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后感精选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是一本由哈耶克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精选点评:
●很适合这个当口读...
●第一篇探讨真与伪个人主义的论文非常经典,这里的真个人主义几乎涵盖了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全部。
●操……传说译得跟陀屎一样,现在读起来正感觉不妙
●理清了自由主义的概念,这样的文章才好看
●自由主义旗手的标志性读物
●: F019.6/6014
●好
●哈耶克以“分散的特殊知识论”奠定了个人主义的实质,任何集体主义学说也无法驳倒,不读哈耶克,不懂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读书小组逼着学术
●没学过翻译和比较文学 但是仍觉得翻译的非常糟糕 霸王硬上弓的感觉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后感(一):翻译的不好
读了有一个月了,断断续续,内容是好的,就是翻译的太难受,感觉邓正来根本就灭有认真对待这边书,草草率率,匆匆忙忙的就把书翻译出来了,貌似赶着出版赚钱一样,一点都不尊重读者。
读的很不顺,还不如找英文版看,建议大家不要买这本书。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后感(二):杂记
制度多数是人行动的结果,而非人之设计。
人们经由自生自发的合作而创造的成就,往往要比他们个人的心智所能充分理解的东西更伟大。
有诸多分类部分拼凑起来的作品,鲜有比一个大师说完成那些作品更完美。
斯巴达在过去之所以优越,并不是因为他所拥有的每一部特定法律都有远,而是因为所有这些法律都趋向于追求一个单一的目的
只有通过试错,市场中的参与者才能完全的了解市场内的信息,包括竞争者情况,消费者的心态等等。经济学的假设之一,市场中的参与者完全了解市场的信息是不存在的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后感(三):个人主义:真与伪 总结
文章层次清楚,论证严谨,指出了真正的个人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个人主义的区别与人们对个人主义理解上的误区,为真正的个人主义的观点展开了一场辩护。哈耶克认为,真正的个人主义承认人在知识上具有构造性的局限,认为人是一种十分缺乏理性且极易犯错误的存在而无法对整个世界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因此,个人主义主张给予个人充分的自由,使每个人在运用他自己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艺去追求个人所关注的目标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个人所不知的社会需要,并且人们愿意遵循那些非理性的惯例或约定。这种自由也需要一个规则治理的秩序模式来给予保障(这种秩序就是市场秩序)。而理性主义的个人主义过分相信个人理性力量而对那些非理性的事物非常轻蔑。它倡导一种通过人的理性设计所构建的社会秩序,有社会主义或集体主义的倾向,和个人主义是真正对立的。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后感(四):这本书真的是看了很久啊
其实现在还没有看完。还有两章吧,李嘉图效应快看完了。
忘了这本书是从当当还是卓越上买的了,当时跟导师研究课题,有500块钱的课题费,可以报销相关的书票,就买了这本书。但是学生时代不珍惜读书的时光,毕业后,翻开一对崭新的旧书,把这边捞了出来,看了十几页,发现书的排版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有几十页多了出来,时间太久也无法退货了,所以在这里说一句,网购书有风险的,另外出版社提供给网店的书纸质是特供的,为了降低成本,所以有网店的评价里会有人写怀疑买到了盗版书,其实不是盗版,只是一分价钱一分货而已。
回过来,这本书看了半年了,说实话去年年底听到了本书译者邓先生因病逝世的消息,很是感慨。邓先生八十年代毕业,与大多数人不同,他选择了做一个独立的学术人,这种精神很令我感动,但是对该书的翻译我看大家也是颇有微词。记得之前我看过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是黄皮的那个版本,虽不通俗,但是也不至于艰涩难懂,想我还看过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还是比较有信心看这种社科书的。但是,看书需要一个安静的心态,这种心态差了书就变得更难了。所以译者其实背负着很重的责任,但读者往往想不到的是,一本书来到读者面前,编辑的作用还是很关键的,为什么会选择三联的书呢?其实基本上是对他们选书和做书抱着比较大的信任,这种句子上的艰涩难懂一方面说明作者的翻译有乏力之处,但是我们要想一下,这里的把关人——编辑的作用,现在做书的都太浮躁了,不踏踏实实把书润色好,就拿过来给读者是挺不负责任的,无论是对作者、译者还是读者来说都是。
