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吉诃德(上下)》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唐吉诃德(上下)》读后感精选

2021-01-21 03:21: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吉诃德(上下)》读后感精选

  《唐吉诃德(上下)》是一本由塞万提斯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8.50,页数:8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吉诃德(上下)》精选点评:

  ●感觉很奇怪很无聊,疯成这样,其实这本书没什么实质性好看的故事情节,想不通还是世界名著

  ●呵呵,这个故事小时候看的很有意思

  ●给结尾差评!多好的老头儿啊!

  ●我不知道最后他为什么后悔了。。 我觉得他很帅啊。。生活的很有意思嘛。。

  ●超喜欢的荒诞感,还有小学时的坚持

  ●傻傻的

  ●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尤其喜欢桑丘。。。

  ●看完上部,荒唐又浪漫。沉迷在游侠骑士世界里的唐吉诃德本身,能够完成心中热望,完完全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不受干扰不被打断,幸运又幸福。但是旁人来说多少会有些忍无可忍吧,至少身边有这样的人的话,我一定远远躲开。书里穿插的故事和辩论都很经典,但是不想当个清醒的人去分析它要批判或者赞颂什么了,就当自己全身心投入也跟着唐吉诃德去冒险了呗,收获的是不可思议且可贵有趣的见闻。

  ●不是很喜欢

  ●死而后已

  《唐吉诃德(上下)》读后感(一):以为锄暴扶弱,恢复骑士道德的小人物

  读《唐·吉诃德》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

  孩子是不会把时间花费在有浓重内心独白且枯燥无味的书本上的

  但它的确让我兴奋了好多天

  我还记得当读到桑丘对着那些风车发呆的时候

  我是大笑出声音来的

  曾经在网上看到关于《唐·吉诃德》的概述:

  “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

  也许那个时候的我还只是停留在“笑”的阶段

  遗憾多年之后也没有读过第二遍

  我的深度也就永远如此了吧~

  《唐吉诃德(上下)》读后感(二):永无永无岛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我们从来不缺少关于理想世界的描述。

  司马迁笔下的“闾巷之侠”郭解,坐拥千金率性走江湖的虬髯客,“仰天大笑出门去”“独上高楼望吴越”的李白,住在桶里身体力行的第欧根尼……我们也从来不缺少恣意失意的践行者。

  我们缺少的是包容理想主义的环境。

  读《唐吉诃德》的时候,我常常假想,这个身跨瘦马,全身披挂的男人,如果没有骑士道,仅凭他的学识,应该是位高明的学者。一切只因他太天真,把书本当成现实,把生命当成了舞台。

  我就曾是个走火入魔的人。看《海底两万里》时,望着公园的人工湖也幻想出湖底有瑰丽的奇妙世界;看《简爱》时,仿佛是自己在跟罗切斯特怄气,弄得泪水涟涟心力交瘁;看《哈利波特》时,走在街头路口,会觉得布局场景突然移换,自己撞进四维异度空间,连家里的扫帚也变得形迹可疑……

  尤其是,我一度着迷三毛,迷得如痴如醉。那时的我,恨不得收拾背包留个便条就此离开,去寻找撒哈拉。那里有淳朴的撒哈拉威人,有神奇的巫术咒语,有壮丽的孤烟落日,有同我有心灵默契的男人……连艰苦的条件,动荡的时局都激越而浪漫,我简直深深爱上了那种肾上腺素长期保持高浓度的生活。

  那时我整日黑白颠倒地看小说,分不清现实与书本,看不清未来,记不起过去。最深刻的是那一学期期末,我数学考了28分,除了蒙对的几道选择,我几乎对这门荒废许久的学科一窍不通。满脑子感性思维,容纳不下一点逻辑的东西。若不是我额娘果断实行“焚书坑儒”,现在的我大概正在南方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厂流水线上,手脚麻利面无表情地慢性自杀。我相信这个机率比成为80后新兴写手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而狭隘。

  自古看红楼,与其中人物同喜同悲,无法自拔,日渐憔悴,以至口吐鲜血者,并不鲜有。书还是要看的,但放下书,要能够仍然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沉浸在书中的那个世界,入戏太深,往往发现自己与现实格格不入,于是感慨悲歌者有之,赴汤蹈火者有之。

  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这是一个遗憾又美好的世界。恰恰是有遗憾,才成就了这种不可复制的美妙。心中存留的遗憾,会慢慢凝固成一个永不愈合的标本,于是对它永远留有希望,留有幻想,留有等待。一切都完美了,我们还要希望做什么呢。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失。

