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哨卡》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老哨卡》经典观后感集

2022-03-14 15:56: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哨卡》经典观后感集

  《老哨卡》是一部由杜粮 / 德格娜执导,亓航 / 鲍里斯·佩德鲁索夫 / 王政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哨卡》观后感(一):五连老哨所的故事

  《老哨卡》观后感(二):我们是学校组织去看的

  学校组织去看的,看的首映。

  电影成本显然很低,制作水平接近某些国产电视剧。

  开头一些镜头的使用,让我怀疑制片方是否使用了卡片DC拍摄?

  海报不错,做的有档次。

  剧情严重拖沓,节奏缓慢,内容不够丰富,人物苍白,整集加起来没有《亮剑》一集内容紧凑。剧情方面完全不及格。

  配乐稀少,但是过得去。场景取舍得当,外景视觉效果不错,比较好的还原了当时的环境特点,这一点给高分。

  考虑到其低成本和特殊观影渠道,这个影片尚可。毕竟它是靠组织学生观影赚钱,不在市场上和其他电影正面竞争,所以这个片子的质量在情理之内。

  最后的结论:国产货不能买。什么鸡巴铁锹。

  《老哨卡》观后感(三):额尔古纳河上的旋律

  一部电影很难处处都打动人心

  一部很多人站着看完的电影

  几处笑声

  几处皱眉

  是否就足够成为它吸引一部分能够静下心来的浮躁之人

  这是一部不是因为睡着而我没有看完的电影

  有时候电影没有看到解决也不见得遗憾

  反而让你记得更多非故事情节的感动

  比如往往让我记住的:旋律

  旋律可以简单,可以绚丽

  当往往久久在我们心中萦绕的就是那不经意的 反复缓缓出现的

  像一种洗脑

  成为我们呼吸或者脉搏的一部分

  有人说早晨叫起床的闹铃应该是一种和呼吸一个频率的旋律

  缓缓的进入你的身体 唤醒它

  我想 有时候电影配乐也是吧

  前一阵大家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时候说那其实是“了不起的电影配乐”

  当时我真的是冲着电影配乐去看的那部电影

  因为在电影之前我已经单曲循环很久那首《Young and beautiful》

  真的就像进入了我的身体一样 萦绕萦绕

  而这部《老哨卡》中的旋律

  那么熟悉

  就好像很早之前就生长在我的DNA深处

  我很多次的发现 我好像很容易对大草原的旋律产生共鸣

  可能我心里住了野马吧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对某一种特定的旋律有感情

  总之 此刻 我的脑海里全是白茫茫的草原和那舒缓悠扬的旋律

  我的影评总是这样随性

  跟我人一样

  见谅

  《老哨卡》观后感(四):可温柔的故事!

  矫情无比的高考作文风的电影观后感……

  先说风景。不愧是中俄边境啊景色都和俄罗斯风景画俄罗斯文学里描写的一模一样啊?!【太蠢了……】秋冬季节里天色阴沉,浮云低垂,苍茫的雪地上芦苇摇曳,相互对峙的两面红旗在寒风里猎猎作响;春天是无边无际的鲜嫩碧绿,艄公划开小河,明媚的阳光照着母亲和孩子,也映在阿尔斯楞和谢尔盖年轻的脸庞上;夏日暴雨倾盆,两个青年隔着铁丝网,快活极了。

  再说我最喜欢的一段。谢尔盖(“小毛子”这个称呼超可爱呀w)的未婚妻辗转寄来家书,被不识字的冬风刮到了边境的另一边。阿尔斯楞恰巧捡到上交,后来又看到谢尔盖的失魂落魄——醉醺醺地扒着玻璃的样子可像小狗熊!虽然可爱也是熊孩子(……真的是熊孩子啊!),难怪被教训了(。咳咳,说回去,夜里阿尔斯楞起身看到谢尔盖受罚跪地,第二天这个小伙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没到小腿的雪地上,原来是给小帽子“写”出那封信。

  阿尔斯楞的违规被发现了,接受惩戒之后再度回到老哨卡。这里要说一下班长也超可爱的!举报阿尔斯楞时严厉不留情面,接回阿尔斯楞时又可温柔。我特别喜欢的就是电影里年轻的中国军人,热血青春不过如此。

