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影评100字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是一部由周華山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香港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精选点评:
●Why can’t we live this way
●不做判断
●真好
●不一样的人 不同的想法
●有的人跟很多人走婚,有的一生只跟一个人走婚,有的人一辈子都不走婚。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男人女人都是自由的,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的感情。
●平等挺好的,有些话真是通透。让人羡慕。可是不知道男人在一个家庭之中是什么样的存在了。我姐在云南听导游说那边的男人只负责喝茶一类,出门都是女人挑着,不知道是不是说的摩梭人,如果不能够分担家务,女人是不是过于累了?
●像这样生活太好了,perfect! 真有点冲动想去做摩梭女子啊
●她是她,我是我
●我是我,他是他。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影评(一):白天和最亲的人一起,晚上和爱的人一起
1、走婚的状态是自由的状态,男女在一起完全的因为两人相爱,不爱了就分开,没有任何牵挂,不会有孩子监护权、财产分割的问题。在一起不在一起完全是两个人的事,不涉及两个家庭。多么简单存粹。每个人的情感状态都是自己的秘密,不会有人会去关注别人的状态。可以走婚可以不走婚,完全由自己决定,完完全全的自由。
2、亲人永远是最坚强的后盾。永远都是和亲人一起生活,因为有永远不会被抛弃的底气,所以可以把爱情看的轻些。不用死死抓着一个人不放,不用担心自己一人孤苦伶仃。爱人只是生命里的一部分。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影评(二):现代社会范本的理所当然,不堪一击
借别处的眼睛来审视“我们”这个“怪物”,就当做一处社会形态试验对照组,多少理所当然瞬间不牢固甚或荒诞起来:反物化附属的自我意识、男女平等或重女不轻男(对女性如母亲般尊重、生孩子不在意男女)、亲表堂兄妹甚至母亲几人莫不分。
全靠“走婚”实现:可以一对多,可以一对一,可以不走婚,只与人品和意愿有关,真爱和自有!钱不值钱,其一有事全村帮忙饭自备钱羞给;其二若想花钱走婚你的家乡姑娘更多,哈毒舌得可爱!结婚最大的好处?不知道…
当然,无法逆“社会潮流”的“大势所趋”,但文明经历了那么多(对原始嗜血野蛮的克制),是否该再次取经了呢?游客们,请保持尊严和底线。
并非刻意美化:生产力低、生活艰苦、受教育程度低(乡土中国曾提到并不成立)…可淳朴是宝,敲门比翻墙更不礼貌哈!你可以质疑“乱”,却无嫉妒、情杀,多么悖驳的一着。
摩梭男人夸起来摩梭女人,流于真心的尊重与爱。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影评(三):。
传统摩梭人没有属于夫妻双方的小家庭观念,也不是固定的一夫一妻。以前知道这样的模式只是觉得新奇,现在再仔细想发现他们对两性关系的观念规避了很多没有必要的包袱,包括经济上和道德上的。现代人常被告知的结婚要门当户对此类话语虽然是实用的正确的,但肯定让纯粹的爱情遭到贬损(我对爱情的定义是理想的不切实际的那种)。理想的现代婚姻把爱情的希望、性的渴求、经济条件的改善、社会良俗的规范都寄托于一体,可想而知它为什么会充满如此多的矛盾又不堪一击了。摩梭大家庭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孩子父母双方也就不存在对自己子女负责了。这样的走婚不管多少年都只像没有负担地谈恋爱,双方只对自己的感觉负责;另一方面他们又对自己所有晚辈都负有同样的抚养责任,家庭观念就很亲。
看当时摩梭人的采访,这样的生活模式反映着他们的良善、和平、对生命的直接热忱 和对事情的判断力。这样的观察力是天生的,甚至优于很多well-educated。(我觉得观察和感受能力是天然的,后天教育只是提供其他入口,或者说为表达观点提供润饰;我觉得很多人的笨恰恰是后天教育才教出来的 或者说模仿出来的;还有 先进和落后是对伪概念)
这种对婚姻对家庭对生活的态度非常智慧,但它面对现代社会物质的参与又摇摇欲坠。01年的时候片子中已经出现摩梭文化受到旅游业冲击的现象了,我前两年和我妈跟团去泸沽湖的时候,接待我们的摩梭姑娘快步走着,民族裙子下面穿的是牛仔裤。她带我们去家里做客,家里墙上贴着她和一个汉族男人的结婚证,我记得她老公姓王。我们在她家老木屋子里面,坐在小木板凳上,讲完大家最感兴趣的摩梭走婚风俗后,她开始给我们介绍手中的银梳子银手镯银茶杯多么漂亮多么好。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影评(四):漫谈摩挲人的母系大家庭
摩梭人不结婚,而是走婚。男人晚上来女人的房间过夜,第二天一早回母亲家里。你和几个人走婚、走不走婚,都是自己的自由。
摩梭人的居住组织形式是大家庭,大家庭承担了生产、生活、后代抚育、感情慰藉等诸多功能。每个大家庭有一位女性来做当家人,她们需要承担很多家庭事务。这种家庭形式使得两性关系得到解放,两个人发生性关系或建立亲密关系的唯一前提就是感情。
摩梭人不强调男女间保持忠诚,感情是流动的。只要女方不再接纳男方上门,关系就算终止了。一旦两人的关系破裂,对双方的影响都并不大,因为他们还有彼此的大家庭。在那里,他们可以获得感情和后代抚育支持。大家可以在两性关系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摩梭人从未出现过情杀。
这种母系大家庭的生活单位也淡化了亲属间亲疏有别的概念。孩子从小可以得到众多长辈的关爱(外婆、舅舅、姨妈),和妈妈兄弟姐妹的孩子一起长大。他们不分堂表,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
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对亲属亲疏关系划分的原则。我们通常都认为和自己核心家庭内部的成员最亲,下意识会觉得父亲要比舅舅/伯伯要亲,母亲比姨妈/姑姑要亲。这自是出于父母对我的养育,以及共同生活发展出的亲密。如果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有很多个“阿咪”,她们都和我共同生活、对我都一样好呢?血缘对于亲疏关系的决定性有多强?有多少又是由家庭组织形式造成的?
