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意义的输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意义的输出》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15 00:39: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意义的输出》的读后感大全

  《意义的输出》是一本由Tamar Liebes / Elihu Katz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282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意义的输出》精选点评:

  ●也许有地球村,只是村民脑袋里的东西成各自模样。既然巴别塔已经倒塌,隔阂便一直存在。

  ●读完,明天来补读后感。争取这个周末再多读几本。

  ●研究方法的范本

  ●質性研究,一個好的案例比上課講的理論要實在得多,比如,做研究要有錢、有人力、有時間⋯ 真的是很詳細的講解

  ●其实我没读下去

  ●方法论介绍得很清晰 有指导性 好评哦亲

  ●文本分析与受众分析的经典之作,与莫利的《全国新闻》受众分析堪称二雄。大体上都差不多,只是该研究着重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文本,而且研究方法也比较详尽。

  ●感觉有点深奥了,理科知识不够 啊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枕边读物,想研究中国影视剧如何走出去的筒子们,先把理论和方法强化一下吧

  ●没看过这部美剧,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很值得我学习

  《意义的输出》读后感(一):跨文化言说

  本书是围绕着《达拉斯》这部未加掩饰的家族故事,作者邀请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去进行观看、讨论。本研究报告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研究者邀请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进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达拉斯》的解读也不相同,解码呈现多样性,比如有些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对《达拉斯》作出参照式解读,有些作出批评式解读。《达拉斯》在原目标国家即美国的吸引度、在以色列的火热以及在日本的遇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对于处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考虑到文化背景对传播效果有所影响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而在当时的研究环境下,这是这份研究报告的一大贡献。当然,我们现在有更多的名词能去阐释《达拉斯》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原因:文化差异、文化语境、编码解码、文化主权、文化帝国主义……等等。这本书不由得让我去思考跨文化言说——如果不去主动地言说自我,就会被“他者化”。

  举一个例子,在外媒BBC关于China的纪录片中,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一种被撕裂的形象:在BBC记录片中,我们的传统文明屡屡令人发出“amazing”的感叹,但是我们的现代文化却几乎被忽视,导致我们在BBC记录片中看到的china形象缺乏一贯性。

当两种文明之间的沟通有限时,一种文明以更优质的状态进入另一种文明,后者往往首先寻求与前者优质部分的相似之处,当发现无法完全一致时,便会转为对自我的否定和对他者的向往。

  纪录片中的“他者”始终是基于他国的自我价值和利益的言说,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塑造china形象。因此亟需增加自我言说的力量,避免被动他者化。在跨文化的背景之下,这确实是个挑战。

  《意义的输出》读后感(二):意义输出中的文化帝国主义分析

  全球化带来了跨文化传播,美剧在这种背景下迅速走红,它的“粉丝”遍布全球,影响也日渐突显,正如卡兹所述“在节目播出的当天晚上,他们的社区暂停了其他一切活动。”《达拉斯》这不黄金时段播放的肥皂剧在全球90多个国家取得了成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卡兹进行了对这一电视文本的受众研究。

  《意义的输出》一书视角比较新颖,它以跨文化的视角研究在不同文化中的戏剧者对同一剧集的解读,描绘各种文化群体对访谈环境的反映;它从两种主要类型的观众卷入模式入手分析小组的讨论以及普通电视观众批评式解读的能力;它还讨论此类作品怎样才能被用来推动社会心理变迁,即魔鬼如何完成本应由上帝来完成的任务。

  传统意义上讲,大多数学者支持《达拉斯》的文化帝国主义性质,《意义的输出》虽未否认它的文化帝国主义性质,但却用跨文化的理论视角以及将实证数据运用于质化研究的方法,证明了该剧中文化帝国主义弱化与跨文化传播的性质。卡兹在开篇第一章就为我们明确了文化帝国主义的真实含义和疑问。针对美国电视节目在海外的扩散传播的批判研究已经将这个过程贴上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仿佛这是毫无疑问的,为了服务于出口国自己的经济与意识形态利益,分析家们所识别出的文本中的这种霸权信息被传播给全世界毫无心理防备的观众。他们的看法也许是正确的,但是,将它贴上某种帝国主义的标签与证明它确实是一种帝国主义两者之间并不是一回事。

