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宋读后感摘抄
《玩宋》是一本由春溪笛晓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玩宋》读后感(一):玩儿转宋代
如果说现代科技真的能让人穿越回过去,想穿越回宋代的人一定是最多的,因为宋代是真的繁荣,宋代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全世界其他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之和的十倍,可想而知宋代是多么的有钱,而且宋代的官场提倡高薪养廉,在宋代当官是真的很挣钱,还有一点就是在宋代刑不上大夫,宋代文人的待遇是极高的。
不仅如此,宋代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为繁荣的朝代,我们现在有的夜市、商业街、高档会所,其实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因此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商品经济萌芽其实在宋代就已经有了,但是很可惜,并没有发展起来,因为宋代之后的元代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当政使得当时的社会的发展倒退了二百年,以至于宋代好不容易才有的萌芽又被熄灭了。但不管怎么说,宋代的繁荣是不争的事实。 而本书的主人翁王雳是胎穿回宋代的,他穿越到了宋仁宗的时代,成为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王安石的儿子,他的女朋友穿越成了司马光的女儿,作者从王雳幼年时开始写起,结合了许多真实在历史上发生的事,让读者看起来并不觉得违和。 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也是入木三分,让那些原本在书本中的人物都显得鲜活起来,王雳有着现代人的思维,他心心念念相当一个纨绔,可有才华就是有才华,是遮掩不住的,他不仅在宋代弄出了三国杀游戏,甚至还弄出了可以矫正视力的护目镜,而且有了现代人的应试经历,王雳在古代连中三元,成了状元。女主穿越前是一名医生,她在宋代开女子学院,用自己的本事救了不少的人,这本书让很多人改变了原来的历史轨迹,可作者的笔力很好,看了之后甚至会让人觉得这些就是在当时发生过的事儿。 其实就我自己而言,我其实在看历史书的时候,很少去看宋代的历史,因为靖康之变真的是让人看了之后会难过的一段历史,两位皇帝被金朝俘虏,数不清的公主、贵女沦为金人的阶下囚、奴隶,甚至连皇后都不能幸免。不过好在书中王雳穿越的年代是庆历四年,这个年代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一年还是宋仁宗当政的年代,也是前不久清平乐电视剧所处的时代,这个时候的宋代还没有到积贫积弱的地步,作者用诙谐的笔触,改变了这个时候的大宋,甚至希望能夺回北部的草原,不过结局还没有出版,我也不知道在作者的笔下,到底做到了没做到,期待玩宋的下部,我自己是希望书中能收回北半边的江山的,因为历史上的宋代确实有很多的遗憾,以靖康之变为界,北宋有兴国之将,却无兴国之君;南宋有兴国之君,却无兴国之将,希望历史上没能做到的事,在这本书中能得以实现吧。
《玩宋》读后感(二):庆历四年春,开启这四海雍熙的盛世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篇必背课文《岳阳楼记》大抵是多数学生的噩梦。可如果有一本书,记录了范仲淹和众多文人的“从业经历”,那你能想象到谁能夺得魁首吗?是写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王安石?还是写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轼?
现在,把时间向前推至公元1044 年(庆历四年春)。如果你生活在宋仁宗亲政时期,那也许你不但能分辨出谁是文人魁首,还能加入到这场“文人厮杀”中,顺便结识一位知名人物,王雱。
人活在世上,若是连几句吹捧都听不到还有什么意思?这句话,就是王雱的至理名言!一个天资聪慧,十四中举,脸皮却及厚的王小状元。他的光辉事迹,几乎都记载在了由春溪笛晓所著的《玩宋》一书中。比如他如何发明出“有碍”学生学业发展的三国杀,如何出众多学子又爱又恨的《五年科举三年模拟》,如何提出让书商赚的盆满钵盘的“买书送优惠券”的营销方式……
如果说起王雱的来历,《玩宋》中写得可是非常“酷炫”了。王雱原本是21世纪的建筑师,一次在和相亲对象司马琰躲雨时,误入一间奇怪的房子,之后便和司马琰一同被强行代入游戏中,来到了庆历四年春。在这里,他和王安石成了父子,司马琰和司马光成了父女。
生活在宋朝的王雱,身边可谓是“众星云集”,自己也是个学霸。他八岁作文、九岁考得州学头名、十四岁三元及第。不但是王安石的儿子,范仲淹的学生,司马光的女婿,苏轼的笔友,还和沈括组成了出书小队……
相比现实世界中的王雱,生活在宋朝的王雱更加洒脱。为了避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结局,他提前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的思想理念,灌输给农民以及商贾;为了推动宋朝发展,他引入现代的建筑设计方式;为改变宋朝重文轻武的这个致命弱点,他开创了体育课,建议君王嘉赏战场上的有功之士。另外,在王雱的影响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研究起了畜牧业,沉迷科学的沈括成了漫画作者,就连未来的君王赵仲针都被王雱改变了思想!
