却要复杂得多。苏格拉底说:爱是人类所能获得的最大幸福的源泉。《会饮篇》说,爱本身无所谓好坏,而当爱情导致善或恶的行为时才可以说爱有好坏之分。因此,纵然爱是人类所能获得幸福的最大源泉,但当爱的行为产生了恶和对他人的伤害时,这种爱也是应该舍弃的。否则,至恶的爱让你心负重责的同时,所谓爱的欢愉也会弃你而去。所以,只有将享受快乐的欲望与善良结合才是和谐的爱;换言之,爱情,也终究是善良的才会获得心灵上的幸福吧。
这不,苏格拉底也说:幸福之人之所以幸福,就在于他们拥有善良。除了求善,爱决不会企盼任何事物的另一半或全部。只有在善属于我们自己、恶属于其他人的意义上,我们才会赞美我们自己拥有的东西,因为我们爱的对象是善的,我们只爱善的,不爱其他。”
然而,一直接苏格拉底之口表达主张,自己却从不现身说法,即便写信也要求对方读完烧掉的柏拉图本身,或许也是一位惯用修辞的蛊惑师也不一定呢。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读后感(四):“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
柏拉图自二十岁起师事苏格拉底,前后八年,苏格拉底亡故时,柏拉图才二十八岁,老师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看清了雅典的民主本质,明白了群众的无知,柏拉图受苏格拉底的精神感召,变成一个酷爱智慧的青年,自柏拉图开始,人类开始有大学制度了。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但遗憾的是:苏格拉底之后的西方思想家们,都只能是局限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
苏格拉底(Socrates)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些,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虽然整日为公众利益奔忙,但除曾被选入五百人会议当过一任执政官外,他基本上没有介入过政治生活。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苏格拉底提出肉体易逝,灵魂不朽,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苏格拉底在白天闹市中就常会进入到深深的禅定中,在他身上常有神迹现象出现。在古希腊,有一回,有位叫凯勒丰的来到以准确的预言而闻名的德尔斐神庙,向神提出问题,求神谕告诉他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通过苏格拉底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
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崇拜者。与一些人类的大宗师一样,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极大的。他的行为与智慧,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这些著作都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在苏格拉底时代有人描述说:“我可以公正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
苏格拉底还被称为是西方的孔子,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从苏格拉底教学法受到启发,从此“个案研究教学法”成为各大学纷纷效仿的重要教学方法。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读后感(五):柏拉图式爱情的误读
有幸拜读了柏拉图的《宴饮篇》,在许多地方它亦被翻为《会饮篇》。这个章节可以说是柏拉图全集作品中最为光辉灿烂、最为伟大的作品之一。当然,我有打算想要看《国家篇》,但是篇幅的确很长,估计能够看完是相当一段时间以后。
柏拉图在这一章里面重点讨论对象应该是爱,他的全篇众人讨论、颂扬对象都是围绕着爱神而展开。伴随着其讨论的延伸发展,爱的不可避免对象则是美,以及善、美德。那么这就是牵扯到柏拉图对于美的一种认知,“美即美本身”。这是古典的美学的最初起源,不过这里我不想赘言,毕竟美学我也没学得怎么样。
所以还是来说点轻松简单的东西,这也是我对《宴饮篇》的一些不三不四并不专业的想法。所谓众所周知的柏拉图式爱情一般都将其定义为“纯精神的”“无肉体接触的”爱情,去百度词条简单搜索一下,出来的解释也是如此。但实际上我认为这种认知是大错特错。我们所说的柏拉图爱情,似乎就是摈弃了一切性的存在,即精神上的交流,甚至认为这种性本身都是有辱这个爱情的纯洁性。但是实际上作为支持个人发展的希腊人有可能将这种绝对禁欲的思想摆在高位吗?基督并未诞生,这种无端的禁欲和绝对切断性的做法我并不认为这是古希腊人所倡导的。柏拉图从一开始便并没有排斥两个具有高尚美德、灵魂之间的人在伟大爱情的指引下发生性关系,他所厌恶的(或者说是借他人之口)只是沉溺于肉体上朝三暮四浪荡而淫秽的凡俗情欲罢了,用鲍萨尼亚的话说来便是地上的阿佛洛狄忒。而那位年长的来自苍天本身、继卡俄斯之后的伟大神灵,则是天上的阿佛洛狄忒,她所掌控的便是永恒、闪耀着爱的光芒的真正爱情。那是出于美的追求,出于美德的熏陶或者是善的感化。于是在《宴饮篇》中厄律克西马库便说:“顺从那些有节制的欲望是正确的,在这样的顺从中节制会使人们保持清醒头脑。”
实际上这种爱情是相当苛刻的,如果说在当时的古希腊人们还有这样的追求的话,那么如今社会却是相当相当罕见了——如果按照这个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但是我不得不否认柏拉图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哲学思考却是在不断的流变过程中的,是不断发展着的。就正如他作品的排布中是一大堆人在激烈地讨论,实际上是柏拉图自己内心不断地探讨。一个驳倒另一个,不断地会有新的思想闪现。
雅典城邦里面真正作为公民存在的是雅典的成年男子,因此所有的教育资源、公共场合也当仁不让地落在了男子的身上。而柏拉图对于爱情的思考,首先她是知性的,是善,是美,是智慧。你永远无法想象一个目不识丁没有多少见解的女人和一个内心充满着思考的哲学家如何搭得上话,所以当然柏拉图的爱情,也便是智慧之人的奢侈之物。所以她往往会发生在男人之间——这也是必然的。通篇下来,柏拉图所赞颂的爱情,无非都是建立在男人间的基础上,而唯一他稍加青眼的便是阿尔刻提斯为救自己的丈夫而甘愿代他去死的事例——那是对阿尔刻提斯忠贞的赞扬,同时也是对她勇敢的歌颂。柏拉图认为这实际上无非是出于对自己无上荣誉的考量——而这种考量也是男性化的,与她同样做例子的是鼎鼎有名的英雄阿喀琉斯,为了自己的同性恋人帕特洛克罗而战。
当然,我上面这番话并没有柏拉图鄙夷异性恋的意思。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盛赞人类的生育的本能,“人的生育是神圣的,它使可朽的人具有不朽的性质。”而同时,这种生育也不一定指的就是在生理方面具有生育能力的人,他也可以在心灵中播下自己的种子,那么他们所产下的东西便是智慧以及其他各种美德。当具有这美德和智慧的人相互爱慕的时候,他们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生育”,所生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也正是真正的柏拉图的爱情的积极向上的迷人之处。换而言之,她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