  《意义的输出》从该节目与它的观众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真实情况认识到文化差异才是导致不同解读出现的原因,从文本与受众之间的“协商”,从文化的差异来解读文化帝国主义,印证了自己的假设:《达拉斯》并不是文化帝国主义的突出体现,相反,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种族对其有着不同反映,从受众接受的角度而言,它所企图传达的是帝国主义文化并未对受众产生太多的影响,因为观众有自己的判断力,会参照、会批判、会思考。

  可以说,《达拉斯》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争论,《意义的输出》引出了人们研究文化帝国主义的新视角,加快了学术界将研究路径转向跨文化传播的步伐。

  郭庆光老师曾指出当今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大量介入,形成了所说的“媒介帝国主义”,所以人们更加关注两个领域:一是跨国传播媒介的高度集中和垄断,二是由这种垄断体制所形成的信息单向流通高所产生的文化后果。

  郭庆光老师曾总结过文化帝国主义的三个特征:(1)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2)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3)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那么很明显,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据此,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帝国主义有其利弊两个方面,弊在其侵略的性质,利在其促进文化交融的一面,也许有人会认为《意义的输出》是反击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典型,因为受众可以根据自我文化需求而解码,但卡兹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从跨文化的视角得出《达拉斯》在海外的播出情况并不足以说明它含有文化帝国主义的企图,相反,通过多种族的不同解读得出了文化帝国主义在当下“尴尬”的境况所在,但这种尴尬并不能否认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存在。

  在陆晔看来。这种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以及《达拉斯》是否是文化帝国主义产物的不休争论正是文化帝国主义在当代“尴尬”境况的集中体现。《意义的输出》并未缓解这种尴尬处境,相反是从跨文化的视角让这种尴尬袒露无疑,这就是这本书的最重要意义。

  《意义的输出》读后感(三):一本非常扎实的跨文化传播学研究范本

  因为在写相关研究主题的论文,因此一开始就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阅读了本书。本以为很快可以翻完,毕竟最初的目的也只是想“瞄”几眼理论和研究方法而已,但不知不觉却被这本书扎实的研究和富有洞见的发现所吸引,最终花了半个多月看完了它,并记录了详细的笔记。虽然花费了很多功夫,但是觉得非常值得,而且在这种期间也产生了很多思考,所以特来记录。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一部典型美国式肥皂剧——《达拉斯》(中文译名《豪门恩怨》)的跨文化传播,这部共357集的超长电视剧是由美国CBS于1978年制作推出的,持续播出至1991年,当时在全球90多个国家播出并大获成功,因此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这部典型的美国肥皂剧为何能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这也是本书的核心问题之一。

  如果要阐明这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结论,首先必须认同这个研究的前提:即任何传播文本的意义是受众与文本之间互动产生的,而不是单纯依靠文本或受众。因此,本研究也采用了这一研究视角,即承认受众存在对文本的解码能力。这也体现了传播学研究视角从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过渡的转变。

  于是,本书研究者们便采用了一个在当时非常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方法——焦点小组访谈➕情景模拟来进行研究,大致就是:首先,以多种族人群混合特性显著的以色列为研究地,广泛招募当地来自不同种族的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种族分成不同的小组,最终形成了饱含美国、日本、俄罗斯、阿拉伯、摩洛哥等族裔的前66个小组共400名成员的研究样本。其次,在各个小组中尽量模拟人们日常看剧的情景,在严格控制相关变量后,围绕相关剧情进行了半规范化的焦点小组讨论。最后,完成讨论后,研究人员再对讨论记录材料进行转录、编码和分析,最终形成有关于这次研究的主要论据。

