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父母面试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父母面试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13 03:28: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父母面试的读后感大全

  《父母面试》是一本由[韩]李喜荣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20-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母面试》读后感(一):你是几分父母?如果有机会换父母,你会换吗?

  如果你可以换一个家庭,换一对父母,你会换吗? 如果你可以选择“生而不养”,你会选择生孩子吗? 这两个看起来荒诞至极的问题,其实来自于最近看的一本书:《父母面试》。 书里的背景非常有意思: 在生育率持续走低,用奖金鼓励生孩子的方案已经失效以后,韩国选择了“你来生,我来养。” 也就是说,你可以把生下来的孩子”送“给国家,这样既不影响二人世界,也没有额外的抚养支出。 如果你没有孩子,却又想要拥有一个孩子,那么,你可以去国家抚养中心“领”一个。 不过,要先经过面试。 听起来……是棒极了?还是真可怕? 这本书的主人公“元一”,就是这样一个被送进国家抚养中心的孩子。 他已经16岁了,却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父母”。 来参与面试,想要领养孩子的父母们,他大多看不上。 最近的一次面试,他看着对面假惺惺的明明是为了国家补助金而来,却非要对着元一表达舐犊之情的一对夫妇,给出了15·分的低分。 但是,元一却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我们可以选择父母。 我们被领养走了,如果与父母相处不好,还可以选择回来。 那其他孩子呢? 那些出生以来就跟随在父母身边,连不满都必须忍受的孩子呢? 他们或许一直跟着连15分都没有的父母生活。 这本书的荒诞怪异,就是一个“培养皿”一样的国家抚养中心。 里边的孩子只有编号,没有名字。 元一的编号是301,他执着的认为301才是区别自己与其他“元一”的人。 这个中心努力按照孩子的正常生活环境运行。 但是没有与真正的父母相处过,只凭一两次的见面,有几个孩子能够面试到“合格”的父母呢? 回到现实。 有多少父母真的是用“爱”在抚养孩子? 有多少父母真的是在“为孩子好”? 有多少父母是在用“为你好”掩盖自己的控制欲? 这个故事里的“元一”。可以因为对面试者不满意,而拒绝拥有一对父母。 我们的孩子们呢? 他们根本没有选择余地。 他们被动来到这个世界上,被动承受父母的“教育”。 被动染上父母的“属性”。 最后,可能又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父母的样子。 我想,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动和反思就是: 永远没有满分的父母。 但是,请用你希望的父母的样子来要求你自己。 因为孩子,永远没有更换父母的权利。 所以,父母,真的是他们的宿命。

  《父母面试》读后感(二):如果父母有的选,你的选择会是什么?

  

如果可以选择,你还愿意结婚生子吗?

如果可以选择,你还会选择现在的父母和家庭吗?

我总觉得真正的婚姻生活,是从有了孩子那一刻开始的。

因为就是从为人父母的那个瞬间开始,我们的身上就担负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说人人都可以生孩子的话,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养育孩子,越来越多的教育悲剧上演,我们会发现一个扎心的现实:那些口口声声说爱孩子的父母,或许真的没有那么爱孩子,或者说不懂爱不会爱。

当了父母才发现,父母这个称谓,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精进的岗位。

最近在看《父母面试》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元一301寻找父母的故事。

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国家开始有专门的机构抚养孩子长大,父母只生不养。

等孩子长到18岁可以独自生活时,如果渴望家庭,可以通过面试选择自己喜欢的父母。

可你知道在孩子心目中,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好的父母吗?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一样。

主人公元一就是在面试各种各样的父母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那些装作满心欢喜去迎接一个孩子的父母,往往背后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是出于别的原因,而不是因为爱,才去领养孩子的。

而在面试的过程中,这些机构里的孩子,心灵一次次被撞击,他们忍不住思考:生过我们的父母有爱过我们吗?如果自己是跟着亲生父母一起长大,那会不会成长为另一幅样子?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子,大部分孩子受到的伤害也都来自家庭。

那么,为人父母,我们是不是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

若你看完这部小说,或许你会想跟孩子说声抱歉,或许你会替父母,跟你内心的小孩说一句:对不起。

  《父母面试》读后感(三):一个引人深思、让人难以入睡的问题

  

每个孩子降生之初,都寄予了父母满满的期望。

“我想生一个快乐开朗的孩子。”

“希望我的孩子能幸福地度过这一生。”

“我希望找一个性格好、文静又听话的孩子,我可以马上拿到政府的补助金,然后赶紧让他结婚,我就可以安稳地领养老年金了。”

怎么?还有人这么想吗?

