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波西米亚楼》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波西米亚楼》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30 01:56: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波西米亚楼》经典读后感有感

  《波西米亚楼》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一):苓珑心语

  曾经特别特别崇拜严歌苓,然而这本散文随笔集读完以后,却对她有了新的印象,对她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了解更多,她的形象也立体很多。私以为,严歌苓的小说要比这本随笔价值高很多,可能是毕竟是随笔和散文和文章的集合,统一性和格局都不大完整。不知道是不是她的独特经历,她的很多观念都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对立和融合。我浅薄的生活阅历使我无法分辨她在作品中呈现的价值观和她实际生活的行为对立是好是坏,不能否认的是,严歌苓女士的文字有一种让人沉静的力量,她的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二):真实的严歌苓

  大多数人熟知并喜欢严歌苓通常是通过她的小说或者由她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无论是少女小渔、小姨多鹤,还是寡妇王葡萄、犯人陆焉识,她刻画的人物总是非常传神,让人充满共鸣。

  但这本《波西米亚楼》却是她为数不多的非虚构类作品,从她的生活,她的家庭谈到她的创作等等。正本看完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严歌苓这么会写小说不仅仅是她天赋高,也是因为她的生活就如戏一般精彩。她跟她的丈夫的故事被她创作成了小说,写进了《无出路咖啡馆》,被FBI监控下的爱情让人们不能不惊叹异国文化差异之巨大;而《母亲的小鱼》写的则是她的父母的真实故事,她的母亲活脱脱就是《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田苏菲的原型,爱得卑微,爱得有那么张扬……

  不仅仅是小说的起源地,讲到她母亲去世那段也很让人动容,无论是多伟大的人物,在母亲面前始终是个小女孩;而讲到怀念对她有知遇之恩的梅新先生时,也能感受到她深深的遗憾。

  最让我惊喜的是非洲札记那部分。严歌苓随她的丈夫在非洲阿布贾地区出访的经历也被她写得有滋有味,虽然很艰苦,但能感受到严歌苓在那个地方生活得有一种原始的快乐。

  可以说,《波西米亚楼》让我更全面了解到真实的严歌苓。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三):读后感

  最近接触的女作家有三个,庆山、三毛、门罗和严歌苓,她们都有不一样的写作方式,对事物的观点也是各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对女性、生活的看法又有些一致观点。她们都爱花、爱静修、爱旅游,对写作有执着的单纯信念。

  严歌苓的其他书都没有看过,也忘记是因为什么才想要读她的书,但是也感谢缘分让我认识了这位作家。我一直相信读者是可以从作品中窥探到作者的性格的,尤其是散文,如果不是表达他的观点,那就不会有作品的出现。写作,就是为了将内心的躁动抒发。

  这位作家给我的感觉是理想与现实的综合体,对于写作她是理想主义,充斥着各种幻想;对于生活有着现实的计较和要求,还有些“文化人”的天真。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在继兄家借住还要这么麻烦地连夜搬走。给父母打电话来证明,或是塞些烟、票就可以了吧;强硬一些,没有警官证的人就可以直接哄走或者报警。如此退让实属有些不能理解。

  可能是我太天真、太自私了。

  最近总是看小说,网络小说,耽美言情。明知道不应该,还是忍不住点开。在网速受限又偷懒的时候,打开一部只有文字的小说,是最容易方便的。然后就是,工作荒废,学习拖延,肆意吃喝。关键是还像老赖一般不知悔改,将错就错。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四):进一步了解严歌苓

  读严歌苓的第24本书了!从高中时期第一本《心理医生在吗》开始就被严的文风所吸引,她的小说从来都没有用精致华丽或是嘲讽批判刺痛性的辞藻,就平静得讲述些故事,带着女性视角的温柔揭示着社会的残酷、人性的复杂,读完后都是会被这股隐隐的力量压得喘不上气,看似平静实则波涛汹涌,像是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读多了作者的虚构故事便开始好奇她的真实世界又是什么样的,这本散文随笔就像是本寻找彩蛋的番外,严的形象在我心里似乎更立体些了。