  唐吉诃德看到了现实世界的遗憾,他却不愿承认它的客观存在,而是想要改变,让书本与现实得到统一。唐吉诃德没有错,错的是那个时代,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巨大历史变迁在个人身上的微小缩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个人之于历史,之于宇宙,显得那样卑微无力。唐吉诃德在时空转换带来的茫然中挣扎,可终敌不过时间的洪流。

  科学的发展让浩瀚宇宙对我们来说不再神秘莫测虚无飘渺,文明规范的形成让武力不再成为行使正义的第一选择,于是,历史变迁让骑士游侠失却了最后的生存空间。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唐吉诃德终其一生也没能实现他理想中的黄金时代,可我并不觉得这很悲惨,相反,我觉得他活出了特立独行的人生,他超越了时代对生活的设置。唯一让我觉得悲哀的是唐吉诃德的“临殁见真”。他临死前立下遗嘱,不许他的惟一继承人——他的侄女嫁给读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取消其继承权。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妥协就像是耻辱的伤疤。或许他内心仍然坚持着信仰,可毕竟,他也无奈地承认了。我为他惋惜,却说不出,是惋惜他太晚清醒,还是惋惜他终于妥协。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如果唐吉诃德知道这是一个会破碎的梦,他会不会宁愿没做过这场梦?

  ———————————————————————————

  :外国文学史作业 应试痕迹明显

  《唐吉诃德(上下)》读后感(三):一心想混黑社会的老头儿的故事

  有一个老头儿,五六十岁,或者再年轻一些四十来岁也可以,反正有钱有闲,或者是光荣退休了或者是早年间挣过些钱。丧偶或离异,反正身边没个管事的女人;有一女儿,十八九二十出头吧,有代沟,不太好沟通;有一小时工老阿姨,平常帮着打扫打扫房间做做饭,耳背,也无法沟通。

  老头儿整天不愁吃不愁穿的无所事事,只有一爱好——爱看个武侠小说(或者是港产黑帮片?也许港产黑帮片更合适故事的发展,但看武侠小说好像更容易走火入魔,或者兼而有之?),而且已经倒了痴迷的成度,觉得自己就是个行侠仗义的大侠或大哥。

  因为走火入魔了老头儿总觉得自己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发泄不出去,于是准备仗剑闯天涯,结果在家门口就被俩毛头小伙子给打了,倒不是那俩小伙子不懂事,而是因为老头儿跟人家叫嚣来着,以为人家是来闹场子的,非要跟人家拼死拼活,其实人家就是背着书包准备去上学的好孩子。老头儿被打得够戗,还是社区里好心的老太太们给他架回了家,别看小时工老阿姨平时耳背,可人眼不瞎,看见老头儿被打成这副模样气也不打一处来,说罪魁祸首就是那些乱七八糟的DVD和书,一帮老太太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这个说谁家孩子不学好也是看这种电影看的,那个说可不是吗那老谁家的小谁也成天五迷三道的就是这书闹的,老太太们越说越激动,结果导致了一场暴民运动,一举把老头儿珍藏的各种近乎绝版的港产黑帮DVD、VCD以及古董级录像带和典藏版武侠小说付之一炬,老头儿忍着伤痛想要从厨房中抢救出他这些宝贝来结果无力回天,面对一群义愤填庸的老太太老头只得骂了一句“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突遭了痛失宝贝的打击老头儿的意志却并没有消沉,刚好了伤疤老头儿便忘了疼。老头儿所在的高档住宅小区有一个小保安,三十出头儿,头脑比较单纯,胆小,有些小懒惰,没怎么见过世面,但很爱说话,平时跟老头儿也挺聊得来。话说这一日老头儿又溜达到了小保安这儿来,嘘寒问暖了一通,后来也不知道用什么花言巧语说得小伙子动心了(据说是老头儿许给了小保安一个场子让他罩),也没跟物业领导打招呼,悄没声儿的背了个背包就跟着老头儿遛出了家,说得时尚点儿也就是翘家了。这俩人一路向西,倒不是想追随大唐的师傅脚步,而是准备先收复了西外这块地界,这地界上流氓多老头儿是听说过的。

