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的读后感大全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是一本由刘骁骞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2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一):心理活动满满的纪实类书
这本书作者花大量的心血回忆自己在巴西调查贩毒、枪支以及社会问题的故事。最扣人心弦的内容是作者采访前的心理活动与那些采访中无法预测的紧急情况,这些写实的文字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更加容易引发读者共鸣。透过作者的采访经历,读者可以得到一个窥见隐秘世界的机会,更有机会去思考这个世界的一些角落正在发生的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事情,有助于增加读者对客观世界的思考。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二):一个陌生世界
还是在疫情期间知道的刘骁骞勇闯贩毒窝点的事迹,然后关注了微博,他本人的形象和我想象差距好大啊,你说他是个大学生我都信!看到他出书了就赶紧买了,今天才有时间一口气读完。对于巴西,我原来的印象只有热情,足球,桑巴,对于他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没有任何了解。这本书可以说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在那里,贫民窟里有制毒窝点,售毒的散点;在那里,毒品是那么的普通,甚至枪支都可以不用太费劲的买到;在那里,毒枭甚至可以被景仰被供奉。当然伴随而来的是暴力,是枪杀。总之,那是一个我完全无法想象的世界。这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感慨,何其有幸中国人!
文中作者的描述近乎平铺直叙,可能是作者的记者身份有关吧,最大限度的记录或者还原事实。但是你也能从整本书中感觉到他所承担的风险以及他的事业追求。记者,真不容易!也感谢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更多面。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三):生命有价就这样残酷的摆在面前
南美洲之与我感觉就是遥远的只比南极近的世界尽头,巴西亦是如此。印象中的巴西就是里约那做令人震撼的耶稣像,模糊记忆中吉娘娘最贵的100米台步,贫民窟大多数时候是和光芒万丈的足球明星联系在了一起。这本书把这个国家最黑暗残忍的一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相比之下视频网站上呈现的那走马观花式的黑帮贩毒集团的采访仿佛一场表演。生命有价的残忍不一定表现在鲜血淋漓的现场,而是日常生活的态度,殡葬业的保险销售,类似团购的家庭式丧葬服务并不是民众对生命的漠视,也许只是对残酷现实的无奈之举。巴西一位专栏作家的话极具讽刺意味的说出“在巴西你可以放心的照镜子,因为在全球自杀率高于凶杀率的情况下,你照镜子都极有可能看到凶手,而在巴西是不可能发生的”。想到自己年少时一直有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职业叫战地记者,也许只有这个职业可以穿梭于不同的平行世界,把每个世界中真实的内容呈现于另一个世界的民众,真正的记者永远是一个值得尊敬伟大的职业。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四):用简单的描述说最“疯狂”的事
自从b站上看了这位勇士的报道之后,重新定义了下纯爷们这个词,除了崇拜还有佩服。既然出书了,那就必须得买。其实整本书看下来并没有惊艳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之前看过报道的原因,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分的比喻,就是称述了整件事,只是比报道上看到的更加地详细,有提到很多之前视频里面没有提到的细节。想想也是,一个记者来写一本关于某个事件的书,如果有不切实际的华丽,还会认为他是一个好记者吗?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巴西,仿佛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文化。当心情跟着文字起伏的同时,也担心着作者的安危。不得不调侃,其他作者的书读完了也就读完了,有时释然有时感叹,然而这本书读完了之后心是悬着的,特别担心作者的安危,这哥们就活脱脱一战地记者,真怕哪天他出什么事。而且也会在读书过程中情不自禁的想,我要是他父母,我要是看见书中的内容,那可能不是“后怕”这一个词能够形容的。
