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锦集

2021-01-31 01:28: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锦集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是一本由[美] 格雷丝·勒博 / [美] 芭芭拉·凯恩 / Grace 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一):案例很真实,实用性强。

  

这本书的作者,曾经在美国创建了叫”暮光服务网“的全国看护网站,专门协助老年人及其家属,在此过程中,作者见识了形形色色所谓的”麻烦父母“,也解决的了很多家属的困扰,因此,为了帮助更多有此类”麻烦“的人们,撰写出版了本书,本书也同时填补了老年看护文献的一块空缺。

在所谓的”麻烦父母“里,作者区分了”依赖型父母“、“泼冷水型父母”、"自恋型父母“、”控制型父母“、”自毁型父母“和”恐惧型父母“共六种类型,通过开篇的调查问卷取得问题类型,然后对号入座,通过案例找到解决方法,与平时看到的复杂文献不同,本书的实用性很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本技术手册。

本书的最后两章分别是”陪父母面对老年课题“和“陪自己优雅快乐地变老”,分析了父母对于死亡的失落、哀痛及悼念情绪,告诉我们如何去宽慰老人。而在最后一章也对终会变老的我们给出了准确的生活提示。

总而言之,本书由大量的现实生活案例和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组成,尤其对于父母已经上了年纪的70、80后很有帮助,与父母和解就是与自己和解,祝大家家庭幸福,父母健康,开开心心。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二):走出棘手亲子关系

  维奥斯特的论点是:“我们狭隘失去、舍弃、放下中成长,这就是必要的丧失。”这种老者何其幸运。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幸运。有些人穷尽一生,努力建造防御机制以对抗创伤。对某些人而言,哀悼等同于卸下防卫,让昔日恶魔重现……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格雷丝·勒博&芭芭拉·凯恩 拿到这本书第一时间就拍照给老铁,因为深知她也深受这种烦恼折磨,果然她回复我:“关键词都对了” 因“麻烦”的父母导致的焦虑于很多人而言都不陌生,一如这本书序言所写,这种“麻烦”,并不是因为照顾年老的父母会造成多重的身体负担,而是父母时长让子女处于压力之中所感到的心力交瘁。 东方人的伦理道德是以“孝”为大,所以很多子女的无力感也来源于文化压力,他们没有倾诉和解决问题的渠道,从周围那里也只能得到不痛不痒的宽慰。 这本书非常棒的一点是,它采取了更为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告诉我们一个大方向:那些难处的父母也深受自身神经症人格的折磨,年老带来的各种丧失更放大了这种人格扭曲。 书中将难处分成了5个表现型:依赖型父母、泼冷水型(忽冷忽热型)父母、自恋型父母、控制型父母、自毁型父母,以及恐惧型父母。并分别针对以上类型做了分析,同时提供了子女们该如何寻找平衡应对的有效建议。 很多子女面对难处的父母都会选择敬而远之,但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逃避并不会让问题消失,而且还会因疏远造成更多不信任。 套用一段祈祷文来总结:我们需要勇气,不受人格障碍的父母的影响,放下必须对他们的快乐负责的愧疚,过好自己的生活;我们需要平静,接纳父母的人格障碍,放下必须要改变他们的执念;我们需要智慧,避免习得同样的人格障碍,并以坦诚回应他们。 PS:我把书拿给我妈看时,我妈很热心地想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真“可惜”,你无法被归类到其中任何一个……也非常感恩有她这样知书达礼、善于思考的母亲。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三):《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那就把父母当孩子看吧