伊坂幸太郎曾有一句名言:“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我们的人生,处处充满着考试,升学要考试,工作要面试,唯独做父母,不必经过任何培训和考试……

但如果有一天,孩子有了选择权,有了一票否决权,还有多少人能做父母?

韩国作者李喜荣的新书《父母面试》,就为我们描述了这个“理想”的场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想生孩子的越来越多,即使政府出台很多鼓励生育的政策,也无济于事。

“从此以后,由国家抚养孩子。”父母生下孩子后,不愿意抚养,可以交给国家,同时获得各项福利;而“国家的孩子”长大后,在18岁之前,也可以自由选择父母,去掉“国家的孩子”这个标签。

一旦孩子拥有了选择父母的权利,在选择父母的时候,他们都是怎么想的呢?经济实力雄厚?善良宽厚?有体面的工作?……

什么样的面试者,更能通过孩子的面试?准备充分,衣着光鲜?感情外露,哭喊拥抱?有大house有专用司机?

《父母面试》一经上市,就荣获第十二届创批青少年文学奖,在韩国销量突破100000册,这可是由134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组成的青少年评审团评选出来的奖项,可以说,完全代表了孩子们的心声,大家评论:

“有共鸣”、“像我的故事!”、“对话犀利!”、“说出了我的心声。”

强烈建议为人父母者入手一本,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也检测一下,自己真的适合做父母吗?

“国家抚养孩子”是个有创意的思路。但真正以孩子为主体,从孩子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该好好想想:我真的适合当父母吗?

“如果真的国家养孩子,我舍得把孩子交出去吗?如果真的能选择父母,孩子还会选择我吗?”这两个问题,真的困扰我一夜。前面一个问题,我是肯定不舍得的,但后面这个,我也是真的心里没谱的 。 所以,做父母,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父母面试》读后感(四):一本《父母面试》,三种亲子关系【有剧透,慎点】

  

一、如果父母也需要面试,你还会选择他们吗?

二、你确定,你的孩子愿意选择你们吗?

三、如果父母也要持证上岗,你有资格吗?

如今总是会阶段性地发生一些父母有意或无意,伤害到孩子,造成孩子一生遗憾的新闻。

每次看到这类新闻,下面的评论都会有人惯性地使用一句: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在生孩子这件人生大事上,这一届年轻人似乎越来越清醒。即便二胎政策开放,也并不能阻止生育率的持续走低。而当你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时,很多人都会拿“没钱”作为理由。

穷,真的是当代年轻人不愿意生养的第一要素吗?

不一定,经济问题背后,更多包含的是这一届年轻人对亲子关系的多向考量。

没钱的背后,是生活压力,是缺少陪伴、是粗放教育;

是你想要的,我却给不了的无力感。

于是,我宁可少生,或者不生,也不希望让一段原本血脉相通的亲密关系,变成不堪重负的家庭原罪。

这样的思考,恰是对自己负责,对生命负责的重要体现,值得尊重。

可对更多人而言,亲子问题依旧是无法逃避的大难题,父母与孩子究竟如何相处?为人“父母”的身份到底合不合格?我们期盼孩子幸福的幸福是什么?

作为读者,在翻看《父母面试》这本书过程中,这些问题每一页都在不断叩问着自己。

索性,用这篇文章来为自己寻找答案。

故事背景:从荒诞中窥现实

因为本书作者李喜容是一位韩国作家,所以我特意查了一下写作背景。

相比我们国家年轻人不愿意生养的问题,韩国似乎更加严重。2020年,韩国的总和生育率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即便政府开放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依然无法提高人民的生育热情。

所以,《父母面试》这本书立足于当下韩国的生育环境,但剥离了现实的束缚,把视角放进一个看似荒诞,却贴合现实的未来世界,用虚拟的政策,试图解决当下问题,但从中却挖掘出了对亲子关系和人性选择的更深层次思考。

