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修道院纪事》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锦集

2021-01-14 02:07: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锦集

  《修道院纪事》是一本由若泽·萨拉马戈著作,三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4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修道院纪事》精选点评:

  ●绝对不是我喜欢的小说,但是从心底里认为它写的很棒。那种五光十色的感觉,对宗教的反讽用的如此之好,既明显又克制,爱情故事的讲述也是,很多地方都让我想起十日谈。想起来背景也很像,奥尔巴赫说十日谈是在宗教之外发现人和世俗的爱情,其实修道院纪事也是,宏大叙事下微小而又奇幻的存在。他写对话的方式真特别,给人种特别的感觉,具体怎么表达我要再想想。

  ●看得好慢,五月份在外出差一个月,几乎没时间看这本书,那时候只剩下四分之一的内容好想尽快看完。布里蒙达和巴尔塔萨尔的爱情故事,简单平凡,用他们俩的视角展示了宗教、王朝、政权、社会状态,看完后好像没有什么想法和想要点评的内容。

  ●看到斯卡拉蒂的部分很高兴。 看到神父的飞行机器就想到马孔多霍阿卡蒂奥。 看到巴尔塔萨尔和布里蒙达,也会很高兴啊。

  ●历史一直在重演。

  ●又见王小波风格的卡尔维诺的感觉饿

  ●翻译可烂了,却得了鲁迅文学奖,校对可差了,但我只能找到这个版本。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看完结局,今日份叹气+1

  ●超级有原创性的故事,线索明确,映射政治

  ●说实话,很糟糕的阅读体验,难以忍受的拖沓冗长,于我而言,实在是一件皇帝的新衣,我心想其他读者普遍给四星,是否因为作者有诺贝尔文学奖和《失明症漫记》的光环加持?实在无法理解无法欣赏。从一开始的逐字阅读,到后来快速阅读。故事有两条主线,一个是修道院的兴建始末,另一个是士兵和妻子的爱情故事。书中最美好的一个画面是二人前去修理大鸟,男人女人徒步并行,拉着一只头戴花环的小毛驴,温馨又美好。而最悲伤的一个画面是,男人失误启动大鸟不辞而别,女人不懈寻夫,九年后再见面,其时男人正行火刑。

  ●打三星吧。读的是竖体台版,读得很辛苦。历史故事爱情故事幻想故事,交织的复杂,愈发读的辛苦。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一):修道院纪事

  “小说描述了一位士兵和一位具有特异视力的姑娘之间奇特的爱情故事,把读者带到了18世纪初宗教裁判所窒息人性的时代。”这是作品的简介,如果这是真的话,那韩国的编剧们就要好好领会一下了,看看名著中的爱情是何等的大气磅礴、波澜壮阔,真正做到了上天入地。   故事中的背景还处在中世纪,为了表现这段爱情,上帝、葡萄牙王室、教会以及战争都贡献出了大量的力量。问题还不止,还有着神秘的科幻力量,士兵“七个太阳”竟然成功地飞上了天空,还是借助着机械的力量,这都有了科幻和未来的感觉。真是太令人荡气回肠,整体感觉都有些晦暗难懂了,真实与虚幻交相辉映。难怪说世上最伟大的就是人心,也可以理解为人的情感。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二):我是一条鱼--修道院纪事

  十八世纪初,十岁的万历皇帝苦读诗书研究历史,为他的强国梦努力工作。结果差强人意和他开了玩笑——一度最用心工作的皇帝统制下的国家在世界版图上踏上了倒退的路。

  同一时刻的葡萄牙,蠢国王说要还得子之愿,修个修道院吧。人们涌上修道院工地,用他们对国王金钱的忠诚(也许还有一点点对宗教的热诚)去修建一座葡萄牙历史上最伟大的修道院。穷困潦倒断了手的士兵也是其中一员。

  士兵和能看见人五脏六腑的女巫相爱了。他们每一天每一天地过下去,辛苦讨生活,上床做爱,继续辛苦讨生活。

  少数几位有文化的修道士相信人类可以飞行,教会不会容忍异端生存,其中一位修道士在断手士兵帮助下偷偷试制飞行器,女巫从街上收集很多刚死的人的意志装在飞行器里,做为它升天的动力。

  士兵不小心发动了飞行器,当他坠落时,将因为飞行的“巫术”而被处死。我不想卖关子,书的结尾女巫走遍世界去寻找爱人,当她终于看见河里的鱼全都变得透明时,找到了他被烧焦的尸体,她收走了他的意志。

  伟大修道院落成了,今天为止还立在葡萄牙,一如万历皇帝的皇宫般永恒。

  而我只是一条鱼。

  这本书是我迷上萨拉戈萨的原因。在现代中国,我看不到类似的书,为万历时代鱼写的书。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三):这是一本可以笑掉肚皮的书