从我的理解看,这本书所说的原理并非艰涩,很多是我们语境中被故意遮掩的常识,有些是一些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知识,即使有些引用我们没有听说过,但是作者也把意思表达的很明确了。我相信之后会有好的译者和编辑出现,能够用更通顺的语言把哈耶克的思想介绍给我们读者。
战线太长,也是因为公司惨无人道的压榨让我连看书的时间都要一点点抠出来,但是我还是有信心读完这本书的,然后开启下一本书的旅程。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个人主义是市场经济的社会观念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极大推动了个人主义思潮的高涨。只要个人主义存在一天,市场经济就是必然的规律。哈耶克所著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坚持个人主义与自由市场经济秩序的原因及重要性。
哈耶克的知识观是建立在下列两个否定命题上,1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掌握分散在其他行动者之中为自生自发秩序所利用的全部知识。2任何行动者对于自己行动所利用的知识并非处于完全“知道”的状态。这也是哈耶克所称之为真正个人主义的来源基础。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真正的个人主义相信如果保持每个人都是自由的,那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往往会超出个人理性所能设计或预测的结果。个人主义者必然是坚持市场经济以及鼓励竞争的。
人类赖以取得的成就的许多规章制度,例如价格竞争体系,都是在没有计划和指导思想的情况下产生出来并且正在发挥作用。每个人实际上对其他人来说都具有某种优势,因为每个人都掌握着可以利用的独一无二的信息。因此基于这种信息的决策。只有由每个人做出或由他积极参与作出。我们必须认识到,最终的决策必须要由那些熟悉具体情况并直接了解相关变化的人作出。有些人不愿意容忍或尊重,无法视作理智设计产物的任何社会力量,而要求全面实施计划经济。这都是现代人理性至上主义的傲慢在作祟。一种称之为科学知识的知识在公众的想象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我们在受到某些虚幻的目标的引诱下,将本属于自己支配的某些权利轻易地让渡给由某些专家组成的权威机构。阿克顿说过,“问题不在于哪个具体的阶级不适合统治而是所有的阶级都不适合统治。”作为中央权威的政府亦是个理性有限的组织,同市场一样不完美。凡是不用任何强迫力量,而竞争可以做到的场合,竞争就应当受到尊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才是明智之举。政府的权利仅限于使得每个人能够看到,他们知道的并且在他们决策中可以加以考虑的原则。
哈耶克将经济知识分为两类。一是经济学家掌握的经济理论知识,一是由社会上所有个体所拥有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条件下的知识。经济自由是自由的基础,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即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竞争。市场经济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我们不可过分夸大专家学者所掌握经济知识的作用,亦不应忽视个人凭借自身掌握的信息所形成的自发秩序的神圣性。我们习以为常的价格体系正是一种人类偶然发现的,未经理解而学会利用的体系。这种机制并不是人类精心设计的结果,称之为奇迹都毫不过分。如果人类要设计出价格体系,不仅要获取经济活动中一切可变与不可变的信息资源,而且要运用设立多个联立微分方程的数理经济学的方法。即使是作为中央权威的政府,也无法狂妄的宣称自己拥有实现上述两个条件的能力。对于政府来说,承认自身的无知,乃是开启善治大门的钥匙。现代化中技术的进步使得政府的信息搜索和加工的能力大为提高,然而无论如何,政府中工作的还是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生理构造的问题,人类本身的反应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并没有比以往提高。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带来的信息膨胀只会加大而不是缩小政府无知的领域。政府仅仅是社会中的一种组织,它的首要职责是为社会的自我成长提供基础性保障。