除了这些“贡献”,王雱还几乎改变了宋朝的“人物命运”。本该反目的人,却成了密友;原本会无名一生的人,却成了保卫边疆的将军……
相比名扬开封的王雱,司马琰明显低调的多。却也凭借自己在21世纪学得的医学知识,撰写医书、种植医药、开设女校,推动了宋朝医学的发展。
“仁宗盛治,四海雍熙,八荒平静,文武忠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了整个大宋,而这一盛世,也将一直都在。
《玩宋》读后感(三):《玩宋》——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的一场穿越之旅
如果可以回到古代,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我问了身边的同事,发现很多人想回到北宋,那个经济文化上达到相当高度的时代。没错,要说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朝代,宋朝绝对能挤进前三,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宋朝文化之繁荣,这个时代大咖名流集体“出道”,文化艺术界灿烂一片,难怪让这么多人如此向往。
《玩宋》这本书最初拿到手的时候,还以为是一本历史书,觉得大概是会写宋朝的诗文书画、文物古迹之类的内容,结果打开书发现这竟然是我最喜爱的题材,游戏文,或者我更喜欢说它是一本穿越文,凡是穿越那一定有改变,否则穿越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这一次的穿越真的很精彩,因为这是一场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的穿越之旅,在诙谐有趣的文字里,我们仿佛置身于北宋的环境之中,看民生疾苦,体会变法者王安石的一番苦心。那么,这一次变法是否能够成功呢?我们拭目以待。
故事讲述了一对约会的相亲男女建筑师王雱意和医生司马琰因意外进入了《玩宋内测版》,一起穿越到了北宋,回到庆历四年春,分别成为了王安石之子和司马光之女。在这两个小儿女的推动下王安石和司马光正式“建交”并成为了挚友,王雱拜范仲淹、司马光为师,结交了沈括、苏轼等挚友,将无数现代的理念用于这个时代,于是,历史便这样悄悄改变了。
而这一切,我想都是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打下的伏笔。提起王安石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大多数人熟悉王安石主要是通过他的诗词文章,其实他在政治上的作为更加巨大。他从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中进士开始,进入官场仕途,其间在地方和中央都曾经任职,对于北宋体制上的问题有着深刻的体会。后来,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开始制定、推行一系列新法,目的是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但改革最终还是失败了,历史上也对此褒贬不一。
当王雱以王安石之子的身份融入这个历史朝代,他也才真正理解了这位父亲的苦心和坚持。赫赫有名的“王安石变法”里面包含了王安石太多的抱负与期待,他想做的事比任何人都多,他也明知道变法极有可能会失败,却仍要去做,仍会去做。他坚持、执拗,却胸怀天下,范仲淹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人。他愿意走这一条最难的路,做最难的事。作为儿子,王雱比任何人都了解父亲,更愿意陪着他走那样的路。
在现实世界里,为救人性命失去一条腿的王雱将心中的伤痛深深隐藏,努力达到父母和其他人的期望,成为一个所有人希望他成为的人,而在这个游戏的世界里,因为环境的变化,因为家庭的关爱,他那些隐藏在完美身份下的天性渐渐显露出来,那个温和有度的青年渐渐活得肆意又自在,现在的他,享受着人生,结交朋友,去帮助王安石哪怕穷尽一生、赔上一生也要去做的事。他们在地方修建了水渠,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他们推出了体检、疾病防治、近视配镜、医学期刊,提高了百姓的身体素质;他们兴建齐鲁博物馆、水泊梁山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他们开辟了实验室,打开了生物、物理等科学的大门;他们提出让学子们走下基层去锻炼,让这些“官员预备役”更加了解百姓的疾苦……这大宋已经在他们手中变成了全新的大宋。
“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问心无愧就好。”王雱一步步走来,将这变法也一点点推向百姓、推向朝堂,将这盛世一点点铺展在世人的眼前。
《玩宋》读后感(四):《玩宋》:穿越历史种田文?一本玩转宋朝百科全书
图源网络,侵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公元1044年,正是庆历四年春,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婴孩呱呱坠地, 21世纪的建筑师王雱和医生司马琰成为宋朝王安石之子和司马光之女。两个人不仅有现代记忆,更将现代知识和文化带到了宋朝。