  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就是对这些研究材料的分析,大致有以下发现:1、小组成员在剧情复述中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复述形式可分为故事线—线性的、人物角色—片段的和寓意—主题式的三种,这三种复述形式分别具有多种特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复述框架(参照/游戏/批评)和受众接受度(主导/协商/对抗)这两个特征。2、小组成员在解码节目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相互帮助行为,这种相互帮助使得节目成为一种谈话资源,进而发挥着交际和参照两大作用,通俗来说就是人们在观剧过程中产生互动,创造了互动的公共空间,并借助观剧形成的共识来讨论现实生活。3、小组成员在讨论节目时使用了两种不同不同的解读框架——参照式和批判式,其中参照式解读是指受众将节目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而批评式解读指观众将节目当作一个虚构作品而进行美学式的批判,需要强调的是,研究者们进一步指出,这两种解读方式在受众卷入程度和范围上并没有明显差别,区别在于卷入模式和类型,由此阐述了这两种解读方式的主题、策略、对象和类型等。4、《达拉斯》本身在文本方面具有连续性和原始性,因此能够激发全球的多维参与。5、《达拉斯》在日本失败不在于它不符合日本人的道德标准,而是这个节目与日本人的美学标准存在矛盾。

  最终,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达拉斯》的成功在于它为不同水平不同文化的观众提供了可做之事”,详细来说就是,观众也并不是在孤立地、单纯地观看节目,《达拉斯》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能为观众提供一个鼓励多种水平理解和卷入程度的公共论坛,并为受众提供丰富的交流素材,受众在这个节目的公共论坛中与自己和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关于这个节目的、个人的、社会政治经济的问题。这一结论也与詹姆斯•凯瑞“传播的仪式观”不谋而合当然,这个研究也存在很多局限,作者也写在书末了,体现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本书扎实严谨的研究操作、富有条理的逻辑论证以及很多具有启发性的研究发现和结论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最能引起我思考的是书中关于“对抗式解读”的论述——大致是说每个受众在观看节目时都会采用一种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道德的、游戏的、意识形态的、美学等几种类型,这些都可以统称为对抗式解读,它表面上可以保护观众不受节目的过多影响,但其实也恰恰使受众更容易受影响。例如俄罗斯族裔是所有研究样本中最容易采取对抗式解读的,他们会批判这个节目是美帝国主义的阴谋,用庸俗大众文化来推行消费主义并蛊惑人心。他们看似在抵制这个节目的影响,但从实际上却肯定了这个节目在影响人们价值观方面的真实价值,并隐含了一种思想倾向:与之相反的东西就是真理。看到这里,不禁心惊肉跳——我们是有可能被我们正在反抗的这个行为蒙蔽的,因为它会遮蔽我们的视野,阻碍更加多元化和更加深入的思考,甚至走得更远一些:我们终将成为我们一直反抗的东西,会变得和那个东西一样丑陋。

  《意义的输出》读后感(四):输入与输出间的距离

  输入与输出间的距离

  ——《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读书札记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力,每个人都有从他人的生活中汲取经验或是感慨人生的心境,而小说,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等的这些就为我们打造了这样或是那样的想象的平台和空间。在面对《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这本书的起始,我一直在想《达拉斯》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呢?怎么可以获得这么大的成就呢。知己知彼百战不怠,即便是因为年代的久远或是剧集代沟的不可得,我想我也应该先弄清楚《达拉斯》是拥有怎样情节和人物的影片,这样我也就可以带着自己的判断和观点以及自己对其意义的理解去设身处地的阅读利贝斯和卡茨的这本《意义的输出》。

  电视剧《达拉斯》被誉为美国电视史上最具成就的电视连续剧,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事说的是:石油大王乔克•尤因因年迈退居二线,其长子J•R•尤因为了独揽家族和企业大权并鲸吞财富,不惜采用各种阴险毒辣的手段,甚至欲置自己的同胞兄弟鲍伯•尤因于死地。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在这个庞大的石油家族里展开,上层社会的腐朽糜烂和人性的泯灭也都在这场争斗中暴露无遗••••••

  不难看出这样极具类型化的豪门争斗的情节只要演员阵容和演技,拍摄技巧等等够好,这样的题材是大多数人都会喜欢和从中获取乐趣的影片。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类型化影片广受影迷追捧的原因之一——不平常的豪门的或是黑道的生活是我们普通人幻想时的常态空间。所以《达拉斯》红了,所以它具备有被研究的典型性。

  正如研究者们所预想的那样,这些红极一时影响至深的影片对观众来说既不会仅仅是简单的起到皮下注射的效应,也不是毫无影响力的,而它是正如利贝斯和卡茨的研究所显示的那样,受众的个体经验,文化背景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对其的解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具体内容:

  1993年版导言:

  作者提到了他们进行研究开创如此的研究范式的原因,即他们认为真理是通过各种研究范式之间的斗争而产生出来的。他们选择以色列作为研究中的主要地点和其中的人口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因为以色列也是以是否有助于社会融合与维护文化的纯正性为标准来规范电视市场的。这样研究者在开始考虑文化帝国主义以及它的内涵问题时,作为经济帝国主义“通过其余手段”的延伸,文化帝国主义是指一个外部权力组织为了实现其自身利益而剥削一个相对弱小的权力组织(并且建立在后者的利益损失的基础上)。“地球村”这一修辞性说法倾向于对权力方面的因素轻描淡写。因此,研究者希望能够回答:《达拉斯》以及诸如此类的节目是否不仅是可供销售的文化产品,而且也是颠覆本土文化价值的工具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好的途径就是观察这部节目在以色列家庭中的接受情况。

  另外涉及到具体样本人群的划分选择;

  焦点组方法的运用方式;

  所观察的三种类型的斗争即民族文化之间的,一种民族文化内部的各种亚文化之间的以及家庭内部的两性之间的,并由此划分了一个观众所采用的不同的几种身份模式并据此所作出的对此剧的理解和判断;根据发言者的论述框架分为了参照的,游戏的,意识形态的以及美学的类型化论述框剪得出:同一小组中的同一观众可以不断地在各种不同的发言身份与各种不同类型的论述框架之间转换;

  提出研究者赖以认同的理论即文本会限制解码。解码活动是观众文化与生产者文化之间的一个对话的过程。这也是他们的研究目的;

  提出来这项研究的独到之处1把娱乐节目看做一种特殊的文类,它打开了通向公共领域的大门,并且将私人领域政治化,2对文本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识别它的霸权野心,并且关注节目的开放程度,3以社会学的方式而不是心理学的方式将观众语境化,4,5,6,7,8,9(P5)••••••;

  得出结论即,我们的研究归纳适用于一般的解读与收视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够肯定其他人也熟悉该文本。符合了卡瑞将传播定义为文化的看法——传播是将整个社会聚集在一起的仪式性场合和供人们进行思考与争论的观念储藏库。

  1989年前言:

  考察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以及地球村理论。得出每个文化群体都找到了他们自己独特的与节目进行协商的方式(这也是读罢此书我所认知的输入与输出的距离即)——不同类型的解读,不同形式的卷入以及不同机制的自我防御,而且每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特有的弱点。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头脑简单的观众,同时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村民”。

  第一章:研究介绍:《达拉斯》的海外播出情况:

  我们的目的是要回答更多的基本问题,它们包括:一部像《达拉斯》这样的节目在世界上是如何被普遍接受的,或者说它是可理解得吗?它是否在不同的地方被以同样的方式所理解呢?它是否激起了不同种类的卷入与反应呢?

  对于美国电视节目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的理由(我认为可以推及到美国电影以及别的文化产品获得成果的理由)P3•1普遍性或原始性,从而具有心理上的可接近性,2具有价值方面的多元性或开放性的潜能,3美国节目的市场机制运行成熟。

  《达拉斯》风靡全球——《达拉斯》成为一种通用语言,为缺乏共同语言的陌生人们提供了共享的人物角色与故事情境。

  第二章到第十一章见本书大纲:P6-7

  第二章 解读电视:作为文本的电视与作为解码者的观众——通过学者们与职业批评家的视角和先驱研究者们的视角向处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观众介绍了这个节目。主要肯定了解码的研究方式。提出此书所研究内容的方法即应该被看作是关于对电视消费过程中观众的卷入活动进行研究的一次实践。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研究小组样本以种族为基础的划分,选择按种族划分是因为研究者想要观察向别的文化外销意义的这个过程。将之做这样的案例即这些群体的多样性以及他们对《达拉斯》的反应中存在的差异可以阐明全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的观众对该剧的反应的多样性。