未来世界,政府成立了一个“NC中心”的机构,机构接收你生下,又不愿意养的孩子,直接将他们抚养成人。NC的意思是“Nation‘s Children”。

而当你准备好,想要有一个孩子出现在生命里时,可以到这个NC中心进行面试。和现实不同的是,这次的选择权利,掌握在孩子手上。

我们的主角元一,就是在NC中心已经生活了16年的孩子,而他能留在这里的时间,只剩下3年。

如果在这期间,元一没有找到合适的父母,那么意味着等到他成年之后,将带着NC中心的标签,进入社会。

这个标签意味着歧视,意味着生活将举步维艰。

所以,NC中心的孩子为了撕掉这个标签,会通过面试父母,尽早离开这里,他们之中,当然有人找到了好的父母,但大部分人都是各取所需。

孩子不希望自己被人歧视,前来面试的父母则希望得到可观的政府津贴,于是双方达成了某种不可言说的承诺,相互妥协,相互迁就,然后生活在一起。

主线一:妥协,让我们最终活成变色龙

有趣的是,现实世界中,二者需求模式,恰好与书中相反。

很多父母生养孩子的目的,不是因为爱,也不是因为准备好了,而是——被逼的。

好像到了某个年龄之后,我们就必须结婚,结婚之后,就必须生孩子。

如果这套流程中,某一环缺失了,在外人,甚至自己爸妈的眼中,你就“异类”。

为了结婚而结婚,为了生养而生养,因为害怕被贴上标签,因为选择了向父母妥协。

成年子女无原则地对父母妥协的人格,也绝不是一两天形成的。

年幼时候,我们妥协于父母的各种要求,是为了自己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庇护。

世界观建立阶段,不断和父母产生对抗,却妥协于父母的身份,同样是因为羽翼未丰,害怕逃离。

长大之后,当你以为终于可以不妥协于父母时,却发现自己的翅膀早已经被剪断,依然被控制,被要求。

一味妥协,浇灌爱的恶果

在平衡这段关系里,

如果让父母无原则对孩子妥协,最终孩子长出了一颗自私自利,一味索取,不懂奉献的心;

如果让孩子无原则对父母妥协,最终变成了一个无法独立,不懂判断,永远长不大的妈宝。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妥协和迁就中寻找平衡。

但可与外人不同的是,亲子之间的妥协,包含了一种叫做“爱”的东西,即便我们说不清到底这份爱,到底代表着什么!

父母用“我都是为了你好”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而孩子用“他们毕竟是我爸妈”来证明自己的爱。

表面上,这样的关系中,充满了关于爱的表达。

但事实上,相互妥协的亲子关系,会对彼此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位自以为负责任的母亲,亲手将自己的女儿推向了“精神分裂”的无底深渊。

因为多年来,母亲一直让孩子活在自己以爱之名的控制之中,替她做每一个决定,干预她每一段感情。

母亲沉浸在自我感动之中无法自拔,而女儿只能因为“她是我妈妈”而不断妥协,即便内心无比挣扎,也不敢反抗,因为逃离只能换来更严重的控制,最终在密不透风的“母爱”中,失去了自我。

那么面对不同孩子的不同表现,

父母如何平衡亲子关系,怎么才能做到合格上岗。

作者在书中,用三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孩子,以他们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

你想选择什么样的父母?

作为孩子,我们实际上是无法选择的,而作为父母,我们却可以选择改变。

而改变最重要的前提,不是改变孩子,而是改变自己。

每一本育儿书都在告诉爸妈,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差异性,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一旦面临具体问题之后,很多父母就将差异性彻底抛到了脑后,强行对孩子的个性进行修剪,告诉他们,唯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在书中,将这种观念完全颠覆。

孩子的个性得以保留,而父母则需要重新考量自己。

主角元一: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

特立独行的背后,有一颗早慧的心。

相比其他孩子,元一更加成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他更像是作者观点的代言人,所传递的是作者对亲子关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内心丰富,思想成熟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父母?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他不需要传统意义上,高高在上,穿着体面,说着标准答案的场面话,做着大人应该做的事的父母。而是希望拥有一个像朋友一般,不那么完美却保持真诚的父母。

某种意义上,是脱离了父母关系的约束,相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是平等。

叛逆少年冬一: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他是一个不易管束的孩子,典型的问题少年,内心叛逆,性格冲动,喜欢无拘无束的自由。

冬一说:我想像非洲瞪羚一样生活。

这样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呢?