男主王雱可谓真正做到了“玩宋”二字,拥有现代人的记忆及智慧,自然就拥有了金手指,无论是官场还是生活,都玩的有声有色。八岁作文、九岁考得州学头名、十四岁三元及第;再加上父亲是一代名相王安石,范仲淹当老师、司马光当岳父、苏东坡当笔友、沈括当同伙,就连未来的君王赵仲针都是他亲眼见着长大的……
王雱仕途一帆风顺,在宋朝历史上有过浓墨重彩的人物和事件,书中都可以一一对应。《玩宋》比起历史书读起来趣味性更强,我见到的不再是枯燥的文资介绍,而是作者笔下更加鲜活和接地气的人物,不爱洗澡的王安石、嗜吃如命的苏东坡、热爱抚琴的范仲淹。王雱以文纳贤,以武会友,游刃有余地周旋在各色人物之间。带我们一同走进这一场四海雍熙的盛世。
除却历史部分,《玩宋》中最精彩的部分则是男主的一系列发明,比如消遣娱乐的游戏三国杀,比如现代和古代都逃不过的《五年科举三年模拟》,比如开创体育课,创办杂志,引进现代建筑设计方式等等……王雱和司马琰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朝的发展,从江湖衣食住行到庙堂上政治制度。
众所周知,王安石是北宋历史上的一位非常重要人物,在《玩宋》中王安石作为男主父亲,出场频次很高。王安石是天才少年,过目不忘,出口成章,21 岁就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小说也是从王安石从地方来到中央任职开始的。在王雱和司马琰的牵线下,王安石与司马光结识,有人曾这样评价司马光:“他的一生只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写了部《资治通鉴》,二是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这两位本应该属于“对敌”位置的人成了挚友。”
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挚友呢?
王雱知道父亲王安石日后会成为宰相,而他只想做个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并不想做什么一鸣惊人的神童。但是知晓历史的他明白,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命运,他为了长远打算,自然要先将日后的“敌人”变成“朋友”,两家人最后还成了亲家。而且,王雱各种绞尽脑汁儿,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年龄,为父亲出谋划策,将变法方案透露。
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思想和立场不同,但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为国为民,而不是个人私利和恩怨。正如作者所写:许多人的一生都是如此,生便生,死便死,不曾犯过什么错,不曾做过什么重要决定,不曾为什么东西挣扎徘徊,所过之处毫无痕迹。可有的人注定会走最难的路、做最难的事,即便莽莽历史长河中落了再多的雪,也无法真正掩盖他们所做的一切。
通过对春溪笛晓笔下《玩宋》的阅读,我看到一个更加清晰的宋朝全景图,从政治舞台、文学发展、医学发展到吃喝玩乐,你想要知道的它都有。
《玩宋》读后感(五):看“鲶鱼”王雱以“吃喝玩乐学”搅动宋代风云
文/黯夜蔷薇alice
穿越有风险,选择需谨慎,不求大开金手指,只想活到大结局。 秦穿告诉我们学好历史很重要,耕牛珍贵,走进酒肆想吃牛肉可能会送命; 唐穿告诉我们学好律法很重要,宵禁严格,夜不归家路上闲逛可能会送命; 明穿告诉我们学好数学很重要,进制不同,换算错误被骗家财可能会送命; 清穿告诉我们学好才艺很重要,后宫争宠,宫斗失败掉进陷阱可能会送命……
《玩宋》其实并不能算作宋代生存指南,也并不在意改变历史轨迹的蝴蝶效应,春溪笛晓以轻松幽默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重启人生的王雱在宋代吃喝玩乐成为人生赢家。
范闲醉酒背诗于是一鸣惊人,晴川熟知历史于是预言未来,韩芸汐懂得医术于是逆转劣势,而《玩宋》的主人公王雱凭借超前观念和商业思维在宋代混得风生水起,以早慧神童的身份提供思路与点子,不但为父亲王安石的变法未雨绸缪增填砝码,也让宋代底层文人体会到版税的红利,让宋代孩子枯燥乏味的童年生活有了游戏与美食,当然还有噩梦般的跑操军训社会实践。
初到宋代的王雱其实并没有颠覆历史左右朝局的伟大理想,只想做个玩转宋代乐不思蜀的纨绔子弟,因为前世被父母管束努力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一生压抑而优秀,今生只想尽情享受宠爱放肆调皮就如同《庆余年》开篇的范闲一般“好好活着混吃等死”,然而记忆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凄惨下场成了悬在头顶的利剑,逼迫已经四岁的他不得不尝试自救。 一边装作童言无忌用先进思想引导父亲完善方案提前实践,一边联合一同穿越的司马琰让原本的对手司马光与父亲成为至交好友儿女亲家,不但让部分变法方案提前显露成效,也将强大的对手以另一种方式拉到了己方阵营。
如果说以上种种还仅仅是为了自救,那剩下的桩桩件件就纯粹是鲶鱼一般的王雱在搞事情了!
