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上下)》读后感摘抄
《悲惨世界(上下)》是一本由[法] 雨果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15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惨世界(上下)》精选点评:
●太多与情节没有关系的看法或者是陈述都没有办法去安心看看下去,可能是时代有点太久远了吧,对于当时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看法没有读懂。倒也给了自身好多体验与感悟
●读上册用了5天 下册只用了两个半小时 雨果他是真心爱着巴黎的 从巴黎圣母院再到悲惨世界就能看出这一点 很难说最喜欢哪个人物 让▪瓦让这个人的命运总是让我想起小学时酷爱的基督山伯爵 他们都是一样的命运坎坷 冷酷 睿智 有着宽容之心
●只要由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惩罚依然存在,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制造地狱,在神赋的命运之上人为地妄加噩运;只要二十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贫穷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黑暗而愚蒙——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有些地区,社会窒息的现象依然存在,换句话说,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只要地球上还存在着愚昧和贫困,像本书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益的。
●“他长眠于此,尽管命乖运蹇,仍草间求活,失却天使便离去。他的死就像昼去夜来,非常自然,非常普通。”前前后后读了一个月,当翻到最后一页,莫名的神圣感袭来。在了解冉阿让这个苦役犯一生的同时,也了解了巴黎,这座城市的边边角角;了解了法国,这个国家的深沉与振兴。不忍释卷的故事,不忍释卷的才能。
●读完上部就读不下去了,雨果不是我的菜
●看几遍哭几遍
●再也不会有这么一个人,冉阿让。
●不喜欢法国电影 喜欢法国小说
●我人文思想的启蒙者
●仰望星空和自己的内心
《悲惨世界(上下)》读后感(一):看了《悲惨世界》我的感触
这本书写的很凄惨,也正是那个年代社会的黑暗,年轻的女人饥寒交迫,为了自己的孩子被迫卖淫为娼,而真正有正义感的人却遭到穷追不舍,没有一处落脚之地。这位善良而勇敢地苦囚犯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了可怜的人和可怜的城市,都说好人终会有好报,但是想想又有多少善良的人被这个世界所遗弃?被埋进黑土,化成灰泥。
《悲惨世界(上下)》读后感(二):好书
最早接触《悲惨世界》是我5岁的时候,晚上睡不着,吵着要爸爸给我讲故事。我爸爸对于那些小白兔大灰狼的故事很不擅长,于是就开始给我讲《悲惨世界》。非常震撼,即使是对于我那样的5岁小孩。当时的我完全不明白自由民主博爱是什么东西,但脱去这些花花绿绿的外衣,剩下的恰好是小说中蕴藏的最大的力量,它是全人类都能感受到的。
《悲惨世界(上下)》读后感(三):天空很强壮
珂赛特
芳汀
冉阿让
小的时候我曾经那么嫉妒过珂赛特
她漂亮
富有
天真
拥有爱情
还有冉阿让的保护
他给的完整的宠爱
保护她的天真
也许我最嫉妒的是冉阿让给予的保护吧
我曾经那么废寝忘食的沉醉在这本书里面
为了他们的无知
为了他们的善良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常常觉得天空很强大
人们在失意挣扎绝望的时候那么喜欢仰望天空诉说
那么多年了
它还是那么悠然自得云淡风轻的
而我们是这悲惨世界中上帝的蚁民
我的封地只有一亩三分
但是雨果让我知道,我的心灵可以无边无际
《悲惨世界(上下)》读后感(四):该怎么看这本书
坦白而言,译林出版社翻译的版本向来使我有种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源自对他过快推出翻译作品的怀疑以及他一贯的晦涩笔调。但是《悲惨世界》这本书还差强人意,雨果不是小说家,而是历史家和评论家,而译林晦涩翻译反倒可以有助于作者意图的体现。
既然不是一本很传统意义的小说,就不能全然按照小说的读法来看。
首先,可以按照故事情节来读。雨果喜欢在描述一件事之前把所有的相关事物都介绍一遍,对于国内读者,这可能引起兴趣。但是我们这些看翻译版本的人就大可不必。当然,雨果很聪明,题目设计得相当精妙,所以可以完全越过某些你并不感兴趣的章节而不会有损于小说本身故事的完整。