书,是好书,也许通过这本书学习不了什么东西,但能让我视野开阔。我很喜欢。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五):中国记者视角下的拉美毒品实况
这本书总体上是一本可以很好了解拉美地区毒品现状的书。让我想再通过更多的美剧去了解。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六):失望是采访的常态。
作者虽然以纪实口吻记录了采访拉美毒品背后的故事,但文中比喻特别传神,足见其文字功底。配合采访视频食用效果更佳。
除此之外对巴西有了以下更深刻的了解:
1.巴西毒品泛滥,随着发展,由毒品的运输国到主要消费国再到生产国家。
2.巴西警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大量凶杀案无法调查只有8%的凶杀案侦破。
3.巴西警察滥杀无辜,大部分毒品集团藏匿于贫民窟,导致许多无辜老百姓死于警察枪下。因此巴西民众不仅不希望禁枪来避免毒贩非法拥有枪支,反而希望能放宽枪支让老百姓面对危险也能反抗。
4.即使警察滥杀无辜,巴西警察因公殉职率依然非常之高。
5.巴西非法交易枪支非常容易,无需任何证件。
6.巴西有54%的黑人及混血,作为美洲最晚废除奴隶制的国家,巴西种族歧视非常严重。
7.1970年代百姓对政府的不满使他们成立民兵武装占据了贫民窟与政府对抗,政府因为经济等原因选择了妥协,甚至放弃了对贫民窟的管辖,这也是如今贫民窟乱象丛生的重要原因。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七):陆上行舟——在水涨水落之间,巴西人民该怎样渡过这重重危机
其实很久之前我就有了解过刘骁骞的一些事 情,知道这个“猛男”记者深入巴西贫民窟为我们带来一线毒品制作的报道。我一直都非常喜欢纪实类的书籍,通过别人的视角,我能更加了解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模样。
相信每一名中国人对于毒品有着一种自然而然的理解,这样一种罪恶的东西在百年之后仍旧不断毒害着一个又一个家庭,它利用人的精神弱点不断蚕食着一个人的身心,摧毁了一个又一个家庭。在利益的驱使之下,慢慢地,一个庞大的国家也逐渐面目全非。从巴西的境遇,我们似乎能看见近代中国毒品泛滥的历史。观照巴西,我们更应该坚定我们对毒品的一贯立场。再看到巴西贫民窟内,各种矛盾交错编织,形成了如今复杂的一个社会现象。尽管巴西人民有着一种天生的乐观与热情以及刻在骨子里的狂野,但这似乎并不能改变当前生活在巴西社会底层的人们一种近乎绝望的无奈。
刘骁骞:“如果你可以重新选择一种生活,你会怎么选择?”
一名为黑帮效命的年轻小伙:“我小时候梦想成为一名消防员,我觉得是一份很好的职业,是一份能救人的工作。如今我已经放弃了这个梦想,每天忙碌着无法回头。”
刘骁骞:“你害怕死亡吗?”
小伙:“如果害怕我就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不会去想明天。活在今天,忘记明天。”
刘的采访都是在疫情之前。我想,经过2020年的疫情,巴西经济更是遭受到重创,截止到目前1月11日巴西已有累计超过800万人感染了新冠病毒,累计死亡人数超过20万。想起前段时间新闻报道的巴西预计采购中国1亿支疫苗用于控制新冠疫情。但是想到巴西政府对于基层近乎失去控制的背景下,这个新闻对于巴西人民并不能称之为及时雨。但愿未来能天降猛男能拯救危难关头的巴西人民。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八):陸上行舟
回家那天在车上看了一半,今天看完了剩下的一半。我买得挺早的其实,骞哥微博刚发我就买了,但是是近期才读的 “在这样的地方,个人的遭遇,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会被轻而易举地稀释掉” “我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得到的关怀和护佑远远多于严肃的思考。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有勇气直视这个美丽的国家的另一面。” “前方有警察临检,我把储存卡从摄像中取出,放在胸前口袋里。” “我下意识地以为它是毒贩设置的路障,后来才发现有两个小孩在昏暗的路灯下踢球,那是他们临时摆上的球门。” “也许来得太早,社区中心里空荡荡的,只听见走廊上的房间里传来熟悉的声响,我循声而去,发现是三个黑人小孩在打乒乓球。他们年龄各不相同,站成一排刚好呈阶梯状,看见我时并不羞涩,只是好奇地追问我是哪里人,从哪里来。墙上贴着一些儿童蜡笔画,有一幅时巴西国旗,但把写着‘秩序与进步’的白色条幅画反了。” “盛夏的里约拥有漫长的黄昏,但只要过了某一刻,天就刷地暗了下来,一点余地也没有。我想起这一路见到的人和事,于是问他:‘你害怕死亡吗?’他笑了,‘如果我害怕就不会选择这种生活,只看到今天,不去想明天。’