一本《医学问答录》推动宋代医学发展进程。
众所周知,古代医学不够发达,连风寒感冒之类的小病也可能发展成性命攸关的大病,药物稀少见效慢,外科手术无人敢,药方疗法推广难。 而王雱不但借父亲的影响力让体检成为定例,还积极主动寻访民间高人,与现代医生司马琰来一场思维碰撞,整理疾病症状,纠正错误诊断,完善治疗方法,并通过夺人眼球的宣传语和话题十足的心理测试让记载这些知识的书籍《医学问答录》广为流传。其中的答读者问环节更是加强了此书的互动性,同时集思广益让更多遇到罕见病症的医者有资料可以查询参考,有同行可以交流探讨。
一本《格物手册》引导宋代科学展开实践。
化学课上经常被老师的神奇实验吸引,将一些做法简单、器材不多、结果明显的实验搬到宋代,自然能吸引无数好奇心满满的学者。 作为有强迫症的理科生王雱,即便穿越时空也不忘在“重文轻武”的时代为理科谋得一席之地,一本《格物手册》将物理化学生物三大类理科知识全部囊括其中,又斥巨资筹建实验室邀请同窗参观甚至动手实验。实践出真知,相信这些文科大佬中潜在的理科学霸一定会在王雱的推动引导下早日发现自己的天赋兴趣与志向,通过努力让理科与文科比肩而立,并且让物化生等科学知识服务于民。
一本《国风》搅得宋代文坛风起云涌。
提起校刊总是回忆满满又带着一丝神圣,上学时如果能有一篇文章刊登在校刊上,看着自己的作品成为纸上铅字,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不知该有多自豪。 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是王雱拿出策划案劝说国子监的各位直讲们创办《国风》的初衷,偌大的官方出版印刷所长期闲置不用未免太过可惜,借机让同窗们刊登文章出名趁早岂不是两全其美。虽然王雱自己并不想出风头,可一篇掷地有声的创刊语、一篇通顺易懂的句读论还是让他声名大噪简在帝心,也算为他日后年仅十四岁就能众望所归三元及第埋下了重要伏笔。
一本《水浒食神》掀起宋代美食改进热潮。
民以食为天,虽然宋代很多食材调料还没有发掘传入,很多做法口味还不被常人接受,却阻止不了吃货那一颗品尝美食改善生活的心。 既然王雱能为了不动声色宣传父亲请大儒入县学的功绩与少年沈括联手“创作”了《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自然也能为了开发岳父辖区的旅游美食资源改编出《水浒食神》的连载故事。来自现代的王雱脑中有无数宋代无人知晓的经典有趣的故事,如此丰富多样且经过验证的剧情人设必须充分加以利用,顺便带动吃货读者尝试新菜谱对美食的普及推广也算功不可没。
知识改变命运,书籍左右思想,王雱来到宋代除了印发各种书籍期刊夹带私货宣传王安石的功绩,也带来了很多功能实用的发明,既有丰富饮食的火锅烧烤炒菜冰棒冰淇淋,也有改善生活的盘炕眼镜牙刷香皂护手霜,以素描影响绘画,以句读影响读写,以跑操影响学堂,以体检影响医疗,以实验影响科学…… 短短十余载,名副其实的鲶鱼王雱以一己之力搅动了大宋的医学、科学、文学、美食学、教育学的静水。一边偷懒耍滑声称想做普通孩子,一边展露奇思妙想惊艳四座,这样“凡尔赛”的人生简直太精彩了!