  我很庆幸,完成这本书一开始展示的“调查问卷:父母的难相处程度有多高?”之后,结果显示我的父母难难相处的程度算轻度。 但马上,我又觉得自己这口气松得有点早,毕竟我的父母现在都还没有上五十岁,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其实还算不上老年,最多也只能算中年,那么之后他们的性情是否会发生改变,一切还是未知数。 虽然父母暂时还不能被划分为书中难相处的父母类型,但我联想到了我的外公外婆,现在回想起来,或许他们也曾经承受过书中父母的痛苦,但因为我妈妈和阿姨并没有专门去研究过如何与父母相处,所以每个人都过得很辛苦。 书中一共列出六种类型的父母:依赖型、泼冷水型、自恋型、控制型、自毁型、恐惧型。哪怕没有看过这本书,其实通过这几个标题心里也能大概明白是讲哪些特征的父母。 我外婆应该属于典型的泼冷水型父母,她和我妈都属虎,所以她常常和我妈发生冲突,还美其名曰“一山不容二虎”。 这么多年了,我亲眼见证她们吵了几十年,明明我妈妈很关心外婆,但在外婆那里永远讨不了一句好话——给她买东西总嫌不合意,给她打电话嫌我妈烦,不打电话又说我妈心里没有她这个娘,总之就是做什么都不对。 其实对于这样的父母,做子女最需要做的是倾听,不要急着反驳,否则她会觉得你是在故意找茬。 而我外公,早两年还没有什么感受,去年我外婆去世之后,他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以前总是外婆和两个女儿联系,有什么事情他也从来不需要操心。以致于当时外婆病重,在急症室抢救时,外公在外面喃喃自语,说的居然是:“你走了我可怎么办啊,我都不会煮饭炒菜。” 外婆去世之后,七十多岁的外公又迅速和别人相亲、给自己找老伴,以致于两个女儿都觉得有些寒心,甚至不愿意再和父亲来往。 我原本也很不理解外公,直到我看到这本书的第八章,看到妻子过世便无法自处的索尔的故事,这才明白,外公没表现出悲伤,不代表他不爱外婆;只是没有了外婆的关心和陪伴,他顿失依靠,茫然无措,所以才急需找到一个能够代替外婆照顾他的人。那么此时,作为晚辈的我们,不该误解他,而是要增加陪伴。 也正是外公外婆的例子,让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的特征都藏在这本书中,我们完全可以参照书中的建议对症下药。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己真的无能为力时,一定要及时寻求外界的帮助。 而且,书中的这些建议并不是只对难相处的父母有效,它们同样适用于亲朋好友、配偶以及小孩等任何你接触到的对象,只要你认真去读,它能改变你的世界。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格蕾丝·勒博和芭芭拉·凯恩,两位作者于1982年成立了“暮光服务网”社工看护管理机构,专门协助老年人及其家属。随后,她们接触了很多真实案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子女面对难相处的父母时的辛苦,所以决定出书帮助更多人。 这本书分别阐述了六种父母的类型,每一章都是先介绍该类型父母的特征,然后穿插案例,最后给出建议,读者看起来非常轻松。 而最后两章“陪父母面对老年课题”和“陪自己优雅快乐地变老”其实相当于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每个人都会变老,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人为父母老后难相处而烦恼,也有人担心自己老后难相处,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 我们常说“老小孩”,意思是有些老人老了以后突然变得像小孩子一样了,有的是开始黏人,有的是变得爱发脾气,这些其实都和身体变化及心理变化有关系。 还记得小时候父母是如何教孩子走路、吃饭的吗?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作为子女,我们要做的,其实也是多点耐心和关心,陪伴他们走过一条漫长而又辛苦的老年之路。 这本书,我会一直留在我的书架上,但我希望我不需要再次翻开它去寻求帮助。它的存在,只是起一个提醒作用——要好好爱我们的父母,不要互相伤害,不要让父母的老年过得孤独,不要让他们躲在角落偷偷抹眼泪,要让父母老有所依。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四):和解