  第一部分的随笔依然是熟悉的感觉,描写了她的生活经历、家庭以及一些作品的创作经历,由《母亲与小鱼》瞬间联想到经典作品《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母亲,嚣张跋扈却又爱得卑微;《FBI监视下的婚姻》一篇中幽默的写了与外交官丈夫的曲折爱情故事,国内国外的对比不禁感叹差异之大;《蛋铺里的安娜》中“翼下孵着多少大致存活的生命” 又似在嘲讽现在多数人空虚的精神世界;《可利亚》这篇又巧妙对应了去年的新作《穗子的动物园》,严对于她的众多宠物可真是极尽笔墨爱得深沉啊。

  第二部分是非洲札记,初读几篇仿佛在读三毛的随笔,同样打趣的话语说着异国风情的调调,便有很多人进行着比较,但其实细读两者又是截然不同的姿态与角度,三毛是将自己融入进去,以故事发生者的角度讲述,而严好像是个看客的身份,她看到周围的故事并施以自己的态度与想法,在我看来没有优劣之分。

  第三部分的演讲稿,严已经尽量写得平易近人了,但我依然觉得索然无味。

  这些我没有经历过的人生,好像随她体验了个遍。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五):“资本家”严歌苓

  严歌苓很有名,在之前也读过她的几本,像《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等,尤其是《第九个寡妇》印象最深,甚至还梦到过王葡萄。

  这本《波西米亚楼》是作品里为数不多随笔性质的,共有三部分,【波西米亚楼】、【苓珑心语】和【非洲札记】,非常扎实。想到这里突然想起,前两天刚刚重读了村上的两本随笔,看来我对随笔有一种特别的执念。当然,我自己也清楚这种执念的来源,内心足够脆弱,总想着偷窥别人的想法,亦步亦趋。

  因为不太喜欢【非洲札记】这部分,因为这部分至少拖延了一周。【非洲札记】主要讲的是作者陪伴丈夫到非洲阿布贾工作期间发生的事情。至于为什么不喜欢我也想了想原因,可能是作者在这部分里”资本家”的身份太过突出了,有女仆式的管家,有部分特权,与当地居民天差地别的生活。我本身肤色略黑,身体也较为孱弱,不由自主地代到阿布贾的小黑孩身份里,难免有”阶级冲突“。看完之后再回想,其实还蛮有意思的。

  到了【苓珑心语】到了这部分,作者更多地提到了创作和自我,这恰好是我想要”偷窥“的部分。配合【波西米亚楼】部分里的介绍,作者的生平和精神世界展露了更多。有人说,这是一本给人了解严歌苓的书籍。的确如此,对和创作相关事物的看法,对自己的解剖,还有关于自己的创作理念。其实创作的部分更多的是关于每篇作品的创作理念以及背景,相比于书里的故事性,这里多了更多的感性。

  总得来讲,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土壤并不肥沃,有这样的人实属难得。

  注:女性主义文学并不等同于女权文学,本文是指以女性视角观察世界的文学。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六):散文,最见一位作家的内心