  这是本很风趣的书,我常常在阅读中笑倒。这种风趣是西班牙语的人说特有的,一点那么不正经,调侃,是信仰和宗教信条的重负下心情的放松,也是人性的一种释放,但不是革命和起义。

  18世纪应该不能说是中世纪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已经都开始很久了,改教运动都已经过去。资本主义正在发展,工业化马上就会到来,人文主义大行其道。这时的欧洲多少都应该是欣欣向荣,蓄势待发。 可是在作者笔下的葡萄牙却是黑暗的,国王及王族的穷奢极欲,宗教势力遮天蔽日,平民贫穷苦难。

  这本书如其中文译名所说的,以一个修道院的建造贯穿。国王因为求子心切,向教士许愿建一个修道院,并于建造当中,为了功德无量,而扩建。故事啰嗦于从国王到教士,到平民的琐事。从情节上来说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吸引人的是作者的机锋却无处不在,道出了平常事务的非凡之处。开的最多的玩笑是关于上帝的,与其说是开上帝的玩笑,还不如说是开人的愚昧的玩笑。从国王到平民,无不虔诚信仰,这个时候人性的冲动和弊病倒不是要显出宗教的虚伪,反而是显出人自身的讽刺。这些讽刺的玩笑是我的最爱,常常开怀大笑。如果大家有读过“堂吉珂德”或是“百年孤独”,也许会理解这种拉丁式的不正经的笑话。如果以中国作家来比的话,那就是钱钟书的‘围城‘比较像。笑过之后,体会的是人的尴尬处境。对于宗教信仰下的迷信的人,背负着负罪感,以期望通过善功来获得来生的解脱,指出其中的讽刺之处,也许是最好的讨论方式,至少大家都笑了一场。

  这个时候的葡萄牙还有宗教裁判所。经常有火刑伺候传播异端邪说的人。这样的悲惨黑暗下,哪里有光辉的故事?在这些琐碎平凡的,充斥着玩笑的故事里,并行着另外一个故事。就是英译本的书名里的两个人。Baltasar and Blimunda,他们是贫穷的目不识丁的人,在这黑暗的时代里,本着爱,结为夫妻,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蹒跚于人生的长途中。他们年轻时,参与了一项伟大的飞行试验,而且成功了。可是成功带来的是主要设计师的逃跑,因为他的设计理论一定会被宗教裁判所定为异端。主设计师跑了,然后死了,只留下他们夫妻。在自己的艰难谋生中,还去照料那留下来的大鸟飞行器,直到两个人生离死别,故事就结束了。

  其实飞行器到1900年以后才出现,这里作者无异于写的是一个寓言。很现实主义的寓言。飞行的梦想是很容易就出现的,这个主设计师是一个天才的教士,他摸索出了一套设计,可以飞上天。 可是需要一个可以飞天的力量,他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那就是人的“愿望(Will)”,有了愿望,把它们收集起来放在琥珀瓶里,在太阳的照耀下,就可以飞了起来。他们也成功了。这里的寓言意义,就不用我啰嗦了。不过说一句话,这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这小说说的就和真的一样。估计是拉丁民族的又一不正经之处。

  我向来认为宗教带给人类的向上的动力,改变了我们的文明。是灵魂还是愿望在引领我们?小说突出了人类向上的愿望(WILL)带给我们的改变,也许是作者的答案吧。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四):无形的自由之爱

  关于《修道院纪事》,我相信读完它的人都有一种来自内心的震动,特别是故事即将结束在最后的第二十五章节的时候,小说是这样描述的:“在九年的时间里,布里蒙达一直在寻找巴尔塔萨尔,她领教了尘土飞扬和泥泞不堪的道路,松软的沙滩和尖利的石头,多少次刺骨的霜冻和两场大雪,她活下来了只是因为还不想死。”

  我猜布里蒙达之所以不想死是因为她觉得巴尔塔萨尔同样还活着,所以她才有这种活下去寻找他的信念。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我看来这样的爱情信念已经非常稀有的了,所以故事的背景处于令人神往的中世纪,是个宗教裁判所窒息人性的时代,所以结局可想而知是怎样的一种无赖。

  本书曾获得199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作者来自葡萄牙的若泽·萨拉马戈,而《修道院纪事》已算是他早期的作品了,在我的印象中,葡萄牙的作家应该没几个算数的,对这样的一个国家,也没有如埃及,罗马那般神往,若泽·萨拉马戈对于这个世界应该是悲观并且是永远失望的,要不然他的那些作品不会呈现出“重塑历史”的种种斑斓可寻的迹象,他似乎十分得益于驾御此种文风,并且擅长把文学创作与现实糌和在一起,对历史事件做出新的解释,或者根据表现的社会集团演绎出不同的解释,我甚至觉得,可以把它们视为科幻小说中那种以感情为主科技为铺的软科幻来阅读,当然我这种说法有些欠妥,必将糟其辱骂。

