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黎小贩,达喀尔旅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巴黎小贩,达喀尔旅人》读后感摘抄

2022-03-14 15:56: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黎小贩,达喀尔旅人》读后感摘抄

  《巴黎小贩,达喀尔旅人》是一本由(法)乔鹿(L.Jonval)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90,页数:18.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小贩,达喀尔旅人》精选点评:

  ●2008第八十六本

  ●那一段与历史有关的往事 非洲 法国 纠结的我的两个世界

  ●小布尔乔亚对殖民时代的缅怀。。。。

  ●走出非洲

  ●那片最初也最后的大地,一个白皮肤旅人和一个黑皮肤小贩,在路上。(沙沙,记忆,黑嬷嬷)

  ●没啥意思。

  ●有些无聊

  ●全书处处充斥着殖民者的傲慢与偏见,法国真的是没救了。

  ●适合在旅途中看的书,作者是非洲殖民历史的亲历者,对于非洲贫穷落后的思考算是本书比较大的亮点。

  ●我错了……我被那么漂亮的封面蒙骗了。书很烂。

  《巴黎小贩,达喀尔旅人》读后感(一):旅行是为了看得更深刻

  这本薄薄的小书很好看。

  非洲是个吸引人的地方。那里既有引人向往的原始丛林,以及群居其中的各类野兽,但是也有荒凉与蛮夷。相隔50年,曾在塞内加尔流域度过童年的作者重返故地,企图寻找久远的记忆。

  在一段动人的回忆之后,作者所给出的现实却让我们啼笑皆非。无论是一下飞机就被抢的「热情」,还是对于奴隶制的不同见解,这本小书所探讨的深度,绝不是去了一个地方,而后若有所思这么简单,他所包含对历史的反思,是值得一次一次去阅读,一次一次去思考的。

  《巴黎小贩,达喀尔旅人》读后感(二):种族歧视的人文表达

  很不愉快的阅读经验,一个白人至上者对非洲大陆的蔑视。作者对史怀哲的嘲讽辉映他自己对所谓童年黑人“伙伴”的怀念,让我看后满腔怒火。

  诚然,也许真的好像他说的,非洲大陆的堕落都是因为没有白人管理,然而真的把整个黑色种族当作白痴的放荡者和游手好闲的低下智力的他难道就这能算一个人文主义者吗?

  我算是了解伪善的真谛,并且佩服作者这样袒露胸径,就这点来说,他居然还是勇敢的一个。

  《巴黎小贩,达喀尔旅人》读后感(三):失望

  我本来怀着十足的憧憬来读这本书,结果发现我或者被这本书的介绍误导了,或者我最初怀了不切实际的期望。

  不清楚是原著还是译者的问题,这本书的文字显得轻浮,稚嫩。对乔鹿回忆往事的段落,也便罢了,只当是孩子充满好奇的细语,但回到50年后的旅游,却依然同样的口吻,我觉得就是流水账了。

  其实语言风格并不最要紧,张绮贞的翻译也多少让人领略了些许台湾国语的味道。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著者处处显露出来的一幅救世主自居的神情,字里行间,分明是对50年前殖民地生活的怀念和推崇,其实这本也无可厚非,遗老遗少们也不过如此。可是,著者却还认为法国治下的非洲人生活有秩序,有保障,一旦独立,却陷入了纷争和混乱之中。似乎非洲国家的独立竟成了这些国家今日困境的最大原因!

  其中有一处尤其让人无法忍受,当主人公和他的导游谈到奴隶问题时,著者对往昔欧洲人贩卖奴隶的罪行一笔带过,却对今日非洲国家的奴隶贩卖念念不忘。毋庸置疑,著者所谈到的问题都是事实,但是作为殖民者的后代,这样的话出自著者之口,简直成了对欧洲人罪行苍白的辩驳。

  当然,西方人对非洲怀有十分复杂的情感原也是情理之中,可是我没有看到著者一丝的忏悔之情,实在是很遗憾呢。

  《巴黎小贩,达喀尔旅人》读后感(四):最初的大陆

  读完了Jonval的巴黎小贩,达喀尔旅人。很薄一小本,一百多页的纸张,附有作者路上拍摄的彩片以及从他的家庭相薄里选出的黑白照片,里面是法国殖民时期的非洲大陆。

  作者和非洲大陆算得上是颇有渊源,这使他不同于一些欧洲猎奇者,而是用充满回忆与探究的眼神来打量这片算的上这个白皮肤法国人另一个故土的地域。在他的路上,有反思也有不解,有迫切的想法也有迷茫的思路,他是来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个答案,却又不止于单纯的答案,于是他执着地与巴黎结识的小贩探讨,用语言剥离出一点点的真相。

  惊喜的是提到了Antoine de Saint Exupery,让我看到一个petit prince之外的他,冷静睿智,风度翩翩。

  书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作者小时候在那片大陆度过的漫长童年时光。他的小伙伴,小卫士,小保姆沙沙,那个给予了他最自然知识的黑皮肤伙伴。虽然在其中还看的到非洲奴隶的阴影,但是在年幼的Jonval看来,那是真切的一段友谊。

  书中也提到了Albert Schweitzer,让我伤感的是这完全颠覆了过去我心中他作为伟大人道主义学者的形象。然而,已经过去了仅凭一面之词就对某个人一生定下论断的幼稚时光,要说的是,即使单纯作为象征,他也影响了不仅一个时代。

  总体来说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小书。或许对我们这样的非洲热爱者来说,他停留在表象的,能刺激我们视觉的东西太少,但是单就他作为一个单纯的亲历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殖民历史来说,仍然是十分珍贵的资料。面对历史,我们需要一个不止步与官方的说法不是?