  昨天我还是全世界最棒的儿子,今天却变成了没心肝的儿子,这就是泼冷水型父母的行为特征。 孙子与外婆关系一直非常好,从小外婆就夸自己的孙子与众不同,特别贴心,也特别粘着她,两人相处的方式也非常好,外孙经常会帮外婆跑腿,告诉她学校生活,听外婆的怨言,相处十分的愉快,这样的日子相比对儿女刁钻刻薄的外婆,显得还是比较的和谐了,然而就在外孙高考考上了一所比较远的大学的时候,回来给外婆报喜。外婆却翻脸了。 “你为什么不申请近一点的学校?又那么远。” “近的学校没有申请上,而且没有奖学金,这是最好的学校了。” “根本是你没想到外婆,是不是你根本就不爱我?” 然后立马关掉门,再也不让外那见面了。外孙上大学后打电话直接挂,回来按门铃也总是吃闭门羹。 为什么这么好的相处到最后会有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泼冷水型父母中的典型案例了,是知道要外出,离自己很远,就马上有了被抛弃的感觉,从而产生矛盾。 正常这个时候外婆可以夸奖自己外孙成绩好,也去理解他远学校的原因。但是她并没有,她把世界看作非黑既白,心理学上称之为分裂,与过度依赖一样,其实更远是一种被抛弃感,因为外孙考上了更好的学校,所以外婆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所以立马翻脸,有一种被丢下的感觉,外孙立马就成了坏人。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只有同理心,只有不要去否认她,也不要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他人身上,选择性的去聆听。这个实在太难以应付了,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只有给予认可,然后对他们展示同理心,不要与他们争执或理论,他们说的话就说是对的,是这样子的,我很同情,我也难过,但是事情已经是没有办法的了,只能在情绪上面去感受它。 与负面性格的父母相处不见得时间越长越好,你无法预料他们的寂寞与痛苦,只能保持稳定的联系,常探望就可以,有时候不得不离开,如果束手无策的时候,只有要请第三方来协助了,因为有专门的机构或社会,可以给到你更多的帮助,不要把自己逼到绝境上面去,父母若有疑心病,是劝不好的,可以包容他们的情绪,不管是害怕焦躁还是难过,因为她们性格是这样的,我们最有效的是了解背后的成因,带来理解,带来同情,然后用同情心去化解。 我妈是太阳,其他人不过是围着她转的行星。就是自恋型父母的代表。这种父母自我形象扭曲,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从来不会在乎对别人造成影响,自己的地盘也不容侵犯。这样的父母老了之后,一方面比以前更自我中心,一方面也更加的需要你。 我的母亲健康和视力不断衰退,但是不知道怎么办?上楼下楼不方便,建议她搬家,她就大发脾气,走路走不稳,拿拐杖都不愿意。一直非常的骄傲,觉得自己不需要拐杖,觉得自己一切都可以。找来护工,她也不愿意,总是数落别人,觉得自己是最好的,没有任何问题。 自恋的人需要旁人不断的吹捧,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在高涨的自我底下,隐藏着过分敏感的脆弱,有时候父母自恋是因为渴望得到关注,她不想一个人太孤独,也不想让别人看不起他,我们不必逃跑,也不必放弃任何一次机会,我们需要针对她的情况,要发挥自己的创意,想出有建设性的方法,满足父母渴望关注的需求。 父母的年轻的时候,为我们付出了太多,肩膀上有太多的压力,有着痛苦积累在内心,年老以后越发的展现出来,有时候做法和想法与我们年轻人格格不入,我们因此也受到了许多的伤害,但是也不能像陌生人这样不理不睬,毕竟血浓于水,有的父母是我们的翅膀,有的父母是我们的大树,我们要同情他们,理解他们,和他们和平相处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五):6种难相处的父母类型:关于父母,你不知道的秘密

  

你的父母好相处吗?他们会经常抱怨你,打压你,要求你做这做那,没事担心个不停吗? 对于难相处的父母,我们通常会怎么做?跟他们吵一架,冷战一段时间,等大家都气消了,再来嘘寒问暖?或者干脆送到养老院,眼不见心不烦,什么时候有空了再去探望?貌似这些做法都不见效,父母变得更难相处了,时不时打电话过来骂你一通,或者打电话给亲戚诉苦。让你夹在中间难做,放不下工作,放不下家庭,也满足不了父母的要求。 事实上,很多人都面临着跟你一样的问题,甚至别人遇到的麻烦更加严重。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中将难相处的父母分为6种类型,每种类型里都有几段实例。

封面 第一种,依赖型父母的行为特征 1、无法忍受独处,希望你能时刻相伴 2、与你分离在即时,立刻表现出身体的不适或明显的不快 3、对成年子女及他人提出无理要求 4、紧紧依附某人(如女儿),凡事皆靠其打理 5、无法自行做主或为决定负责,一丁点琐事都要依赖子女或他人 6、你知道他她需要协助,但他/她却坚持不肯让人帮忙 第二种,泼冷水型父母的行为特征 1、看人不是极好,便是极坏。同一个人可以今天什么都好,明天却什么都不对 2、极端负面,满腔怨言 3、对别人极度挑剔,自己却无法承受别人的责难 4、不讲理 5、总要别人让步 6、自己老是爱发脾气,看什么事都不顺眼,却对与自己同样性格的人毫不留情地批评 7、容易暴怒,像是乱摔东西、辱骂别人 8、疑神疑鬼,充满戒心,有时简直到了偏执的地步 9、不让人接近,甚至切断往来 第三种,自恋型父母的行为特征 1、自我形象扭曲,一方面自认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又觉得低人一等 2、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从不在乎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 3、对他人的需求无感,却自以为宽厚慷慨 4、自己的地盘不容侵犯 5、嫉妒别人 6、成天喊着不舒服,让人搞不清是真是假 第四种,控制型父母的行为特征 1、利用罪恶感和阿谀谄媚等手法操纵他人 2、具有被动攻击的人格,以被动举止折磨人,例如不断拖延、拒绝沟通等 3、容易激起他人的无助或愤怒,实际上反映的是自己内心的情绪 4、生活方式不容挑战,无论是一般琐事(饮食、穿着)或重要的价值观(教养小孩) 5、若控制对象的反应不如预期,譬如没有随传随到,马上便怒不可揭 6、要求过分,造成反效果 第五种,自毁型父母的行为特征 1、曾有酒精、毒品或药物成瘾等问题 2、曾有饮食失调问题,例如饮食无度或拒绝进食 3、曾有某些强迫性举止,像是赌博、拉扯头发、不停清洗等 4、不断发生意外 5、自讨苦吃,例如不遵守饮食限制或不肯服药 6、曾有自杀倾向,或威胁有此打算 第六种,恐惧型父母的行为特征 1、杞人忧天,一直担心个不停 2、容易恐慌 3、有许多莫名的恐惧,例如害怕人群、细菌等 4、有睡眠障碍 5、行为充满仪式感,也很迷信 6、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如不断换医生,认为总有一天能碰到神医 7、拒绝面对现实,如疾病征兆 8、一天到晚身体不适,而这也许是真的,也许是想象 每种类型除了描述其行为特征,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原来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伤害,有原生家庭对父母的伤害,也有现实对父母的打击。如果不是读到这本书,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了解父母隐藏的痛苦,或者那时他们还年幼,或者那时的我们还年幼,或者那时的我们不在身边,独自扛下的恐惧终究还是无法抹去的,它会在未来以某种形式反映出来。 当我们知道了这些秘密后,才发现原来父母也不是无坚不摧的,也不是那么令人望而生畏的。因此我们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变少了,彼此更加有耐心,有包容心。 拆解了父母的内心需求,再指导子女换种心态,换种相处的模式。可能刚开始进行得有些困难,但最后,子女在减轻了自己压力的同时,也缓解了父母的痛苦。 年事已高的父母赡养问题,一直都是每个人的心头痛。如何呵护他们,免他们苦,免他们忧,了解这本书里面的内容,能够给自己带来方向和思路。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六):《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我们怎么办?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看书名,就把我捏得死死的。