  到了西外老头儿有点儿转向,这西直门立交桥啊修得真TMD乱,上去就下不来,下来了您也就甭再想上去了,一气之下老头儿带着小保安直杀到了K记,老头儿冲着柜台里的小伙计大喊:“给我俩麦香鱼、一盒麦乐鸡、还要那杨丞琳小姐代言的哈辣。”然后老头儿跟小保案直接跟俩条鱼似的让人家给扔了出来,老头儿不服气啊,又直接拐进了旁边的郭森家常菜,点了那叫一大桌子菜,又是酒又是肉的,老头儿心想当老大的就得有这么股子豪爽劲,酒过三旬饭过五味老头抹抹嘴走了,小保安还没吃够呢,等一抬头看见老头已经在门外边饭后百步走了,小保安于是也抹了抹嘴要走,这时候来了一个穿红旗袍的漂亮美眉,温暖的说:“先生,您的餐费是1080元。”小保安有点儿心慌,冲着门口踏步的老头儿喊:“老大,给钱啊。”老头好像没弄明白谁在叫他,东张西望了起来,小保安这回气吐丹田又喊了一嗓子,“老大,老大,掏钱啊。”这回老头儿听明白是谁喊他了,脸一沉,呲叨小保安:“我们道上混的什么时候吃饭给过钱?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花钱,别说吃你俩破西瓜。”然后头也不回的又往西走了,这下可害惨了小保安,他本来就胆小,又加上没钱给觉得理亏,于是往桌子底下出溜,结果没出溜好被一群彪形大汉爆打了一顿不说还刷了俩小时碗,把他的背包也给没收了。

  小保安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追上老头儿的时候老头儿已经到了北展,在老莫被一个莫名其妙的“道上”伙计打得是鼻青脸肿,小保安跟老头儿说:“老大,要不咱们回去吧,看来这道上也挺不好混的,您看看我,被打成这样了,包还没了,那可是我全部家当啊,再看看您,这脸红得给西红柿似的,这得流多少血啊,那场子我也不要了,咱们回去吧。”可是老头不同意,“要想在道上混必须经过磨炼,你看人家陈浩南以前也没少挨过打,可人家捱过来了,后来怎么样了?不是风光起来了吗?开跑车、抱美女、喝好酒……年轻人一定要有理想,黑社会就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嘛,比你当保安强多了。”于是小保安又被稀里糊涂的给说服了,跟着老头儿继续上路了。

  于是这位大哥带着他惟一的小弟一路向西经历了动物园大战猩猩、紫竹院大战扫把客、四季青大战建材商……反正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大有打不死的小强的精神,一路向西向西再向西,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开着双B跑车衣锦还乡,最重要的是伸张正义、人在江湖、猛龙过江、只手遮天、战无不胜、龙争虎斗、友情岁月,最后是九龙冰室,天行者君子以自强不息。

  --------------------------------------------------------------------------------

  以上是《唐吉诃德》的故事梗概,只不过是北京话现代版本。这故事讲的是西班牙的老乡绅拉曼查的唐吉诃德带着他那忠心耿耿又有点儿傻头傻脑的仆人桑丘·潘萨不分青红皂白一厢情愿“行侠仗义”令人匪疑所思的骑士故事,在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是有着现实意义的,他颠覆了以往骑士道小说,打破了陈规。而今天,再有人写出一部《唐吉诃德》是毫无意义的,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帷幕》中所讲。

  但是我读许多外国文艺的时候总在琢磨如果把这故事改成中国的或者改成今天发生的故事,是怎么个讲法呢?我脑子里是有画面的,但我实在无法容忍带着假发套的话剧演员的画面,向大师致敬也可以说些让人听得懂的话吧?

  《唐吉诃德(上下)》读后感(四):“无用的激情之典型形象”——唐吉诃德,一个流氓的自我放逐

  《唐吉诃德》实为一部“小说集”,贯穿它的既有以主人公为主体的小故事也有唐吉诃德参与的,但不以他为主体的小故事,甚至还有一些完全与游侠骑士无关的,道听途说的小故事。这些短小或冗长的,甚至故事中嵌套故事,故事中插入故事的故事结构本身就具有猎奇的性质,它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经久不衰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唐吉诃德》还是一部“非爱情之爱情小说”,不仅有虚构的杜尔西内亚与“真实发疯的唐吉诃德”之间滑稽的“精神缠绵”,还有实实在在的爱情,比如桑丘和她贪财的老婆,野姑娘为了躲避众多求爱者,在死尸前的义正言词、纠缠于感情旋涡中的两男两女终成眷属,以及玩弄唐吉诃德感情的戏剧化的女佣与贵妇。这一个个貌似平庸的桥段虽说与反对骑士小说的“伪中心思想”没什么关系,但却屡次出现,基本上过几个章节就会有一段与爱情的有关的故事出现。故事内充满了各种为达不目的不择手段的狡狯(尤其是婚礼场面的描写),以及纯爱的意想(大段的爱情诗)。因此,我认为可以这样说:在挖苦、讽刺、憎恨的背后,塞万提斯的内心甚至比最浪漫的骑士小说所宣扬的东西还要浪漫、还要异想天开,我个人认为他浪漫得已经有点强迫症了!特别是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上。这点从神甫与学士为唐吉诃德的藏书分门别类、下层人民热议骑士小说的奇妙对话中不难发现。