  本书收录了严歌苓发表的所有散文和演讲稿,分为四个部分,按照或经历或类型分类,是严歌苓那时候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不太喜欢现代作家,所以没有学现当代文学,也会在自己的阅读取向中故意避开现代作家。但《芳华》的上映就给了我一个契机让我想去了解严歌苓,在她所有的作品中我选了这本,她为数不多的非虚构文学,将她的许多生活经历分享出来,让我了解严歌苓的文风和生活。 第一部分叫做波西米亚楼,和本书同名,和她最开始居住的公寓同名,这里是一切开始的地方,严歌苓海外的生活从这里开始,她也从这里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世界。第一部分写的非常细腻,作家对生活有着特殊的敏感度,严歌苓也是如此,她分享出来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自己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反思,然后分享,散文大概就是如此吧。 第二部分叫做非洲札记。非洲是在这个世界上我认为最神秘的地方,严歌苓有机会和外交官的丈夫出使非洲,近距离接触这片神秘的大路,多么幸福的事情。不知道她接触过多少阴暗面,在文中表现的更多是欧洲人在非洲的生活,随笔确实非常随意,是自己经历过生活的体现。 第三部分叫做苓珑心语,这一部分的名字突然有点小文艺,感觉还有点搞笑。 这部分分享了严歌苓创作小说时的所见所闻,文人内心细腻又容易被世事触动,严歌苓即是如此,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变成手中的素材,到了她那个境界,创作也许就是将心里的故事用笔娓娓道来,灵感如同流水般细细流淌。 最后一部分是她在各个大学的演讲稿,这部分我略看的,因为不大喜欢…… 严歌苓的散文,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女性的温柔,社会的残酷和文化的碰撞,是一本不多忽视的佳作。书籍就是有这样的力量,读者在书中领会自己从来没经历过的事情,作者将自己的心情、观点、所见所闻分享出来,并触动读者的内心,读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严歌苓度过了大半生。阅读可以延长生命,就如同本书一样,阅读的快乐就是随着作者所喜所悲,随着作者见识这个世界的真相。 我感觉我喜欢上严歌苓了,她的每一本小说都如雷贯耳,《天浴》《扶桑》《小姨多鹤》《少女小渔》等等,因为我的刻意回避,都是只问其名未见其真容,在读完《波西米亚楼》之后,敬佩之情让我想要更进一步的了解严歌苓,想要多读几本书。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七):关于严歌苓,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

  提起严歌苓,人们总是想起她的各大出色小说《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一个女人的史诗》……这些作品跨越多个时代,多元而贴切,让人感叹作者的历史修养之高,理解能力之强,但兴许还是会好奇于一个普通女性究竟是如何能够写出这么多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的作品。当翻开严歌苓的这本散文集,一切都有了答案。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波西米亚楼”,“非洲札记”,“苓珑心语”和“创作谈”四个部分,收集了她的心情随想,创作心语,演讲稿等等。

  在这本书中,严歌苓探讨了关于物质追求的哲理,她说“从物质贫乏到物质富有是人自身的一次解放,而从物质丰富再返回所谓的简陋则是人的又一次解放”,简朴素雅的生活方式是她现在所喜欢的,她喜欢在房间里放几束花而非夸张的工艺品,这样的小情趣与生活方式让人也跟着心情舒适;她在书中描述自己在美国的留学生活,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讲述了自己遭抢劫的经历,在异国租房与邻居们的生活片段,让人体会到文化差异,也能够明白她小说中人物的苦楚辛酸大概也来源于她自己的真实经历;她也讲述了自己的爱情故事,在FBI的监控下的动人爱情,她的丈夫愿意为她辞去工作,他们俩的生活充满乐趣与温馨,这样的跨国恋情着实让人感动;她讲述母亲对父亲卑微而无私的爱,一下让人发现这便是《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田苏菲的原型,也是在她的推动下,父母离婚,这其中父亲的解脱、母亲的心痛,也让严歌苓备受煎熬;当她写到母亲去世的事时,没有刻意煽情与渲染,只是简单纯粹的文字,也让我跟着落泪;她回忆自己小时候文革时期身边发生的各种悲剧,难怪她把《天浴》写的那么令人绝望与叹息;跟随外交官丈夫到非洲生活的故事,让人打开眼界,也感受到独属于非洲的异域风情,虽有点艰苦却有滋有味。

  好奇于严歌苓丰富想象力的人看完这本书便能知道,原来她自己的真实生活就是那么精彩,她又有一颗细致的心与一双洞察世界的眼,她无论在哪都能深入的感受生活,她对写作的坚持与毅力也让人佩服。

  看完这本书,让我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了严歌苓,也仿佛跟着她走进文革、跨过美国、到达非洲,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八):只是感想,不是评论