我们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想要解决的是什么?!尽可能的掌握一切有关信息并且要使现有的知识尽可能充分利用起来。市场经济中竞争体制为此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能指望所有的知识都传递给某一中央机构然后该中央机构综合了全部知识再发出命令,这样一种途径能够解决问题。竞争所处的环境越是复杂,竞争就越重要。竞争主要是一个形成意见的过程,通过传递信息,它带来了经济体系的统一和连贯。而这正是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先决条件(一个数据不断变化的过程)的原因。中央计划即根据一个统一的计划管理整个经济体系。制定出一个可行性计划的前提必然是减少经济中存在的变量因素。每一事物要在计划体系的安排下表现井然有序,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和企业家的风险意识就在计划体系中消失了。将一切社会进程纳入计划只能导致专制,即哈耶克一直强调的通向奴役之路。食物定质定量,衣服样式整齐划一,这样的记忆应该还未完全褪色。人民公社时期“大锅饭”的结果,文革时代对人权的侵犯和践踏,所有种种造成的伤痛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在心。
个人主义者关注着政府任何细致的作为,时刻警惕着政府的扩张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伤害。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罗斯福新政一直被视为政府干预市场的经典案例。大多数人因此对政府这只“宏观调控”的看得见的手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固有周期中的一个波谷,可以通过市场自我调节能力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帮倒忙。我们要知道政府实行监管,收集信息,作出决策是需要成本的。政府的过多介入会造成企业效率低下,寻租现象丛生。我们将罗斯福新政看成了神话以至于市场经济一旦有所动摇,立马将政府干预看成灵丹妙药。现在要好好想一想是不是某些政治家为了政治利益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和一个坏的经济学家的区别在于,后者只看经济政策的局部和直接效果,而前者则计算它的整体和长远效果。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今金融风暴再次席卷全球,政府纷纷出台救市政策,以一个全知全能的姿态介入市场经济中。“国有化”受到热捧。政府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将纳税人的钱大把洒向他们一知半解的领域。这不得不引起个人主义者的担忧,将其视为危险的预兆。让我们回头审视这场金融危机的源头。“两房”危机,次债危机,还不都是美国政府为了穷人买的起房而获得某种政治利益擅自干预市场所造成的。我们不能忽略市场经济中人性贪婪的一面,这必定要依靠政府制定和执行规则来制约。可是这场金融危机却让我们看到政府在监管方面的缺位比市场的贪婪可怕的多。政府不做好自己的事,反而来做市场自己要做的事,多么可笑。一旦政府将监管的范围扩张到对具体的产品和风险的判断上,我们就不得不警惕起来。政府这个魔鬼比市场要可怕的多。救市政策只需将经济行为重新拉上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就善莫大焉。所以还是停止高唱“社会主义好”。
个人主义所赖以建立的普遍原理,是它利用大家对于若干原则的普遍接受。作为创造社会秩序的手段,要求民主,但绝不盲从多数压制少数。任何人和集团都无权决定另一个人的情形应该怎样,这时个人主义者的主要原则。个人主义者根据自己的选择决定其普遍行为的动机,同时尽可能为满足所有他人的需要贡献力量。正是通过市场才能使他们能够为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目标贡献力量。每个人都是在自由的前提下获得了平等。它鼓励了人们通过追求自己的利益,同时来满足别人的需求。社会主义寻求的是限制和服从中的平等,将人的所作所为看作是完美计划中一丝不苟执行的步骤。
个人主义教给我们,社会只有在自由的时侯才会大于个人。社会有多少自由,社会就比个人大多少。如果是个被管制的社会,这个社会就受管制者的心智力所限,管制程度越大,受限的程度也越大。个人主义不盲目崇拜理性,相信民主,自由,公平,平等这些普世价值,致力于推动市场经济秩序,认同竞争的力量,以追求个体价值为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