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下卷)》读后感100字
《西方哲学史(下卷)》是一本由[英] 罗素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4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哲学史(下卷)》精选点评:
●马不停蹄,看目录就知道,下卷我更有兴趣!哲学历史书,写得十分得通俗,要学哲学,首先要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上册是在十年前读完的。跨越十年的时光,终于为罗素的西哲史画上了句号。十年,看似漫长,却也不过是弹指之间。这两年觉得这世界以及我对世界的认知在发生巨大变化,虽不知是因世界确实变化快还是因我已过而立想法有所不同,但探求更好的认识宇宙、世界、生命、人生、自我的初心始终未变。一直在路上。
●唔,还是要在冷飕飕的站上才能看得完。尽管对一些转圈圈的哲学问题我已经不求甚解了,不过还是很费神,一些略熟的人会好懂一些,比如拜伦马克思。我是当历史书在看,经常要重新往回翻,线索太多了,然后多多少少对西方更了解了一些。P.S. Kindle的笔记功能很好用,这个版本排版也非常良心。
●罗素真是个淘气的哲学家,语言风趣。整本书破立并行,不缺乏客观性,一个很不错的学术史述评!
●看罗素如何“挑刺”
●沒看完呢
●希望对话。
●准备阅读
●罗素究竟对亚里士多德是有多讨厌?
●见日记。
《西方哲学史(下卷)》读后感(一):充满偏见的哲学史,偏见可以原谅,但是缺乏价值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充满着偏见。不仅仅对于,叔本华,尼采还有马克思等。这种偏见来源于因为哲学家的理念和自己的庸人哲学的不同而产生的。在看待这些精神巨人上,罗素要么没有跳脱自己去客观评价,要么就是带着很大的自我的滤镜去看待一切!
其实去看看罗素对于其他哲学家的评价,他带着很大的自我的道德滤镜,强化了所有对自己的价值观相符的东西,而忽略了那些思想巨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去强化了他们的缺点,对于后世产生了极大的误导!所以罗素真的是犯了很大的错误。 所以如果用罗素自我的滤镜写出来的哲学史还不如不看,因为你看到的是一个和真实非常不符的哲学史,对于哲学家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也经过他的扭曲的透镜呈现在你面前。所以如果看,请慎重!
《西方哲学史(下卷)》读后感(二):奔跑吧,罗素
让我很紧张的一本书。
首先是因为厚,其次是因为各种赞誉和诋毁,再其次是因为这是一个门外汉的哲学之旅,所以拿出了十二万分的勇气和努力,指望看出所有的璀璨和幽暗。
从整体的看书体验来说,真如过山车一般,卷一算是写得四平八稳,除了因为人物太过久远而使得他们的思想见解有些晦涩外,其他倒没什么,何兆武先生是传统的大翻译家手法,只怪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卷二经院哲学部分,按照我以前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其实会蛮有趣,所以我是兴致勃勃地开始阅读的,但是读来非常艰涩,这也让我压力徒增,因为直到读到这里我都看的得很勉强,连自己比较熟悉的部分也变得面目全非,我不敢妄评罗素先生写得没水平,开始觉得自己欣赏水平有限,读了几章后发现了问题所在, 翻译得很糟糕,感觉是个刚走上了翻译这条道路的人,自以为会与众不同,但是事实上能力有限,只能被英文语法摆弄,最后干脆自暴自弃草草了事,看了下译者,李约瑟,应该不是众所周知的那位李约瑟,哎,总之千辛万苦还是看完了;到了卷三早已元气大伤,不曾想,这才是最有趣的部分,之前听别人评价罗素幽默、武断,终于在这一卷中找到了答案,可能年代更近,相关哲学家也多多少少有些知道,读这本再也没有了便秘的感觉,好像憋了很久,突然就拉得爽快起来。
再谈谈罗素的个人描述风格吧,大多数人都是这样,面对性格太过明显的作家,如果是一本虚构类作品,则溢美之词洋洋洒洒,但若是一位非虚构类张扬的作家,往往很倒霉,倘若读者一无所知倒也罢了,除了接受似乎也不能说些什么,倘若是一位好像知道点但是又不那么明确的人,则挥舞起棒槌随时准备捶打那个突然冒出来的作者。而一个作者如果只是说些泯然众人的话,除非他有很强的整理归纳能力,他的著作倒可作为教科书一用,不然就在角落等着积灰吧。