  很惭愧地说,作为一个粗人,此前并没有看过严歌苓的作品,只是看过一些电影,并知道她的许多作品都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里简单为自己记录一下感想。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可大致概括为:美国生活、非洲生活、创作心得及演讲稿。当然也有《母亲与小鱼》这样的文章,不过我还是先这么粗暴地分类好了。

  在美国生活中,我看见了作者的敏感。这并不是一种贬义的说法,而是觉得她就像体内最敏感的神经末梢,可以捕捉到冰冷现实中最柔软的地方。我想到她后面演讲里提到了“弱者”与“强者”,当代社会喜欢将善良等同于软弱,叫人人争强好胜,叫化作泡沫的小美人鱼夺回了自己的王子,或许她的态度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我作为读者可以感到这份寥落且善良。这份敏感也许源于她作家的本能,也许源于经济窘迫,也许源于美国文化“边缘人”的身份。很奇怪的是,(其实我没有根据)我感到了小小的一种封闭、瘀滞,感觉她的双足拖着很沉的东西,但这不阻碍目光及语句的轻快。

  在非洲生活中,其实就少了几分小心翼翼。作者不再孤身一人,陪同丈夫来到西非生活,在这片陌生的、生机盎然的大陆上书写自己的见闻。到了这一章节,或许情感不如前文细腻,可读起来无比舒畅,没有心机。绝大部分文章抒发的感受都来自感官,我想身处在旺盛繁茂的丛林边缘会让人信任自己的原始直觉,赤足踩着泥土。虽然她总在不经意间吐槽非洲的无序,但这并不属于任何一种judgement。我此前并没有读其他作者的非洲游记,只觉得这一章节中浓烈而自由的气氛扑面而来。

  后两个部分,通读一番过后留下的印象是,这位作家光是坐在家里都能想好多东西哦。好几篇文章都有闪光点,我喜欢性化学里对性感的分析,喜欢最平实的又最动人的“我爱你,再见了”,喜欢双语人中两个语言、两种人格。我也是一个不能一心二用的人,跑步的时候听歌都受不了,看见入定那篇也小小好奇了一下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至于具体到每篇创作后的杂记,虽然我没有读过原著,但也看得有滋有味。作者其实有非常柔的一面,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拉住她不至于堕入文人的矫情,用脂肪用肉去填充故事和角色。我喜欢唐人街妓女和西方男孩的材料以及她对女性有些“反政治正确”的解读,有机会想看看《扶桑》。

  我也对陈冲有点好奇,感觉要重新看待她了。最近看了她参演的新电影,觉得那部片子里演得不是很好,哈哈哈。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九):以温柔来对抗这个世界

  数数这是读严歌苓的第十九本了,四本短篇集子,其他都是长篇小说。这一本是她的随笔,有自传的成分。心想,终于要给我们看看她本人的样子了啊。

  严歌苓说喜欢善良的女子,比如童话里的小人鱼,可是却被电影改编成了女战士。似乎女子就只有两种了,要么善良柔弱,要么不善而刚强。不禁去想,善良和刚强,可以并存么?仔细想来,善良的人都是一种温柔的姿态,没那么多刺,最终总是牺牲自己的吧?就好像童话里的小人鱼,最后化为海面上的泡沫,看着爱人与他人幸福。刚强的人总是要先保护好自己的,大多数时候都是硬着来,克服困难迎头而上,也受不得一点点的委屈。这样说也许有点绝对,但却是真切出现在我脑海里的。严歌苓说扶桑虽然是跪着的姿态,可是她傲视了所有站着的人;王葡萄不善却质朴而倔强,成了我心目中的传奇女子。还有她笔下的更多女子,总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姿态,似乎所有的棱角到了她这里都自然被打磨的圆润,没有了凌厉。

