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谷之恋》读后感锦集
《锦绣谷之恋》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页数: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锦绣谷之恋》精选点评:
●同系列都没有荒山之恋那种第一眼就合胃口的感觉了
●“三恋”(即《锦绣谷之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之中我最喜欢是《锦绣谷之恋》,感情和场景描写都很细腻,像是什么都没发生,又像是什么都已发生,也因为转瞬即逝的美丽才会永恒,让彼此慢慢去回味吧,只是生命中如程序化般的生活仍旧天天上演,但每个女人都不愿意让那个美丽的火花夷为平地吧,这样至少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可以回味和惦念!
●写得好细。“他们明白希望是比事实更美丽的,明白希望成了现实也会索然无味。于是,他们便将希望保存着,让它永远在实现之前保存着。”
●比小城稍好。。。。羸弱闷骚男+早熟风骚女的相见恨晚==
●大学时代的阅读记忆.记得是在寝室里面读完她的,那时侯在别人都在准备期末考试,我却捧着她,只因为他的一句话.想想都觉得可笑.
●非常细腻 有时都细腻至不忍卒读 与其说是恋 不如说是幻想 通篇从“她”的视角 到更像是单方面白日梦 不过很温婉 与之相比张爱玲《封锁》同是白日梦,却更世故冷峻
●王安忆是要升仙了吗。这部不好。作为"三恋"的完结,最为不好。
●难以忍受。三恋系列不会都是婚外情吧
●小知识分子的妄想的恋爱。最近看的几本书里最无聊的一本。伪。
●小文字小生活,每一个细节都在眼前。无法控制的骚动。
《锦绣谷之恋》读后感(一):庐山之恋
从书架上选中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封面,略略翻了几页看到插画就把它放到怀里了。
很久没看这类小说,细腻得可怕。书里很多细节让我想起自己,比如一个人的时候突然很焦急,幻想要去赴一场约会,一想到也许是爱情,更突然的全身一抖。书里的感情“发乎情止乎礼”,自生自灭最美。
《锦绣谷之恋》读后感(二):最后一恋
如果人的审美也可以时常滚雪球。。。像富人手里的钱。
如果对一个人一件事的新鲜度可以枯萎,但也可以像春天到来那样万物复苏。
如果不要一辈子都想追求新奇,如果平淡不会沉闷。
如果每个人是一首诗,每个人都是哈姆雷特,好多好多的阐释,好多猜想,一辈子的篇章。
《锦绣谷之恋》读后感(三):磨损的过程
“他以一种息事宁人的口气,却流露出一股厌烦与冷漠,她更加地激怒,且委屈……无人帮助她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她的易怒与紧张的情绪,便不可收拾地生长起来,令人生厌,也令她自己生厌,她是又厌恶又疲倦,可她无法收拾了,她无法解决了……幸而他默默地忍着,她看出了他的默默的忍耐与小心翼翼,她为他难过,更为自己难过,为自己竟成了这副模样又自卑又沮丧,甚至有一种改变自己形象的渴望。可是他对她是熟到底了,她还有什么瞒得过他的!她已经是这样了,她已经是这样了啊!就这样了,就这样!她泪汪汪、气汹汹地在心里嚷。她渐渐地疲倦了,渐渐地生出另一个指望,指望他来抚慰她,她需要温和的抚慰,然后她便可以休息并恢复了。可是没有。他已是身经百战、百折不挠了,他早已被她聒噪得麻木了……于是,他们俩孤独地挣扎在一方屋顶之下,摩擦着,却又遥遥相隔着,互相不能给予一点儿援助。”
这段真写活了夫妻间(尤其是做了多年夫妻后)的麻木与淡漠,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有着稳定家庭和工作的白领女性,对婚姻失去新鲜和耐心,在家里在丈夫面前她是暴躁的、自私的、易怒的,但她在人前却那么优雅、自信、开朗,特别是婚外恋刷新了她对生活的感觉,她又有了期待,“越过两排肩膀的障碍,他在吸烟,烟气袅袅的,穿过油腻的热气到了她面前,竟没有被污染,依旧是苦苦的清新。她用她的心感觉到另一颗心的没有言语也没有视线的照射,她在这照射里活动。因为有了这照射,她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了意义,都须愉快地努力。在这一刹那,她的人生有了新的理想。”她渴望着重新滋润,像大地回春。
当然,作为一个有理智、冷静的现代女性,她仍能时时克制情感,极力遵循游戏规则,毕竟经历过各自风雨的中年知识分子,谈起精神恋爱,微妙而深刻,虽渴望冲破日常藩篱,但他们仍被禁锢着无法逃脱,仍要逃回到日复一日的机械中去。就像最后结尾,他们都在期待对方先来信,都对对方的失信感到恼怒,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正是他们这次恋爱失败的地方,因为他们害怕付出,都希望对方先付出,自己得到再说,他们已失去年轻的勇气冲动,所以这场无声无息的感情注定有始无终,她依然要回到她个日常故事里,虽然那么不甘心,就当作日后回忆,即使褪色,也聊胜于无。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俗套的婚外恋故事,它也揭示了我们在平常日子里渐渐磨损发暗的性情。人类,要面对这么多两难问题啊。
《锦绣谷之恋》读后感(四):一个人爱情,你能持续多久
茫茫人海里的一个眼神,突然让我悸动,悸动到几乎迷失了自己,心底仿佛有种叫作“爱”的感情被激发出来了。
