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人饮:做陶、饮茶和思考的日常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人饮:做陶、饮茶和思考的日常读后感1000字

2021-01-25 01:09: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人饮:做陶、饮茶和思考的日常读后感1000字

  《一人饮:做陶、饮茶和思考的日常》是一本由董全斌著作,浦睿文化/岳麓书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108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人饮:做陶、饮茶和思考的日常》读后感(一):品读《一人饮》

  原来是一本写手艺人的书,在景德镇做紫砂器的故事。

刚翻开这一本书,我就立即被书名吸引,一人饮立马就有感觉,经过我天马行空的想象,它都能发展为一个短篇小说,原以为是按照我这个套路的一本小说名,可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本写手艺人的书,在景德镇做紫砂器的故事。

手艺人最是“矫情”,觉得有趣的内核就是:不重复,不去重复前人做过的东西,不去重复创作,不重复自己。在景德镇生活,有着一间工作室,落脚在市区公寓楼,各种烟火气的的声音经过窗户的过滤,好像被打碎后连绵不断地传进来,这就是手艺人生活的环境,听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专注于一件事,在汹涌的声音中找到安静,属于自己的声音。

手艺人一旦上手做东西,那可就好玩了,你很幸运看到他们认真专注的样子,他们好似有满腔热情喷洒到手中的器物身上,这本书是手艺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所思所想,收录在这本书里。读这些文字,你会感受到字里行间显现的热情,这就是他们的真性情。

什么样的器物才算美呢,作者给出了他的答案,自然的一切都交织着,美依赖于其他感觉存在,事物都交织在一起,一件连着另外一件,散开又互通着。天空、阳光、农作物、海洋、植物、昆虫、城市、溪水,一切的事物紧密穿插着,美即诞生于此。我想作者认为的美就是这样,与自然,与一切事物紧密相连。

这本书也是图文并茂,质感很好。作者认为的美是有宽度的,无论是欣赏绘画还是欣赏器物,富含深意的美在被人们理解的那一瞬间总能让人回味悠长,我们会发出“太美了”“太有魅力了”的感叹。一个美的器物,在未被人认知之前,你是感受不到它的美的,可是它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当你对自然不停地进行探索,让你领悟到更多的美,就可以显示出器物更多的真。

想表达器物的美,就一定要抓住内在的关系。如此一来,人们才能通过内在的关系来感知。外延形状总是不停地在发生着变化,一旦凝固成某个形态,就确立了一种关系。这个关系被称为基础,是因为一切的结构都是建立在之中,基础打不好,其它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这本书教会我们很多抽象的道理,如时间与变化、美、看见不可见、内用与外形、植物笔记等等。

我无法用这小小的篇幅讲述清楚,我想,其中奥秘,还得请君亲自翻看。

  《一人饮:做陶、饮茶和思考的日常》读后感(二):于行动中思考,在真实中度日

  

记得在某问答上,曾看到一个这样的问题:一个人能做些什么?

底下的回答,有的说“吃饭睡觉打豆豆”,有的说“体验十级孤独”……在五花八门的答案里,有这样一个简短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做完整的自己。

是啊,在繁忙之后,在短暂的,不被打挠里的时间里,做完整的自己,这多珍贵的一件事。

生活还要继续,有的人不得不回归原本的生活轨迹,但也有人,会选择放下所有原本熟悉的人和事,为了做一个完整的自己,而去开创新的领域,尽管这个领域,没有熟悉的朋友,不知从何做起。

董全斌,就是后者。

他在北京从事了几十年的工业设计,只因为爱上茶,便放下了在北京所建立的一切,举家搬迁到景德镇,开始学习茶具制作。

七年,从没有基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到相继相继推出自己的系列作品——“九十九只杯”、“从一片荷叶开始”、“有风”、“变化”等等,他在一杯一壶里,读懂了美是什么。

当他自己写完了这本《一人饮》,再回头看,他更清楚确定了自己快乐的来源。

01变化

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从北京安定的工作中,一切归零,从头开始做茶具,这是自己身份的变化。

然而,变化这件事情,大多数时候,在不经意间就在发生,等你觉查到的时候,它早已是不再是当初的模样。

可当初的模样,究竟是什么样子?许多人,包括董全斌自己,也说不上来。既然说不上来,那为什么不干脆忘掉我们印象中,觉得它应该有的样子?