  诺贝尔评委主席说:有一类作家,就象食肉鸟一样,总在同一领域周而复始地痘圈子,但若泽·萨拉马戈则是与之相反的作家,我从他大量的文字及编造出来的情节中感到作为一个比较牛逼的作家,最好的状态莫过于突破及超越自己,Beyond!有个乐队大概也是这个意思。看看他的那些作品吧。《石筏》中,他“使得”伊比利亚半岛与大陆分离,并且漂向大西洋,评论于是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并为对当今社会的嘲讽提供了广泛的天地。”《关于里斯本被围的报道》中,却没有再出现类似的大裂变,到了《失明症漫记》里,一种使人们失去视觉的怪病也只是鱼贯全文的主题,于是在《所有的名字》中,就有了“人口登记处”这样冰冷的全能机构,萨拉马戈似乎一直在用心塑造一个又一个的全新模式,以捕捉那些不可捉摸的现实世界,他允许自然法则或是常规仅仅在某种决断性的方面被打破,并且是所有可能的逻辑合理性和准确性的观察紧随着不合理的事物,于是他的小说就有了多多少少意识形态的成分,他想纠正历史,以另一种观点重视历史的意向,在我看来形同读一些野史其新鲜好奇感是异曲同工的。

  《修道院纪事》同样如此,文学被赋予了个性化,通过敏锐的反映和对敏锐性问题的洞察力,通过想象力和精细的现实主义,通过谨慎的移情作用和批判的敏锐性,通过讴歌还有讽喻……达到并完善了作品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英译本原本叫做《布里蒙达和巴尔塔萨尔》,两个算是可爱的人物,但我总觉得其实在《修道院纪事》里作者主要想表达的只是区区一个布里蒙达。一个有奇视能力的人姑娘,当然贯穿全文的还有就是有关“大鸟”的传说,而历史是有正面影响力的,所以也就确实记载着有关“大鸟”的一切,并说它是飞行器们的先驱,布里蒙达的爱情算是比较奇特的那种,在她认识“七个太阳”巴尔塔萨尔的那一刻,她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巴尔塔萨尔呢?也只是觉得她的眼睛极其风云变幻,然后干材遇到烈火似的,他们的相爱看上去实在让我有些莫名其妙,但两人在一起却又相处得如此天长地久,真让人没心没肺的羡慕。但这样的爱情故事似乎太平淡太平凡无猎奇感可言,以至故事发展到一定阶段立刻出现了一个叫巴尔托洛梅的神父,恰好又与巴尔塔萨尔同岁,我蛮以为会来一段神父与鬼眼妹之间的感情纠葛,随即来他个三角关系,算是典型的生活片够娱乐大众一盘了嘛,但萨拉马戈似乎天生就愿意讲这么一宗从头到尾都海枯石烂般的奇怪爱情,一直到后面出现了那个叫多门尼科的皇室钢琴家,倒也平平淡淡光明磊落。这三个算是与布里蒙达有着千丝万屡关系的男人,唯一的幸运儿交到了巴尔塔萨尔手里,老夫老妻的走完了整个故事。

  但是在十八世纪的葡萄牙,在钢精水泥般的城堡里,也有形同虚舍的茅屋,有这样那样大大小小的教会,还有多多少少关于巫术的众说纷纭,也就有了科学与文明推动下的“大鸟”和布里蒙达那双穿越屋脊的眼睛,但真正主宰一切的却是也只能是国王得嗣还愿大兴土木修造的那座马芙拉修道院,于是,天地茫茫,一对深爱着的情侣理应饱受磨难无容身之地,如果真要去一个地方,我建议还是乘充满意志的大鸟,拌着歌声的翅膀上升入住上帝的别墅,不是正好吗?巴尔塔萨尔与上帝一样缺少一只左手的呀,这是一个有趣的细节。

  布里蒙达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巴尔塔萨尔的爱,我相信所有的感性的女人们都会作出这种伟大的选择,可能另一些也唤醒了她们里面深埋的母性,周国平也承认女人比男人更懂得爱的意义,我身边的现实却让人头脑发涨,感情多数时候都是缝场做戏,真正的爱过一次之后才会尝到刻骨铭心的滋味,成功何尝不可好,失败之后就有了一种完全被掏空的感觉。有人说生活很无趣,幸好有高跟鞋,我想除去高跟鞋我还有一颗望着星空还停不下来糊思乱想的脑袋。

  2003-03-13 21:37:01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五):寓言的自由虚构者