《玩宋》读后感(六):穿回大宋整基建,行变革,搅动庙堂风云!
做为一个资深穿越小说虫,我看的穿越小说也不在少数,从《步步惊心》、《11处特工王妃》到《庶女攻略》、《知否知否》等作品,我几乎将近几年大火的穿越文看过一遍,看下来发现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女主穿越,继而女主被囚于宅斗或是宫斗中,厮杀一条血路出。老实说,这种穿越文,看得多了着实有些审美疲劳,看一次两次觉得有意思,但是多了之后总觉得千篇一律无趣得很。后来也看了诸如《庆余年》这类男主穿越小说,但不是历史架空就是超越时空,于小说的阅读体验感和真实感来说,有些飘忽无底。
相比架空历史中的穿越文,我更加喜欢基于真实历史时间线的穿越作品,别的不说,在小说阅读体验感上我可以肯定会有种真切历史发展趋势感,《玩宋》就是一本基于宋朝历史的穿越作品,也是少有的双主角穿越的作品,男女主还是1V1的情感设定。男主角王雱和女主角司马琰,本是一对要相亲的男女,男主是建筑师,但瘸了腿,女主是医生但却没对象,两人因为意外穿越到了游戏<玩宋内侧>里,成为了宋朝名人之后。王雱是王安石的儿子,司马琰是司马光的女儿,两人也发现了对方是来自现代,并成为了“好友”,还让家属进一步来往,成为了世交。
在现代做为建筑师又瘸腿的男主,原是拥有伟大的梦想,可因为瘸腿自卑,压抑了自己的本心,穿到了宋朝后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并借用这具健康的身体,在大宋提前开启华人“基建狂魔”的特质,大肆修水渠、马路、景区;建灌溉系统、学校、实验室、博物馆、实验基地等等,成为了宋代位极人臣的人物,并悄悄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而女主,做为现代医生穿回宋代,同样不落后于男主,她将现代医学带入到宋代,又融合了宋代中医,摒弃了古代对于女子的封建礼教束缚,开设了女子学院,带着宋代的女子,建立自己的人生,成为如同现代社会一般独立、自主的女性。
他们两人就通过各自的努力,将无数现代的科学理念、先进意识带到宋代,用于改变这个时代的不足与陈旧。故事的主线,也是基于书中主角王雱的父亲王安石的变法展开。真实历史上,王安石为了改变宋代现状,大胆开启变革,但由于势单力薄终是未能成功留下了遗憾,让宋朝走向了衰败。但《玩宋》却在这个历史基础上,开启了不一样的历史进程,读来让人甚至会觉得,如果历史真的就如同书中描述的那样前进,那该多好啊,也许就遇不上后来战争纷乱。
当然王雱不是一个“神”,他就算是穿越人,也无法去和整个古老的大宋做抗争,但是他在大宋,结交了苏轼、 沈括等能人,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这些能人的思想,让这些历史上原本就是名家的人物成为他的一大助力,一起用现代观念与思维,搅动着大宋的朝堂,被赋予了神童之称的王雱,也成为了整个大宋繁荣发展的重要人物,让大宋成为一个全新的大宋。
我斗胆猜想,春溪笛晓该是个大宋控?所以才会想着写这本一本有趣、有料的宋代穿越文,且笔力不俗,行文诙谐幽默,对于主角、配角的描写富有真情实感,不会无厘头却又非常合理,刻画的十分真切,让书中出现的人物,都变得更加鲜活了起来。不管是穿越过去的王雱、司马琰,还是历史上的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都有了一种鲜活的模样。这样的穿越文,读来甚是有趣。
上上签正面上上签背面吃喝玩乐正面吃喝玩乐背面男主的国风海报另外夸夸书的“装潢”,随书有一张王雱的国风海报,两张“上上签”书签,一份男女主漫化人物图,对于喜欢这种图书小物的我来说,打开一本书,看到这些小物真的太开心了~~
《玩宋》读后感(七):如能选择,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篇必背课文《岳阳楼记》大抵是多数中学生的噩梦。虽然成年后,你可能因为还能背出来而感到自豪,顺便开始追忆往昔。
可如果当年再给你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让你回到大宋见到范仲淹本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反正我是想说:“范老师,这文感觉有点点冗长,要不要再精修一下,删个百来字!”
