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影一起私奔的读后感大全
《与电影一起私奔》是一本由王樽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3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电影一起私奔》精选点评:
●和电影的私奔~
●大学时代从图书馆唯一偷出来的书。不是真买不起,就是窃喜小黄书归了我……一度脑洞太大,还整天担忧系主任逮住贼我。所有段子零散随笔,推荐影片我都看了,是的!对号入座的看……反正我挺喜欢的书。但肯定不及我心里的No.1西区柯克始祖爷爷的书,也没法儿比,也没可比性…
●有些失望~~
●大一在学校图书馆读的
●好像是我大学时代买的第一本书 居然记得 神奇呀
●你算什么啊你就私奔,你也配
●这男的对各路美女很有研究 但他居然说GTO是神怪片 太恐了
●消遣型
●比较另类的随笔类影评,尽管观点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发散性的视角和切入点值得参考借鉴。
●我想用的书名结果全被别人用了。烦死了
《与电影一起私奔》读后感(一):电影是一种感觉
一直听说这本书,原本想做这方面的论文,但是后来找书有点累,就放弃了,不过对于影视的兴趣是这代人的共同话题,找到了就开始慢慢的读,也一直很喜欢找到一本能够有真实个人体会又有点半专家级的电影评论书,这本算是不错的.
《与电影一起私奔》读后感(二):解剖电影
书 名: 《与电影一起私奔》
作 者: 王 樽
是我目前所看到的最有诚意和最具力度的非学术性的电影评论文章!!
电影需要真诚!不管是制作的、观看的,还是书写的。因为电影就是聚众发梦——如果连做梦都在欺骗自己和别人,那真是无可救药了!
电影需要宽容!尽管该词已经被咀嚼得发着酵后的酸,尽管我们一直号称着独立。银幕加宽才更适合人的视野,心灵的加宽才愈显底蕴的深厚。
从他的选片和表述看——能把大众的电影提升出小众的观感,而把小众的电影平铺成大众的理解。两头到岸,佩服!
从片子梗概的描述与细节的选取看,适度的联想与资料的运用着实显出属于自己的真实积累。不温不火,难得!
想随便翻翻的人,可以先看书中的最后一篇“观影随手”,精悍而点到。
:庖丁眼中再无全牛,把每部电影看到这个深度,也只能暗爽到内伤。辛苦!辛苦!!
《与电影一起私奔》读后感(三):与文字一起私奔
这厚厚一本的声色体验,我花了比较长的周期才领略完,又拿了一张纸片,一边看、一边记录下了书中提到的、我想要找来看的电影。这位曾经是诗人的作者喜欢在电影评论中时不时地穿插进一些他“年轻时候背诵的诗”,这是让我感到作者单纯可爱的地方——虽然他所感兴趣的电影可能更多与声色有关,可是他表现得更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偷窥的孩子。
我的现任下铺在翻看了这本书后告诉我:“他跟你好像啊!”她指的是作者在对待大部分日本电影的态度上,和我表现出的一致的坚决的厌恶,他在《幽暗综合症》一篇里写道:“日本影片最热衷于渲染吃人、杀人的过程……即使是艺术电影的大导演大岛渚、北野武,也喜欢在冷峻的情节中,若无其事地突然加入砍下头颅或剖开肠肚的血淋淋的镜头”“这种嗜血、恐怖变态的日本电影看得多了,不禁想到南京大屠杀事件。撇开其他因素不说,单看其杀人如麻的疯狂,与那个极端民族的风格都是一脉相承的。”“看他们的恐怖片,就觉得自己也患了‘幽暗综合症’,有种魔鬼附身的感觉。我想,魔鬼一旦附身,人就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人了。”
与顾小白有时侯故作姿态的沉浸不同,王樽还会冷静地告诉你一些事实:“想对每一部影片都有感受是很危险的,如同人不可能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感受一样,你不可能对每一部电影都有感受和心得,都有感受就意味着都没有感受。”
我也会看到一些契合想法:“看有些电影杰作,如同与某些伟人的相遇,在无比的惊叹之后,你会产生极大的失语感,仿佛所有的语言也难以表达你对其拜服的感受。看《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海上钢琴师》时,都曾有此感受,可以说是百感交集,我一直想写一些心得,但至今也不知从何写起。”想想自己曾经写过心得的那些影片,都是有感受、但绝非百感交集的,那些真正震撼我的、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电影,用另外一种更为深刻的方式留在了心中,仿佛写出来,就是亵渎了它们的神圣。
侯孝贤在这本书的封底上写道:“我喜欢那种‘冷眼看生死’的文字,不动声色,不是没有声色,也许是更有声色,其中包含了更深沉的悲伤和容纳。”单纯地喜欢这句话,不仅仅因为它是对这本书的极好概括和升华——王樽沉迷声色电影、却不动声色地描述它,更因为这句话本身——正如大师的影片《最好的时光》中,青涩的男女主人公在雨夜,一点点地、轻轻地、紧紧地第一次把十指扣住,那种感动、那种悲伤,远不是《X·X》电影的情色噱头所能比拟的。
诗人,虽然最终写起了电影评论,但是这二者之间并不是沟壑的距离,逾越的力量正是对待文字的态度——这态度是我一直珍视,并一直要珍存的。我们有幸生来便习得了这美妙的东西(这么说但愿没有文人的“酸”),何不把它在需要用时拿来挥舞、泼洒呢?