例如植物,从一粒种子萌发,到它枯萎死亡,它原本就在不受打挠的情况下生生不息地自然完成它的一生。

当它落下的种子再次萌发的时候,它的生命已然发生了变化,它以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不断重生,长出不一样的样子,而大多数人,应该都会习以为常地忽略掉,因为在印象中,这个植物,就应该长这个样子,有变化吗?

于是,董全斌尝试用“忘记”的方式,重新去看自己身边的自然变化,这样一来,一切原本熟悉的植物,突然就变得新鲜了起来。

夏天叶片收拢,下雨时叶子展开;

被虫子啃掉的叶片,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带着色彩层次变化的缺口,瑕疵,反而更显得它透出了生命力。

看着那一堆堆因为一点瑕疵而变成陶瓷碎片的茶具,董全斌突然豁然开朗,这本就是这些被我们视为瑕疵品的茶具在烧制过程中的生命力的展现,为什么一定要避开它呢?

于是,他开始了新的尝试,在制作过程中,随机预置了黑点,然后将素胎表面雕刻出不规则的花纹,让它厚薄自然地变化,创造出了“变化”系列的茶具。它不再是清一色整齐划一的规整,而是在烧制过程中,不知其始,不知所终地自然地生长出了不同的模样。

02思考

《一人饮》,董全斌说,其实是他在借茶而自省。

一个人喝茶时,会把一闪而过的想法、灵感写下来,接下来的日子,再一行行划掉,思考对于他来说,是一项可以深入重复而又无功利的事情。

可正是这件事,会使他换一种角度去理解眼前的事物,随时更正发现的错误,这样在创作的过程中,才会常常发现触动自己的东西,往自己的作品里加入,或减少些什么元素。

看似只是在喝茶,其实,却是换一种深入思考的方式,追问自己,接下来,自己到底要什么?

合上这本书时,与其说是读了一本如何制作茶具的书,不如说是,看到了另一种认知世间事物的方法——于行动中思考,在真实中度日。

  《一人饮:做陶、饮茶和思考的日常》读后感(三):独立思考,使自己成为自己

  

刚刚过去的2020年,爆出的热词也比往年多了许多:新冠疫情、打工人、内卷、小镇做题家、凡尔赛文学、后浪……但很多热词总是昙花一现,在一段时间频繁讨论之后,便沉寂了。也许你转过关于每个热词的热门文章,也许你还在阅读之后认真评论。但当对一个词的讨论还未深入的时候,你已经转向关注另一个词。当然,你也可以对这些热词不屑一顾,去思考跟自身联系更紧密的东西,不被这些网络热词所裹挟。

但不论参与讨论也好,还是不屑一顾也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如何去分析某个特定的事件?如何从互联网浪潮中抽离出来,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处理与外界的联系?

陶艺家董全斌的新书《一人饮》里,有这样一段话描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独立思考是如此重要,思考并非是去阅读,反而是接收之后消化的状态。现在不论在哪里,我不由自主地都会不停地被动接受很多信息,似乎不断接受已成为身体的一种需要。独处的时候,意识才会把自己从信息中拉出来,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

《一人饮》

当人的状态很忙的时候,不论是物理空间的不得闲暇,还是虚拟精神空间的信息爆棚,人很容易迷失自己,变得盲目。为了使自己成为自己,抽离、独处、旁观和自省,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人饮》虽然是陶艺家董全斌讲述自己关于美、器物、创作、生活等方面的思考,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让人跟随作者的思考路径,踏上一场思维的漫游之旅。

一个杯子:美是什么?

在《一人饮》的北京新书分享会上,嘉宾王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5块钱杯子和50块、500块、5000块乃至50000块的杯子,它们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去思考器物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在为什么买单。若仅仅是使用的功能,那5块钱的杯子就可以满足;如果进一步,想要使用的手感更加舒适,那杯子的价格就会随之上涨;如果再进一步,不满足于舒适的使用,希望有其他附加的东西,比如设计的美感、设计师的巧思等,那这个杯子的价格就更高了。

于是,我们不禁思考,美到底是什么?

董全斌作品

通读全书,可以发现,整本书似乎都在理清这个问题。陶艺家董全斌试图对“美”给出一个客观且准确的定义,他在书中将美描述为“一组相对而确定的关系,不是任何物质,也不是某一固定样式,一种确定的变化性”。

美既是确定的,也是不确定的。规律、熟悉、准确,都意味着确定,可以被感知,能被准确地捕捉到,这种确定的美感,人们习以为常,但美还有许多不确定的部分,事物始终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确定意味着未知,意味着未曾被捕捉的美,而在确定之外的那些不确定的未知,正是人们一直在追寻的方向。

“一个美的器物,在认知还未达到之前,你是感受不到它的美的。”所以无论欣赏绘画还是欣赏器物,要多看,多去感知,拓宽认知的宽度,才能体会到美感。

一朵花:你看到的是什么?