因为我目前真遇到这样的事,真头疼!我嫁了给我先生后,发现和姥爷奶奶相处总是很烦,为此,没少受罪,大家都不好受。然后回到娘家,对着自家母亲还好,但是我父亲也跟我姥爷一样的脾气,然后,经常和我父亲发生矛盾,大家都不好受。我想,以前和我父母相处还挺好的。为啥现在这样?后来母亲提醒道,年纪大了,就这样的了,我爸年纪大了,所以脾气越来越差也是正常的,我多忍忍就好了。真的是忍忍就好吗?脑袋里一团浆糊……既不想委屈自己,又不想委屈父母。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位美国人,格雷丝•勒博和芭芭拉•凯恩,她们成立了暮光服务网社工看护管理机构,也在老年看护这个领域有比较专业的见解。但一开始,其实,我比较担心文化差异问题,因为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底蕴不一样,养育出来的人的性格还是有一定差异。

全书看下来,作者们在对不同父母的分类,我个人觉得还是很全面到位的!因为边读,脑袋中就会想起遇到过那些对应相似的老人家。

至于作者们给到的建议,寻求专业帮助,例如当地的一些社工机构、养老机构、医疗资源(心理方面的),这个中美应该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作者们提到,如果子女与父母相隔很远,那帮父母的一些日常采购工作可以拜托社工。别的地方我不太清楚,但我在广东广州,我们的社工似乎还没做到那份上,他们更多的是优先照顾更加有需要的人,例如孤寡老人。如果子女想照顾父母,我们这边更多的是请保姆照顾。

但是请保姆这件事,其实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保姆,其实,真的要看缘分!我奶奶过世前一段时间,家里都有请保姆照顾,但奶奶一直很抗拒,想方设法让人走。所以,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幸好,到最后,遇到一个专业的保姆,照顾她还挺好的,让她干干净净、还算体面地离开。

再例如,养老机构的问题。国外的养老机构可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但是,我国虽然也存在养老机构,有好的、高端的,也有一般的、大众化的。但是,重点是,我们老一辈对养老院这类的养老机构,很多都是很抗拒的!如果是子女主动要求送老人家去养老院,很多时候,就会被人扣一顶“不孝”的帽子。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开明的老人家愿意主动去养老院住。

因为文化背景有一定差异,所以,这本书于我而言,有参考价值,但还得根据实际情况再考虑改良的方法。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我们该怎么办呢?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所以,我们马上翻开格雷丝•勒博和芭芭拉•凯恩的这本《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先看看,我们的父母是属于哪一类型的?依赖型的?泼冷水型的?自恋型的?控制型的?自毁型的?恐惧型的?就像九型人格分析一样,每个人都是多面的,难相处的父母可能也不是单一某种类型,没关系,跟哪种类型相似,就重点看那些对应的建议。

不过,我看完,觉得我们家那些难相处的老人家,每个类型都有一点,哈哈,然后,就一本书都看下来了。看完之后,心中其实有个底。知道理论性的东西,但落到实操,真的和父母如何处的操作上,还得多加练习。自家父母还好,没有隔夜仇,有什么事情都容易翻篇。姥爷的话,毕竟彼此是外人,如果有什么隔阂,其实,很难过得去!对我而言,我自己短时间内,很难原谅,也不想委屈自己。