然而我并不相信他的话,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不怕死的人,只不过我们都坚信自己是唯一的那个幸运儿。” 有部分内容书中没有提及,但是在采访的视频里有。 “如果你可以重新选择的话,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小时候想要读书成为一个消防员,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可以救人。但现在我已经放弃了这个念头,像你看见的这样过着每一天。” 受项飚《与自己对话》的启发,尝试通过这本书构建出巴西贩毒集团的运行机制,这部分内容还在整理,也许以后再多看一些资料然后写个论文什么的。 有意思的是《陆上行舟》好像还和《与自己对话》出现在了同一个榜单上,具体什么榜,我忘记了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九):读《陆上行舟》的一点感想
2016年里约奥运会,电视上播着午间新闻,一个身材瘦小的记者出现在探访巴西毒贩集团报道的镜头之中。在一个又一个对于生死的疑问之中,我深深地记住了他的名字——刘骁骞。
2020年年末,骞哥的第一本书《陆上行舟》出版。今日凌晨读完,这些天,认识了巴西,认识了南美,也认识了骞哥。
种族歧视、毒品、枪支、贫民窟…重重的社会问题表象背后,隐隐约约浮现着盘根错节的实质。在清醒理智的叙述之中,我一点点思考,一点点寻找着他隐藏在文字中的主观情感,搭建起对于这些问题以及对于他的认知。
不知为何,在读《陆上行舟》时总会想到林奕含姐姐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那段话——“你可以假装世界上没有人以强暴小女孩为乐;假装从没有小女孩被强暴;假装思琪不存在…”我也可以假装世界上没有被警察暴力执法开枪射死的无辜的男孩,可以假装没有被迫走上贩毒道路父亲。 但是他们就是这样真实存在着,被真实地记录着。
奕含姐姐说,联想、象征、隐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骞哥在面对是否恐惧的疑问时引用的那句话说, “由于缺乏想象力,我被保护得很好”。
我想象不到思琪的生活,也想象不到那些巨大社会问题背后人们的生活。但我知道,眼下平淡安逸的生活,是被这世界上某些人期待的生活。我相信有平行时空的存在。
“陆上行舟”也许不单指骞哥的调查生活,那些在重重压力之下苦心经营生活的人,也许被迫走上罪恶之路,又何尝不是“陆上行舟”。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十):有一定深度的社科书籍,但与调查有距离
《陆上行舟》的作者刘骁骞我算是非常熟悉了,他调查毒品的新闻报道我基本都看过,之前也在知乎上读过他的《深度调查记者:我与游击队员的一周》。所以从情节上来说,没有太多的惊讶。
对于毒品问题,金三角,银三角,金新月我都有所了解,其中得益于追剧和自己的好奇心,中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毒品问题最为了解,所以读的过程中,就算是最残忍的内容也没有什么特别让我感到震惊的地方。
但是作为调查记者,刘骁骞的优势在于他能够从微观的角度,以亲身的经历去讲述,这是那些喜欢把问题放大的公众号写手们做不到的。由此而来的分析也比那些讲着大道理的分析师们要深刻、有趣。
比方说作者关于美国和巴西在racism上的分析,他认为美国的racism的形式是“人种性”的,由此而来的便是种族隔离制度;而巴西的racism是“社会性”的,比方说提到索韦托的第一感觉就是脏乱差。
但是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没有提及的内容。比方说贫民窟“维和”项目,包括像“特殊区域警察组织”这样的项目屡屡因为资金而难以为继,那么究竟是巴西仅仅把这当作是临时的国家名片,本身就不打算将其继续下去呢,还是因为贪污腐败等原因。
而对不同警察的讲述中,我们见到了屡创纪录(月查获毒品21.4吨)的公路警察,里约的精英部队,当然也有一些倒卖枪支的黑警和滥用武力的警察。书中提及刚毕业的警察月收入就有7000雷亚尔(1w人民币左右),那各类警察的差别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提到墨西哥的黑警,最容易想到的原因就是怕死(警察装备不及毒贩,甚至市长也是说杀就被杀)和工资的悬殊差异,而巴西的问题显然更为复杂。
还有书名是“拉美毒品调查”,虽然作者的确讲述了他在银三角地区的经历,但是本书的主体,包括后半部分的思考,是围绕巴西的毒品问题展开的。我认为如果能介绍哥伦比亚这样的国家,并加以对比的分析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作为一本社科类读物,讲出了故事,也写出了一些深度,但是和调查报告还是有些距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