  后来阿尔斯楞和谢尔盖还有好多戏份,相对立正时身形挺拔,眼睛里却是藏不住的活泼明亮。这种反差正中我萌点。

  悲剧结局来的太突然,一瞬间我也觉得天崩地裂。

  编剧先生说,“老哨卡确有其卡,老哨兵确有其兵,老边防也就是这个地方。”

  《老哨卡》观后感(五):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含剧透)

  第一次写影评哈哈。本人才疏学浅随便写写大家不用当真。其实是因为萌aph红色组的cp被同好推荐了这部,不过看过后也被电影本身感动。

  如果说当时的中苏不是这样的关系也许大家能做朋友吧,很喜欢两边的边防兵“顶风作案”互相表示友好的桥段,但是他们又那么又身不由己,有着各自的使命和责任,但我相信人和人之间确实有一些不以国籍和立场限制的东西,那盒火柴还有那把口琴,总让我想象两边纯真的年轻人一起在雪原围坐着篝火小憩的场景。

  最打动我的是这种两边互相时刻关注对方、鲜少靠近、有时却还是有意无意地试探的交流方式。他们同样在这么一个“只有他们四个人的鬼地方”,班长虽然说边防战士是钢铁炼成的,互相也还是在猜忌和怀疑,但大家其实都是有血有肉的青年。每天在荒凉的国境线旁边,这些青年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找找乐子,有时候也会莽撞着破坏纪律,但那更让我觉得他们都是那么鲜活的生命。

  当谢尔盖再次遇到阿尔斯楞的时候他们两个人都是喜悦的,无言的对视尽管不能传达出自己的想说的话,但是却依然印证着这份跨越立场的友谊。哨所的婚礼是最让我开心的部分,同样快乐的斯拉夫青年和中国青年在这时就好像隔着望远镜站在了一起,斯拉夫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祝福让这条荒无人烟的国境线又充满了生机。

  但是最终让谢尔盖铭记了一辈子的,却是这个中国青年为了他永远留在了栈桥下。这个时刻生命安危是阿尔斯楞最优先的考虑,无论对方是不是所谓的修正主义,他只是希望这个略有傻气年轻人脱离危险活下来,却让自己立在危墙之下并最终触发了意外。

  说回电影拍摄本身,我喜欢这个老旧又纯朴的色调,好像真的把我带到了几十年前那个荒凉的雪原。整个故事的构建也算清晰,过去和现在的转换叙事也还算流畅,演员们也很可爱,不出戏。但整体来说故事比较老套,谢尔盖的女儿这一路也找得太顺利了好像一点阻力也没有,着实令我摸不到头脑。但是因为红色组的cp滤镜我也可与忽略这些了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总的来说我还是看过之后心中有点触动,对中苏历史以及边境关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相信不会浪费你们的时间!

  《老哨卡》观后感(六):中苏友谊【腐慎入】

  写推荐是有私心的,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腐女从去年【或者前年】看完预告片之后就久久不能忘怀啊。我看很多预告片都是当时惊叹高大上,过了俩礼拜谁知道谁是谁,可这部不一样,隔三差五就想起来,上网查查,失望一下,隔三差五又想起来了。这部电影好像是我上电影FM这个据说什么都能找到的网站搜的第一部,当然一无所获。所以当我在微博上找到导演,很久以后知道出席一堆电影节,再很久以后提名了金鸡百花,终于按捺不住开始勾搭,北京展映豆瓣抢票一气呵成,四个小时前我坐在了不大的放映厅里。

  各大cp都得有个虐点才能抓住人心达到由内而外虐的效果,比如华生总要结婚,舰长总会先死,老哨卡这对也不例外【这对指的是谢尔盖和阿尔斯楞,两边的班长稍后再议,我始终无法接受为什么那么多年过去能在一起煮酒当年的是这两个】,漫长的一生即将结束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名字。

  片后交流有一个经历了当年老大哥帮忙老大哥拆桥的奶奶或者大妈说这部电影是她从未见过的,终于有人说了出来,让她想起了斯皮尔伯格的战马。战马让我想起冷山是真的,但没觉得老哨卡这部和另外两部可以怎么比较。先不说拍的如何,单单场景上,马的翻山越岭几经周折与老哨卡这一几乎毫无变动的景物就相去甚远。但这确实是中国还没见过的东西,我们拍打仗,百万雄师过大江人人顶着一张脸就差在脑门上写【我是主角】了,我们拍民国,好吧现在的电视剧不忍直视,很多时候我都怀疑我们的产业链里的从业者究竟穷成什么德行了才能干出饮鸩止渴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来。老哨卡是特例,不打仗,就讲故事,讲的是解铁丝网的英德士兵的故事【这么说还真是】。