  当然,作为同样的辩证法,小说以大段令人拍案叫绝的对白为特色,主要是桑丘与唐吉诃德之间,一雅一俗、一庄一谐的对比组成。因此,在点评某一突发事件时往往有强烈的说教之嫌。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评论家认为《唐吉诃德》中最出彩的是桑丘,而不是主人公的原因。桑丘是一个市井文化的典型形象,他的说教色彩显得稍弱一些。在逻辑上,“桑丘的话”既能起到戳穿知识分子虚伪面具的目的又能密切关照现实生活,使一般读者看罢后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是唐吉诃德无法达到的另一种完美,事实上在私下的辩论中唐吉诃德一直是处于下风的,这点,从唐吉诃德老是抱怨“桑丘话太多,让他闭嘴!”中不难看出。知识分子对草根的不屑一顾恰恰证明了“市井哲学”在具体操作上的完全正确,也就是说:假如我们把“征险之旅”比喻成一场历练,把主仆关系假定为“师生关系”的话,他们的结构实际上是颠倒的,唐吉诃德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向桑丘学习,有时仅仅为了吃饱肚子、为了少挨揍,也不得不如此行事。所以,讲究实际的人往往会把桑丘这个人物的价值抬得很高,因为这个人虽说愚蠢,但却知道进退、明了利害,特别是在关于食欲、享受的方面……

  自然,唐吉诃德也有他的完美,他是理想主义者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他离解了现实,克己复礼,绝对真正地“装逼”(就是真诚)!用他瘦弱的臂膀与罗西南多的蹄子演奏出一曲百折不挠、乐观至死的、倒了血霉的“英雄赞歌”,于是,读者“喷饭”了,小说的用意达到了。这是另一种精神层面的虚妄与“行为艺术”交媾后难产的怪胎,在他没有被人泡入福尔马林溶剂之前,他是活生生的,如同你我一样真实存在。假如我们抛开“疯癫”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仅仅把唐吉诃德的一大把年纪与他所遭受的苦难做个比较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相当聪明、博学,懂得生活真谛的完人。他的可爱使凡是以诚相待他的人统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好象是目睹了一场上帝导演的神迹。人们装模做样的配合他,恰恰证明了他们自己内心的空洞。他们自以为了解这个人的悲剧,但却无法彻底释怀对他所信仰的“精神内核”由衷地敬佩——如果这个世界真像唐吉诃德想的那样该有多美呀!在小说中,许多有学养的人在接触唐吉诃德时几乎全是这种感觉,他的语言叫人久久难忘。即便是“把铜盆当头盔”这样的傻事儿,在众人奚落、嘲笑的环境中依然不能抹杀其核心中固有的光辉。因为,事实上在这一小段中变疯的是一个正常人——理发师。这就有一点接近存在主义小说中的逻辑了——我不晓得这世界有多少人在这部小说中受到了启发,但我敢肯定在古典进入现代道路上,《唐吉诃德》是一座无法绕开的丰碑。

  与别的“经典”不同,《唐吉诃德》不是“人道主义”的产物,而是“邪恶”的化身(小说中所涉及的大部分社会阶层,他们的言行方式大多含有“流氓性质”,我不认为这仅仅与“民族风情”有关),它的“布道”是建立在一个自我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所以在学术上尤其显得“毒辣”。我甚至认为尼采所说的人“从骆驼到狮子”的演变就是受了“狮子骑士”(唐吉诃德后期的绰号)意想的感召。听唐吉诃德的陈词就好象是在目睹“狄俄索尼斯的游荡”,乍似不经意间就捅破了“那一层神秘的面纱”,关于生存、爱情、理想、还有人与人的交际,进退两难、悲欣交集是常有的事情,在一次次主观的意愿被现实扼杀之后,“人”终究是要“回归”的——成为他自己。而这些顿悟在桑丘与唐吉诃德后期的话语中几乎全部能一一找到。《唐吉诃德》好比是一部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预告片,“游侠骑士”的行径所要证明的恰恰是“人”在一个受制、苦闷、绝望的环境下“还能做点什么”的问题——这是个困顿了许多人的问题、一个大问题。荒诞的生活中并非只有荒诞,“扯淡”自身就暗示丰富人生意义,在这俩“虚无的头脑”中,我真实地目睹了“人”——它就是这样子的!赞赏“做梦者”的人是因为他自己早已没有了梦,就像耶酥受难、格瓦拉就义时表现出的惊人姿态。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如果成排的风车真是一个个巨人的话,你敢冲向它们吗?!“破坏欲”与创造之间的距离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如果《唐吉诃德》不能带给你力量的话,那它至少能让你发笑,你可以流下眼泪,也可以无动于衷,但写书的塞万提斯是不会在意这些的。