人们常说,现在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各种琳琅满目的资讯信息抢夺着人们的眼球。身处现代都市里的每个人都很忙,也很盲。步履匆匆,很少去深入观察身边细微的事物。

董全斌花了不少的篇幅在书里描述自己如何观察自然中的植物、如何观察古人留下的陶瓷作品等。他说美的源头其实就在身边:手中古代的瓷片、如烈日下的蒲公英、凌霄细长的种子、合拢或开放的睡莲……

在博物馆观看一件古器物的时候,会去想象古人的生活,思考是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了这样的器物,同时对比现在的人在想什么,发现尽管技术发生了巨大的进步,但依旧有什么并没有变化。在自然中,面对一株植物的时候,留心观察叶片的朝向、枝干的数量、旋转对称的方式等,观察植物的不同形态,并在心里生出了以这种角度看待器物的方法。

董全斌作品

“……造型我就看自然里的荷叶、荷花,从一点开始,做出很多变化。那时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偶数和奇数,在造型的表现上很不一样。三瓣、五瓣、七瓣有一种对称所没有的特别的美。三瓣一直在滚动,四瓣感觉一下子停了。奇数的花朵是没法从中间对称地叠过去的,会有一瓣跳出来在动,在我的感受里,奇数有一种活的感觉。”

字里行间,读出的是一种生活的缓慢与深入,跟随作者的目光,好比获取一种未有的观看之道,仿佛日常的所见之物徐徐打开它层叠的褶皱,看见了更多的细节。而当你未曾注意之前,这些就是不存在的。如此,在同样长的一段时间内,观看深入的人,其度过的时间密度更高,或者生活的画面更清晰。

其实,大部分人并没有时间像作者这样去认真观察一朵花、欣赏一件器物,也不必要求每个人都花时间去观察这些,只是说,当你睁开双眼,观看生活日常所见,即便是每日新鲜的热门资讯,一篇热门的文章或一个热搜的事件时,你看到的到底是什么?

一人饮:腾空自己,产生好奇

董全斌的“一人饮”是一杯一壶,把外来的干扰减到最低,独立地深入。虽然开始是以喝茶为契机,但它其实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态度。

但不论喝茶,还是喝酒喝咖啡,还是什么都不做,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重要的是抽离、独处、审视、思考的状态。“一人饮”可以视为一种关于思考的仪式感,或者是借由外物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董全斌作品

一人饮,也是清理内心、腾空自己的过程,抛弃种种格物的界限的一种朴素,保持好奇,跳脱出原有位置去认识事物,像解剖一样看到内部层层的本质,像俯视一样看到各种连接,把现有的发现放下,换一种角度去理解眼前的事物。

世界纷繁复杂,信息层出不穷,希望你能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人饮:做陶、饮茶和思考的日常》读后感(四):《一人饮》:归零+思考+创造=不重复的人生

  

假如有一天,让你放下原来熟悉的人事物,去开创一个未知的领域,身边没有认识的朋友,也不知道从何入手,你会选择接受,还是抗拒呢?

曾在北京从事了十几年工业设计的董全斌,因为爱上品茶,伴随着热忱,举家搬迁,来到景德镇,从零开始学习茶具制作。他在景德镇的七年里,从初来乍到,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到专注于茶器制作,相继推出了“九十九只杯”“从一片荷叶开始”“有风”“变化”“一人饮”“与接为构”等重要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被收录在《一人饮》这本美学书籍中。

与其说这是本唯美的画册,不如说这是一本思考生活的哲学书。从物物相连,讲述变化的过程;从器物观看生活的态度;建立人与器物之间的情感;认知如何改变风格;从品茶到思考人生;以及自我探索的过程。全彩页的作品集,凝聚了作者董全斌的价值观。

都说活得通透是一种本事,而实现这种绝活的根基,便是集中精力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让我们随着董全斌的一杯一壶,读懂如何创造适合自己的人生。

01从零开始,不给思维设限

董全斌和弟弟第一次来到景德镇时,就被乐天陶社的自由所吸引,而这恰恰是他骨子里所需要的养分。看着那团泥巴变成了精美的器具,他一直在寻找的生活方式,朝他挥了挥手。于是,他毅然辞掉了北京的工作,举家搬迁,在景德镇开启了全新的探索。