我不直到那叫什么,一切居然有种沉迷的意味。他的一个眼神,扫过我,或者作了些许的停留,让我突然间有种被关注的感觉,原来我也有这样的魅力,或许这样一种感觉包含了自恋和自卑的因素,所以我只是感性地喜欢上这样一种关注,即使它只是一种无心的扫过,不含任何含义。
自卑又自恋着,我的心里做着强烈的挣扎,他爱我吗?或者不爱,心里那一点自恋的感情让我觉得他的眼神有着别样的意味,毕竟如果不爱,为什么他扫过我的眼神会如此那样温柔和不一样,想必是爱的,即使谈不上爱,也是有着好感的;但同时,那一种自卑的心情也在心里升起了,我,这样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我,配得上他吗?配得上他的欣赏?配得上他的眼神?配得上他的感情吗?无限地思量,然后得来了自己无限否定的答案,最后只有黯然神伤。
一个人的爱情,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挣扎”,想爱,却不直到应不应该爱,也不知道能不能爱,甚至,回到最初的原点,都不直到这是否能算是爱。
《锦绣谷之恋》的故事情节并不完全是这样,他们毕竟曾相拥过,毕竟已经发生了些故事,但感情,至少是初遇时的感情也是如此。一个人的爱情,更多的是爱上自己的影子,爱上自己特意塑造的完美的形象。有那样一句话,很贴切:女人由爱上爱情到爱人,需要一个过程。是的,女性更爱自己被爱的感觉,更喜欢那种被关怀、被欣赏的陶醉之情。所以,也就有了“女人的世界是男人,男人的世界才是世界”这样一句可能被女权者所方案的语句。
但,不论怎样,女人确实是陶醉于中的,至少,我自己万万不敢否定。但,同时,因为完美,因为幻想,一切并没有成为现实,也终没持续下去。
一个人的爱情,在一个人理性的判断后便结束了,仿佛爱丽丝盟梦游仙境一般,醒来只是一场梦,连自己都不直到是真是假。醒来便是残忍的世界了,让人好不痛心,好不迷茫。
一个人的爱情,或许才是真的爱情,或许真的爱情,本质上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发觉。
我在他的眼里看见了世界……
《锦绣谷之恋》读后感(五):此情可待成追忆
最近通读了王安忆上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于此“三恋”中,相对于《荒山之恋》里金谷巷女孩的妖媚,结局过于的惨烈,以及《小城之恋》里原始欲望的赤祼与粗野,我最喜欢的还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锦绣谷之恋》。
若不是厌倦了平庸散漫的婚姻生活,若不是一次命运有意无意的巧妙撮合,她又怎会于秀美庐山的锦绣谷被唤醒,被他纯洁的爱短暂触动。生活原本是平淡而琐碎的,我们难以期待像电影一样的轰轰烈烈与精彩绝伦。就如书中所说,在婚姻中被彼此夷为平地。她只是太习惯了,习惯时钟一样精确的程式般的生活,习惯枯燥无味而又莫可名状的争吵,于是想要出去透透气,于是很自然而然地邂逅了一个他。像灰姑娘十二点的逃离,她明白她是该回去了。她盼着他的来信,每一天早晨升腾起的希望,又在黄昏落了空。然而,在与丈夫漠漠的相视之后,某一个清晨,她突然醒悟。“这种漠漠的相对是她婚姻的宿命,是她的宿命。因此,她宁可将他埋葬在雾障后面,她宁可将他的她随她一同埋葬在雾障后面。她决不愿将他带入这种漠漠的荒原上,与他一起消磨成残砖断瓦,与他一同夷为平地。他们将互相怀着一个灿烂的印象,埋葬在雾障后面,埋葬在山的褶皱里,埋葬在锦绣谷的深谷里,让白云将它们美丽地覆盖。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最终这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
我倾心于这样的手笔,疏落有致,锋芒不露,情感微敛。没有情节,没有结局,这才是本真的生命体验。金谷巷的女孩因为要一个结局,她越过感情的警界线,终埋葬了两个家庭的幸福,也因为任性决绝的爱亲手掐掉了两个人的爱情与生命。爱一定要占有吗?一定要这样轰轰烈烈地表达,不死不休吗?小城剧团里的她和他因为难以抗拒的欲望驱使,终在一次次残酷而热烈的纠缠中,孕育了无辜而又无力承担的崭新生命,对新生命的畏惧,致使这段野性的感情有始无终。只有那对锦绣谷的恋人,短暂的相拥过后,将彼此幻化成美好的印迹。因为爱情,不过爱情,他们没有越过道德的底线,没有撕破彼此精心打造的面具,这算是上天对他们的垂怜。
婚姻中日渐消失的新鲜感会让人窒息,人们需要陌生化来保持内心的清决与自持。她怦然心动,只是因为在他面前,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女人,她突然感到在一个男人面前的局促与唐突,她感到害羞、不自在,却又无比地激动与快乐。也许这并不能算做爱情,只是平淡生活中一丝无足轻重的点缀,于她而言,既不是整个生命,也不是所有指望。继续的生活里,她没有惶恐,没有失落,只是更加轻快与明媚。
人生中有太多转瞬即逝的美丽花火,它们的美正是在于这种短暂、恣肆与不可复制。如果每一颗焰火你都要用尽生命去捕捉,一世沉沦去哀悼,那么它们的美便也失去了价值。文学不能让我们活得更好,却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多,文字始终给人感动,催人奋进,又在如泣如诉娓娓道来中将人心熨贴,辗转向前。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