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烘烘的垃圾书的读后感大全
《臭烘烘的垃圾书》是一本由[德] 格达·赖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20-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臭烘烘的垃圾书》读后感(一):《臭烘烘的垃圾书》
之前看过不少关于垃圾的童书,大多是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的内容,而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不由得被吸引住了--《臭烘烘的垃圾书》,感觉这本书拿在手上都有股垃圾的味道,而且书的副标题取得很到位,叫做“垃圾堆里的人类历史、科技和生活”,看来这本书是关于垃圾的前世今生啊! 书的作者是德国人,德国的知识类图书大多是文字和图画都比较多,这本也不例外,但图文结合读起来也轻松愉快。图画书大都没有目录,看的时候就要从头看到尾,在看过一遍后只感叹这本书真好,但到底怎么讲垃圾这件事却没有理得很清楚,在看过三四遍后才大概在脑子里理了个脉络出来: 前面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是垃圾?扔掉的不一定是垃圾,有些东西能用但会被你当垃圾扔掉。每个人对垃圾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 古老的垃圾能让人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的垃圾也能让将来的人知道我们怎样生活的。 接下来讲了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在这本书里这方面也讲得很清晰,我们知道了德国是怎样处理垃圾的,看着有些垃圾也感觉人类有时处理起来也是力不从心,制造了这么多垃圾却没有办法真正去解决,只有等待时间来消耗,或直接填埋了不让人去接触,人类对于自己制造的垃圾也很无力啊! 物资匮乏的年代垃圾没有这么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的富足,垃圾却越来越多,我们每天都在制造很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以及工业垃圾,不但陆地上有垃圾,连海洋和太空也充斥着人类的各种垃圾。现在整个地球都受困于这些垃圾,家里堆满了,海洋漂浮着垃圾岛,人类的健康受着威胁。 相信所有的读者看到这里都觉得很悲观,垃圾对我们影响这么大,那该怎么办? 书的后半部分给了我们希望,书中罗列了不少减少垃圾的方法:包装的标志提醒我们怎么处理垃圾,平时该怎样减少购物的数量,对自己没有用的东西该怎么处理?人们通过哪些行动减少垃圾…… 这本书讲了垃圾的历史,更细说了垃圾的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每天会制造更多的垃圾,当看到这本书时,我们也许会停下剁手的节奏,想想家里哪些东西已经有了,不再需要购买;当有些东西可以修理不需要更换时,我们也许会拨打维修公司的电话……“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就是减少和处理好自己产生的垃圾,从我们自己做起。 在每个城市都在日益认识到垃圾处理的重要性的今天,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指南----只有了解,才知道如何做。
《臭烘烘的垃圾书》读后感(二):一提垃圾就只知道“垃圾分类”?让这本“臭烘烘”的书好好科普下
你发现个问题没?市面上充斥着多如牛毛的、来自各个国家的优质绘本,到底看哪个好呢? 其实,不同国家的绘本还真是传递着不同的风格。比如说这本《臭烘烘的垃圾书》。 一看是德国的。恩,你放心吧,妥妥的都是充满探索精神的密集型知识点。简直是,有关垃圾的一切。 本书的作者是“德国最美的书”奖得主格达·赖特,全景式讲述垃圾知识,探索垃圾与生活、历史、自然、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奥秘,画风自然也不必担心,多角度思考、超多的细节,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 没错,这是一本有关垃圾环保知识的小百科,不只是垃圾分类,更是“研究型”学霸思维的启蒙呀。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吧。 一、提到垃圾只能想到“垃圾分类”?试试树形发散思维的“课题式”研究法 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几乎是“单线”的,学科之间的界限,似乎很明显。像垃圾这样的课程,并没有对应的学科。顶多算是实践劳动课之类的。 到了孩子们这一代,这样思维已经要不得了。单说是“垃圾”这个课题,某些父母也只能想到“垃圾分类”、“环保”这个层面。其实,读过本书,你会感叹人类在整个垃圾的“前生今世”中扮演的角色,似乎是有使命,更是有责任的。 什么是垃圾?我们为什么要垃圾分类?不分类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那些不可以回收的垃圾都去哪了?人类可以无限地处理垃圾吗? 这些问题看起来不怎么难,但是想要说清楚,还要举例论证,就没那么容易了。 在国外,孩子们就一个问题进行“圆桌式”的探讨,每个人发表不同的意见或是不同的角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被认为是非常好的一种的方法,其实我们可以拿来常常用。