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与生的苦恼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爱与生的苦恼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27 02:1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与生的苦恼的读后感大全

  《爱与生的苦恼》是一本由[德] 叔本华著作,华龄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生的苦恼》精选点评:

  ●这人说起道理来文笔不错。。

  ●叔本华悲观到毫无生命力

  ●金玲的翻译固然流畅简易,但臆改的成分也比较大。做参考比对很好。但不要太当真。

  ●每个幸福后面都隐藏着秘密

  ●每次读都有不同感触,这个版本翻译的好。

  ●太痛苦了

  ●我以前没有接触过叔本华,是因为碰巧看到了这本书才开始读起来的。不知道我是天生比较悲观,还是没有自己的主见。他的一些观点我甚至完全认同。其实我自己有时候遇到事情也总是往不好的地方想,觉得自己挺悲观的。但是直到读了他的书,才发现原来悲观并不是往坏了想,而是一种彻底的没情绪。他说世上本就是一场大悲剧,说快乐只是减少或者消除一小部门痛苦的存在等等,由于我只读过一遍,记得并不深刻,但是却烙下了一个烙印,那就是“世界的存在是个大悲剧,世界的内容全是痛苦。”或许这么说有些绝对,或许是我比较爱钻牛角尖,到目前我都没有改变这种看法。都说哲学类的书籍要反复的读,要思考。我接触的太少,有时间会再读一读,或许会有另一种发现。

  ●不论隔多少年读都让人激荡得无以复加.. 真正是伴随我成长的叔本华啊

  ●难道没人觉得至少这本里叔本华的论述方式根本毫无系统可言吗?

  ●辛辛苦苦从叔本华的著作里抽出了这些鸡汤编纂成册真是辛苦您们了

  《爱与生的苦恼》读后感(一):人生是痛苦的,但是仍旧要继续

  奉行痛苦哲学的叔本华写下了这本书,爱与生不全是美好的,更多是苦痛。

  很爱这本书,很深刻,让我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生活的琐碎,更让我在那段充满失败的日子中坚强的走过来。

  所谓幸福的人生历程,即是让欲望和满足此消彼长、交替出现的间隔,调整在不太长不太短的时间内,使二者各自产生的痛苦——贫乏和无聊——减小到最低限度。

  人间即是偶然和谬误充斥的王国。

  《爱与生的苦恼》读后感(二):第一次接触,浅读。

  我以前没有接触过叔本华,是因为碰巧看到了这本书才开始读起来的。不知道我是天生比较悲观,还是没有自己的主见。他的一些观点我甚至完全认同。

  其实我自己有时候遇到事情也总是往不好的地方想,觉得自己挺悲观的。但是直到读了他的书,才发现原来悲观并不是往坏了想,而是一种彻底的没情绪。他说世上本就是一场大悲剧,说快乐只是减少或者消除一小部分痛苦的存在等等,由于我只读过一遍,记得并不深刻,但是却烙下了一个烙印,那就是“世界的存在是个大悲剧,世界的内容全是痛苦。”或许这么说有些绝对,或许是我比较爱钻牛角尖,但是起码到目前我都没有改变这种看法。

  都说哲学类的书籍要反复的读,要思考。我接触的太少,有时间会再读一读,或许会有另一种发现。

  《爱与生的苦恼》读后感(三):叔本华与米兰·昆德拉

  论生存之空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一部轻与重中这样写到:“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在地上。……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的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不谋而合,叔本华在《爱与生的烦恼》的论生存之空虚中说到:“而实际上,我们的生存中,除了奋力追求某种东西以外,便毫无乐趣……一旦我们脱离诸如此类的追逐而返回生存本身时,我们立即会被生存本身的毫无价值和空幻虚无所压倒。”

  这些文字源自生活,概括生活。我们总是有目的地选择我们要做的事情,而但我们为此忙碌,除了一步步靠近目标的喜悦,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会觉得自己很累,希望自己能过美美地睡一觉或安静地喝杯咖啡,尤其是要做的事情漫长而艰辛。可是,去问问那些长期无所事事的人吧,他们环望四周忙碌的人,感到的是莫大的空虚和丝丝的嫉妒,哪怕有些人不会羡慕,但是他们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游手好闲,诚然变成了贬义词,父母的唠叨,熟人的咋舌,陌生人的冷眼,这一切,俨然使生命之轻又不得不转化成了生命之重。其实,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选择了重,奋斗着快乐着,忙碌着痛苦着。为什么老人大都不畏惧死亡,因为他们承受起了生命之轻,将这轻,这空虚化为一种人生观,一种泰然,生命亦守恒,轻重相间方可安稳自如,恰当的时间选择我们应该也也愿意选择的一端。

  论名声:不朽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刻画了两个人物:歌德的情人贝蒂娜与阿涅丝的妹妹洛拉。贝蒂娜代表着不朽:说到歌德就会想到他俩的风流轶事,世代相传。洛拉代表着速朽:一旦死去,认识她的人在短暂的痛苦后就会将她渐渐遗忘。叔本华在论名声中有这样一段比喻:“能够遗传后世的名声就好像橡树,长得既慢,活得也就久;延续不长的名声好比一年生的植物,时期到了便会凋零。”