同住一屋檐下,如果每天都针锋相对,大家都累。短时间内又无法释怀,那就敬而远之,打不过你我躲起来就是啦。或许,这不是教科书式应对的办法,但对我来说,是比较轻松自在的方法。

看到最后,忽然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变老。到时候的自己,又会变成怎样呢?很多案例都是丧偶后性情大变,因为配偶生前,其实很宠她们。然后,内心有点慌。我家先生比我年长,很有可能到时也是先我而去。而在一起至今,他也是很宠我!对于我的臭脾气,都给予包容。万一哪天他不在,我怎么办呢?我又很疼爱我孩子,我不想让他有太多不必要的烦恼。或许,到时候,我应该会搬进去养老院终老吧。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我们不知道怎么办?或提前担心未来老人家们难相处怎么办?不妨看看这本《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或许,就有思路了。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七):父母老后难相处怎么办?一览6种难伺候类型,教你最务实的办法

  同学聚餐,林静刚落座吃了几口菜,就接到母亲的电话,就急匆匆的赶回去陪母亲去了。林静曾是我们同学中最活跃的一个,以前只要有聚会,她定是场场不落。后来她父亲去世,她妈妈搬来和她一起生活,上班时间她妈妈可以一个人在家,只要她下了班,她妈妈就一刻也离不开她。自从她父亲去世后,她几乎就不再参加同学聚会,偶尔一次出现,也是露个脸和大家打声招呼就被妈妈call回去了。 每每谈论起林静的现状,大家都很有感触,人到中年,父母的年纪大了,都或多或少地添了些年轻时没有的毛病,变得越来越难相处,可是他们那毕竟是自己的父母,我们只好无条件的牺牲自己的生活去满足老人家了。 可是,我读了《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这本书,忽然明白,面对老后难以相处的父母,原来不仅仅只有顺从这一个办法,我们其实是可以做到让父母满意的同时也拥有自己的生活的。只是对不同的父母,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难以相处对的父母亲,概括起来有六类——依赖型、泼冷水型、自恋型、控制型、自毁型、恐惧型六类。 依赖型父母,希望儿女时刻陪伴在身边,只要儿女去干自己的事情就会各种作妖,明明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却偏偏凡事都要依靠儿女去安排。 泼冷水型父母,对他人特别挑剔,看什么都不顺眼,稍有不如意就会大发雷霆,甚至直接和儿女段往来。他们判定人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不是凡事都如他的意愿。 自恋型父母,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认为全世界都得围着她转,他们不会在乎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他们只知道自己的权利不容侵犯。 控制型父母,他们习惯用罪恶感或者阿谀奉承的手法操纵他人,他们在生活方式或一些琐事上,会要求儿女们完全按照他的要求进行,如果控制对象的反应达不到预期,他便会马上怒不可遏。 自毁型父母。他们喜欢自讨苦吃,故意饮食无度或拒绝饮食等,或者有某些强迫性举止,如赌博、拉扯头发等,最严重的的甚至有自杀倾向。 恐惧型父母,他们左右很多莫名的恐慌,一天到晚担心个不停,总是怕这怕那,甚至会很迷信,还会浑身不舒服,一天到晚的说自己各种不适,让人分不清是真不舒服还是他想想的不舒服。

  上面的父母虽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其实他们的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要从儿女那里得到更多的爱与关怀。只是他们不懂得表达,只能通过他们的行为来求关注。却不曾想他们的行为会给子女们带来困扰,甚至让子女们感到厌烦。 其实做子女的只要记住,即使自己再怎么对父母采取的各种行为感到难过和无助,也不会比父母本身的感受更糟。 天底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会真正的存心给孩子制造麻烦或者让孩子为难,他们之所以会在子女面前各种做,只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或者他们觉得得到的关爱不够多。 在《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中,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莫顿的母亲罗丝,在丈夫离世后,很想和儿子住在一起,但是儿子考虑到她挑剔的性格,难得有事情会让她开心,如果住在一起他们的日子将会很悲催,于是婉转拒绝了她。并说服她住进了儿子家附近的一家养老院。 罗丝住进养老院后,跟护理抱怨自己的儿子和“女巫”媳妇不让她同住,她对其他住户很冷淡,在住进养老院后,她身体的各种小毛病发作的愈发频繁,每当有不舒服时,她从不找护理人员,而是直接打电话找莫顿,让莫顿最苦恼的是,她常用假病来使唤他,令他无法分清母亲什么时候是真病什么时候是假病。每次当莫顿夫妻准备出门度假,他母亲就开始不舒服,一听他们说不去了,病痛马上就神奇地消失。