  下面说观感,打这些字的时候我能看到豆瓣标注的片场是98mins,我却看出了120+的感觉,剧情并不紧凑甚至拖沓。能感觉到导演想尽量反应最真实的过去边境兵生活,也能看出来导演想表达很多,但这样我们的主线就弱化了啊,不能单靠俄罗斯姑娘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喊爸爸来告诉观众咱这不是俄罗斯考察团内蒙七日游的故事啊。姑娘的交接手续是为了介绍现代男主?老妈妈对姑娘态度的转变未免太快,转变之后关于曲子的故事又未免太长……

  结局也是很可怕的,恨不能开头五分钟就知道阿尔斯楞为了救谢尔盖死了,一直也是小心翼翼捧着一颗心不敢交出全部感情怕开灯之后太丢人这么看的,可看到谢尔盖掉下栈桥还是忍不住揪着心,看到阿尔斯楞解决地雷还是忍不住想编剧说不定能圆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或者是我们早就知道的结局。

  关于中国班长和阿尔斯楞,很多很多眼神能证明俩人的关系也属于突飞猛进级别的,而且近水楼台水到渠成,最后修栈桥阿尔斯楞让班长带酒,一切都不太对。苏联班长更是奇葩,没善良多久就扒谢尔盖衣服……很多很多年后他们见面拥抱坐一条船喝一瓶酒,就想起了今儿刚看的唐家屯儿伊莎贝尔说你看看你格兰森伯爵你们都还活着而我儿子却死了,凭什么等到这一天的是你们。

  接下来说硬伤,剪辑怎么了?肉眼就能看到一帧没转过来啊,中间一截阿尔斯楞被调回哨卡之后极其混乱不明所以【难道是班长阿尔斯楞线的展开?】开场前15mins让我产生自己在看微电影的错觉……

  综合以上种种,推荐同好观看,算是正常发挥的国产非爱情片。

  宿愿达成,专心干活,今年最后一部。

  《老哨卡》观后感(七):时代滤镜下的浪漫

  

一点拉杂的个人感想。

借着微弱的灯光翻译信件的内容然后在雪地里踩给你;栈桥上我心中千言万语却只能与你相对无言,我结婚时的喜悦也希望你能分享,我们为同一场大雨欢呼雀跃过,一只口琴从我送给你又被你的母亲送给我的女儿,这些放在其他电影里可能稀松平常还要被我吐槽的桥段,在那样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了令我印象深刻又感慨万千的浪漫桥段。

分了两天把这部电影看完了,想一想还是得写点什么。别的不说,从被推荐到我终于找到片源看完,过去了整整8年时间,人生能有多少个8年,又有几部电影是我过了8年还能想起来并且去主动找来观看的呢。

其实认真说起来,这部电影一个半小时不算长,但节奏是真的不行,回忆和现实是割裂的,看得我着急,老想调个倍速或者快进,尤其是现代部分。回忆里的故事倒还好,可能一方面我有滤镜,另一方面,回忆里大部分的场景都发生在西伯利亚漫天的风雪里,冬天在我这里,天然有着异于其他季节的时间流速。

最早朋友给我推荐这部电影,是作为露中cp的代餐,但真正看完,却觉得cp的意味没有我想象中的浓厚,或者换句话说,电影里所表现出的情谊,和我想象中的cp感大相径庭,在我已经出坑了的当下,反而带来了更平实的感动。

电影的海外片名是《 latitude52 》,去搜了一下,北纬52度是中国的最北方,应该也是代指片中黑风口哨卡所处的地理位置。在绵长的国境线两旁,熟悉的陌生人们遥遥相望。猜测着彼此的动作想要传递的涵义。每一个独自守在瞭望塔的日夜里,他们会不会借着观察对方来打发漫长寂静的无聊时光。

影片里我唯二感到欢乐的时刻,一个是谢尔盖的未婚妻来到哨所,我们在庆祝八一建军节,对面在为一对新人的结合载歌载舞;另一个是春天,铁丝网两边的谢尔盖和阿尔斯楞在大雨里欢呼,雨水里传来缥缈的口琴声。口琴是我贫瘠的知识储备里极具苏俄浪漫气质的一种乐器,当年片花里我唯一能记得的一个画面,是娜塔莉亚倒退着吹起口琴。等我在电影里看到这一幕时,记忆瞬间击中了我。

