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狂欢》的读后感大全
《布拉格狂欢》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罗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拉格狂欢》精选点评:
●2019^82 絮絮叨叨的祖克曼
●Horrific yet comforting: if what has happened here has happened everywhere, then what is happening here might as well be happening everywhere.
●穿回昆德拉的梦幻世界。
●熟悉又陌生的布拉格
●行间距太大了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人物剧情都没有什么起伏
●捷克版的城堡吗?一场荒诞的旅行、为了书稿而来,最后都不认识书稿的文字,然后被驱逐出境。
●看了一会儿,总觉得看过了,找了半天,原来收录在老版本的《解剖课》里了。上海译文,你够狠,以前就混在别的书里,现在也单独成册了。那就祝你生意兴隆吧!
●我在想如果自己是祖克曼,会不会为了这份手稿踏上布拉格,在脑袋里模拟好场景,打开官能去代入角色,发现我也是会去的。最后祖克曼被遣返回纽约,什么都没剩下这个结局也写得很对。文学到底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呢。「个人的故事并不是一张可以蜕下来的皮——那是无法逃避的,是血肉之躯啊。」如果文学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祈祷自己的手能够伸回过去,蒙住她看这些书的眼睛。我们不要看了。
●电影《窃听风暴》是真的出现在现实当中,无论你是名人还是普通居民,都会有可能遭受窃听。在这种政治的高压下,任何文学和艺术的创作积极性受到极大的伤害,这也是这段年代出现不了伟大作品的原因之一。
《布拉格狂欢》读后感(一):时代和精神的混乱火花……
时代和精神的混乱火花…… 作者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了功成名就的內森祖克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了布拉格,在这里发现的完全不同的文学困境,并且记录了他经历的一系列奇幻而辛酸的冒险。 在书中作者用内森的视角讲述了那些被放逐的流亡艺术家的旅居生活,诉说了那些道德沦丧的艺术家们在特殊的社会国家中的挣扎,他们纵欲狂欢放逐自我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身体反抗精神的束缚。 作者借用书中主角的见闻探讨了知识分子在严苛的政治局势下的艰难命运和生存状态,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关注与同情。 总的来说,全文篇幅不长,文字简练却又不失美感,流亡的知识分子身体愈沉沦放纵,内心就愈加苦闷无奈,这种身体堕落的被动式反抗和精神世界被束缚的无声呐喊,把一个个人的精神和身体割裂开来,他们再也回不去了,他们再也写不下了,他们再也说不出了,他们再也想不起了,个人评分8.5分,推荐指数四颗星。
《布拉格狂欢》读后感(二):周而复始的故事
美国作家内森·祖克曼受捷克流亡作家西索夫斯基所托,前往布拉格找寻此人父亲生前写的意第绪语小说手稿,方法是——引诱此人的前妻奥尔佳。祖克曼到达布拉格,发现任务难处根本不在于奥尔佳(她已经主动称呼祖克曼为未婚夫),却在于苏俄统治下的捷克极度严苛的政治环境。祖克曼处处受到监视,手稿被警察没收,文化部长押送他去机场,登机前却被拦下……
这本小说里,每个角色都很会讲故事,传奇流淌在他们的血脉里,滔滔不绝示人。“在布拉格,故事不仅只是故事,它们已然替代了生活。在这里,他们只能成为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替代了他们其他的可能性。讲故事是他们反抗掌权者高压政治的一种形式。”知识分子被禁止离群索居,他们必须温顺,必须微笑,必须没有秘密,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只能讲故事。故事是他们的血肉筋骨。虚构事件在周而复始的讲述中变得真实。人创作了故事,故事也创作了人。
然而,知识本身不受重视。“谁说书本的力量胜过刀剑?这个地方恰恰证明了一本书的力量连它最愚昧的读者都比不上。”四处都是黑暗,选择朝哪个方向走不再重要。书本开头处的契诃夫戏剧女演员伊娃·卡莉诺娃最为清醒:“我不想在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捷克故事里出演一个充满讽刺意义的捷克人。”她早早退场,把表演任务交给其他人,不作可笑的演出。逃避是本能,当不可避免的局面袭来,我们能做什么?
内森·祖克曼因为一段不知真假的谈话,冒险奔赴异国他乡追寻意第绪语手稿,看似荒唐,实则动机明确——身为美国犹太人,作者不懈追寻犹太文化的身份认同。菲利普•罗斯的笔触悲天悯人,尤其擅长构建空间牢笼,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类似库尔齐奥·马拉巴特在《皮》中的喟叹:“自由价格昂贵,比奴役的价格更加昂贵。用来支付它的不是黄金,也不是鲜血或者更高贵的牺牲,而是怯懦、卖淫、背叛,是整个灵魂的腐烂。”他们都有敏感、深沉的心境,是时代良知的极限。那不勒斯也好,布拉格也好,土地承载战争灾难泪水,为了活着,人类重塑生存形态。我们这一代人难以相信邪恶的毁灭性,乐观主义沦为天真。原来,任何事情不会只看到最坏处,叫做现实主义归顺!