  莫顿对此一筹莫展,直到按照《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中介绍的一些思路和办法,理解母亲的内心深处其实也深藏着痛苦,而那正是这些难缠行为的根源;而当母亲表现出不是而唤子女到她身边时,那并非伪装,而是她真的难受。 有了最基本的认识,莫顿便明白对于母亲,谴责时候毫无益处的。他其实要做的是如何照顾好自己的需求又不伤害自己与母亲的感情。于是莫顿按照书中所指导的办法,改变回应母亲的方式,让母亲几乎没有时间“病痛发作”,同时每次在自己出行前,交代清楚自己的行踪,并且为母亲安排一些访客,让他人的陪伴来填补他出门度假的时间。 莫顿坦然接受了母亲对他的依赖,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缓解了母亲的焦虑。让母亲明白哪些事是他能办到哪些事是他办不到的,从而使自己获得了相对自由的生活空间,使母亲也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的生活了。 这只是书中一个应对父母难以相处的例子,本书作者格雷丝·勒博和芭芭拉·凯恩都具有30年以上的老年人看护经验,他们在书中列举了数十个复杂的按理,一览6类“老后难相处父母”的应对策略,无论你面对的是多么难以相处的父母,都能在《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中找到应对的办法,能帮助你与家中的长辈实现更加顺畅的沟通。如果你家也有老父老母,建议你好好读读这本书,相信会给你的父母带去更快乐的晚年生活,也能让你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我是柴群猫,欢迎关注我。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八):与父母相处

  有的母亲总是离不开自己的孩子,孩子有事离开,父母就会装病。或者在外面工作生活需要时刻向父母报备,一旦没达到规定时间要求,父母就会生气。因为母亲太过于依赖了,老了的父母相处起来其实没有那么容易。 最近看了一本书《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这一本书作者是两位有着30多年老人看护经验的专业人士写的,格蕾丝.勒博与芭芭拉.凯恩二人共同在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创立暮光服务站,一个全国性的看护网站。发现很多成年子女都有比较麻烦的父母。于是兴起了出书帮助更多人的念头。 此书是为了帮助我们与家中长辈实现更顺畅的沟通,也许你不能完全改变父母,但是可以从自己的愤怒,懊悔,内疚,伤感中出来,接受这一切,并不再步父母的后尘,作者旨在协助家属关怀照顾家中长者,解决亲人相处带来的种种问题。 书中讲了六种老后难以相处父母的应对策略。第一种是依赖型父母,第二种是泼冷水型父母,第三种是自恋型父母,第四种是控制型父母,第五种是自毁型父母,第六种是恐惧型父母。 第一种依赖型父母,这种父母随时要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孩子没有任何的空间,这也会引发孩子们的愤怒反而会越发的引起矛盾,那么我们就要改变回应父母的方式,因为明白谴责是没有好处的,只有去默认它,还有就是也要照顾好自己的需求,给自己适当放假也是必然的,并不要有内疚感。你劝他完全是没有用的,只有用一些方法。比如善意的谎言去安慰她,只有这样才可能创造你和父母的双赢,而不是自己也非常的暴躁,有的事情你自己都可以决定的,也不要期待可以改变父母,只有互相理解,用办法去化解才可以。 第二种就是泼冷水型父母,昨天我还是全世界最棒的儿子,今天却变成了没心肝的儿子,有时候父母看人不是极好,便是极坏,今天和明天随时变幻着,有着极端的负面,满腔的怨言,过度的挑剔完全不讲理。 孙子与外婆关系一直非常好,从小外婆就夸自己的孙子与众不同,特别贴心,也特别粘着她,两人相处的方式也非常好,显得还是比较的和谐了,然而就在外孙高考考上了一所比较远的大学的时候,外婆立马关掉门,再也不让见面了。外孙上大学后打电话直接挂,回来按门铃也总是吃闭门羹。 为什么这么好的相处到最后会有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泼冷水型父母中的典型案例了,最开始在没有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什么都是好的,看到的都是优点,但是知道要外出,离自己很远,就马上有了被抛弃的感觉。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只有同理心,只有不要去否认她,也不要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他人身上,选择性的去聆听。这个实在太难以应付了,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只有给予认可,然后对他们展示同理心,不要与他们争执或理论,他们说的话就说是对的,是这样子的,我很同情,我也难过,但是事情已经是没有办法的了,只能在情绪上面去感受它。 第三种就是自恋型父母。这种父母自我形象扭曲,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从来不会在乎对别人造成影响,自己的地盘也不容侵犯。这样的父母老了之后,一方面比以前更自我中心,一方面也更加的需要你。 自恋的人需要旁人不断的吹捧,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在高涨的自我底下,隐藏着过分敏感的脆弱,我们必须得去了解她深处受创的自卑感与无能为力感,当然,我们也必须避免自恋型父母无底线的索取,我们也可以寻求帮助。 上面的三种父母案例和分析都是从书中看来的,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第四种是控制型父母,第五种是自毁型父母,第六种是恐惧型父母。后面三种父母也是我们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书中也有分析和描写,在这里就不一一写了。 有时候父母是因为渴望得到关注,她不想一个人太孤独,也不想让别人看不起他,我们 不必逃跑,也不必放弃任何一次机会,我们需要针对她的情况,要发挥自己的创意,想出有建设性的方法,满足父母渴望关注的需求。 父母的年轻的时候,为我们付出了太多,肩膀上有太多的压力,有着痛苦积累在内心,年老以后越发的展现出来,有时候做法和想法与我们年轻人格格不入,我们因此也受到了许多的伤害,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他们,和他们和平相处,努力去创造好的生活。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九):看到书名就很有共鸣的一本好书

