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电影读后感锦集
《战争与电影》是一本由[法] 保罗· 维利里奥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电影》精选点评:
●好多专业术语之类的。。。= =。。。
●原子弹的闪光,以其刺目的光亮自动拍摄下人、物体所投出的阴影,一切表面都在瞬间变成了铭印的表面,成了战争的胶片。
●电影、游戏屏幕与战争,难道这不就是未来的战争模式!
●打开之前以为是讲战争电影的,结果发现是讲电影化的战争的。格物致知,知觉的后勤学,又岂止是在战争!
●这本中文表述确实不太理想,不过法国人写社科向的书翻过来经常这样,无伤大雅。不过里面电影段子真不少哦。蛮有意思的。
●知觉后勤学——“看”即地狱
●短小精悍
●现代战争在后现代哲学家看来,已是「战场即知觉场」了。战争在依赖原有的武器较量(火拼、厮杀)之上,已经离不开「知觉」的供应——媒介技术(以电影、摄像为例)能够被用来进行军事侦查、提供动员(参见霍夫兰的传播效果系列研究),因此在现代战争中掌握知觉技术的便能获得战争的先机。顺着这个逻辑,从战争—电影便能够引出现实、媒介和人的关系。正如电影作为一种「知觉奢侈」被维利里奥于书中言说,人类社会除战争外的其他场域也早已离不开知觉的供应。亦即人们需要依靠媒介技术提供的拟像、仿真和超真实,活在拟态环境中,因此维利里奥最后与鲍德里亚殊途同归——“海湾战争从未发生”。
●现代战争和电影都是上帝的原初造物——光——的再度君临。
●不是细至的理论,主要是从战争和电影的技术发展史为一条主线,列举现象,提出问题。副标题是“知觉的后勤学”,书中对随战争发展的技术说的很详细,但随电影而发展的知觉-样式以及运动学却是一条暗线,所以这不是个患上谵妄症的作者臆想的末日影像,作者对于早期电影的趋势以及对电影这种特殊知觉的判断在我看来是非常准确的,完全可以算从另一个维度延续了德勒兹的影像哲学。 顺便一说,豆瓣里点开翻译用户的主页,看到译者给了战狼和其他国产战争电影很高的评价,所以我现在也觉得有点晕。。。
《战争与电影》读后感(一):装帧不错的
从卓越网上订购了这本书,书的内容暂且不说,还没有看完。。。
单从书的装帧上看,这本书就值得买,以后南京大学出版社要多出这样精炼的袖珍小书以飨读者。
翻译者吗,孟晖也是名作家了,文笔没的说,比看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容易多了。很多时候,不是原书作者没讲明白,往往还是翻译自己都没怎么搞懂书的含义,就开始进行翻译,结果是误人误己,流毒无穷!《战争与电影》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深度没有因为文笔的流畅和易懂而有所减色,这也是我喜欢看这本书的原因了。
《战争与电影》读后感(二):互文的电影
库布里克《奇爱博士》
《星球大战》
《乱世佳人》
《黄金城》Die goldene Stadt
梅里爱《吹牛大王历险记》Les Aventures du Baron Münchhausen《奇幻航程》
爱森斯坦《伊凡雷帝》
《蓝色天空》《十月》
金·维多、Mario Soldati《战争与和平》
卢米埃尔《火车进站》《拆墙》
德莱叶《一屋之主》《圣女贞德蒙难记》
格里菲斯《世界的核心》《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阿贝尔·冈斯《我控诉》《拿破仑》
帕斯特洛纳《卡比利亚》
让·雷诺阿《大幻影》《游戏规则》
霍华德·霍克斯《拂晓侦查》
罗西《景中人》⏭科波拉《现代启示录》《旧爱新欢》
布鲁克斯《潘多拉的魔盒》
Cecil B. DeMille《十诫》
《瀚海孤帆》
Ridley Scott《异形》
文德斯《水上回光》
霍华德·休斯《地狱天使》
《战争与电影》读后感(三):《战争与电影》:以科学之瞳来注视战争艺术
《战争与电影》:以科学之瞳来注视战争艺术
范典/文
战争之于电影,是一个永远无法规避的素材,人们从战争中获得了剧烈的情感撕裂,也从中获得了工业技术的急剧改进。本书的视角独特,将历史与影像技术两者结合,以专业论述的口吻带我们深入到历史的细枝末节中,从而带出那些为我们所熟知的影像故事。
“获知国家的实质、战争的实质这个问题,与获知感知的实质乃为同一性质的问题。”莫里斯•梅洛-庞蒂如是说。或许这句话,使得整本书有了一个可供挖掘的目的和性能,因为它实际上远远超过了大众对于电影的单纯热爱,而是从偏一个角度谈战争中技术衍生和工业手段的运用,也起到了启示现代生活的意义。
战争中武器的强悍和不断改进,催生了一些用于“注视”行为的借助设备,比如望远镜、监视机器,它给予官兵们具备“千里眼”之功能,超出肉眼所能承载的视野范围。而战争又常常与作战速度连接在一起,这就不得不依赖电子成像技术,红外线的热感成像与雷达成像,这些电子光学之光很大程度上为人类开辟出更为精确和隐敝的作战方式。还有人将摄像头安置于飞机机翼发射器之上,以便撷取战争电影所需的作战视点,实际上这种方式也多为后来的电影所采用。战争催发了人们以自己的想象去建构一种可能,从而使这种可能在影像技术中成为不可取代的手段。