《布拉格狂欢》读后感(三):互联网狂欢
“你们怎么会这样生活呢?”“人类的适应能力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
祖克曼对共产主义极权下知识分子悲惨处境的匆匆一瞥。在捷克斯洛伐克,知识分子若不想被监禁或枪毙,就必须或保持沉默,或放浪形骸,用夸张的表演将自己的离群特性抽象至极端,自觉成为官方教育中的反面典型,化身怪物,以反向的方式成为体制内的一员。
离开祖国固然是一种解脱方式,但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来说,那将是一场新的生不如死。
为了生存,奥尔佳不但要扮演露阴癖,取悦无所不在的摄像头,还要对来路复杂的性威胁和警察协议做出让步。由于表演的必要性,奥尔佳已经在荡妇和作家的混淆中难辨自我。她一面痛苦、卑贱地请求祖克曼把她像奴隶一样带到美国,一面又提防着祖克曼可能会带给她的政治麻烦。她不得不如此分裂地苟活,所以发生在她和祖克曼之间的手稿之争必然会纠缠为死结。
这正是极权统治的威力:被奴役者之间的互不信任感永远无法消除。祖克曼逐渐发现,每一个出自捷克斯洛伐克人之口的精彩故事都未必可信——这些故事和他们的命运绝对相符,却也绝对可能发生在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的身上。
“在这里,它们只能成为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替代了他们其他的可能性。”罗斯精妙地由此引出了祖克曼系列一贯的主题:现实与虚构的边界难以界定。而祖克曼系列的另一个主题——复杂的犹太民族情感难以慰藉——也随着祖克曼和奥尔佳的交锋完全浮出水面。
祖克曼因其揭露犹太人生活的文学创作而被不少美国犹太人视为叛徒和耻辱;多年来,祖克曼被犹太民族的鬼魂搅扰得疲惫不堪。可讽刺的是,在犹太人曾经的家园欧洲,反犹主义恶魔却真的卷土重来了:伊娃多年前扮演安妮·弗兰克的经历成为权力迫害她的理由。然而仇恨的威力不止于此。她的遭遇既唤起了祖克曼深切的同情和愤慨,却也可能成为犹太民族主义者攻击祖克曼的新武器。
祖克曼从不以自己的犹太出身为耻;相反他非常自豪。可他也非常清楚,不论在他的文学创作这桩公案上究竟谁对谁错,他都无可弥补地伤害了族人(尤其是父亲)的感情;这是他不愿妥协却又必须面对的永久损失。祖克曼努力将西索夫斯基亡父的手稿带往自由世界,不是为了赎罪,而是对于自己无法得到认同的民族情感和家庭情感的一种心理补偿。
“研究犹太恶魔的美国权威”在捷克斯洛伐克又荒唐地变成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特工”,祖克曼亦是一个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尽管如此,他已经足够幸运了。“他们知道如何体面地屈服于历史的不幸!”希望我们永远不会、也不必知道。
《布拉格狂欢》读后感(四):【2021/01/12】『到底谁是谁的文学创作』
【2021/01/12】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美]菲利普·罗斯 布拉格狂欢
『到底谁是谁的文学创作』
2021年阅读之BOOK 2
(阅读时间:2021/01/04)
豆瓣上有一个话题是难读的小册子,如果这本书的间隔不要做这么大,五号字体,单倍行距,然后做文库本,我觉得可以算是一本略难读的小册子。我在读的那个瞬间的当下觉得自己是弄明白了这个故事,可到了读完的时候又觉得自己没有弄清楚罗斯真的想在其中所蕴含的那种类比的深意。这种难受压在心头半个月了,我把读书笔记补完了,再回想整个故事,还是觉得很妙。
彼时已经是功成名就的祖克曼在纽约遇到了一位捷克男子,在与他的交流中,祖克曼得知了其父有一本未出版的小说在他的妻子手里。随后祖克曼来到了布拉格,开始了一场以美国作家为视角的冷战时期下的东欧社会间的文学冒险。
很有意思。
想拿手稿那一段不知道为什么想到了《逃离德黑兰》,但是比德黑兰更加荒诞和讽刺。和女作家的交往让人想到了《窃听风暴》。那种即使被压迫也要释放出内心最为火热的无论是精神感触还是肉体欲望,都在这个短短四万多字的作品中被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因为被囚禁着,对于更要在高压下完全地把自己的能量给抒发出来。这样的现实,真是令人鼻头一酸了。
为一场文学而来,却看不懂文字,然后,名满天下的大作家被驱逐出境。
好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