我该说影片将阿尔斯楞的牺牲放在了最后十分钟是一种仁慈吗,尽管前期一直都知道他的结局,但没演到的时候,我总还能欺骗自己。地雷接连爆炸的场景相当震撼,我想到的却是他在雪地里给谢尔盖传递信件内容时蹦蹦跳跳的身影。其实那个情节和结局这里压根没有任何关系,我却没法克制自己的回忆。

说到谢尔盖的信,有一个点不知道算bug还是电影里删掉了。最早谢尔盖寻信未果,去圣泉堵来打水的阿尔斯楞,祈求他如果找到了信能还给自己的时候,阿尔斯楞明显还是听不懂对方说什么的,等捡到信,阿尔斯楞就能翻出一本词典翻译信件内容还能总结一下通过雪地传递给谢尔盖了,到快结局时两边的班长回忆当年国境线上借火的事情,明显能看出来阿尔斯楞的听说读写里听已经没任何问题了,在那个年代背景下挺厉害的了吧?

在2000年秋的中俄边境老哨卡,一场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在紧张准备中,担任俄方中文翻译的俄罗斯女兵娜塔丽娅(斯维特兰娜·茨威琴科饰)利用工作之便来到满洲里,寻找中苏冷战时期为救她父亲而牺牲的中国边防军士兵阿尔斯楞的亲人。中俄联合军演在即,当年救人牺牲的蒙古族士兵阿尔斯楞的母亲应邀来到连队,娜塔丽娅手捧鲜花来到英雄的母亲面前,中俄两代人的手紧握在一起,祈愿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

复习片花时顺带搜了一下百科里的剧情简介,就……这个简介不说和剧情一模一样吧,也可以说是毫不相关。看完全片我真的没能看出来背景是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也没有看出来阿尔斯楞的母亲是应邀来到连队。多少是有些失望的吧,以当初我看完两分半片花时的激动而言,我会期待一部更好的作品。

一句题外话,演阿尔斯楞的亓航,片子里有两处画面上,他的眉眼让我想到了《蓝宇》里的刘烨,单纯的只有眉眼,下半张脸就不像了,但是眼睛像得让我心慌。纵观全片,他的长相是很根正苗红的那种,期待一下他的更多军旅作品吧,对没看《武神赵子龙》和《孤芳不自赏》的我来说,《老哨卡》就是我看过的他的唯一一部作品了233333

  《老哨卡》观后感(八):人性的守望者

  纯属机缘,获朋友相赠的两张电影票,落单的我没谁可约,便随便打给一个朋友,一起坐在金鸡百花影城里观看了独立电影《老哨卡》。这是我第一次观看独立电影,原来从不知道如何获得这样的机会,若不是朋友赠票,恐怕不知又要等上几年,又会错过多少。

  说实话,从制作和情节把握水准上讲,《老哨卡》算不上一级棒的影片,但也足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在观影时,我甚至带有一些戏谑和调侃,不时地跟身边的朋友打趣道:“这原来是一部小清新同志电影?”不是我有意要调侃,只是我本不喜欢带着太严肃和凝重的情绪去观影,于我而言,看电影无非是要获得心情的放松,情绪的宣泄,干嘛非要有所感悟,干嘛一定得到某种教育意义。然而我对每一部电影都是尊重的,哪怕是粗制滥造的商业喜剧,因为一部作品总是凝聚着或多或少的心血,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在电影院看电影,我都会坐到最后,哪怕是身边的人都走光,只留下我和打扫卫生的阿姨,我到要看到演职员表和各种鸣谢在屏幕上滚动完毕,才带上喝剩下的饮料离开放映厅,对保洁和服务员点头微笑,这是一种习惯而已。这部《老哨卡》的放映是在金鸡百花影城三楼的一个小放映室,到场观看的也不过五六十人,独立电影放映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个观影人无论是否愿意,也都会等到影片结束,灯亮然后报以掌声。我想这近乎仪式的礼节比影片本身更具意义,这是对艺术的尊重,毕竟现在的人们几乎丧失了敬畏心理,也就自然没有尊重。

  《老哨卡》中最长出现的一个物件,便是望远镜,它看得清远处的雪地,看得清更远处的山峦,也能看得清眼下和前方的路,那会是走向人性的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