比如说,在读这类主题性质的百科类的绘本之前,就可以和孩子来聊一聊: 关于垃圾,你都想知道什么呢?猜猜这本书里都写了关于垃圾的哪些事。然后带着一种探秘寻宝的方式,打开这本书,去看这些分散的知识点,既新奇又有趣。 这种发散思维形式的自由表达,类似于“头脑风暴”法。你想的、他想的,根本不一样,观点不一样、素材不一样,角度不一样。 我们回想自己在写论文的时候,有没有用到这种思维呢? 第一,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第二,找到与这个课题有关的所有素材。 第三,把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编排出来。 是不是似曾相识呢?原来获取知识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二、拒绝“书呆子”,基于实用主义精神的“知识传递” 在我们那个年代,常常有一个词“高分低能”,就是说这个人呢,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他/她各方面的能力,和他/她的成绩比,就差得太多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 其实知识是来源于实践,而最后也是要应用于实践的。德国人就非常重视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那么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就是在给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想一想这个知识有什么“用”。这可不是现代家长的“功利性”阅读,千万不要混淆了,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是要把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后者是对知识进行挑拣。 “学以致用”这个事,是现在许多大人都在热衷的事情,小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从小能活学活用,那么知识转化会非常有效,知识改变生活、改变命运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臭烘烘的垃圾书》,这本书的场景就非常生活化,很好理解。像随手扔垃圾、喜新厌旧、总是不停买买买,这样的场景,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 那么像解释垃圾的去向时,场景切换的也非常自然。可回收的垃圾,当然被用来重复利用了,而那些不可回收的垃圾,可是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作为一个大人,我看了这本书时,都有不小的冲击。原来那些不可消灭的垃圾,就这样和我们人类一直“共存”,原来我们一直在和垃圾一起生活,而且垃圾越来越多,我们将要和越来越多的垃圾一起生活啦。这也不是办法,是不是? 创造,源于人们的各种需求。在有了这样的困扰时,孩子总是天真的脱口而出:“我将来要发明一种可以吃掉垃圾的机械车......” 这时候,就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机会。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这个“发明”的可行性,多考虑考虑它将以什么方式实现,我们可以探讨更多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方法。 科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创意让人心愉悦,因为它们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展开的。 比如说,书中提到的“封存”垃圾的覆膜技术。 三、让孩子操点“没有用的心”,兼具人文精神的“跨学科”思维 “妈妈,大海有一天会干吗?你不是说,水是会蒸发的吗?那它有一天蒸发干了怎么办?” “妈妈,不可回收垃圾埋在地底下了,那垃圾山不是越堆越高,那将来怎么办,地球会是垃圾山吗?” “妈妈,妈妈”...... 你有没有被孩子这些问题问得头大,有时候你会漫不经心地回答:“唉呀,宝贝,你可真操心呐。”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曾经就是有着这样的“杞人忧天”的思维的,要恭喜你有一个具备“科学家”思维的聪明宝宝哦。 像垃圾分类这样的课题,涉及压缩(物理)、降解(化学)等等理性的学科。我们考虑垃圾的处理方式,是属于理性思维的,但其实这里面也有很多人文关怀。 时下流行的“极简”生活主义、“断舍离”都是垃圾这个主题的分析带给我们的启示。 对垃圾的认识,甚至能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原来孩子的绘本竟也能解决“大人”的难题。还是说,对于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在小的时候就没有建立好呢? 从前人们说:“开卷有益。”其实,我们在给孩子阅读优质绘本的时候,并不知道哪句话会对孩子有触动。而三观就是在这一点一滴地灌溉中,建立起来。 孩子会认为,扔垃圾不只是道德有问题了,它还会影响整个生态环境,垃圾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影响人类生存的大事,它甚至都已经深入海洋、飞到外太空去了。 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臭烘烘的垃圾书》读后感(三):一本有趣有料又发人深省的垃圾书