其实这种想法也不算奇思妙想啦!应该是那个年龄段每个爱幻想的小孩都会做的白日梦。那时候大家还经常一起讨论,如果能回古代,想去哪个朝代?想见到谁?就好像那是长大以后报名跟团就能实现的特色游一样。
男孩们大多想见岳飞,女孩们的选项就比较杂乱了,但是背诵《岳阳楼记》期间,大抵都想见见范仲淹吧。
宋四家直到长大成人后,知道了“穿越”一词。很佩服开先河者。
唐宋,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两个朝代,但是唐朝服饰有点审美不能,所以更儒雅的宋朝,就成了我这个“穿越梦想者”的首选。
而且那时候想见的名人也真多啊!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包拯、郭靖、黄蓉……咳咳……
感觉跟他们一起座谈,一定会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最近到是看了一条趣图,《大宋大佬们的朋友圈日常》,跟我想的很接近了。
这条趣图灵感来自《玩宋》一书,“玩宋”这个名字就给人一种正统与奇巧并存的高级层次感,自然也要看一下这本书啦。
故事大抵讲的就是一个当代男建筑师和一个女医生,两人机缘巧合下一起回到了大宋。建筑师成了王安石嫡子,就是趣图中多次提到的王雱。此处当有注释——【雱】(pāng):形容雨雪下的很大的样子。
女医生则成了司马光嫡女司马琰。
王雱早慧,八岁作文、九岁考得州学头名、十四岁三元及第,孩童时期最大的困惑不是如何展露才华,而是如何隐藏锋芒。
三岁那年,当他与同龄人司马琰相遇在司马府上时,两个萌萌哒小孩的对话居然是:
司马琰想了想,问王雱:“现实世界中,在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你在做什么?我爷爷是个中医,那时候他在给我看《伤寒杂病论》,药材我也已经能辨认出上百种。”司马琰也想找个对照组当个普通娃娃。王雱听完司马琰的话,幽幽地说:“我那时候,在做奥数题。”也就是说,他们两个以前的学习能力都非常超前,没有半点借鉴意义。……空气突然安静。王雱想到王安石暗搓搓在曾巩面前当炫娃狂魔的事,迟疑地与司马琰对视:“……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已经露过馅了?”当然,他们也有不太擅长的科目:
都是三岁小孩,王雱和司马琰一屁股往门前的青石台阶上坐去,就是王雱坐得潇洒些,司马琰坐得斯斯文文。两个人对视一眼,都没感慨什么世事真奇妙。王雱直接小声问:“我历史学得不好,你学得好吗?”……好在一路开挂成长,王小雱不用再那么刻意的隐藏才华了。
他的光辉事迹,几乎都记载在了由春溪笛晓所著的《玩宋》一书中。比如他如何发明出“有碍”学生学业发展的三国杀,如何出众多学子又爱又恨的《五年科举三年模拟》,如何提出让书商赚的盆满钵满的“买书送优惠券”妙招……
王雱自己的故事就很有看头了,还有生活在他身边的“大宋天团”,王安石当爹,范仲淹当老师,司马光当岳父,苏轼当笔友,还和沈括组成了出书小队……
当然,原本只想当最纨绔“富二代”的王小雱,随着身心慢慢成熟,也开始关心家国事了。
为了避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悲壮结局,王雱提前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灌输给农民、商贾;为改变宋朝重文轻武的致命弱点,他开创了体育课,建议君王嘉赏战场上的有功之士;为了提高生活品质,他引用了现代建筑工艺。在王雱影响下,本该反目的,成了密友;籍籍无名的,成了将军……苏轼研究起了畜牧业,沉迷科学的沈括成了漫画作者,就连未来君王赵仲针都被王雱改变了世界观!
相比名扬开封的王雱,司马琰明显低调的多。却也凭借21世纪习得的知识,撰写医书、种植医药、开设女校,推动了宋朝医学的发展……
如果再给你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你是否会爱上……历史课?觉得背诵《岳阳楼记》别有一番滋味?
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畅游于这样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虚拟历史之中,换一个“亲身参与”的角度,你就会发现历史的无穷魅力——牢记它;家国的波澜壮阔——守护它;未来的亲手把握——创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