其实从卷二经院哲学开始他的存在感就比较强烈了,一开始他评价培根,还有些不习惯,但是之后再看他对埃拉斯摩、马基雅弗里、霍布斯等等的评价倒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对某个人指手画脚,他说的是一类人,一种思维方式,这反而让那些古板的哲学家变得更加生动起来,而,具体的理论的好坏,我想我们读者也没这么单纯,罗素说好就捧说不好的就摔,感兴趣了,自然可以做进一步阅读。反而是他时不时跳出来才让这段古板的哲学史染上别样的风采吧。
《西方哲学史(下卷)》读后感(三):我之读哲学
大概看了下别人的评论,再写一下自己的评论。
对于本卷来说,最大收获就是对以前觉得很牛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了批判的认识。至于各种哲学体系,算了吧…头疼,真有兴趣还是要读别的书的。我看有评论说了,书的全称是什么哲学史跟相关政治史社会活动的关系什么的。
我觉得人类的痛苦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谎言,如果没有谎言是不是会少很多痛苦呢?想想哲学科学宗教都跟真有关,宗教教人相信真理,哲学教人追求真理,科学教人发现真理。我觉得它们是统一的。
宗教起源是谎言么?我认为最早的宗教不是谎言,只是一种东西出现了,用宗教的方式解释了。一个原始人做了一个梦,那个时候应该还没有梦的概念~他无法解释这个梦,但是这个梦的内容却能解决现实中的真。比如梦到合作,真实的合作解决了生存问题,于是梦便有了启示作用。当然也可能是偶然,看《人类简史》讲人就是通过说谎(神话)才得以团结到更多的人,我想也可能是偶然啊,可能两伙人猿正打架,一伙的首领眼看有危险,却突然一道闪电击中了要伤害他的人,也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两次,人猿无法解释偶然,就给了它必然,而不认识到自己在说谎。于是另一伙人猿畏惧自然的力量,也就归顺了这个被自然巧合帮到的人。
那什么时候算说谎呢?我认为没有发生的事情而说发生了就是说谎。如果我晚上梦到去世的长辈,我第二天说他们托梦给我算说谎吗?我认为不算,这是认知问题。而如果我没梦到我说梦到了就是说谎喽。
其实自己说的这一通肯定不是什么新鲜的,高深的想法。而我这么说就是想说,现在眼前的问题就是谎言太多了。那如何减少谎言呢?那就要了解谎言。
为什么会有谎言,因为利益,那就要意识到谎言带来的利益始终是短浅的。注意不要用谎言去阻止谎言。也许科技终有一天会解决这个问题。你是否也同意要消灭谎言呢?
那么解决谎言是否就世界和平,幸福美满了?那肯定不是啦,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当谎言褪去,我们才能在真相的浅滩上绘制我们的未来。这时哲学还是在的。
一通乱说,诚实,宽容。其实也感受着很多痛苦并不来自谎言,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束缚…哎~不过真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谎言是逃避。
罗素所说的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哲学,就是没有预先给出结果这样吧。
对了,看别人说读书动机,自己的一大动机自然是解惑。为什么现在的思想潮流是这样的,尤其是咱马克思啦~书里一看到马克思仨字就会有听到大会上点自己名字的那种条件反射…最后没说太多马克思,不过说到马克思杂糅了各种体系,又很复杂,然后又说哲学上的只是一部分,更多在政治经济~说到杜威访问俄国和中国,前者是消极影响,后者是积极的影响,还是美美哒。因为我们中国有古老的哲学传统,对吧,文人气质还是挺浓的,不过任重道远。我曾相信历史上有过美好的时段,那一刻大家都最大限度的相信所见所闻是真实的,社会也是宽容的,富裕健康的,人们普遍感觉是很幸福的。而如今,我们有了信息科技带来的便利,一定要追求真理追求幸福啊。
《西方哲学史(下卷)》读后感(四):尼采篇小记
上午刚看完尼采那节, 进度92%了. 不过我不是去图书馆复习考研的么.. 看来以后不能带 kindle 一起自习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书架上有几本尼采的书, 查某某如是说, 尼采诗集什么的, 想来应该是爸妈年轻时候看的. 而现在看到罗素对尼采的介绍, 返思小时候的家庭氛围和家教, 也看到了尼采的影子, 还不少. 估计爸妈当时受尼采的影响挺大的. 罗素写到: "不可否认, 尼采向来虽然没在专门的哲学家中间, 却在有文学和艺术修养的人们中间起了很大影响", "假如他的思想是一种疾病的症候, 这疾病在现代社会里一定流行得很.", 所以这也有一定普遍性吧.
