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今译的读后感大全
《文心雕龙今译》是一本由周振甫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页数:5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心雕龙今译》精选点评:
●看过范文澜的就觉得这个太小儿科
●封面不同……应该是再版的问题……
●做为詹锳注本的佐料来看
●可见人各有其情志,且气之为气不可力强而至。比如我最终选的史传、比兴、事类、隐秀这里没有。很好的入门级,但入了门发现这本书的问题也是大了发了。(哎呀,标错地方的,读的是选译,在此做个路标了……)
●译得不好,可注释应该是不错的
●奇人奇文.卓然立于中华文论之林.文论之冠冕.
●华丽、全面的文论。特别适合高中生欣赏学习。
●倘无先生注解,此书难读之甚。读此书时一片烟云,书读完时飞鸟出林。
●不看这本,不知道自己古文有多烂。感谢今译。
●觉得这个版本蛮不错诶~
《文心雕龙今译》读后感(一):适合像我这样的初学者。
可以疏通字词,体察文意,避免妄加揣测,对初学者来说,看周先生这本是比较适合的,假如以后还想对《文心雕龙》有更深入的研究,可以再参看别家注疏,如范文澜的、杨明的、黄侃的等等,我就先了解个大概就行了,没有那么时间深入了解了。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本书相较其他的注本是最适合我的。
《文心雕龙今译》读后感(二):受益匪浅
中国古代的文士,理想都是文名流传于世。所以我们现在才有机会手捧那么多珍贵的智慧结晶。现在的文化人,想的都是如何哗众取宠赚尽噱头。正如刘勰所说的,世情与文风相互影响。我们现在的书为什么那么浮躁,因为这个时代就很浮躁。正可以说是浮躁得无比恰当。
以前我读小说,尤其是现代的一些长篇小说,总觉得读来索然无味,读过就随手一丢,书都不想保存。我一直不晓得这是什么原因。读了《文心雕龙》之后我终于明白,原因,这就是刘勰所说的,没有余韵。太直白太琐碎了,一点留白都不丢给读者,自然是看了就看了。
然后我才终于晓得为什么我读了《海上花》,明明读第一次的时候连人名都弄不清楚,却依然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于是反反复复的读,反反复复的去回味书中的那些人事,那些场景,那些对白。
而这种回味和欲罢不能,就是因为韩邦庆的“留白”,他的春秋笔法。是张爱玲还是骆玉明说的,没有留白的文学作品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张爱玲的小说也很有余韵,第一次不觉得有什么,却可以吸引你反反复复去读,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都是崭新的。
其实,《金瓶梅》和《红楼梦》也显然正是因为它的余韵和留白,才达到中国小说创作的高峰。
另外《文心雕龙》里还有一份观点,就是行文的简约。简约不是简单,刘勰说要达到减一字影响意思的效果,不要冗繁。回想我最近读了一些颇负盛名的外国小说,犯的都是冗繁的毛病,怪不得我不喜欢。其中就包括《在路上》-----废话真多。作者还大言不惭说他要的就是絮絮叨叨的效果。海明威也是美国人啊,按理说有了这么个师傅,难道美国人就不能好好学习一下吗?总是想哗众取宠吧!其实国内小说《长恨歌》也严重犯了冗繁的缺点。另外我一直觉得王安忆写东西完全不注意汉字的音律美。我小时候写作文就晓得有意识的避免在几百字以内尽量避免重复使用任何相同的词语。惊喜地发现关于这点,刘勰也说了。嘻嘻。倒是王阿姨,一本三十几万字小说几乎用的都是一个句式------”这是什么什么的”,受不了。
《文心雕龙》里反对以诡异的字句或者形式来故弄玄虚。这点我深为认同。平生最讨厌那种神神道道的小说。发现《金色笔记》就是这样的小说。村上的小说大概也都属于此类。有什么咱们不能好好说吗,干嘛南腔北调的。
我忽然发现,张爱玲的小说简直非常符合刘勰的审美观点呢!