其次,可以把《悲惨世界》当作一本史料来读。我在读的时候,很惊讶地发现了这一点,让我兴奋不已。由于它前后断断续续地从1845-1862,所以记叙历史的广度是任何一本其他小说所不能比拟的。而且雨果在描述那些真实的历史事件时查阅了多种史料,所以即使是在小说里,他描写的也是基本可信的。况且作者就曾亲身参加过一些革命,这使他的描述更为一般的历史学家所不及。
第三,可以把《悲惨世界》当作一本哲学书来读。虽然我自己并不能赞同雨果的诸多观点,但是也不能否认这位大家在对世界的认识上的确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他所提出的一些普遍真理性的东西并不会因为小说的发表的时代而过时。这种读法相对比较困难,因为作者总是在情节的连贯处就突然煞笔转到评论上,而不总是与题目有关了。
最后,就是把它当作一部游记。我们可以追踪作者所叙述的那些地点,依次排下去,那么整个十九世纪的法国就清楚地展现在眼前了。
如果想真正地读好这本书,那么从头到尾按部就班还是最好的,不过那样个人读者得有极好的耐力才行。毕竟雨果那个时代的法语翻译过来就如同用英语翻译中国的古诗。仅把小说看作是休闲的人还是不要读了,因为译品本身文字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不大。而重要的在于,我们通过雨果的《悲惨世界》去体味那个时代以及如何地坚持原则和一些真善美的东西。就如他自己所说“我的这部小说从妖怪开始而以天使结束”,而他也希望读者看完后能有相同的感受。
《悲惨世界(上下)》读后感(五):悲惨世界
读这本书的缘由,是因为朋友提起,我却发现自己对这个著名的故事一无所知,再加上前不久刚看完《飘》,发现世界名著原来这么好看,打消了对名著的恐惧,于是毫不犹豫看起来了。不出所料,果然又一次深陷在大师和巨作的魅力里,好看到忍不住要惊叹,特别是对人物的一些小细节抓的那么深入那么精准,导致这几天都是废寝忘食的读着,一开始还时不时会沉浸在大师高超的语言里,后来只顾着关心每个人物的命运,顾不上那些优美的语言了,笔记都懒得写,只匆匆在书上划几道线,想着以后再来慢慢消化。
读完的第一感觉——巨作啊!膜拜!这就是属于那种每个人读完都会有不同角度不同想法的作品,每个人物,不仅是主线人物,甚至一些没那么起眼的小人物也很值得去探讨一番。相较于《飘》,看完后能预想到多数人的解读,也有自己的表达欲望,看完《悲惨世界》却并没有很强烈的想去评价些什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囫囵吞枣噎着了,倒是有种冲动想把它作为一个课题,像写论文一样去好好研究研究,可惜已经不在上大学了,不然我会很喜欢这个课题。
根据作品名字,原本以为一定是大悲剧收场,所以读的时候一直在做心理建设,每当冉阿让和珂赛特的境遇稍微好转时,总在心里预备着下一次变数的来临,结果没想到,最后的最后,一切苦难终于结束,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人安心的喜剧结尾。但这个结局有点平淡,看到最后有点无聊,我对这种无聊感很诧异,也有点冒犯的感觉,不禁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直到看到了一篇书评,才意识到会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珂赛特和马吕斯,尤其是珂赛特,她在冉阿让和马吕斯的双重保护下,在远离生活的苦难之后,变得非常的普通非常的乏味,甚至有些惹人厌,言行举止和大多数良好家庭出身的女孩子差不多,看不到她独特的色彩,看不到过去的苦难在她身上的痕迹,与之相对,艾潘妮的死却充满了灵性,她死得那样美,以至于我都快忘记她之前是多么惹人厌的一个角色,还有小伽弗洛什,虽然出现时间不长,但是我太爱这个孩子了,他在我心里是带着光环的角色,站在一切的至高点。沙威这个人物也耐人寻味,尤其是冉阿让对他开始产生影响之后,他两的每次相逢都很有意思,没想到最后选择了自杀,真的是直肠子。这些人物都让我有冲动想去好好研究一番,第一次阅读总是难免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到主角身上,下次多看看这些角色。
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遗憾,就是我对法国这段历史和拿破仑一无所知,所以很多梗我都GET不到,有些事情背后的意义在理解上可能也会差一些,所以立马跑到图书馆去借了几本书准备补补课。很可惜这就是我初读完这部巨作之后少得可怜的一点感想,肚子里东西还太少,期待下次重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