比如:
1. 对"意志"的崇尚. 尼采也是从叔本华那继承来了这一点. 他们认为, 意志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又是完全由自我决定的, 意志强大是某种"高贵"的象征. 这种理解导致对强权, "高贵"的崇尚, 对同情心的削弱, 和大男子主义.
而我是比较反对这一点的. 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讲, 有这么个逻辑: 做不成某事是因为意志不够强 -> 需要磨练意志 -> 意志力不够, 不能完成对意志的磨练 -> 意志不够强 ..->无解. 后来我看了一些书, 自我提升是有一些科学的方法的, 像数学公式那样, 先做A, 再做B, 之后你就能得到C, 而不是一味想着"我要有毅力.."然后逼自己做. 意志力存在, 有用, 但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的东西.
2. 对"爱"的态度. 尼采对爱的态度是否定的. 这很容易想到: 在他的逻辑中, 爱会使人看到具有柔软, 软弱特性的东西, 进而破坏意志, 失去"高贵"的特性. 罗素讲, "一个人真诚地抱着普遍的爱, 这在尼采看来是不可能的, 显然是因为他自己怀有几乎普遍的憎恨和恐惧, 他喜欢把这种憎恨和恐惧装扮成老爷式的冷淡态度." 我自己以前体会过一种对憎恨和恐惧的崇拜, 还对冷淡态度挺着迷, 不知道是不是这里来的, 不过我也一直记着高尔基外祖母的那句话: "仇恨像冰, 遇火就化"..
如罗素所说, "尼采从来没有想到, 他赋予他的超人的那种权利欲本身就是恐惧的结果", 这种从恐惧逃开, 走到其暴虐的反面的方法, 也非解决之道.
在这篇的末尾, 罗素假想了主张爱的佛与主张意志的尼采的对话. 佛议论道, 苦痛和悲惨无处不在, 必须找出一条超脱所有这些悲哀负担的道路, 而这超脱只有通过爱才能够达到. 罗素先生说他赞同这样的佛, 认为普遍的爱是他关于这个世界所希冀的一切事物的原动力, 但不知道这样的主张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科学的论证. 我想, 善, 恶, 爱, 似乎都只是人类通过进化发展出的观念, 就像对于那些濒危物种来说, 也许人类现在灭绝才是对它们最大的善. 让人好奇的是, 世界不断向前, 就像指令不断执行, 做这一切而藏在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西方哲学史(下卷)》读后感(五):分日书评
2018.3.8
近代的磅礴扑面而来,马基雅维利受到了罗素高度的赞许,正如他一直以来应得的那样。2018.3.10
科学的兴起,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哥白尼依然是中世纪的思维模式,而开普勒第一定律将中世纪天文学拉出泥沼。牛顿的三大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完成了之前一个世纪(以及之前所有世纪)的天文学、物理学与力学,伟大到无可复加。
2018.3.13
霍布斯、笛卡尔、斯宾诺莎。斯宾诺莎真是一个可爱的人啊!