  有一类作家,他们穷其一生都在描写一个或少数几个事物,用美学反复搭建着这些命题的屋宇,使其恢弘壮阔,层次鲜明。而萨拉马戈显然不属于这一类,他的作品的内容跨度大得吓人,每部作品之间毫无任何相同的痕迹,从18世纪的葡萄牙历史事件到描写一场瘟疫般的失明症;从描写伊比利亚半岛与大陆分离并漂向大西洋,到述说一个校对员因为打错字而改变历史的故事;最后,他似乎心有不甘,居然把《圣经》的《福音书》重写了一遍。

  该怎样称赞这种叙事的雄心呢?瑞典皇家学院给他的颁奖词里说:“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在这里,“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大概是指《修道院纪事》中的故事,此外,我还要提一提他的另外一部重要作品——《失明症漫记》。

  《修道院记事》写的是18世纪葡萄牙国王建造马拉芙修道院的故事。故事有三条主要情节,其一为圣方济各修道士事先得知久不怀孕的皇后突然怀孕,利用国王尚不知晓的焦急心理,许诺国王若在马拉芙修造一座大修道院,必将产子,后皇后生下公主,国王大兴土木修建马拉芙修道院;第二条情节为人称“七个太阳”的在战场上失去左臂的返乡士兵巴尔塔萨尔,与其妻子、后相应地被称为“七个月亮”的布里蒙达帮助洛伦索神父建造飞行器的故事,布里蒙达在不吃早餐的情况下眼睛能透视,甚至能够看见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她用两个容器收集了大约两千多个意志,与琥珀球、磁铁一起按照顺序放在巴尔塔萨尔按照神父要求建造的大鸟上,利用太阳就能成功地进行飞行;第三条情节其实是最主要的,交织在前二者中,那就是“七个太阳”与“七个月亮”伟大的爱情。

  这三条情节通过人物、时间与地点交织起来,构成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此外,为了避免故事枯燥,萨拉马戈不时地变换叙述角度,叙述者一会儿是布里蒙达那遭到流放的母亲,一会儿又是一位无所不知的叙事者,甚至插进来调侃式地议论几句,一会儿又是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在故事中讲故事。这些角度交织起来,都是为了描写那在宗教裁判所横行的年代,两个人如同“太阳”与“月亮”那样相爱的故事。而最后,巴尔塔萨尔不慎被大鸟(建造成功的飞行器)带着飞走,布里蒙达花费了漫长的时间去搜寻丈夫的踪迹,当她意识到自己要永远休息的时候,在里斯本宗教裁判所的刑场见到了即将被判决的丈夫,幸福的相会与即将到来的死亡交织在一起。强烈的反讽。

  如果说在《修道院记事》里还有历史事件的痕迹,那么,《失明症漫记》就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作者假设了一个这样的前提:一种不能被人类自身治愈的传染性极强的失明症开始蔓延。于是,首先是少数人失明,接着政府意识到严重性,将患者隔离,在隔离区,涌进来的失明症患者越来越多,一些霸道强横者开始垄断饮食,向其余被隔离者索要金钱,并要求隔离区的女人需轮流让他们享用,紧接着,整个国家全部失明了。在这个故事中,只有一个女人未失明,她坚强、聪明、果敢,带着她的丈夫和同病房的几个朋友,杀掉了为非作歹的盲人,逃出了隔离区,她不抛弃丈夫和同伴,怀着同情与恻隐之心为他们找食物,并带着他们躲避街头的争夺与谋杀,回到了自己的家——黑暗暴力世界中的“挪亚方舟”。故事以人们普遍复明为结尾,最后,那个拯救了丈夫与朋友的女人看着满是垃圾的街道和已经复明并且又喊又唱的人们,抬头望着天空,她失明了。道德、屈辱、拯救与救赎、人性,等等,能看见的与隐约的,促使人们去思索。

  萨拉马戈的作品表明,虚构对所有事物开放,而推动情节前进与事物发展的并非完全来自于客观知识和对外界事物的精确描写,虚构的成功依赖于作家精准的推进与预测能力以及对人性的通晓。具备这样能力的作家,就能够虚构任何事物,比如,卡夫卡从来没有去过美国,他的小说《美洲》里关于美国的描写来自于一本三流知识读物,他描写的自由女神甚至完全错误,但这并不重要,不影响小说的根本。

  萨拉马戈自己说:“我的每一本书都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澄清一个疑问。”这些问题与疑问正是通过作家虚构的寓言获得解答,而它们虽然看起来互不相干,矛头却指向一点:“请注意如下一点:我们历来生活在暴力世界里。生活充满暴力,甚至可以说暴力是生活的条件。”因此,可以说,萨拉马戈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人道主义色彩。

  2005年6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