  

近年来霸屏的一众电视剧里,无论是将我的偶像亦舒师太的作品《我的前半生》《喜宝》《流金岁月》改的面目全非的影视剧,还是从那些婆婆妈妈家长里短的电视剧中,判断自己的丈夫是妈宝还是渣渣的作品,无一例外地都有几个作的上天入地的“大家长们”,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应该当属电视剧《都挺好》里“顶级作父”苏大强。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我要评价苏大强是“顶级作父”呢?因为他的出现,让很多被家庭生活构造的非常模式化的老头儿们心思活泛起来,在子女面前放话下来要在自己今后的日子里,秉承不作不痛快的信条,搞得身处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有点疲惫。这其中就有我的父亲和我朋友的老爹,哎,我们该怎么和这些日益变得“老小孩”的父母重新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在《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这本书中,作者格雷丝·勒博&芭芭拉·凯恩,将我们的父母分为六种类型——依赖型父母、泼冷水型父母、自恋型父母、控制型父母、自毁型父母、恐惧型父母。 我赶紧将每个类型父母所体现出来的案例先大致地翻看了一遍,我的天呀,我觉得我可以将我的父母划分为“第七种类型”,即“以上类型之混合型的父母”。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时候并不是以家庭为单位,或者以血缘为单位,就可以不用相处也能长长久久地融合下去的。在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身边的朋友或者社会新闻中,有很多亲情反目的案例。所以,以此验证了任何一种关系都需要相处的事实。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父母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作为孩子的保护伞来要求自己,这本来是一种非常有亲情之爱的想法。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时代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社会观念更新的更是非常之快。这就导致很多父母没有能力一直做孩子的保护伞,同时可能会不自觉甚至是在无意识中,采取有意识压制的方式,将孩子的发展空间缩小到他们可以控制的范围。这样的结果,除了导致孩子走向社会后,无法很好地融入社会,就更不用说实现所谓的理想和父母的期望了,还有可能导致很多孩子最后的情绪大爆炸。而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无论我们的父母在社会体系的构成中,有多么的普通和没有安全感,只要他们出现在他们的孩子面前,那种还能把控一样事物的安全感会迅速让他们内心产生满足,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价值可以在此得以体现。

也由于上述情况的发生,曾经我们以为的传统家庭生活观念,导致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有非常多的隔膜和碰撞。这样产生的最后结果,就是我们与父母原本明明可以成为最可以交心的人,却最终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也是很多家庭看似平静如水,实则暗潮汹涌,等到喷发的不可控结果发生后,周围的人皆是一脸的不可置信。

所以,《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这本书中的案例都是非常典型的时代发展的案例,我们现在很流行的“原生家庭”概念,也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很好地解决方案。即便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只是孤独承受着来自家庭压力时,其实也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那些与你一样痛苦迷茫的人,也许只是如你一样,没有倾诉的环境和解决的方法。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也许我和我朋友的两位父亲所谓的“作”,只是一种释放,一种来自情绪和压力的释放。毕竟,不是所有的父母生来就是父母的,他们也是在我们出生后才成为父母的,我们几岁,我的父母其实也是几岁,但是他们的实际年龄比我们大几十岁,这样的话,生理年龄的衰老速度就成为我们与父母之间沟通的代沟。所以,在父母也许是无奈地被催熟的成年生活中,我们如果可以利用专业的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其在步入老年之后应该放下的事,这也可以成为帮助我们与父母更好相处的重要生活课题之一。