2018.3.14
莱布尼茨。
2018.3.19
重听了莱布尼茨,然后进发到洛克。
2018.3.20
洛克讲完了。
2018.3.21
贝克莱与休谟。这两节极其重要。
从罗素的解读中,贝克莱的见解如同王阳明“岩中花树”的真知,虽然较后者失之于更唯心;王守仁不谈物质,但不像贝克莱一样否定物质。后来的尼采也不喜旁人将他的思想与贝克莱相攀附,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休谟则不得了,我目前对“作诗”的全部学说几乎都可以与他的经验主义思想相匹配。不过罗素提到他思想中的两个问题,即(一)逻辑上,对于共相问题的不坚定和(二)心理学上的含混性。我的“作诗”的学说成功发现了这两个问题并巧妙避开了它们,从而达到了彻底的“近代的唯名论”。甚至他在对“自我”的态度也与我不谋而合,虽然他只是单纯地将“自我”排除在经验主义之外——当然,这样也就将“自我”愈发推向笛卡尔主义;而我将“自我”归向了与“作诗”并行的另一个发源。
说到这里,也就顺便提一句尼采。我在之前的评论中提到过,尼采在《不合时宜的沉思》中混淆了激情与情绪(感谢他,正是他的混淆让我得以从中劈开红海),目前看来,原因在于他前期的思想中同时在摧毁宗教和建立“超人”,前者需要他辨识激情,后者需要他强化“自我”。当然,他在摧毁宗教的激情时,也用另一种激情替代了它——对狄奥尼索斯的激情。在他的中期思想中,宗教已经摧毁,而狄奥尼索斯还没有搅乱他的头脑,那时的他得以保持颤颤巍巍的平衡,将“自我”推上人类历史上的高台——查拉图斯特拉的诞生。然而到了后期,狄奥尼索斯的激情淹没了他;同时,尽管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已经洞察了“瞬间”,却并没有了悟“作诗”的奥妙(尽管他是反讽的大家),从而陷在历史的花环里(他同样是历史哲学的大家),直到最后沉迷于“世界的永恒回复”学说里,差点沦为“权力意志”的奴隶。所幸他没有成功。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洞察了“作诗”的奥秘,从而避免了尼采的癫狂(和失败)。尼采之无与伦比,乃是以其“失败的哲学家”的身份而无与伦比,而非以其欲完成的哲学思想而无与伦比。
2018.3.22
卢梭。从卢梭开始,哲学由创设结构转变为创设系统。人类认识到了几乎所有必要的基本元素,开始“重新”创设世界。卢梭的“野蛮人”是《鲁滨逊漂流记》里“星期五”一样的人。
2018.3.23
康德。
2018.3.26
十九世纪思潮、黑格尔。
2018.3.27
拜伦、叔本华、尼采、功利主义者、马克思。
这本书快读完了,也就谈谈感想。罗素这本书有个特点,上册多言而少功,臧否无味。下册激情澎湃,偶尔言失之于偏颇。但总的来说,说得越多、越细的,就越会发现理解上的偏差;说得越少、越精的,就越会出现独到的妙语。他作为大家的风范都在那些较短的篇幅中展现,却在较长的篇幅中被消耗。
2018.3.28
柏格森的“绵延”,其将“记忆”与“回想”放在时间观的框架而非认识论的框架下谈论,这就比之前(主要是柏拉图式的)哲学家高明一些。罗素认为柏格森将主体和客体都作为“心象”站不住脚,从而认为柏格森对主体和客体的混一(在哲学上)是一个不幸的误会。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休谟早就给出了解答:“自我”不在经验之中,而休谟的“经验”也没有清晰地区分主体与客体。问题不在于关于“自我”“主体”“客体”的逻辑学辩证,问题在于这些概念的历史学考古。若本就不同源,何来逻辑一说?柏格森的问题其实在于,他没意识到“心”和“象”本来就是两个泾渭分明、可混合不可融合的东西。
罗素在对杜威的讨论中频频使用“意义”这个词。在我看来,这反而可能会带来相当大程度的混淆。观其语境,他想表达的应该类似于“事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