作者到最后,也并没有说他选择的是什么样的父母。

但从他面对即将要面试父母的方式,也能看出决定了他最后的选择。

“不要抱太高的期望。”

这是亲子关系的另一种相处模式:

我们总喜欢设想自己的孩子足够优秀,或者可以更加优秀,同样,孩子们也希望遇到真心疼爱孩子,经济富足,知性,有教养的完美父母。

但随着孩子越长越大,父母的希望也会越来越渺茫,最后高期待变成低需求,只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为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而孩子对父母要求也同样在降低门槛,每天少唠叨几句,适当放松管理,避免冲突就好了。

冬一的选择更贴近现实,父母面对这样的孩子,要做的,不是约束,不是通过高压强行改变,而是降低需求,自我发展。

温暖少年良十:比你想象的还要温暖

良十代表的是现实中,欲望低,善良,懂事且容易满足的孩子。

这种孩子心思细腻,懂得考虑别人,没有心机但容易受到伤害。他们容易获得更多的快乐,招人喜欢,但也需要更多的保护。

所以,书中安排了一对上年纪的父母,他们有经验,有能力,愿意为良十花时间,甚至可以在上了岁数的情况下,迁就良十的兴趣,是几个孩子当中,拥有最多幸福的那一个。

像良十这样单纯善良的孩子,需要父母花更多的时间陪伴,照顾。用更多的付出去了解他们,然后保护他的纯真。

良十幸运的背后,其实是NC机构的严格把关挑选。

在现实中,需要把关和挑选的,是每一个父母自己。

三段亲子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三个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父母。

但我们重新对三个孩子进行思考,会发现他们真正代表的,其实是一个孩子的不同阶段。

良十像年幼的孩子,需要父母呵护,照顾和陪伴。

冬一是叛逆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给更多空间,理解和自由。

主角元一,则是成熟之后的孩子,需要父母平等的沟通,以及保持距离的相互尊重。

所以,作者用三个孩子的不同需要,在告诉父母,亲子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再做出相应改变。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不完美的” “世界没有哪对父母可以提前做好完美的准备”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创造出来的”

如果你不愿意在孩子身上花时间,花精力,去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只是一味摆着父母身份,要求他们如何去做,用血脉之缘,将孩子变成自己的附属品。

你觉得孩子需要这样的父母吗?

三、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学会与自己和解

当选择权在孩子手中,孩子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这是作者荒诞又美好的假象。

但面对无法选择父母,又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又该怎么面对生活呢?

书中一直铺设了一条关于和原生家庭和解的暗线,而最后的大戏,则是根据这条暗线展开的讨论。

在NC中,护长朴是所有孩子的大家长,他努力工作,几乎没有私人时间。

“工作狂”是他的标签,但究竟为何如此,却无人知晓。

直到最后,朴的身世才被揭开,他代表的,是现实生活中,无法选择父母的孩子。

从小被家暴,父亲酗酒拿着玻璃碎片威胁年仅七岁的儿子,年幼的他,吃不好睡不好,瘦得皮包骨头。

即便在这种生活环境中长大,朴依然正直善良。

但内心如钢铁一般坚强的他,始终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疤,不肯原谅自己的亲生父亲。

所以,他拼命工作,严格把控每一个前来面试的父母,就是为了让这里的孩子不受到成年人的伤害。

对于父亲,他是发自内心的恨。

在父亲临终之前,朴还是战胜了心魔,决定远赴海外,送父亲最后一程。

这是一段与原生家庭和解的故事。

正如朴的最终选择那样,如果置之不理,那就意味着我和父亲是同一种人,为其送终,意味着他终于摆脱了父亲带给自己的心魔。

“尽管你残忍地对待当年弱小年幼的我,但我不会践踏病弱的你。”

你是否也曾经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害,痛苦不已?

这几年,关于原生家庭即原罪的论调持续不断,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究竟是深陷其中,还是努力改变。

这个过程很艰难,但绝对不是我们就此放弃的借口。

我们或许无法完全逃离原生家庭所造成的伤害,但是我们可以一边反抗,一边改变……

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改变,都可以对住在心里那个有童年创伤的孩子说句:对不起,没关系。

写在最后:

初读《父母面试》以为作者只是想讲一个父母应该持证上岗的故事

再次翻阅过程中,我发现是作者将当下父母最关心的几个养育话题糅合到一起。

在虚拟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时期的自己,想到父母曾经对自己所作的改变。

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小型的NC中心,我们在父母制定的规则中成长,然后开始不断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什么。

变成父母之后,开始思考孩子和我们的关系,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但无论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最终孩子都会长大成人。

我们各自独立,而为人父母的身份和职责,也在成长中,慢慢淡化。

也许,我们与其努力把孩子打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不如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等到他们长大之后,我们不必戴着叫做“家人”的面具相处,而是成为,在不远处守望对方的人,所谓不远处,就是互相看得见,但不太容易说上话的距离。

这应该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