  收视活动的组织:确定研究情境

  确定一些假设:背景问卷

  焦点组讨论

  编码方案——参照式的表达,批评式的表达

  在这些方面将细节加以确定,从而描绘了各种文化群体对访谈环境的特有的反应。

  第四章 一个摩洛哥人小组:转录与注解

  介绍了一个摩洛哥人小组的讨论草案,用具体例子来说明访谈过程中对话交流的丰富性与自然度。

  第五章 剧情复述中的文化差异

  从宏观层面对这几类种族小组的不同讨论风格进行了比较。

  阿拉伯人与摩洛哥人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线性复述形式,在叙述层上是功能的,主导焦点在行动;以色列聚居地区居民与美国小组更多采用片段式,在叙述层上是索引的,主导焦点在角色;而俄罗斯小组赞同主题式复述,在叙述层上是例证的,主导焦点在寓意。特征P124。

  第六章 解码《达拉斯》过程中的相互帮助

  分析电视节目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在特定小组所属的文化中获得合法性。解码过程中的相互帮助:1合法化过程中的相互帮助,2定位中的相互帮助,3解释中的相互帮助,4评价中的相互帮助(道德的,美学的,意识形态的)。美国人集中在阐释上,他们的兴趣在于人物角色的动机和这部肥皂剧的文类特征。定位式的出现于摩洛哥小组最多。阿拉伯喜欢对道德事件进行评价。俄罗斯人则专注于审美的评价。

  作为一种谈话资源的《达拉斯》——交际功能,参照功能(——比喻功能,讨论小组中的角色,对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的演练,暴露多重的无知与预演变革。本章这些例子解释了小组成员们以哪些方式来利用他们自己关于该节目的解读——实际上,他们利用了定位,阐释与评价中的资源来进行交谈;然后又反作用于这个小组的自我界定。主要是参照式解读,借此,小组成员们从关于节目的共识转移到了关于总体生活以及他们自己的个人生活的讨论。

  第七章 参照式解读

  参照式论述的解读策略:认真的与游戏的

  第八章 批评式解读

  参照式卷入中,观众将节目与现实联系。批评式卷入中,观众将节目看作是一个戏剧化结构,他们的快感建立在将各种各样的批评技巧应用于对节目的讨论中。

  语义批评——主题(原型批评),寓意。 语法学批评 文类

  戏剧功能 商业 语用学批评

  结论:对抗式解读的类型

  把参照式/批评式与热的/冷的这些解读维度进行交叉组合,合成四种卷入模式:道德的,意识形态的,游戏的与美学的。

  对抗形式

  参照式 批评式

  热的 道德的 意识形态的

  冷的 游戏的 美学的

  第九章 离题:为什么《达拉斯》在日本遭到失败

  日本观众与自己所了解的社会模式以及艺术形态不相符和相违背。从两种解读角度看都是离题的。

  第十章 《达拉斯》与《创世纪》:通俗文化的原始性与连续性

  第十一章 寓教于乐的《达拉斯》

  讨论了下一步要进行的研究。

  回归:研究本身以及主要的研究结论

  关于观众的理解与卷入活动

  关于政策的建议——1234 P241

  研究建议——123456789 P243—247

  附录涉及了访谈的中心指导原则,针对观察者的指导方针,关于从故事“转向”生活与从故事“转向”元语言学(批评的)的语句的编码说明,按种族来划分的焦点组成员和全国30-50岁观众的受教育程度的分布状况。

  另关于研究背景,

  研究者提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些问题?

  如何回答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理论视角?

  该书的重要结论,

  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示以及可以改进的方面,郭建斌老师关于此书的导读一文中有详尽独到的解释,可获益良多。

  读罢此书,我认为全书从总到分的论述与阐述了研究者以种族为划分标准并采取焦点小组访谈所得到的数据,并就其中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群等的确立作者给出了科学的解释,也许还有漏洞,但是这种研究范式的呈现得到了结论——输入与输出的距离即我们认为意识形态并不是由一个刺激与反应的过程产生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一个协商的过程而产生出来的——理解,解释与卷入活动是随着那种在观众所掌握的符号资源与文本所提供的符号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运转而不断变化的。

  而也正如陆晔老师在其《解读达拉斯:文化帝国主义的尴尬》一文中所得出的结论那样——只有将受众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媒介认知能力和媒介消费行为,也经由传播和文化强势所构筑的现实文化环境结合起来,充分理解这其中的矛盾,冲突,平衡与互动,才可真正有助于在从理论指导到现实,让我们的生活得以明朗化和进步,有助于中国媒介行业在全球过程中的积极发展,并藉此推动中国社会的开放和进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