本以为这是一本教孩子垃圾分类的书,是我想得太简单了。
这本书用垃圾链接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科技的发展,角度可谓很独特了。作为一本童书,它的内容却并不局限,除了讲述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垃圾,还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核废料和太空垃圾。让孩子们从更广阔的世界认知和思考。垃圾分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内容,除此以外,它讲述了垃圾了前世今生,引发我们对生存环境更多的思考。
当我把这本书拿给孩子,他瞟了一下封面,发出“咦~”的声音,还配合着一幅看到恶心之物的表情。我被娃的戏精表情逗笑了,指着他桌上一堆刚削的铅笔屑说:“咦什么,觉得垃圾恶心吗?你知不知道我们家里就有很多垃圾,你每天也在制造很多垃圾。如果再不做点什么,有一点地球将被垃圾占领……”
儿子睡前自觉拿起这本书看起来,一开始他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在读到“扔掉的不一定就是垃圾,你扔掉的东西,很可能对别人仍有某种价值”时,儿子仿佛找到了同盟,控诉我扔掉了他的一些宝贝:堆满桌子一角的折纸作品、外面玩捡回来的松果和小石头、快递的防震膜……。于是,就着这个话题,我跟儿子详细地讲述了什么叫“断舍离”,勤整理,减法生活,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才能活得更加简单和轻松。
儿子听得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继续往后看,在谈笑中我们都变得严肃起来。
公园的下面可能是垃圾填埋场,我们要祈愿垃圾的覆膜不要漏,以免有毒的垃圾渗滤液排出去。
有毒的垃圾装在密封桶深埋底下,也要祈祷雨水不会渗进去……
危害可以持续数千年的核废料该怎么办呢?
深深的海底,高高的山峰,遥远的太空,人类踏足和探索过的地方,世界上几乎不存在没有垃圾的地方。
尤其是塑料,塑料几乎无处不在!塑料会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
触目惊心的画面、放大加粗的字体,让人产生一种无力和紧迫感。书中理智客观的语调揭示了垃圾和我们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世界被我们丢弃的垃圾堆满了,到处都是垃圾引起的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吗?
我和孩子一起进行了自我反省,孩子表示以后一定要节约,不再乱要求买东买西,同时要珍惜自己的玩具和物品,让他们物尽其用。他还要求我这个妈妈也要以身作则,少网购,少收快递……当你不知道为环保做点什么的时候,少买一点就是最好的贡献。
书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句子:
有的东西虽然还能用,但依然会被你当成垃圾丢掉。
有的东西虽然已经又破又旧,但你还是想留着它。
那么到底什么是垃圾呢?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每一件我们扔掉的东西,在成为垃圾之前,就已经将许多垃圾带到这个世界上了。
人类也爱吃鱼。我们丢掉的垃圾在经过无数个生命的身体,对它们造成伤害后,最终又回到我们的餐桌上。
孩子在读的时候多次停下来,我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在看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我相信他一定有所悟。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拼命赚钱努力工作,总希望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却忽略了要留给他们一个少点垃圾的生存环境。
这是一本适合反复读的书,时刻警醒我们,爱护环境,从自己一点一滴的做起,一定能促成一些改变。
《臭烘烘的垃圾书》读后感(四):一本讲「垃圾」的书本身不该是垃圾
上海实行垃圾分类的新闻仿佛就在昨天,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普及垃圾分类和环保理念的绘本比之前多了一些,在把同类书看了一圈后,我买到了一本有点厉害的书,这本书非常符合我心里对「垃圾」书的定位:一本讲「垃圾」的书本身不该是垃圾
这本书完全没有响应某种政策赶工出来的“敷衍感”,内容不仅涉及到了垃圾分类,还顺带梳理了人类历史、科技手段和生活变迁,想要了解垃圾的前世今生,不需要再看其他书作为补充,这一本就足够用了。
因为它的内容太过“硬核”,我前后读了四遍都没觉得烦,甚至还做了一个思维导图帮助理解。【关注“猫头鹰森林”公众号,回复“臭烘烘”,获取高清导图文件。】
01 这是一本科普书
到底什么是垃圾?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标题时,就猜到一定有人以为这是一篇排雷的文了。但事实上恰恰相反,此垃圾非比垃圾,人们对垃圾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正是《臭烘烘的垃圾书》开篇想要表达的:
有的东西虽然还能用,
但依然会被你当成垃圾丢掉。
有的东西虽然已经又破又旧,
但你还是想留着它。
那么到底什么是垃圾呢?