  这一本书中介绍了一些她的生活和创作。她的经历,入伍,出国求学,非洲驻扎,都很有吸引力。回头想来,少女小渔,天浴等短篇小说里的人物,简直就是她自己啊!果然取自于生活中真实的经验,写出来的作品也会更加的吸引人。从孩子的视角写了那个时期很多的大人物小人物大事小事恶作剧,让人又爱又恨,也让我看到了更多人的遭遇,以及孩子的成长心理。时代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能毁了一个人。还好,很庆幸严歌苓战胜了那么多的磨难,带给我们这么多好的人物故事。 《自尽而未尽者》印象比较深刻,也很难过,总觉得她受的心理创伤要比自杀者更严重,却不被理解和知道。觉得孩子的声音,还是要认真倾听的。

  单说这一本里面,蛮喜欢《非洲札记》这一部分,写出了不一样的非洲生活体验,作为一个外交官夫人所经历的一切。那句“不定谁吃谁呢”真是贴切啊,人总是自大的,以为自己可以征服全自然,什么都敢尝试一番,却总是害苦了自己。永远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吧。

  还记得初读严歌苓小说的痴迷,读到半夜三点不能停下来,造成眼睛疼痛,于是果断买了kindle开始畅读,飞一般的感觉,哈哈。之后再买书,收藏。从15年年初到16年年初,读了她的大部分作品,突然就觉得有点倦了。可能是因为都是女性视角,也可能是有点怕了吧,她笔下的女性都太生动。自己的这种心理也有点说不清,所以这一本书其实是16年2月份就拿到手了,但一直到今年才读,读完也就有一种完满的感觉。

  努力成为一个有阅历的人儿吧!

  《波西米亚楼》读后感(十):严歌苓——爱听她的故事

  今年年初被推荐读到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很喜欢,个人认为比她更有名气的《金陵十三钗》要好,曾看过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的影视剧《天浴》、《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里面的女性人物角色真是个个丰满出彩。

  这本《波西米亚楼》是一本严歌苓老师的散文集,虽说是散文集,但也脱离不开自身写小说的那种触感。个人还是较喜欢的,相信是很多女性读者的菜。通过一些她对自身的真实生活经历的描述,而对她作品、她本人都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全书脉络清晰,四大部分。前两部分分别是她在美国读研期间的经历和陪丈夫在非洲任职时在尼日利亚的见闻。第三部分则是她个人生活中的感悟,对情感的看法、对自身写作手法的剖析。最后一部分写了一些自身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以及后记。

  在美国的这部分作者用最擅长的人物速写法描绘了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住在波西米亚楼的同性恋房客珍妮、自己的第一位心理医生、生活拮据的老妇人安娜、老邻居萌娘、追忆母亲生活、和现任丈夫生活期间的一些特殊经历。每一个形象都那样抓人心,让读者同悲同喜同感受。

  非洲札记部分更是从尼日利亚的风土人情、建筑特色入手,连带自身生活遇到的趣事见闻展现给读者,可读性很强,这也是本书个人最喜欢的部分。其中疯狂的交通工具“奥卡达”,有趣的“快乐时光”和“鱼吧”经历,对身边穆斯林的宗教人士及信仰描写,跟随作者对非洲的食物、花草第一次有很生活化的具体感受…这一切的未知对读者都有特别大的吸引力。

  全书的后两部分是作者生活感悟和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些灵感、素材来源或者说是契机。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善良、坚强、隐忍、包容且都有着勇于追逐性爱的真性情。在很多小说描写过程中,作者对于性的描写拿捏有度,写出性的氛围、质感,调动心灵触动读者。而作者本人认为“女性的美在于温柔,而温柔出于善良,一个善良的灵魂使女性体现的温柔是最最真实的。这种温柔从她每根汗毛孔渗透出,自然质朴到极致。温柔是外化了的善良,美是外化了的温柔。”这样看来《第九个寡妇》主人公王葡萄确实是个典型。

  最后,深夜中的自己再回顾一下严歌苓谈到的“读书和美丽”。女人总有永别自己美丽外貌的时候。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眼睛可以不漂亮,但眼神可以美丽;一副不够标致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