不管你所遇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父母,他们都是在岁月的流逝中同我们一样努力学习生活的人,他们可能需要的不是我们评价他们是何种父母,他们需要的可能是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送来的一句问候,人老了和人小的时候都是一样需要人陪的,如果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没有人陪的时候,依旧可以开心的方式,那岂不是最愉快的事么!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十):与父母相处不妨用些套路。

  

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不能自主做选择的事情,出生开始父母的一切都对一个白纸般的孩子有着深远甚至长达一生的影响。不知道你有没有在孩童时羡慕哪个同学的父母,因为他们开明,因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因为他们知书达理。你是不是也曾怨怼你自己的父母,总是那么传统,根本听不进任何建议,总是自以为是,也总是什么都替你安排,就好像你要过好他们给你的人生一样。很多家庭中听的越多的就是父母口中的家里光宗耀祖就靠你了,我真是白养了你这个儿子,你工作就忙的不能回来看看我么·······

之前有很多明星带着父母出席的综艺,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杨迪的妈妈,总觉得要是有个这样的妈妈,将会是多么开始的一件事,当然我的妈妈也是我生命中的光芒,但是还是觉得如果全世界都是杨迪妈妈那样的妈妈,该会所有的孩子都是幸福的。

杨妈妈幽默、搞怪甚至可以说十分可爱,总是给杨迪最温柔的一面,同时给他了最有力的力量,可是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和家庭,可是现在有太多的父母是难搞的,如今出生率逐年降低,今天老去的这部分老年人,多数都是一个孩子,所以孩子的压力很大,“中年危机”其实就是这样来的。

上有老下有小,本该举全家之力周旋一个小的,可有太多的父母变身成为孩童般的心智,求关注,求关心,求安慰,成年子女上有“小”,下有小,整天都周旋于各种大战小战之中。最近看奇葩说,那个辩题“父母疯狂应援男明星,我该阻止吗?”有一个辩手就说,该阻止啊,但是别强硬的组织,用些手段和套路啊,我觉得父母的难缠与我们而言不妨也试试套路。

孩子有很多类型,父母一样有很多种类型,这本书中的类型几乎涵盖了所有,依赖型、泼冷水型、自恋型、控制型、自毁型、恐惧型。每一种类型又给了我们真实的案例和对应的应对方法,每一个都是如此受用,不妨读来细细品味,看看有没有可以安排进自己的父母身上的。

可是读完全书,除了学会套路,安抚自己那些逐渐走向晚年也越发像孩子的父母,我还突然意识到我们更该做的事了解眼前这歌老小孩的过去,了解他们的年轻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是不是年轻时或者他们童年时的什么事情造成了很大的创伤所以导致了今天的现状呢?

共情力

都说蔡康永老师有非常强的共情力,我一直觉得共情力是人间最大的善意。你有没有想过父母为什么那么会做出那些让儿女难以理解的事情,为什么总是那么为难人的无理取闹,为什么你觉得父母好像瞬间变了一个人和年轻时候根本不一样。

其实父母和我们一样拥有年轻的时光,一样拥有童年,可是他们的童年与我们的相比或许苦了不是一点点,他们所承受的也是我们的无数倍,曾经的一切造成了今天的他们今天的让人难以忍受的状态。父母打电话让你回家,无理取闹的要你陪伴,是不是因为孩童时期的安全感缺失造成,本来精神支柱和安全感曾经全部放在了爱人身上,可是爱人的离开,你走出了悲伤,可是他的支柱没有了,一夜崩塌的安全感,使他变成了一个胆战心惊的孩子?

我们试着去了解了解身边那个无理取闹的老人,是不是也是他们的创伤再一次疼痛了呢?

孝顺与顺

人人都说孝顺父母,人人也说顺从就是孝顺,也有人说孝顺就是愚孝。可我觉得去掉一个字看看,顺可以没有从,你的父母说你怎么都不来陪她,你可以顺着说声抱歉,你的父母寻求关注,无病呻吟,你可以说声我很难过你的病痛折磨,没说什么都从,可是何不顺着,不发生顶撞的方式,完成自己想做的关于他们的一切。他们不是孩子,即使装作孩子,也还是什么都懂,只不过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得到爱的那一丝感觉,所以请给他们。

陪伴

情侣之间会说陪伴是长情的告白,难道父母之间亲情之间就不是了么?你的父母不需要陪伴么?他们的无理取闹难道不会是因为就像看看你们吗?所以如果允许安排固定的时间陪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或许无理取闹瞬间消失,他们也不再丑恶和恼人。

前些天的数据,人们投票选出的遗憾之事第三名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着来得及,用套路“套路”下用生命爱你的父母吧,或许也可以抽空读读这本有爱的书,找寻那个应对父母的方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