虽然,初来乍到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具体要什么。但,他深知,在这个陌生的环境,忘掉已知的条件,重新开始,才能触及本质,比如,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世间万物,是什么,从何而来,又将如何发展。

陶艺制作的经历,使他领悟到,很多东西都有一定的规律,而规律就是一种制约,不会以个人的意愿而改变。如果非要与之对抗,那么,必定会造成困扰。打通思维,接受“不得不”的客观存在,不让固执变成偏执,顺势而为,才能拥抱更广阔的天地。这就“跨界”存在的意义,各个独立的主体,经过整合,相互渗透,最终创新为另一种形态。

02 连接万物,改变认知态度

陶艺师的每件作品,必须跳脱原有的模式,大胆创新。董全斌刚来景德镇,身边没有熟悉的朋友,便驾车到瓷厂学习与交流,因此结识了不少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在他看来,每个人,每个想法,都不过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瞬间。尽管渺小,但若能把不同的思想连接起来,就会扩大无限可能的空间。

如鲜花的花蜜,可招蜂引蝶,它的美貌,能吸引人的关注,它的形体,可制作成标本,食材,商品……不再把花当作娇弱的体态,局限于某种既定的认知,便能赋予它更高级别的价值。所有看似独立的事物,其实都是靠联系共生的。在学习陶艺制作的过程中,他曾像许多制作者一样,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便会将有点瑕疵的作品砸掉,好像砸得最多,就会越有成就感。然而,看看宋代窑址里那些千年的碎片,最终成了无法处理的垃圾。

同样,对比自然界,植物面临着新旧更替,一边灭亡一边新生。到底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转化能量,来进行重生呢?这便是创造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改变认知,改变我们对看待事物的态度,不为复制,而是抓住生命的规律,为自然的形态注入另一种灵魂。在有瑕疵的陶制品上施釉,使之变得光滑,将缺陷变为独特。

03 超越模仿,思考直到创造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说过: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唐朝有一位日本高僧,学成归国时,带了一些茶种回去贡献给天皇,随即,唐式煮茶的风气在日本盛行。直到13世纪,日本禅宗寺院也逐渐养成喝茶的习惯。最初,中国的僧人用茶,是为了提神,集中注意力。而日本人从煮茶、冲茶、献茶的仪式,悟出茶道。日本茶道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衍生出茶礼,成为一个国家的茶道精神。

从喝茶引发思考,超越界限。董全斌在创作“一人饮”的系列作品中,感悟一种生活方式。如他在早上会进行阅读,记录某个瞬间的灵感,下午开始制作陶艺。在这种平淡的生活中,独立思考,将大脑中所接收到的繁杂信息删减与消化,留下精华供身体所需。这既是对熟悉的事物的过滤,也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最终找到一种真正自由的状态。

古时有个佛徒,前往寺庙拜访禅师。见禅师的弟子来迎接他,露出傲慢的神色。入座后,禅师为他斟茶,茶满仍继续倒茶。他问禅师为何不停下,禅师反问:对呀,既然满了,何必再倒呢?佛徒顿时开悟,明白禅师所指空杯心态。当一个人放空一切,不再继续重复,才能反观自省,探究自己的内心需要什么,想要创造出怎样的生活。

结束语

生活中,我们常常在面对不想作出改变的时候,总固执地认为这是性格导致,改变不了,只能认命。正是这些放不下,离不开的思想包袱,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但,生活并非我们不想改变就不会发生变化。只有抱着不将就的生活态度,才能活出精致的人生。就如董全斌敢于抛开过去,从零开始,投入到全新的领域,不断探究,甚至抛开了对完美的执念,以残缺的形态创造出另一种真实的美感。

音乐人李宗盛在序中写道:愿意将自己从里到外说得如此透彻清楚,是能力,是自信,也是品格。作家杨葵更称董全斌“有趣”的灵魂,体现在“不重复”这三个字中。不重复创作——不重复前人,更不重复自己。他通过制作茶器的经历告诉世人,如果一直困身于事件当中,思维就容易被禁锢,但当我们意识到隐藏在万物当中必然存在的规律时,再回过头来看一切,便会豁然开朗。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人生最难的不是如何去拥有,而是学会怎样放弃。放弃,不一定是结束,却有可能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与君共勉。

改变自己,您愿意从这本书读起吗?欢迎留言,关注我@随言草创 ,一起学习爱与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