作者引用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奇爱博士》的结尾,来指出他这一段“沿用”和“复制”了广岛原子弹爆炸的纪录片的手法很老旧,但遵循了现实主义风格,“直捣一个战争影像的本质”。库布里克是伟大的,因为他有一个忠于他“瞳仁”和“心灵”的摄影机,可是在战争的不断延伸中,影像技术也曾因叠印和曝光过度等问题而成全了一段叫“鬼魂工业”的时光,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之后,《通灵》杂志的主管莱马利和摄影师一起炮制了一批亡灵照片,最后被判犯有欺诈罪,被判入狱。这其实也说明影像技术发展过程中在保证精确的前提下,有时也会出其不意的出些“状况”,但这种“状况”在刚一出现时,往往就被赋予了魔力,不像现在,人们一见到不可思议的影像必定会说“这是PS的”。然而你不能否认,正是这些“状况”的偶尔发生,使得电影在真实中生化出更多虚幻和美妙的假象来,这也许正是撇去技术以外的艺术性。
作者维利里奥是法国著名的城市建筑家、随笔作家、哲学家,他因自己生长的年代处于二战时期,对于德国纳粹暴烈手法印象深刻,而他在书中提到的一些影片以及明星,诸如阿斯泰尔的舞蹈在战争中起到了鼓动作用,玛丽莲•梦露是身材是所有军医们最乐意检查的身体等等,他用的影片案例都非常经典,乃至中国读者读了也懂得他所述为何。然而讲到战事理论,精确到技术理论之时,读者难免捉摸不透。这无论对于读者还译者,专业术语和文化隔阂难免有所疏远,这使得书不像一般的大众哲学好读。书的中后部分,也提出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摒弃战争电影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取镜,运用先进电子科技、电影剪辑技术艺术化的集成战争场面,他也从政治角度批判了当时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利用影像及声音传播来起到为希特勒权力生涯铺路的效果。
“后勤学”(Logistics)是军事物流学的概称,整个军事计划执行的运输和维护所要用到方式方法,该词出自希腊文,有“精于计算”之意。当然,本书作者是以“知觉的后勤学”为副标,带出感官之于影像技术革命的重要性和精确性。他的书的前言中就讲到:“现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感知的后勤学’以及围绕在它周围的秘密所具有的终极重要性了。因应于一种要照亮一切的意愿,影像与声音的战争取代了实物的战争,它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把一切都提供出来以供观看,以供了解。上帝之瞳禁止一切的事故与意外,而影像与声音的战争正是对上帝之瞳的科技翻版。”
《战争与电影》读后感(四):科技翻版下的上帝之瞳
这是一本“名不副实”的书——书名叫《战争与电影》,翻开来读才发现并没有书名所言那么通俗易懂。这本书展开的,除了战争在二十世纪当中对于电影技术的系统性运用,还有作者所提出的“知觉后勤学”理论下知觉与战争的辩论与思考。
作者是法国目前最具人气的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他还是一名城市建筑家、影评家、城市规划者、和平策略家以及人道主义者。当代思想界,再少有人如维利里奥这样全神贯注地致力于科技的进展如何改变战争形态的问题研究。上帝之瞳禁止一切事故与以外,于是影像与声音结合下电影式的战争,成为维利里奥眼中,科技翻版下的上帝之瞳。
【战争的知觉化】
在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面对战斗中需要的测绘地图,军事摄影就已初开端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战斗双方则在空中侦察时利用胶片拍摄电影片段还原战斗过程。在此之后,无线电波、雷达悉数登场,战争在时间上而非单单是空间上的图景还原越发的明晰。工业时代的战争,用维利里奥的话说,“在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感知的后勤学当中,影像的补给变得等同于弹药一类军需品的补给”。
而随着“战区武器”的逐步消失,洲际导弹甚至光导武器(强力激光、粒子炮、电磁波武器……)的粉墨登场,核威慑的策略最终会变成作者笔下的另一种战争状态——“无休止的瞄准,始终钉牢,便能取胜”。就像金庸笔下高手出招前的踩着碎步转圈儿或者是美国西部片里牛仔枪口互指然后聊半个钟头一样,战争被知觉化变为一个平衡的状态,不再是枪炮相交、炸药轰鸣,而是建立在探测器、传感器等一系列可以产生影像的精密仪器下的“瞬时性功力”之上。