《与电影一起私奔》读后感(四):与文字一起私奔
说起这本书,它是第二本和我很有缘分的书(第一本是《风之影)。它是“朗朗书房·电影场”的系列书籍,我曾经在交大图书馆借阅过作者王樽的另外一本《谁在黑暗中呻吟》(也是该系列书中的一本),并且在交大图书馆的阅览室看完过半本的《与电影一起私奔》,这次在人大图书馆重又把它借到手边,是真真正正地把这本“电影评论书中的明星书”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也算是了了一桩心愿。同时又意外发现,这本书是人大出版社出的——一个人周围的所有事情都或多或少有些“命中注定”的意味的。
这厚厚一本的声色体验,我花了比较长的周期才领略完,又拿了一张纸片,一边看、一边记录下了书中提到的、我想要找来看的电影。这位曾经是诗人的作者喜欢在电影评论中时不时地穿插进一些他“年轻时候背诵的诗”,这是让我感到作者单纯可爱的地方——虽然他所感兴趣的电影可能更多与声色有关,可是他表现得更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偷窥的孩子。
我的现任下铺在翻看了这本书后告诉我:“他跟你好像啊!”她指的是作者在对待大部分日本电影的态度上,和我表现出的一致的坚决的厌恶,他在《幽暗综合症》一篇里写道:“日本影片最热衷于渲染吃人、杀人的过程……即使是艺术电影的大导演大岛渚、北野武,也喜欢在冷峻的情节中,若无其事地突然加入砍下头颅或剖开肠肚的血淋淋的镜头”“这种嗜血、恐怖变态的日本电影看得多了,不禁想到南京大屠杀事件。撇开其他因素不说,单看其杀人如麻的疯狂,与那个极端民族的风格都是一脉相承的。”“看他们的恐怖片,就觉得自己也患了‘幽暗综合症’,有种魔鬼附身的感觉。我想,魔鬼一旦附身,人就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人了。”
与顾小白有时侯故作姿态的沉浸不同,王樽还会冷静地告诉你一些事实:“想对每一部影片都有感受是很危险的,如同人不可能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感受一样,你不可能对每一部电影都有感受和心得,都有感受就意味着都没有感受。”
我也会看到一些契合想法:“看有些电影杰作,如同与某些伟人的相遇,在无比的惊叹之后,你会产生极大的失语感,仿佛所有的语言也难以表达你对其拜服的感受。看《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海上钢琴师》时,都曾有此感受,可以说是百感交集,我一直想写一些心得,但至今也不知从何写起。”想想自己曾经写过心得的那些影片,都是有感受、但绝非百感交集的,那些真正震撼我的、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电影,用另外一种更为深刻的方式留在了心中,仿佛写出来,就是亵渎了它们的神圣。
侯孝贤在这本书的封底上写道:“我喜欢那种‘冷眼看生死’的文字,不动声色,不是没有声色,也许是更有声色,其中包含了更深沉的悲伤和容纳。”单纯地喜欢这句话,不仅仅因为它是对这本书的极好概括和升华——王樽沉迷声色电影、却不动声色地描述它,更因为这句话本身——正如大师的影片《最好的时光》中,青涩的男女主人公在雨夜,一点点地、轻轻地、紧紧地第一次把十指扣住,那种感动、那种悲伤,远不是《X·X》电影的情色噱头所能比拟的。
诗人,虽然最终写起了电影评论,但是这二者之间并不是沟壑的距离,逾越的力量正是对待文字的态度——这态度是我一直珍视,并一直要珍存的。我们有幸生来便习得了这美妙的东西(这么说但愿没有文人的“酸”),何不把它在需要用时拿来挥舞、泼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