我觉得还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写的地地道道的中国风情好看。喜欢那种留白,喜欢余韵,喜欢听地道的中国话。
不过,《双城记》除外,呵呵。
《文心雕龙今译》读后感(三):文心雕龙厚道中,文章竟然还可以包含这样一些含义?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也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厚道》作为一个阅读者,每每想起去阅读古文时,颇有一种我可以读到什么?我会读吗?我怎么来读呢?在这样一种心理之下,我尝试着想从自己阅读的感受中,去细细地把每日自己所读的词句以尝试性的方式来表达几点思考路径。
所谓文如何读?我想在理解如何的问题上,首要的是知道它是什么?然后去看它为什么 要如此表达,如此,我如何去理解,相信也会更接近作者想要诠释的初衷,而从我们自身来说,也获得阅读的一种价值。
一、文之为何?在《文心雕龙.厚道》这篇的开头一段,以讲述文为何?作者是如何来来理解他心目中的文为何?
初看这段话语,在理解其第一句:“文之为德也大矣”,这句时,很是好奇,这里为何将文和其德,以及大,这些联系起来,它所蕴含的含义是什么?是指文章要有德行?还是要有品德?这里的德是我们平常所以为的道德?品德?
这样想时,看到这篇文在《文心雕龙今译》后的注释中写:文,包括颜色、形状、五音、文章。看到这个注释,我开始好奇了,这里对“文”的定义比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章多出了很多其他的含义,它将我们所认为的感官的视觉,听觉都包含进去,这一点,让我觉得很奇特,它为什么要这样呢?
再联系其中的“德”在《文心雕龙今译》中的定义是文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即文的形、声、情,像天地的颜色形状就是文。
看到这样的注解,很有意思,隐隐可以猜测,我们的作者是想将文章和天地间客观的事物相联系,这和我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文章是我们主观的思考与思维的结果是有所不同的。
那抛开我们所理解的不同,作者想传达的是什么呢?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到作者在表述自然来形容文章,或者说想以一种自然状态来展示文章,在下文以及整个文本的论述总结中,有表露作者是反对形式主义的而追求文采,而更追求一种自然,原道的文。
这里关于原道,我想先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原本的自然的道,这里的道,猜测是一种内心所存的信念与信仰。
到这里,对于作者在第一段原道的开头所传达的关于一种自然,以及文章的表述,有了大概的理解。
所以我想我是可以这样来理解,所为文,是可以随内心所生,而这里的心,是产生语言的根基,而语言确立,文章跟着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这是这段话语的最后总结,从文章为什么会确定,以及它的确定遵循什么?来进行一种表达:“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二、何为自然之道?在这段文章的自然之道,从先论述文是什么,以及进行举例说明它是如何与天地并生,然后举例说明天地色彩和形状的分别,以及日月所传递的含义,而天上日月又是怎样的,这样一些自然之景怎样让人串联到文章与自然的关系?
在书籍《文心雕龙今译》的总论中有说:
作者把自然之文和人文混淆了,书中认为作者刘勰是把自然界的天地万物具有的颜色、形体、声音称为了道之文,把反应社会政治文化的文章也称为道之文,认为这两种道都是自然形成的。在看到书中总论中的这样的理解时,再联系我们开头的一段,关于文及自然的描述,对于这样的解读不做评价,但个人在阅读时会提炼出作者想传递的本义,在具体考究方面就不做具体的去辨析。
相比作为阅读者来说,我们可能更需要想要从文章这样一个载体来得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对于生活与感知的触发,就如在这文章的描述中,我获得的感触是,作者刘勰将文是什么来点出,并用一种自然的例子来进行论证,且非常从容的最后得出这样一句非常让人深思的: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从文的属性像什么,得到怎样是大自然的文章,而这文章如何产生呢?
因为人与天地相配,孕育灵性,这才是三才,这里的三才是天地人的状态。
看到这里,不禁为作者感到绝妙,这样的一段联想和思考,久久不愿离开,此刻却也明白,为何古文,要细细的多读,让字词在声音咀嚼之间,在思考的联想之间,去细细品味,去体察字里行间的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