而在知觉化的战争下,电影顺理成章的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新的武器。真正的战争电影也不需要再去重现战场上的具体战役,也不需要临摹每一个士兵的样子,而是通过一系列心理上的暗示和催眠,使你从心理上产生意外的震撼。就像是发挥了攻心战术的效用,电影被加入了武器簿。
就像军队里的武器需要升级换代一样,二战期间彩色电影的风起云涌显得十分自然。所以当德国电影“老板”戈培尔有机会看到德国海军在检查盟国船只时搞到的美国彩色影片,比如当时最潮的《乱世佳人》,你可以想象他的沮丧。在戈培尔看来,与美国的彩色胶片技术相比,德国的成果堪称“一个耻辱”。之后希特勒与戈培尔所采取的任何关于拍彩色电影的大手笔强制手段,都显得不足为奇。比如1943-1944年拍摄的影片《科尔堡》(Kolberg),花了优质影片预算八倍之多的8500万马克,1945年1月30日首映却只能在法国拉罗舍尔(La Rochelle)的大西洋海岸军事要塞里,因为那儿当时还是德占区。
从维利里奥为书中章节的命名,也可以看出他是十分相信电影有这种神奇“武器效力”的:书中第一部分的标题叫做“Stratégie de la déception”(中文版里译作“兵不厌诈”),也就是《孙子》里所谓的“诡道”。而电影在战中或是战后,常常扮演的即是一个宣传力的精神作用,或用于振奋军心,比如罗斯福时代的《我们为何战斗》(What We Are Fighting For,1942/1945);或用于战后脱罪,比如日本右翼分子的《独立》(Murudeka 17805,2001)。但无论执政者如何试图去通过电影武器影片达到些什么,它们的效果似乎永远没有《卢旺达饭店》、《阿甘正传》、《奇爱博士》、《全金属外壳》这些反战影片深入人心。电影武器的竞赛,又何尝不是普世价值与倡导价值的一种博弈呢?
【科技末日见证人】
保罗•维利里奥1932年生于法国巴黎,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城市规划专家、文化理论家。人们经常把他与城市规划、区域军事化和组织性的激进构想联系在一起,他有关交战地带(war zones)、建筑学和批判理论的未来主义著作已经刊登在许多图书、杂志和展览会目录册中。
维利里奥的父亲是一名意大利共产党员,母亲则是一名布列塔尼人。二战时还是孩童的保罗生活在巴黎,“闪电战”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一个在战争中长大的孩子,这些早期影响,使他对运动、速度如何构架现代社会,有了自己的理解。为了逃避城市内惨烈的战争,1939年,保罗一家迁往了法国的港口城市南特。
维利里奥早期曾在一家美术工业学院(Ecole des Metiers d'Art)学习艺术,早期甚至和亨利•马蒂斯(Henri-Emile-Benoît Matisse)一起工作——为巴黎一些教堂绘制彩色玻璃窗,直到他参加了一些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索邦大学的现象论演讲和一些建筑学课程。1950年他变成了基督徒,甚至还参加了阿尔及利亚战争。
尽管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保罗•维利里奥最终还是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建筑师,他大多数著述都在研究关于建筑学和城市空间的问题。他的作品除了受到梅洛•庞蒂、埃德蒙德•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意大利未来主义(菲利波•托马索•马利内特)和自然科学(爱因斯坦)的色彩。
炮火与城市,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双重印记。而这些印记,也让保罗•维利里奥至始至终保持着对批判空间、科技进步、审美感知弱化等课题的热情。有人说他是“绘画艺术的批评家”,有人说他是“技术艺术的批评家”。但维利里奥个人的立场和回应实际上是,“战争、技术和城市的研究与解释,至少对我而言,完全是联系在一起。”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宋国诚对保罗•维利里奥的评价则更为有趣:“他是当代最激进而坦率的‘后现代解密者’。如果百年前马克思•韦伯以解除世界魔咒(disenchantment)来比喻理性战胜迷信和巫术,那么维利里奥则认为则认为人类又重新戴上了‘科学的魔咒’,至今未找到解咒的药方。”
而在科学魔咒之下,战争与影像间互为哺乳却又互相鄙夷的态势,终将悄然改变着二者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