  其实生活中平凡的我们都只是一年的植物,都是洛拉,“做点什么,以便让认识她的每一个人都记得住她。”我们在乎给人的第一印象,我们构想属于自己标志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然而,时间之流总会将记忆冲走,当我们热情地向另一个人打招呼,那个沉思好久才恍然大悟你是谁,再或者还是记不得你是谁,心里又是何等的失落。不必说遗传后世,现世我们已经凋零,或许,我们太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没法真正的做到自己。但是很多名人,特别是留下著作的名人,在他们的年代很少有人理解他们,他们并没有过多的为旁人改变自己,却在身后铸就了伟大的不朽。其实,不朽与速朽我都不在乎,我个人认为应该像阿涅丝那样过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照照镜子,自己的眼中看自己,起码对自己而言我们可以不朽。

  《爱与生的苦恼》读后感(四):生活本没有意义,除非我们赋予它意义

  我是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对哲学仰慕非常,却又常常因为名著语言的艰涩和逻辑的冗杂对这门学科望而却步。犹记得读的第一本哲学著作是《沉思录》,当时即被作者朴素、宽博、明净的人生态度所打动,哲学家用自己的智慧观照这个世界,一花一木在他的眼睛里显示出了不同风貌,那就是哲学家心目中的小宇宙了。 此次选读了《爱与生的苦恼》,是我读过的第二本哲学书,有幸“结识”了叔本华这位哲学大师,他的悲观哲学让我感慨颇深,不过我对他的思想持批判态度,在产生共鸣的同时也有很多不赞同的地方。在这篇文章里,我主要想谈谈这本书对我人生观的启发和影响。薄薄的小书被反复读了好几遍,简言之,我认为它揭示了生活毫无意义的本来面目,正如译序里概括的:“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一直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总是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就是痛苦。”但我想把它改写为,生活本没有意义,除非我们赋予它意义。 首先,我认可叔本华对追逐欲望过程的表述,他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总在“无聊”和“痛苦”中来回奔走,当我们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会有片刻的幸福感,但是幸福很快就会消散,随之而来的是空虚无聊,然后就会产生新的欲望,我们又会在努力实现欲望的时候感到痛苦,如此周而复始。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与收获始终不成正比,所谓的快乐、幸福只占人生很小的比例,而欲望成为人生的驱动力。 我觉得这个模式对绝大多数人是适用的,这里的欲望也就是指我们想要的东西、想实现的愿望、达成的目标等等。就像高考前,考上心仪的大学是每个高中生的梦想,老师也常常向学生们描绘大学的美好前景,好像进了大学就等于进了天堂,没有繁重的学业压力,能邂逅美好的爱情,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但实际上新鲜感过去之后,我们在大学里会遇到种种问题,其难度不一定比以前遇到过的小,也会感到迷茫,发现光明的前途需要更艰苦的奋斗。所以,我觉得叔本华的观点揭示了人生的普遍状态,即大部分的平淡,作为点缀的喜悦,以及时隐时现的痛苦。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的话,面对人生的苦难和平淡时就会坦然许多,面对惊喜则会心存感恩,不至于得意忘形,有助于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静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但是我认为不能因此对人生感到悲观,细细想来,难道所有的欲望都是一样的吗?难道人生就毫无意义了吗?人生的乐趣又在哪里呢?我认为—— 第一,“欲望”是要区分性质的。尽管有些人的目标可能很务实、自私甚至功利,但人们也有伟大的理想,比如有些人热心公益、无私奉献,他们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希望帮助更多的人,这种“欲望”是高尚的,也是值得追求的。 第二,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生命的意义闪烁在我们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叔本华只强调了要满足欲望要经受的痛苦,却忽视了努力本身的意义,其实,人们在困难中展现出的顽强、勇敢,以及为理想而做的牺牲,才是人类伟大品质的展现。这也是古希腊悲剧的魅力所在,比如《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本身是无辜的,因为受到诅咒而犯下了“弑父娶母”的大错,虽然不能改变不公的命运,但他对命运的反抗和表现出的不屈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正是在对抗磨难、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 还好哲学家不仅是揭示人生本质的,往往还会在提出问题后附上对解决方法的思考。叔本华也在提出“一切生命,在其本质上皆为痛苦”之后,提出了摆脱束缚的几个方法,包括认识生命的本质、禁欲等,对我们追求幸福有一定借鉴意义。他尤其提倡从自身出发,由内心出发体察万物:“人格所具备的一切特质是人的幸福与快乐最根本和直接的因素”,“愈能发现自己原是一切快乐的源泉,就愈能使自己幸福”,从而达到“心灵真正的明朗即平静,绝不会被任何人所干扰”的状态,这些想法在某些程度上有着佛教思想的影子。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也认为提倡对内心世界的潜修极有价值。太多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太追求物质的享受,可是浮华过后,内心的空虚销蚀着我们的精神,反倒在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不妨留给自己一定的思考空间,在安静与闲暇中丰富精神世界,让灵魂获得真正的安宁。我想,这也是对人生赋予意义的方法之一吧。 合上《爱与生的苦恼》,与叔本华的对话似乎还没有完成,这本融唯我主义、悲观主义、意志主义和虚无主义为一体的著作里,我只抽取了关于人生哲学的一角讨论,哲学家告诉我们生活本是没有意义的,而我希望我们能赋予它意义,构建出丰盈宽广的人生。 参考书目:《爱与生的苦恼》 [德]叔本华 著 金玲 译 华龄出版社1996年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