  《巴黎小贩,达喀尔旅人》读后感(五):迷茫的小贩,寻梦的旅人

  本人一段时间以来,很喜欢看有关非洲和黑人的书籍,特别是游记与回忆录为主题之类的书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知道了这本命题另类的《巴黎小贩,达喀尔旅人》。当买到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不厚的小书,只有138页,和我看到的同类作品比可能是最薄的一本,书中还加杂有很多的图片。拿在手里感觉它真是太薄了!不尽让人怀疑它的内容的可读性。抱着好奇与偏爱此类提材的心情我慢慢的用了一天读完。

  书作者‘乔鹿’在自己的祖国,法国巴黎杜乐丽花园,偶遇了来自前法国非洲殖民地,塞内加尔的非洲地摊小贩‘玛玛都’,从而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曾在法属非洲殖民地,塞内加尔渡过岁月的点点滴滴,就这样现在以58岁的他以从前的殖民地居民,现在的一个普通旅人,从新踏上非洲的土地。在‘玛玛都’这个受过良好教育性格正直纯朴,而对自己和自己种族未来又冲满迷茫的非洲小贩陪伴下,追寻着儿时的记忆开始了自己新的非洲寻梦之旅。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接触的资料里,‘殖民地’这几个字像征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16-20世纪对亚非等国,〈特别是非洲〉的种族压迫和血腥的资源掠夺。但在当时一个身处那时代中7岁的白人孩子的眼里,只是对能够在远几千公里外与身处异域父亲重聚的期待,和对壮美新奇的黑色非洲的难忘之旅。还有和自己儿时黑皮肤伙伴们的童年纯真回忆。

  感觉,书中‘乔鹿’从某种含意上讲,可以说是白人世界在非洲的过去与现在的一个化身和代表。而‘玛玛都’则是黑色非洲大多数国家一个知识分子理智的化身。

  特别是书中的非洲人‘玛玛都’与‘乔鹿’对非洲历史和过去的岁月的评说,在以前和现在的同类的作品中是很客观和很少有,他并非只是一味的对白人世界愤怒的指责与哀怨。谈到历史上的蓄奴和现在非洲社会的现状,他不满政府为了经济利益,而对曾经的贩运黑人为奴的历史地点大肆喧染歪区,而辞去了一份稳定收入可观的工作时,这和乔鹿在塞内加尔所看到的非洲社会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玛玛都’和‘乔鹿’在圣路易的对话,那句出现了两次的“这就是非洲!”和看到借日的非洲居民艰辛的采金渡日时的那句“为什么非黑人总要得替别人做牛做马?”多少可以看出鲁讯先生笔下的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

  “沉睡的人在死去,可他们不知道痛苦,痛苦的是那些醒来但却无奈改变这一切的人。”

  让人感到‘玛玛都’这个觉醒的黑非洲知识分子对自己种族和社会的迷茫与无奈。

  作者‘乔鹿’做为一个法国人,一个前殖民地的居民,一个白人,当看到自己儿时童年记忆中美好东西,和环景在消亡和面目全非时,除了凭心自问外,自然更多的是在思考这是为什么?包括随行的‘玛玛都’。

  如‘乔鹿’他书中所写的,为什么独立后的很多的非洲国家都出现了到退与混乱的社会状态,而与此相反的是很多曾和非洲相似的亚洲国家却用了同样,甚至更少的时间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就我本人所知,非洲的利比里亚是由很多美国自由黑人所组成的第一个,独立的有自己主权的国家。早在19世纪末期就以形成,可现在依然国内是在动荡与战乱中。

  书中所提到的一些经过西方教育与宗教信仰的非洲精英阶层,却并没有把非洲带向美好的未来,反而更多的是被卡在了西方与非洲的夹缝中。一方面他们在西方的国度里是异族,而在自己同胞的眼里又是离心离德的异类。

  在说回西方对非洲历史上的贩奴问题,如‘乔鹿’所说非洲各国要求西方曾经的贩奴国家道歉与赔偿,但他们真的能认识到贩奴,曾对自己民族和种族带来的痛苦吗?还是仅仅是把这一项当成,可以出口换来美金的石油,天燃气和各种物质资源一起的东西?退一万步说,要是西方国家真的给非洲很多曾被贩奴国家开出一张多少亿美金的支票做赔偿,这段历史是不是就可以被画上两清的句号?

  写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感觉我是在为西方殖民者翻案和美化,老实说我也确实感觉到了。

  古人云“穷则思变。”

  我们做到了,这让几十年后今天的我们以是小康的国度,很多地方几乎可以和西方发达国家媲美。

  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中国离不开世界,因为世界不能没有中国。”

  但黑非洲呢?他们可以这么自豪的说吗?在过几十年整个非洲可以这么说吗?‘乔鹿’笔下的黑非洲给人感觉是:

  过去有一切,却没有自由。

  现在有自由,但没有一切。

  可有一切,没有自由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存在的。但有了自由,为什么还会失去了一切呢?

  我们某某来这里是帮助非洲和非洲人进步,在建立个共荣圈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书中的那位法国传教士,却让人印像深刻,在这个国家独立后他毅然的留了下来,传教也好,行医也罢。但他留了下来,加入了这个贫瘠的黑非洲的国家,并视它为自己的第二祖国,人生的最后归宿。这一点值得我们尊敬,试问现在有多少国人会志愿的去异域传播中华文化与文明,并视为自己一生的己任呢?

  黑非洲有时候给我的感觉就如一个小贩,出售着一些自己特色的物产而活着,和那些发达的西方和亚洲的国家比,对自己的未来则充满了迷茫。而很多白人对非洲的感情就像‘乔鹿’和那个法国传教士,在这块黑色炎热的大陆上追寻着曾经有过但以消失的梦,与属于自己的梦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