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在艺术家眼里,垃圾可以成为艺术品,比如杜尚和他的小便池;在考古学家眼里,垃圾可以成为推测历史的重要依据;在收藏家眼里,垃圾可以成为价值连城的藏品;在念旧的老人眼里,垃圾是满满的回忆。
在给大家留下这样的认知之后,作者开始详述垃圾的分类,用了非常大的篇幅介绍了我们知道和不知道的种种垃圾,不仅限于生活垃圾,还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核废料和太空垃圾。
作者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和图画诠释垃圾和细菌一样无所不在,深海地下,山川太空,人类的脚步涉足到哪里,哪里就有垃圾。而其中最刷新我对垃圾认知的就是这句:
每一件我们扔掉的东西,在成为垃圾之前,就已经将许多垃圾带到这个世界上了。
一件可用物品的诞生意味着很多垃圾被一同制造了出来。以下面这张图为例,一辆木质平衡车需要用到一棵树,而制造木车的同时产生的废弃木料就是垃圾,制作车子的工厂排放物是垃圾,而当车子被弃用,它自己也成为了垃圾。
尽管大自然有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则,但我们创造的垃圾远比自然可以消化得要多。人们为了保证今天的环境安全和生活质量,留下的都是未来的隐患,大量的垃圾填埋在底下,燃烧垃圾留下的废料也深埋在废弃矿井里,人们对核废料忧心忡忡…… 这些看上去远离孩子生活的知识,恰恰是他们有必要了解的,因为他们将面对的就是这些前人留下的“麻烦”。 02 这是一本历史书
我们的前人又是怎么处理垃圾的呢? 农业时代很少有人们处理不了的垃圾,大部分都可以用作肥料,少数无法处理的动物皮毛和残渣就扔在院子一角,那时这还不构成什么问题。 城市的出现让更多垃圾诞生,随之而来的还有疾病和死亡;工厂的到来让更多人走进城市,更多的包装出现,更多的合成材料被创造出来,人们产生的垃圾不再可以随手处理干净。 为了保持清洁远离疾病,排污系统出现,而这些排走的垃圾很容易让我们忽略垃圾的存在,它们成为了定时炸弹,随时会给人们带来麻烦。 朴素的生活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前人们的智慧就在这里,修补,改造,再利用,让物品物尽其用,尽可能的减少垃圾。 03 这其实是一本“断舍离”指南
如果你想做点什么来减少垃圾,你可以怎么办? 书中也给出了很多参考,比如:先列购物清单再去买买买,保质期到了的食物如果没变质也可以考虑吃完,拒绝不必要的礼物和消费,警惕各种推销,远离广告,没有必要买的东西也可以选择借用,坏了的物品可以找人修,买更耐用的产品,把旧物改造成五花八门的东西增加使用寿命……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自己现有的物品进行梳理,卖到跳蚤市场,送给别人或捐赠给有需要的人都是减少制造垃圾的方法。别忘了,拥有一件物品本身就意味着产生许多垃圾。当你不知道为环保做点什么的时候,少买一点就是最好的贡献。
04 这其实还是一本财商启蒙书
前几天在豆瓣看到一个段子:
小时候,爸爸拿出一打零碎的纸币,我们就意识到他囊中羞涩。而现在我们给孩子刷手机支付,他们以为家里有花不完的钱。
一本书只能引发一种思考吗?把书物尽其用也是一种本领,在这本关于垃圾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环保、历史和科技,也可以看到培养儿童财商的价值。
珍惜物品本质上也是在节约生活开支,减少制造垃圾的同时可以积累财富,这是非常有必要让孩子了解和学习的功课,而这些内容等着孩子上学老师教显然是太过天真了。
如果父母对消费不加思考,那么孩子也很难对物品产生珍惜的想法。从这本书开始,和孩子一起清点物品,检视拥有,种下惜物和理财的种子吧。
或许是因为儿时的成长环境相对匮乏,所以长大后总会容易掉进“买买买才是对自己好”的陷阱,但买东西的快乐转瞬即逝,杂物太多常常让人感到抓狂,当断舍离不只是为了自己轻松,增加储蓄,也能为这个世界做点贡献的话,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一看,这本书真的是太及时,也太优秀了。
—完—
《臭烘烘的垃圾书》读后感(五):57岁农村奶奶总是乱扔垃圾,5岁孙女的一句话让她脸红
自从上海率先实行垃圾分类后,全国各地开始效仿起来,我们在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其实也是为我们自己谋取未来的福利。毕竟美好生活靠大家,环境美好人人有责。