  《唐吉诃德》是一部“无聊的人生指南”,它搞笑,但不胡闹。相反,主人公死前的悔悟增强了这部喜剧的悲剧色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始终认为这世界上更本不存在喜剧的原因。一切优秀的喜剧实质统统是悲剧!因为只有悲剧才能有效的扒开生活这一潭死水,并还原它新鲜、生动的面貌(喜剧的目的事实上也是一样的)。这点在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里就表现为桑丘与唐吉诃德经典对白,这些时而逻辑混乱,内容琐碎、甚至乏味至极的一问一答,或者自言自语所揭示不仅有辨证法,还有关于先验的问题,这是一种刻意营造的“距离感”,使得真理若隐若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沉默又古怪地结合在一起,从而造就了其在文学上独特的审美价值。的确,有时我们为了“恢复”必须去破坏,打乱不言自明的常规,把一切全部的、毫无保留的全盘脱出。体会出这一点,就能了解到塞万提斯赋予了《唐吉诃德》那一种难以抑制的“毁灭气息”。

  其实,小说讲述的就是一个人积极投入毁灭自我的史诗,尽管他最终醒悟了。但,综观小说绝大篇幅,唐吉诃德的临终独白恰恰是他一生中最虚伪的时刻。因为长期以来,在“骑士道”以外的领域他一直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也就是说他一贯是教育别人的人,而不是被别人教育的角色。他从不为自己做过的行为感到羞愧,他完全“问心无愧”地投入到他真切感受到的一项事业中,并为此奋斗了一生,他时而是有意识的,时而又是无意识的,这两者在我看并无多大的不同。“死前忏悔”是十分可笑的“终极恶搞”,是对生与死的置若罔闻、是对神甫等人价值观的又一次辛辣的嘲讽,仿佛是在对局外人说——“你们瞧!他终于成为了你们希望的那一个人,谢天谢地,你们得逞了!”,狡猾的塞万提斯完全把“醒”与“迷”玩弄于鼓掌,他不遗余力地攻击那个“托德西利亚斯的冒牌作家”不仅有标榜自己的含义,还有狭戏造乱的用心。他口口声声对读者的劝戒实为一个又一个“反语”,他要我们“循规蹈矩”,自己却打心眼里鄙视它,这点只要对比一下他在描写“唐吉诃德之死”所用的笔墨与他描写“唐吉诃德初次出征时”的笔墨不难发现,他在故意地暴露的自己伪善,以便有聪明的读者乘机抓住这个把柄,大作文章。从而达到他自己“流芳千古”的目的,这就是一个作家的野心——他成功了。但他的“手腕”也证明了他所处的时代,“人道主义”的原则还没有被彻底颠覆的可能。权利意志并未内化成一个决裂性的、叛逆性的、政治性的东西(从塞万提斯的简历中也不难发现,作者的性格中应该并不具有革命气质)。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塞万提斯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当过兵的人,《唐吉诃德》处处流露出“一股子兵痞哲学”的味道,尤其是在混乱的情境中,对于受害者的关怀多少有一点装腔作势。

  《唐吉诃德》虽具有一部古典小说的特点,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对古典主义精神的亵渎,它具有一定的现代性。也就是说,正是它的“伟大”使得它的“渺小”也显得异常突兀。按照我的观点看:“疯子”——阿隆索(唐吉诃德)的病根不在小说的开头,也不在中间,而是在小说的结尾。在他渐渐认识到自己的确有可能疯了的时候,社会自身的“疯根”才显得更加耐人寻味。正如:今天的许多人明白了“正义”有时表现得比非正义还要野蛮。肉眼可以发觉的现象全部是因相对而成立的。生死亦然。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处和我们说了“再见”,但却用通篇的“直接行动”点出了人生一条布满荆棘的“光荣之路”!弥留前,唐吉诃德难道真的向朋友们妥协了吗?不!我更相信他只是累了,一想到自己待嫁的外甥女,他表现得非常揪心、所谓的理性被弱化成了单纯的亲情——这是塞万提斯的揪心啊!也许他早已玩够了人生。但是,作为一部小说,这个“卑鄙的家伙”还是把自己藏了起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