摩梭人修房子全村人来帮忙,忌讳谈钱,家家户户用木门,受教育程度低(讲真,生活在那里,我做文盲也不会少开心一点)。这些特质倒是回扣了费老所说的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摩梭人的大家庭模式需要诸多条件。他们生活在山村里,商业不发达,人口流动程度低,大家庭的成员也都基本在位,是妥妥的熟人社会。不知道这代年轻人长大,会不会都长期在外务工?在外务工就涉及到独居,或者和伴侣同居。孩子是留在大家庭里,还是带在身边?又或者,这样的大家庭是否还会存续?如果当地旅游业找到了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他们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能够继续留在当地,延续摩梭人的文化和传统。这当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影评(五):关于母系社会和男权社会形成的疑惑
这是真正的自由之地。
摩梭的母系文化让我想起之前看过另一种女尊男卑的文化纪录片,貌似在西班牙(或许意大利久了想不起来确切的地方)女人行商为生,男人负责种植玉米。由于经商的利润远大于种植业且女人更聪明能生育。他们形成女尊男卑的文化,女孩初潮要举办盛大的成人礼,女性要学西班牙文而男的只会说土话,男的也会纺花织布。但是结婚的话还是男的出彩礼(大概率是从男权社会过度到这种形式的而不是母系社会过度,因为还讲究处女 ,而母系不会有彩礼和处女的概念),结婚从妻居,房子传给女儿。几乎是和男尊女卑反过来的社会。但是不同的是他们也给想要和女人一样待遇的男人留了一个出口,就是穿上女人衣服,不结婚扮作女人。这样就可以做生意,可以做女人能做的一切。她们也会平等对待他们,彼此像姐妹一样。 我怀疑这是一些从男权社会逃走的女人,通过强大的生育能力和聪明才智建造了这样的文化。虽然对男人也不公平,但是至少没有中印两国杀女婴的传统性转版——杀男婴。也没有男权社会普遍的对女性残害比如裹小脚,束腰,割礼等。毕竟母亲会爱她们每一个孩子,无论性别。
并不是赞许这种文化,而是这种模式给了我一点思考男权社会如何形成的灵感,男性霸权文化中,必有抢夺、杀戮和血腥,而远古女人们想建造一个部落其实很容易,和姐妹们多生几个就是一个小部落。所以母系社会崇拜生殖,崇拜女娲。正因为母系社会建立如此简单和顺理成章,男权社会的形成才让我困惑,男人如何反抗他们的母亲,团结到一起,欺压他们的姐妹和女儿,易女为奴的?谁号召了他们?有人说是因为古代各地传说中都有的大洪水冲散了母系文明,或者说父权部落堵塞河道以大洪水灭了母系文明。但是第一个男权部落是从何而来的,又有人猜想,可能因为疾病这个部落缺少女人,开始从其他部落抢。古代确实有很多抢婚的传说,蒙古族之前还有这种习俗。但是这么大规模的男权社会,几个部落缺女人是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的。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母系文明和男权本来就不是一种猿人进化而来的,一种黑矮猩猩就是雄性主导的社会,孔武有力的雄猩猩配偶多,而另一种猩猩是母系社会,温柔好看的雄性更受欢迎。可能目前为止我所接触的各个猜想里,这个最接近吧,但是也同样没法解释为什么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相当长的母系社会模式。希望有一天我能解开这个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