但是因为垃圾分类比较麻烦,所以很多地区并没有实行起来,即使有很多地区有这种垃圾分类的意识,更多的人则是怕麻烦,所以依旧我行我素,执行起来效果并不好。
农村奶奶垃圾乱扔,5岁孙女的一句话让她脸红,自觉捡起垃圾
57岁的唐女士来自农村,平时在农村大大咧咧惯了,所以现在到城市生活很不习惯。除了没人打麻将以外,每天都关在家里也让她感觉很不开心。
没人带孙女,她目前只能待在城市接送孙女。虽然人来到城市,但是在农村生活多年的陋习却没有改变。
在老家的时候,垃圾乱扔,一些汤汁类的垃圾如果不需要有时候会直接倒在门口,一些纸屑类的垃圾直接随手丢弃。
来到城市后也就没办法在短期内改掉,她经常这样乱扔垃圾,后来被上学的孙女看到后说了一句话:“奶奶,我们不能乱扔垃圾,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奶奶感觉到脸红,因为孙女的话是对的,孩子都知道的道理她却没做到,觉得有些惭愧。一方面孙女真的长大了,知道是非对错。奶奶想,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认真做好垃圾分类。
查尔斯摩尔船长,放弃船长,成为海洋清洁工
查尔斯船长是一个热爱海洋,热爱大自然的人。他本是一名船长,常年在海洋上漂泊,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想一定能做到退休。
他是船长,也是水手,热爱海洋,也就看不得海洋上的垃圾。因为大自然的污染,海洋上总是聚集很多的垃圾。
那漂浮在海上的场景,看着密密麻麻,有生活垃圾,塑料垃圾,甚至有毒垃圾。每年因为这些有毒垃圾,都会造成海洋里大量的鱼类死亡,甚至让有些鱼类绝迹。
查尔斯摩尔船长见此场景,不再做船长,而是做了一名海洋的清洁工,常年在海洋上作业,清理垃圾。可惜是在一次清理工作中,最终体力不支死亡。他爱海洋,却死于海洋。
现在我们人类制造的垃圾无处不在,海洋、地球、雪山、甚至连月球都有垃圾。要想清理垃圾,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垃圾的来源,再去做减少垃圾一事:
第一、有些能用的东西尽量用起来,而有些垃圾可以不扔,因为可以再次利用,如果自己不需要,可以捐赠给有需要的人,这样能够减少垃圾的增加。
我们一定不能乱扔垃圾,只要将垃圾做好分类,才能再次进入循环。有毒物质的垃圾,更要好好分类,因为如果不好好分类,很容易产生毒物,危害更多的生物和环境。而使用二手材料是一件很经济的事情,垃圾可以成为植物的原材料,从而让植物获得新生。
第二、病菌和病毒通常都在有垃圾的地方滋生,所以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发生过鼠疫。这种传染病大规模爆发,导致那一年死了很多人。
因为害怕传染病再次大规模爆发,所以大城市都开始安排垃圾清运。人们把垃圾从城市里运出去,扔到郊区,为了处理污水,又开始建排水管和排水沟。
第三、现在人们设立很多购物节,为了购物节,开始很多促销活动,就是为了刺激人们的购买欲。这个时候应该控制自己减少购买,就能减少垃圾的产生。
哪怕实在是要买东西的情况下,不要选择塑料的包装,不要选择一次性的用品,不要选择包装很大的包装,可以选择包装较少的。
第四、学习发达国家的垃圾制度,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德国,垃圾清理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所以大家都不敢随意制造垃圾。甚至很多人为了减少垃圾费,半夜偷偷将自家垃圾,倒入别人家的垃圾桶。
因为环境的污染,通常会引发一些传染病,这对居民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发达国家很重视这个环境问题。
菲律宾、印度、尼日利亚、柬埔寨、尼泊尔等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会回收发达国家的垃圾,因为他们的技术比较落后,所以就从这些垃圾中找到有用的物质,再生产其他电子产品。
这些垃圾通常用船运过来,导致一些贫民窟的孩子整日生活中垃圾堆里,因此有很多染上了疾病。
希望大家都有爱护环境的意识,不再乱扔垃圾,也尽量不要回收垃圾,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环境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